卫青和霍去病都是宽容豁达之人,为何最后却害死了李广父子呢?

红枫似血


卫青、霍去病、李广和李敢父子俩,四个人之中,只有卫青可以称得上是宽容豁达之人,可偏偏就那么巧,李广父子的身死恰恰是因为卫青的命令而引发的。

1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发动了漠北之战,由卫青、霍去病各领兵五万出击大漠、远征匈奴。时年六十余岁的飞将军李广也极力申请一同出战,汉武帝以其年老为由屡次拒绝,无奈老将军杀敌心切,只好同意由李广出任前将军,随同卫青一同出兵。

汉军踏入到匈奴地界不久,便捉到了一个匈奴兵,在严刑拷打之下,供出了匈奴单于的驻地。卫将军大喜,忙令公孙敖随同自己带精兵直线追击匈奴单于,而令前将军李广和右将军赵食其走右路,迂回包抄。

2

不料飞将军不愿受命,称:“吾乃前将军是也,应该打前战,大将军却命令我从东路出发,何况我跟匈奴打了这么多年了,难得有一次跟匈奴正面对阵的机会,还望大将军命我做前锋,先与那单于大战三百合。”结果卫青坚决不同意,并一张文书发到飞将军军中,命其“速按文书所言,到右将军部队中报到。”

卫青不同意主要有两个原因:

(1)汉武帝曾私下里告诉过了卫青,李广年纪也大了,运气一直不太好,还是不要让他直接面对单于,容易让单于给跑了。

(2)当时卫青的好基友公孙敖刚刚把侯爵给丢了,在军中任中将军之职,卫青也有意让公孙敖立个大功,把侯爵再拿回来。

3

就这么着,李广很不情愿地跟右将军赵食其上路了,可军队里连个向导也没有,走着走着就迷路了,一来二去,就远远落后于卫青了。结果卫青跟单于干了一架,虽然打赢了,不过却让单于给跑了。等卫青都打完仗回来了,才碰到李广和赵食其的队伍。

不过卫青倒也没直接怪罪李广和赵食其,相反还派人送去了干粮和酒去安慰一下,顺便打听一下路上的情况,以便向老板汉武帝汇报。本来无可厚非,可李广却觉得很没面子,也不回答,后来卫青又派人请李广的手下前去问话,李广却说:“我这些手都没罪,都是我的错,才迷路的,我自己去大将军营中受审。”

等到了卫青的营中,李广却对自己的手下讲:“从小到大,我跟匈奴都干了七十多场仗了,好不容易有这么一回,能跟匈奴单于好好干一场,大将军还派我绕远,结果还迷路了,这不就是天意么?如今我都六十好几的人了,怎么能再忍受必笔小吏污辱。”说完,拔刀自刎。

4

李广的死,跟卫青有一定的关系,但是主要问题还在于他自己。卫青派他去右路,并不完全是他个人的意思,还有汉武帝的命令,而他意欲不听从命令在前,迷路殆误战机在后,卫青都没有当众指责,只是派人了解情况,却让其不堪受辱,当众自刎。六十余岁的飞将军,脾气依然很大。

当年霸陵卫因酒醉阻止他在田间饮酒,便使飞将军怀恨在心,后任右北平太守之时,便请求霸陵卫同赴任,不曾想,霸陵卫刚到,便被李广给宰了。大概将心比心,他也认为卫青会报复他抗罪之行吧。

5

飞将军李广的儿子李敢跟他爹一个脾气,认为卫青故意让他爹绕远路,而导致最近身死的命运,因此一怒之下,打伤了卫青。卫青倒是对李广的死怀有内疚之心,并没有上报李敢打伤他的事。可卫大将军还有一个脾气大的外甥霍去病,还是李敢的顶头上司,听说舅舅挨了自己下属的打,那还得了,直接利用在甘泉宫狩猎的时机,射杀了李敢。

就这样,李氏父子一个直接、一个间接死在了霍去病和卫青的手里,是卫青不够大度豁达么?不是。是卫青害死的么?不是。只有李敢能说是被霍去病打死的,所以说,题主这个问题还是有欠考究的。


水一白


然少而侍中,贵,不省士。其从军,天子为遣太官赍数十乘,既还,重车余弃粱肉,而士有饥者。其在塞外,卒乏粮,或不能自振,而骠骑尚穿域蹋鞠。事多此类。大将军为人仁善退让,以和柔自媚于上,然天下未有称也。

司马迁在《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的最后写下了以上这段文字,大概描述了卫青与霍去病的性格。综合《卫将军骠骑列传》全文,我们可以得知卫青确实可以称得上比较仁厚,但是霍去病就完全不一样了,放在现在,我们甚至会认为霍去病是一个顽劣却有能力、有背景的富二代,他的性格不会太招人喜欢。

李广之死

而李广祖孙三代之死,却也不能与卫青、霍去病二人的性格联系起来。李广难封并不是因为自己的军事能力不行,也不是因为卫青为难他,而是他出征最后一战之前,汉武帝就已经因为李广“数奇”而下了明确的诏令:“大将军青亦阴受上诫,以为李广老,数奇,毋令当单于,恐不得所欲”。李广在军中听从首长甚至皇帝的任命乃是天职,在后来的作战中,他“失道”而“后大将军”,这就已经触犯了军法,尽管这不是李广故意的,但是在战争中造成了损失,一句“我不是故意的”完全不是开脱的理由。而“大将军使长史急责广之幕府对簿”,也没错啊,犯了军法就该去接受调查啊。所以,李广最终选择自杀,与卫青几乎没有任何关系。

李敢之死

李敢在随从骠骑将军霍去病出征匈奴左贤王之时曾经取得了“左贤王鼓旗,斩首多”的功绩而被封为关内侯。但是后来当他得知父亲自杀之后便对卫青怀恨在心,甚至“击伤大将军”。对于此事的处理上,我们可以认为卫青是比较“宽容豁达”的,因为他没有把自己遇刺之时宣扬出去,而是“匿讳之”。

后来是年轻气盛的霍去病得知了舅舅被人所伤,在一次打猎中将李敢射杀。在这个事件上,李敢袭击整个汉朝的最高军事领导人,这种恶劣行径即便是放到现在也肯定是有罪的。但是霍去病擅自射杀朝廷官员也是有罪的——李敢袭击卫青完全可以公办,霍去病却自恃受宠而选择动用私行。

但是总归来说,李敢之死并不是冤枉的。

李陵投降

李广、李敢父子之死都没有影响到李陵在汉武帝时期再次受到重用,他出征匈奴之时主动请缨,以五千步兵取得了“杀数千人……斩首三千余级……复杀数千人,复伤杀虏二千余人”的辉煌战绩,并且,李陵部队在取得上述战果之后“士尚三千余人”,要知道李陵面对的可是八万匈奴主力啊!最终他因寡不敌众而选择了投降。

在得知李陵投降的消息之后,汉武帝的震怒可想而知——战争状态下主将竟然投降敌国,这在哪朝哪代都不会被原谅。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冷静之后汉武帝还是原谅了他——汉武帝赏赐了那些幸存的李陵部下,甚至曾经命公孙敖率军深入匈奴迎接李陵,但是无功而返的公孙敖撒了个谎,说李陵在替匈奴练兵呢!此时,汉武帝才决定诛杀李陵全家。

从李广、李敢、李陵祖孙三代之死我们可以看出,李氏为汉朝出生入死,而汉朝也并没有辜负李氏,李广家族的悲剧,源于战争的罪恶。


国史通论


首先,说是卫青和霍去病害死了李广父子,就是完全、彻底的胡说八道。

实际上,卫青从一个骑奴到大司马、大将军,唯一的运气就是他得到了平阳公主的赏识、刚好汉武帝临幸了他姐姐因此发现了他的才华,仅此而已。

他并不是像历史上很多靠裙带关系上位的人,他只是获得了一个机会,然后就是凭着自己能力和军事才华,一步一步的为汉武帝荡平了匈奴威胁。这样的人,他做错了什么?

但是,在古代那种世袭罔替,论资排辈,不看能力,只看出身的大环境里,写出史记这样经典作品的司马迁,在这个问题上也带有明显的偏见和选边站队。作为一个史官,原本就应该尊重事实如实撰写,而不应该带有感情色彩和个人偏见,所以我个人对司马迁并不是特别信服。

司马迁在史记里,明显的对卫青的出身有着明显的偏见,而刻意渲染李广的英雄形象。究其原因有三:一、司马迁与李陵有私交,一直同情李陵的遭遇,以至于不顾武帝从战略全局的需要处置李陵的用意,而逆上意进谏,惹恼武帝,把他阉了,使他怀恨在心,产生了个人偏见;

二、李广之死和一生难封,让朝廷中眼红卫青成就的人心中不平,比如对卫青肯定会有一些议论和不满,司马迁作为一个小人物在其中受到了影响和感染;

三、霍去病不经过法律程序悍然射杀李敢,让朝堂里那些对他们舅甥眼红和不满的人认为霍去病仗势欺人,而武帝又没有对霍去病进行严厉惩罚,加重了司马迁的情绪反应。

因此,司马迁在史记中刻意美化李广而贬低卫青、霍去病。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卫青的出身,作为一个骑奴,不但做了公主的丈夫,还做到了大司马大将军,让那些贵族心里难以平衡。

而其中最不平衡的就是李广,在卫青没有做到大将军时,他就当面冷言冷语,多次讥讽。李广能够称之为飞将军,那是因为他善于小规模袭扰、打游击战争。所以虽然声名在外,但是对汉匈对抗的大格局并没有本质的意义。

而李广一生中,确实也没有打过哪怕能够被历史铭记的战役级别的像样的胜仗,这样的人,有什么资格哀叹”难封“?难道就因为你有个飞将军的外号?而卫青霍去病打的每一仗几乎都是影响汉匈格局的战略级别的,而且几乎是百战百胜。每战必让匈奴的势力大幅消减。

我们再回头看看李广父子的死亡。李广年逾六十,之前又有被匈奴俘虏的历史,汉朝并不缺将,在决定汉匈命运的关键战役,从大局出发,不可能为了照顾个人情绪而且冒险。以李广在卫青帐下听用那么多年,卫青对他的了解,根本不敢把这么重大的战略级别的战役交给他做前锋来赌博。

优秀将军之所以优秀,就是从来不会把战争结果寄望于赌博和运气,而是仔细推演、设计,降低所有能够想到的风险。但是李广却置气不停指挥,破坏了整个战场大局。虽然在卫青的合理指挥下,最终打赢了战争,但是李广不听将令的做法是非常严重的、危险的,如果形成风气,那以后怎么行军打仗、指挥若定?

所以卫青没有惯他倚老卖老的习气,严厉斥责了他并上报了汉武帝。这么重要的战役因为李广不听指挥擅自行动而迷路,所部居然没有能够参战,这也说明了李广对战争的影响毫不重要性。李广自己羞愧难当,拔剑自刎。

以李广的作为,如果卫青气量小,根本不会给他拔剑自刎的机会,而是直接军法从事。但是李敢对父亲的死产生了强烈不满,私自闯入大将军府刺伤了卫青,卫青却还为保全他而隐忍不发,对外隐瞒。

一个下级军官私闯公主、大将军大司马的府邸刺伤大将军,这是谋逆犯上,如果卫青报到武帝那里,恐怕就不是杀一个李敢的问题,不诛他三族就不错了。平阳公主气愤之下告诉了霍去病,李敢是霍去病帐下的将军,霍去病治军极严、赏罚分明,加上年轻气盛,一怒之下,私自射杀了李敢。汉武帝知道后将他流放朔方、镇守边关,不幸的是在往朔方的路上,感染瘟疫,英年早逝。

所以,还原整个事实,他们根本没有害死李广父子,相反,卫青还一再包庇、维护李广父子。然而他父子俩仗恃自己是将军世家而目无法纪,骄横任性,自寻死路而已。


明德山人6998


说卫青“宽厚豁达”很恰当,霍去病跟“宽厚”十万八千里,跟“豁达”完全不沾边。李广因为卫青临时改变行动路线,导致行军失期,在办案人员讯问下,悲愤自杀。李敢认为,父亲的遭遇,卫青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所以他打伤了卫青。霍去病得知李敢打伤舅舅,趁陪同汉武帝围猎之机,射杀李敢。这就是所谓,卫青霍去病甥舅俩,害死李广李敢父子的事。

其实,李广之死与李敢之死,性质完全不同,卫青和霍去病所应该承担的责任,也完全不同。

李广之死

这件事发生在元狩四年的漠北大战,是汉匈之间最大规模的一次战争。战前,李广找到汉武帝,要求以前将军身份随军出征。

李广的请求不难理解,老将军征战一辈子,眼看年近七旬,再也没有建功立业的机会了,而他这一辈子,就缺一个封侯的功绩,为他的一生画个圆满的句号。

汉武帝本来是不同意李广出征的,一是李广年岁太大了,不适合再出征;二是汉武帝一致认为,李广此人“数奇”,命不好,由他参加的事准没好结果。但禁不住李广的苦苦哀求,汉武帝松口同意了。过后,汉武帝又后悔了,就让人给卫青去了一封密函,让卫青心里要有数,不能让李广充当前将军。

队伍在行军过程中,探知到匈奴单于的所在地后,卫青按汉武帝的意思,将李广调到东路,做迂回包抄的策应部队,而改任公孙敖为前将军,跟随他由中路,直击匈奴单于所在地。

李广对卫青的这个安排非常愤怒,在争执无果的情况下,他没有与卫青告别,就率军出发了。结果,李广真的不幸被汉武帝言中,他非常倒霉地碰上了大风沙,迷了路,没有按期达到目的地。李广失期的结果,导致合围匈奴时,不能形成包围圈,单于逃脱了。

卫青需要给汉武帝写战报,就让人去找李广询问失期的具体情况,李广一言不发。卫青就让长史传唤李广的幕府人员,对质受审。

李广不让幕府人员出面,说,这事跟他们无关,要审就审我,并说了如下一段话:“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言罢拔刀自刎而死!

李敢之死

李敢当时也参加了漠北大战,只不过他是随霍去病出代郡。这一战,他们一直打到狼居胥山,歼敌七万多人,从此漠北无王庭。李敢此战夺了匈奴左贤王的旗鼓,因此受封关内侯。

漠北大战,李敢封侯,父亲却因为失期自杀,而原因就是卫青,临时改变军事部署造成,所以李敢觉得,父亲的死,卫青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为此,李敢竟然跑到大将军府,找卫青寻仇,出手打伤了卫青!不过,卫青并没有因此报复李敢,将这件事压了下了,但还是被霍去病知道了。

霍去病很生气,你一个小小的校尉,竟然打伤大司马大将军,作为外甥,霍去病决定为舅舅报仇。

恰逢霍去病陪同汉武帝围猎,李敢也在其中,围猎过程中,霍去病竟然一箭射死了李敢!霍去病的行为,让汉武帝非常怒火,在痛责霍去病的同时,汉武帝不得已,对外公开说,李敢是被鹿角顶死的。

卫青对李广之死的责任

客观地说,卫青在李广之死这件事上,责任很轻,甚至说无责任。本来对李广的军事部署,卫青是奉诏行事,调换李广不是他的责任。即便没有汉武帝的命令,卫青作为最高统帅,需要部下调整部署,也是无可厚非。

李广失期,有意外成分,卫青传讯,只是履行正常的手续,并没有加害李广的意思。当李广拒绝后,卫青没有难为他,让人找他的幕府审讯,已经很给李广面子了。但显然李广自己心中不平,以死抗争,这恐怕也不是卫青所能料到。

史书说,卫青让公孙敖为前将军,出于自私。也许吧,但这没什么可以指责,皇帝不让用李广,况且很可能卫青也觉得李广不可用,作为统帅,用谁,那是他的权利,他对结果负责,有什么可以指责的呢?

所以,将李广之死的责任,推到卫青头上,是很不负责任的说法。这个说法,源自于司马迁的观点,司马迁与李家关系好,很推崇李广,所以不惜贬抑卫青,这是有色眼镜作祟!

霍去病对李敢之死的责任

相对于李广之死,李敢真真切切死于霍去病的箭下,毫无疑问,霍去病要承担责任。霍去病为什么要这么做,原因有三个。

一是李敢的行为太出格,激怒了霍去病。即便卫青对李广的死有责任,李敢都不应以寻私仇的方式,打伤卫青。况且他打伤的是当朝第一人,大司马大将军,自己的顶头上司。

二是霍去病骄横惯了,从来没把李敢这样的人放在眼里,包括性命。李敢的行为,无疑羞辱了卫青,做外甥的霍去病当然不能接受,况且霍去病能今天成就,跟卫青的指点和赏识息息相关。

霍去病此人性格张扬,他在军中非常跋扈,从来不把军士的性命放在眼里,对人从来只看军令,与战友们只有上下级关系,没有亲情。这样的性格,这样的为人,在皇帝的宠信下,做出射杀李敢没什么奇怪的。

三是霍去病与卫青的微妙关系。自打霍去病名声鹊起,汉武帝刻意压制卫青,让卫青受了不少委屈。这件事霍去病心知肚明,他不能改变汉武帝与卫青的关系,因而对自己的舅舅,多少有那么点歉意。

当李敢打伤舅舅后,霍去病以极端的方式,射杀李敢,我个人感觉,霍去病有以此向舅舅表明心迹的成分。

将门与豪门的恩怨

李家和卫家,代表了两种完全不一样的人生轨迹。李广一门祖孙三代,为大汉奉献了一辈子,却因为种种原因,始终没有得到封候拜将的机会。卫氏一门,因为皇后卫子夫,从一个奴隶之家,迅速飞黄腾达,成为帝国最荣耀的门庭。

虽然李家得不到封侯,自身的原因很大,卫家能光耀门庭,跟卫青霍去病自身的能力息息相关,但在司马迁眼中,他无论如何接受不了,那种靠裙带关系发达的人。所以,司马迁不遗余力地褒扬李广的忠烈,又不时地对卫青投之以鄙视的眼神。

假如去掉有色眼镜,再读这段历史,恐怕人们的结论会发生巨大变化。不过,历史本来就是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视角解读的结果。司马公以他的视角,留下了皇皇巨著《史记》,这笔精神财富,永不可磨灭!


寻根拜祖


那是李广李敢父子自己找死,大将军就是派个人问个话做个记录走下过场罢了,李广自己看不开自杀不说,死前还要污蔑大将军故意不让他立功真是令人恶心,骠骑射杀李敢从公从私都是天经地义的,更进一步说甚至挽救了李家一门上下的性命和家业,李敢行刺大将军并伤之,按律不仅李敢本人要杀头夺爵抄家,甚至李家一门都要灭门夷诛九族就没有后面李陵的什么事了,骠骑射杀李敢再加上大将军故意隐瞒刺杀一事,就把其行刺杀伤大将军一事从公家谋逆反乱降格到了私人复仇这一低劣级别,保住了李家一门的爵位富贵名誉和上下亲族的性命家财,可以说骠骑实在是有恩于李家一门


铁血暴走狼


卫青,霍去病这两人中,说卫青是一个大度宽容之人,到无人会去反驳,毕竟从一介奴仆到最后位极人臣,他对待周边的人都是谦虚有礼,谦和仁让,对待将领士卒也是爱护有恩,而且从不立私威,这点从苏建战败一事,他的做法就可以看出,而且卫青此人很多行为也是证明了这点,但是对于霍去病而言,他就不是如此了,年少气盛正当时,性格果断刚毅,心高气傲,实在是算不得宽容豁达,但也算不上什么刻薄之人,至于说为什么造成了李广父子的身死,其实也是怪不到他们头上来的。


说起李广,其实这个人也是很有本事的,不然后世名气也不会这么大了,但是这个人的运气实在是太差了,好事就算轮上他了,也会被各种各样的意外给搅和了,不是遭遇匈奴大部队被俘,就是打仗迷路,反正轮到他进攻的话几乎都是这样,总是一不小心就钻进匈奴的大部队了,运气实在是差到极点,最后的结局也是因为迷路而羞愤自尽,当然遗憾李广不能封侯的,其实除了他运气差,打不了几场胜仗,也与他早年的杀俘经历有一定的关系,这也是后来李广自己最后悔的一件事,所以说,对于李广身死的这件事,其实真算不到卫青头上,毕竟机会是给了李广的,而且卫青这种人,也不会存在说任意调离李广,毕竟是全军部署,李敢的行为其实还是没有道理的一时冲动,而且卫青也没有就此追究李敢的,这不是说卫青心中有愧,而是确实卫青宽容大度。

至于说霍去病射杀李敢,主要还是李敢打了自己的舅舅,霍去病此人虽然是年少气盛,心高气傲,但是也是极为的孝顺的,听说有人,还是自己舅舅的下属,殴打自己的舅舅,自然受不了,直接把李敢也杀了,虽然说李敢的死是霍去病直接造成的,但在一定的程度上来说,也是他自己咎由自取的,不过霍去病也是太冲动了,这他是负有一定责任的。

所以说,虽然霍去病对于李敢的死负有一定的责任,但是说卫青,霍去病害死李广父子,也还是算不上的,顶多就是冲动的李敢遇上了更加冲动,并且还肆无忌惮的霍去病罢了,针尖对麦芒,没对过。


Y一花一世界YB


说起来这件事情的话,更多的是李广父子自己过不去,最后导致自己走向了一条不归路。

李广的事大家都听说过最后一次漠北之战,李广率领军队打算自己单独成军,结果卫青和汉武帝说李广李将军,你年纪太大了,能不能跟着其他大部队一起行动,李广说我这一次一定要单独出去,我一定要在这场战争里面建立战功,但是呢,李广的军队在沙漠里面迷路了然后回来了以后告诉李广将军说这件事情了,暂时先这样,你先过去接受审问,然后再去考虑这件事情究竟怎么处理。李广二话没说,拔起件就直接靠在自己脖子上说,我都大半辈子了,我为什么还要去面对刀笔吏呢?直接就抹脖子自杀了,这件事情卫青和霍去病两个人压根就没啥关系。

卫青就已经劝过李广说你别出去打仗,出去打仗,年纪太大,很容易出事情,结果李广还是要出去,圆了自己的心愿,那你说这件事情追究原因,难道还要怪罪到卫青,霍去病的头上?有人肯定会问李广老将军愤愤不平,说李广老将军一生都为封侯,(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但是你实际上去看她一生的战绩,再去看卫青和霍去病的战绩,你会发现,事实上功劳还是公平的!李广一直说自己得不到公正的对待,可是相比较于天下的芸芸众生,有几个人能够与汉武帝,卫青,霍去病这些人平等的交流呢?对于李广一生未封喉的志愿,更多的书写来自于《史记》为什么?因为司马迁和李广的孙子是好朋友,而李广的孙子李陵最后也被匈奴人给抓了,所以司马迁将极其浓重的个人色彩带入到了李广,卫青,霍去病,汉武帝这四个人之间。

至于说李广的儿子,这件事情确实跟霍去病有关,可是你能想象一个当朝的大将军在朝堂下面被人给揍了一顿,这种尴尬的局面吧,这就好像某个国防部部长跑到民间被人给揍了一顿,不管是谁,刑不上大夫,你这样绝对是违反的法律,更何况李广老将军拼搏一生了,总不可能给后代都不带来什么教育吧,其在朝堂上面围观这么久,难道还不懂朝堂上面的规矩,硬生生把卫青给活活揍了一顿,而且是那个最没有必要揍的人。

即便是如此,李广的儿子并没有说得到汉武帝的惩罚!其实真想大家都已经很清楚了,李广的儿子就是耍性子,自己想要做死结果,汉武帝还是看看李广的面子上没有去惩罚他,至少官方没有说出面去惩罚他,但是并不代表某些人就能受得住气。

比如说霍去病,霍去病脾气确实暴力,但他也确实有自己的苦衷的,自己从小到大自己舅舅,舅舅算得上是一直引导自己人生方向的一个人带着自己进入军队,并且帮助自己建立军功,成为了大汉王朝的骠骑大将军,就这样,自己的舅舅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被人给揍了,回过头自己的舅妈还把自己臭骂了一顿。换做是你,你能受得了?对,你是没本事,可霍去病的年少成名,而且杀人如麻,他可不是那种没有本事复仇的人!你说李广这儿子不是缺根筋吗?


漩涡鸣人yy


1.卫青公元前106年,字仲卿,汉

族,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市)人,汉武帝

第二任皇后卫子夫的弟弟,大司马大将军

封长平侯。卫青出身奴隶,从建元三年(

公元前138年)获救,任侍中、建章监、太

中大夫,经过近十年宮廷为官的历练,元光

六年(前129年)被封为车骑将军首次出征

奇袭龙城,开始了十年的我马生涯。他收复

河朔、河套地区,击破单于,为北部疆域的

开拓做出重大贡献,终官至大司马大将军。

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卫青逝世,葬

于茂陵东北1000米处,谥号为“烈”。卫

青开启了汉对匈战争的反败为胜的新篇章

七战七捷,无一败绩,为历代兵家所敬仰。

2.李广119年,华夏族,防西成纪(今甘肃天水

秦安县)人,中国西汉时期的名将,先祖为秦朝名将李

信。汉文帝十四年(前166年)从军击匈奴因功为中郎。

景帝时,先后任北部边域七郡太守。武帝即位,召为未央

宮卫尉。元光六年(前129年),任骁骑将军,领万余骑

出雁门(今山西右玉南)击匈奴,因众寡悬殊负伤被俘。

匈奴兵将其置卧于两马间,李广佯死,于途中趁隙跃起

奔马返回。后任右北平郡(治平刚县,今内蒙古宁城西

南)太守。例奴畏服,称之为飞将军,数年不敢来犯。元

狩四年(前119年),漠北之战中,李广任前将军,因迷

失道路,未能参战,愤愧自杀。司马迁评价他是桃李不

言,下自成蹊。唐德宗时将李广等历史上六十四位武功卓

著的名将供奉于武成王庙内,被称为武成王庙六十四将。

宋徽宗时追尊李广为怀柔伯,位列宋武庙七十二将

3.李广和卫青并无仇恨,所有的一切都源于武帝认为他年时

已高而造成的

元狩四年(前119年),大将军卫青与骠骑将军霍去病深入漠

北打击匈奴。李广多次请求随军出征,武帝认为他年老未

被启用。直到元狩六年オ被任命为前将军,随卫青出征。

出塞,卫青得知单于的驻扎地,卫青決定自率精锐部队複

击单于。而命李广与右将军赵食其从东路出击。东路道

远,而且水草极少,不利于行军。李广亲自请求为先锋

说:“臣部为前将军,今大将军乃徒令臣出东道,且臣结

发而与匈奴战,今乃一得当单于,臣愿居前,先死单

于。《史记・李将军列传》)可是卫青曾暗中受到武帝的

嘱咐,认为李广年老又命数不好,不要让他与单于正面对

阵。这时候,卫青的好友公孙敖新失掉侯爵,担任中将军

随大将军出征,卫青想给他立功机会,所以把李广调开让

公孙敖与自己一同与单于对阵。

李广当时知道这一内情,仍坚決拒绝调动。卫青不接受他

的请求,命令长史下道文书,让李广赶快到所在部队去

照文书说的办。李广没有向卫青告辞就动身了,内心极其

垴怒地回到营中,领兵与右将军会合,从东路出发。部队

4.

李广之死的背景:卫青知道了匈奴单于住的地方,领兵

去打,李广自告奋勇做前锋与单于決一死战,但大将军卫

青曾暗中受到汉武帝的警告,认为李广年老,命运不好

不要让他与单于对敌。让李广与右将军合进,从东路出

击,结果东路军迷失了方向,没能按时到达,要追究责

任,李广不忍刀笔吏的侮辱自刎,他的死于卫青无关。


小铭18


宽厚豁达可不是嘴巴说说,得看实际行动。如此宽厚的卫青,两次败仗损失士马三十万(见《史记》《汉书食货志》),分别用苏建,李广作替罪羊,诬陷逼死李广,挑唆霍去病暗杀李敢,涉嫌害死李蔡,种种情况来看,这只是个满嘴仁义的伪君子。

卫青在出定襄之战失利,损失士马十几万后(见《汉书食货志》),卫青重金讨好武帝宠妃王夫人的至亲,随后武帝不再追究卫青。(见《史记卫传》)

但是,武帝看到了卫青的不靠谱,也就不用卫青,改用霍去病进攻河西,李广牵制匈奴精锐主力。(见《史记》)

而漠北之战,重新启用卫青,显得相当突兀,不合常理,按照之前的配置,明显应该是霍去病和李广搭档,各领一路部队才对。卫青长期闲置,也没有好的表现,没道理突然又用卫青。以卫青讨好王夫人的能力,通过类似手法获得一次机会也不奇怪。霍去病不用一员将军,能征惯战的将军都给卫青,重用李敢,显然是和卫青较劲。

西汉最年轻的少年英雄,是李广和李蔡,都是15-6岁,仅几千陇西地方部队,大败老上单于十几万大军,一战成名(见晁错《言兵事疏》)随后,率领公孙浑邪的数千义渠骑兵和陇西骑兵,痛击老上单于多次入侵,文帝口谕李广功超万户侯(见《史记李将军列传》)。李广是陇西军的精神领袖,李蔡排名第二,虽然司马迁说李蔡是中人之姿,但是李蔡文武兼备,奇袭右贤王一战,就是李蔡这一路打的,尽管卫青一路没有赶上,武帝还是把功劳都算在卫青头上。不过武帝也没有亏待李蔡,让他做到丞相,李蔡的低调让他有机会立大功,把功劳拱手相送,给武帝留下大度的好印象,仕途一帆风顺。(见《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然而情商如此高的李蔡,也逃脱不了,李广被逼死后,同年身为丞相的李蔡,居然因为贪图一块皇家用地而死,随后武帝红人,陇西军的新领袖李敢又被暗杀,这三连杀背后散发出浓浓的权力阴谋陷害的味道。


扶正祛邪正本清源


首先,卫青的确宽容豁达,但是霍去病则是天之骄子,年少气盛,他为卫青复仇射杀李敢是很符合他性格的事。

说到这里,我想从另一个角度谈一谈卫青和霍去病的关系,西汉其实还残留着母系社会的特征,尽管已经是父系为主了,但是还是有强大的母系社会遗风残留,其中在卫氏这个家族体现的尤为明显,母系社会就是一个家族以共同的母亲为纽带,有别的家族的男子小丁来与这个母亲春风一度,生下的有男有女,生下的女孩继续延续母亲的老路,剩下的的男孩小小丁会去别的母系家族与这个家族的母亲发生关系,就像他的父亲小丁一样,但是无论是小丁还是小小丁他们都还是属于自己母亲所在的家族,他们的孩子不会和他们在一起,也是跟着自己的母亲,而他们的姐妹们和其他的小丁生的孩子则由舅舅小丁和亲生母亲抚养长大。

卫氏家族的母亲是卫媪,卫媪自己不姓卫,只是因为嫁给了姓卫的人,才被称为卫媪,意思就是卫家大婶,卫家三女和长兄卫长君的父亲可能都是卫姓男子也可能是别的男子,这个史记上没有明确说,但是明确记载的是卫青的爸爸姓郑,卫青冒姓卫,他的两个弟弟卫步卫广也是卫媪和另一个或另两个男子所生,和他一样冒姓卫,从这里来看,卫氏家族以卫媪为纽带的母系社会家族特征非常明显,以现在的观念去看这一家会觉得乱,但在当时这是社会中一种非常普遍的情况,芈八子的弟弟叫魏冉和她也不是一个父亲,汉武帝有个同母异父的姐姐,他很坦然地把她认了回来,还封了县君,大家接受的也很自然而然。

说句题外话,其实卫妈妈本来想让卫青回归他的父亲的家庭,遵循父系社会的规矩去生活,有个好的出身,结果卫青在他父亲被虐待活不下去又跑回来了。

卫青和他的兄弟们是卫媪和别家来的小丁们生的小小丁们,霍去病就是这个家族中的第二代女性和他爹小丁春风一度生的第三代小小丁,在卫氏这个家族中,卫媪年老以后,当家的就是最有出息的卫青和卫子夫,卫青对于第三代小小丁们充当的是父亲的角色,他和霍去病的关系就是亲如父子。

李广因为迷路耽误战机,在卫青传他去问话时自杀了,死前他觉得是因为卫青不让他当前锋才会迷路,所以怨恨卫青,李敢也觉得是卫青害死了他爹,所以去卫青家里打伤了卫青,霍去病知道后很愤怒,于是射杀了李敢为卫青复仇,在西汉那个社会,游侠之风盛行,血亲复仇是被社会主流所赞同的行为,时人盛行哪怕你伤害我父母一根毫毛,我去把你杀了也能被赞一声好汉的价值观,霍去病为自己成长中的父亲角色卫青复仇的做法法理上有过错,情理上无可厚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