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德战争初期,斯大林为何免了朱可夫的总参谋长职务?

战略论


苏德战争爆发后,德军的突然袭击让苏军在前期的战斗中损失惨重,随即斯大林便罢免了朱可夫的总参谋长职务。于是有人说是因为斯大林要为苏军的惨重损失找一个替罪羊,才罢免了朱可夫的职务,但事情的真相真的如此么?



1941年6月22日,德国兵分三路入侵苏联,面对来势汹汹的德军,作为苏军总参谋长,朱可夫当然需要要作出应对方案。综合各方面情报后,朱可夫向斯大林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方案。在这个方案中,朱可夫认为不能坚守基辅,应该让西南方面军撤出基辅,然后将其组成一支战略机动兵团,寻找战机发动反攻。朱可夫的计划核心思想就是以空间换时间,保存有生力量,择机而动。

这个方案呈报给斯大林后,斯大林当场发怒,因为在斯大林看来这个方案单纯是从军事角度出发,并没有考虑其他因素。基辅是苏联的第三大城市,而乌克兰又是苏联的粮仓,放弃基辅就意味着放弃了乌克兰,这对苏联来说将会是一笔巨大的经济损失。同时苏联人民在感情上也不会接受苏军的主动退却,而且苏军的士气也会受到影响。



听完斯大林的陈述后,朱可夫依然坚持自己的意见,并且还当场顶撞了斯大林(事后证明朱可夫的意见完全正确)。震怒之下的斯大林不仅没有理会朱可夫,此后不久朱可夫便被罢免了苏军总参谋长的职务,转而被任命为预备队方面军总司令,并指挥了斯摩棱斯克会战。在斯摩棱斯克会战中,朱可夫指挥的预备队方面军取得了叶利尼亚突出部的胜利。



此后不久,基辅战役爆发,苏军西南方面军遭到沉重打击,一百多万人被歼灭,斯大林这才意识到朱可夫的意见是正确的,而此后朱可夫便开启了"东线救火队长"的生涯。

从表面上看,似乎是斯大林在一怒之下撤了朱可夫的职务,但后来公布的档案显示,此任命完全是朱可夫主动向斯大林提出的请求,请求将其派往前线,让他做自己更熟悉的工作。在朱可夫看来,与当一个参谋相比,他更喜欢去前线指挥战斗,而且这也是他的专长。朱可夫在伏龙芝军事学院深造时的结业报告就指出,“他更适合担任前线指挥员,不太适合参谋工作”。

了解更多军事历史,请关注战情解码!

战情解码


朱可夫因1939年8月诺门罕战役的胜利声名鹤起,40年5月任基辅特别军区司令,6月5日晋升大将,41年1月接替梅列茨科夫任总参谋长,7月29日被免总参谋长职务,7月30日任预备队方面军司令。



朱可夫在回忆录中标榜自己因主张从基辅撤退惹怒斯大林被免职,真的如此吗?1929-30年朱可夫在伏龙芝军事学院深造,对33岁的朱可夫结业报告就指出“从气质和性格特点来看,他显然是一个前线指挥员,不太适合参谋工作。”

7月16日斯摩棱斯克陷落,20日德第46摩步军攻占叶利尼亚,形成伸向莫斯科的大突出部,对莫斯科造成严重威胁。斯大林极为震怒,当即解散后备方面军,以其所属第29、30、24、28集团军组成战役集群交予铁木辛哥西方面军实施大反攻,意图解救被围的苏第 16、19、20集团军并收复叶利尼亚地域和斯摩棱斯克。



但苏西方面军的进攻因时间仓促,部队逐次投入战场且彼此联络不畅、组织混乱而失败,伤亡惨重。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朱可夫被任命为预备队方面军司令员,组织收复叶尼科亚的行动。保存在俄罗斯档案馆朱可夫未发表的回忆录中,另有一解释。

斯大林:你认为谁能组织反攻,消灭叶利尼亚突出部的敌人?

朱可夫:派我去消灭叶利尼亚的敌人,同时任命沙波什尼科夫担任总参谋长。

斯大林:你是不是想撂担子?

朱可夫:不,我不想撂担子!我是想做自己更熟悉的工作,让自己对国家更有用。

一个辖有第24、29、31、32、33、43集团军的方面军司令谈不上废黜,朱可夫战后自己回忆“叶利尼亚战役是我独自指挥的第一次战役,是自己的战役战略能力首次在大规模对德战争中的尝试。我想任何人都会理解,我是怀着何等激动的心情,以异常审慎和认真的态度进行这次战役的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