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文瀛公园东门的历史民居有什么故事?

Emzie


文瀛公园,太原最古老的公园,始建于明朝,有些丰富的文化底蕴,是太原市民,尤其是公园附近的太原老百姓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文瀛湖最早叫“海子堰”

顺治《太原府志》载,1644年八月李自成农民 军太原守将陈永福在城内 “大索一日,得 (晋王府宗支)千余人,杀于海子堰闲宅后”。 “海子堰”正是今文瀛湖一带的最早称呼。明末清初,文瀛湖“海子”细化为 “长海子”和 “圆海子”, “文瀛湖”之名也正式出现, 时指 “圆海子”。史籍对此记载说:“长海子,在 贡院右;圆海子,在贡院后,……裴通政更名为 文瀛湖。”, “裴通政”指明末清初的太原人氏裴希度。


文瀛公园周边的文化性、商业性,在太原的历史上非常重要。文瀛公园的东门,是海子边东街。以下将从改建、文化、传说、商业四个方面阐述文瀛公园东门外海子边街的故事。



周边历史传说故事

海子边东街一带,历史上就是一个土岗,名叫“金鸡岭”。关于金鸡岭,还有一个神话传说:文瀛公园内南北两个湖内藏着一只巨鳖,修炼了很多年。当张天师经过这里时发现此地有修炼成精的妖孽,于是贴了一道金符在土岗,而土岗化为一只金鸡,将巨鳖压于湖底,再也无法翻身,所以此地得名金鸡岭。

周边改建故事

民 国 二 年 (1913年),以地理相近,劝工陈列所所长刘世祥遂大 加整理,提升了海子边的景观效果,而且还设置供游园民众歇息、聊天之用的茶摊和饭庄,其中的诸多 配置带有明显的近代特征,如东洋井、照相馆。 经过这次营建,海子边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近代性的 “公园”—文瀛公园。

1920年代初期, 海子边曾经又有一次整修。

1928年,响应全国性的中山公园建设运动,文瀛公园改名 “中山公园”。此后未再见较大规模 的营建行动。

周边文化故事

贡院坐落于文瀛湖之南,山西一省乡试的所在地,是明清山西举办抡 才大 典 的 中 心,始建于明正统十年 (1445 年),每逢举办乡试之时,贡院及其周边必 是一派人头攒动、士子云集的壮观场景。 文昌行宫位于贡院西侧、文瀛湖长海子的西南岸 。其具体创修时间已无从查考,清代的地方官于每月的初一与十五日例行在此行 香祭祀,届时他们在文瀛湖畔虔诚致祭,祈祷 阳曲一邑士子高中科榜,文风昌盛。 纯阳宫坐落于贡院之东,文瀛湖东南岸,面 积远较贡院为小,但又明显大于文昌行宫 ( 在贡 院 东,康熙 《阳曲县志》载云: “(纯阳宫)明 万 历 二 十 五 年 朱 新 场、朱 邦 祚 建” 纯阳宫又称吕祖庙、吕仙阁,内中供奉道士 吕洞宾。

民国时期的集会故事

众 所 周 知, 青年学生往往是近代中国群众集会的主要发起 者,而海子边一带恰恰是太原城内大中学校的集 中分布区,这为青年学生在海子边聚集提供了地 理之便,重要集会活动如图所示:

周边商业故事

晚清民国时期,整个太原城最为繁华 的去处是以桥头街、柳巷、钟楼街为中心的倒 “丁”字形地带。实际上这一带在明清时期并不十分繁华,只是 因 为 光 绪十二年 (1886年)汾河大水将城南及城外大南关一带的商业区冲毁, 商贾才逐渐向桥头街、 柳巷、 钟楼街 一带迁移。

海子边坐落于太原城内商 业中心区的东侧,这使得海子边一带极易形成可观的人流。早先的海子边类似于北京的天桥,各种弄的卖艺杂耍聚集于此,小曲、变戏法、唱戏、算命的什么都有。到了。到了1980年以后,海子边又成了流行元素的代表地,道路两边的街道全部是时尚衣服店和磁带音像店,人流量自然无需多说。

因此,文瀛公园及其周边有些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今天的海子边是人与自然共同推动行成的,从海子边的故事中更是可以窥探到太原历史的缩影。

欢迎关注:历史照片工坊,每天都有不一样的历史照片呈现。

历史照片工坊


太原文瀛公园历史悠久,有600年之久的历史,随着时代的变迁,文瀛公园曾数次换名,曾用名:人民公园,中山公园,新民公园,儿童公园等。文瀛公园不单单是景观,还是文化聚集处,经济发展的集散地。



文瀛公园东门与五一路由一条300米长的路连接。这条路名中不含路,却叫皇华馆。看似一条简单普通的路,但为何会以皇华命名?此处曾是科举主考官们居住及办公的场所,科举考官们往往是皇帝派来的使者,皇华出自《诗经·小雅》“皇皇者华”篇,本意为美丽的花朵开放得鲜艳多姿。及使者居住地便称为皇华馆。

皇华馆这条路上,曾是清末太原的提督学政、民国(包括日占时期)时期的阳曲县政府、筹建中的山西大学堂的“西斋”等都曾设在这里。



皇华馆12号张氏院落,是典型的民国时期四合院民居建筑。


太原晚报


解放前南海子是省三小学校我就在那上过小学现在知道的很少了


福禄寿喜74190592


公园东门有一栋历史建筑,是日本人修得皇华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