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没有哪位皇帝是在国家就要灭亡之际力挽狂澜的?

一只土木攻城狮


电视剧里的皇帝总是可以拯救国家于水火之中,那么,真实历史上又有没有这样的人呢?答案毋庸置疑,当然有而且不止一个,有我们已经耳熟能详了的唐肃宗,皇太极,宋高宗等人。在这里,分享另一个同样传奇的皇帝——明代宗朱祁钰。可能说到明代宗,很多人会感到陌生,但提到他在位时得到重用的大臣——于谦,想必大家便会倍感熟悉,没错,于谦便是那稀世名诗《石灰吟》的作者。而明代宗能够将岌岌可危的国家挽救,其中于谦功不可没。

明代宗朱祁钰的登基可以说就是在接手一个烫手山芋,彼时明正统十四年(1449),大明历史的奇耻大辱——土木堡之变发生。土木堡战役的失败带给大明的不仅仅是明英宗被俘虏的耻辱,更是明五十万大军的全军覆没以及朝中大半朝臣被杀的巨大损失,京城人人自危。而当时被英宗委以监国大任的朱祁钰,面对文武百官剩不足十分之三的亡国之相,朱祁钰在于谦、王文等的拥立下,改元景泰,即位为帝,遥尊明英宗为太上皇,立英宗之子为皇太子。

在当时的朝堂上,被吓坏了的一众朝臣纷纷上书建议此时应当暂时迁都回南京避难,但这样的话便是重蹈了南宋的覆辙,吸取了教训的明代宗坚持住了这个王朝的底线,听从于谦等主战派的决议,特许于谦“提督各营兵马”的权利,直接指挥所有军队,更是采纳了于谦的建议,重用战败而独自回朝的败将石亨,而后者在北京保卫战中则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北京保卫战的胜利,不仅加强了京师部队的战斗力,组成了一支战斗力较强的机动兵力,使瓦剌军不敢窥视京师,而且还促进了边防建设,收复了许多要塞和重镇,使明王朝的统治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明代宗对于大明的军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将戍军改为十团营制,极大的避免了军队上的混乱状况。而在朝堂方面,朱祁钰整顿朝堂,重用于谦、高谷、彭时、商辂等清廉之臣,严惩了明英宗时期的王振等宦官党羽,同时招贤纳士,补充朝纲,他在位期间涌现出了一大批治国能士,使得朝堂上下恢复了一片清明。

正是由于朱祁钰的努力与坚持,让大明帝国避免了亡国的危险,顺利度过了“土木堡之变”带来的极端恶劣局面,可以说得上是挽大厦于将倾了。

但是,朱祁钰被戏称为大明的历史上“过客皇帝”。景泰八年(1457),朱祁钰突然得了重病,谁料时不我与,重病期间英宗睿皇帝朱祁镇回归。在石亨、徐有贞等人的支持下,已是太上皇的朱祁镇,堂而皇之进入大殿与文武百官一起等待朱祁钰升朝。令人遐想的是当朱祁钰听闻朱祁镇回来后,只是平淡的说了一句:“哥哥做皇帝了,挺好的。”这史称“夺门之变”。英宗睿皇帝朱祁镇在夺门之变的第二日,就把兵部尚书于谦、大学士王文和一些太监全部下了监狱,朱祁钰也被废为郕王,朱祁镇把他软禁在了西内永安宫。一月后,朱祁钰离奇去世。他死后,拥立他的大臣例如于谦等人,纷纷被明英宗以谋逆之名处死。至此,为期7年的明朝景泰朝宣告结束。

不得不说,朱祁钰的力挽狂澜令人拍案叫绝。有人说,只是朱祁钰有于谦这些好臣辅佐罢了?可优秀的能力需要伯乐来相,一个领导者的一大条件就是识人,在统领的基础上必须目光长远。朱祁钰,一个不被世人重视的皇帝,以一手枯木逢春的本事惊艳了一段时光,又怎么能被称为“过客”呢,他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主人”。


邓海春


有一句俗语,叫做王不过霸,将不过李,说的是中国古代武力值最猛的两个人物,分别是西楚霸王项羽和后唐庄宗李存勖,今天咱们就来说说这位后唐庄宗皇帝,是如何在国家就要灭亡之际力挽狂澜的。

李存勖,小名亚子,沙陀人,出生在山西太原,他的父亲是晋王李克用。熟悉历史的人应该知道,在唐朝末年,爆发了著名的黄巢起义,唐朝政府不得不调集各路节度使全力围剿,而在这围剿的过程中,有两个人,是常常会被大家说到的。因为他们俩,黄巢最终走向败亡。

这两个人,第一个就是李克用。第二个人,叫做朱温。最开始,朱温本是黄巢的部下,后来他觉得跟着黄巢混没有出路,便转而投降唐朝政府,并全力协助中央政府围剿黄巢,在这个过程中,朱温屡立战功,被唐僖宗赐名“全忠”,进而敕封梁王,其后朱温统率他的旧部以河南为中心,极力扩大势力,逐渐成了唐末最大的割据势力。

与此同时,李克用带领的沙陀部族也在围剿黄巢的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尤其是在长安收复战中功劳最大,被唐僖宗授河东节度使。其后数年,李克用以河东为中心,逐渐占据整个山西,后来又因勤王有功,被加封晋王,成为唯一能够和朱温分庭抗礼的佣兵大佬。



最开始,李克用想趁乱占据中原,于是他率军南下进入朱温的地盘,结果当场被朱温打得惨不忍睹。据说,当时陪同李克用的三百人,几乎让朱温给全部杀光,李克用的儿子李鸾廷也被朱温俘虏并杀死,李克用自己也是连滚带爬的死里逃生回到山西。

再后来,李克用就不敢再轻易率军南下,于是朱温趁势占据山东和河北,其后不久,朱温有又率军进入关中,控制了唐王朝的中央政权,并用武力把唐昭宗逼迁至洛阳,不久将昭宗杀死。在这种背景下,朱温成功控制住陕西。

七年后,朱温正式代唐称帝,建国号梁,改年号为开平,史称“后梁”。当时,朱温控制的地盘包括河南、河北、陕西和山东。换句话说,北方五省,朱温一个人就占据了近四个省的地盘,只剩下盘踞在山西的晋王李克用还未被征服。

当时的朱温有多强,我们只需要知道,朱温称帝后,契丹的耶律阿保机都选择向朱温称臣,并且阿保机希望朱温能够封他为王,结果朱温直接告诉他,封王可以,但要看你以后的表现,如果表现不好,我是不会给你封王的。



当时,朱温本希望李克用能够主动选择归降,但李克用却根本不甩他,也不承认他的皇帝身份。相反,李克用仍然以唐王朝自居,继续沿用唐朝天佑年号,并以复兴唐朝为名与后梁相争。在这种背景下,朱温决定出兵十万征讨李克用,进而一统北方。

公元907年五月,朱温和李克用的大军在潞州展开大战,其后半年,李克用的大军始终不能解除潞州之围,并已呈现摇摇欲坠之势。在这种背景下,李克用也带着深深的遗憾和绝望而病逝。

李克用病逝后,他的儿子,年仅24岁的李存勖成为晋王,当时的李存勖无论是威望、还是实力,都非常有限,所以他的叔叔、哥哥们都不把李存勖当回事,他们或是与李存勖分庭抗礼,或是处处给李存勖使绊子,甚至他的叔叔李克宁,已经蠢蠢欲动打算取代李存勖。

面对此情此景,谁也得承认,上天真的是非常眷顾朱温,因为这种机会实在是可遇不可求,简单的看,朱温统一整个北方只差最后一小步,李克用经营多年的山西已经呈现土崩瓦解之势,当时已经有很多人开始自发投降朱温,连李存勖自己几乎都快要放弃,打算把位置让给叔叔。



但是,让朱温没有想到的是,李存勖在张承业的支持下,迅速火并了自己的叔叔李克宁,并很快完成对内部的统一。接下来,李存勖更是亲自率军杀到潞州战场,这种强有力的反击,实在超出朱温的想象,事实上,就是李克用活着,也决计不敢这样反击朱温。

再接下来,李存勖亲率敢死队趁着大雾偷袭朱温,致使朱温大军伤亡数以万计,至此,这场持近一年的潞州战役才以朱温的失败而告终。

其后,李存勖开始全面反击朱温,在柏乡之战中,李存勖利用地形优势,以逸待劳,在梁军疲惫时率骑兵突击,大破梁军,俘获梁军将校二百八十五人,斩首二万级。

此战,梁军伏尸数十里,梁帝国精锐禁军全军覆没。以至于朱温也不由感叹道:“生子当如李亚子(李存勖小名),李克用虽死犹生!我的儿子与他相比,就像猪狗一样!”

第二年,朱温因继承人问题被亲子朱友珪弑杀,李存勖趁机发兵灭梁,尽取河南、山东等地,中兴唐朝霸业,随后李存勖定都于洛阳,复国号为唐,史称后唐。他在位期间,并岐国,灭前蜀,得凤翔、汉中及两川之地,震动南方割据诸国,史书上称之为“五代领域,无盛于此者”。


我是赵帅锅


在我认为只有两任皇帝能符合题主说的力挽狂澜,扶大厦将倾。

宋高宗赵构

北宋后期,靖康之耻,宋徽宗和宋钦宗俩父子被金国俘虏,宋朝可以说是在法统上被灭亡了,此时的宋朝长江以北基本全部沦陷。

此时的宋朝群龙无首,只有宋徽宗的第九子赵构一路南逃到了应天(今南京),继承宋朝法统,登基称帝,续了宋朝的国祚。

当时的宋朝可以说是生死存亡一线之间了,北面金国大军压境,南方的宋朝管辖区又起义不断,重要的是赵构建立的南宋王朝内部又意见不统一,甚至有朝中重臣打算逼迫赵构下台。

赵构面临的局面其实相当危机的,但是此时的赵构能力非常强,前期启用主战派李纲为相,稳固了对外军事,内部又打压粉碎了针对他的政治阴谋,巩固了他的皇位,并在局势稳定的情况下,积极与金进行和谈,并与蒙古进行联盟,确定了南宋时期的三国鼎立态势。


在一番左右腾挪后,赵构悉心发展宋朝经济,并作出了一些很重大的政治改革,比如推行经界法,发展海洋经济,甚至发行了世界最领先的纸币代替金属币进行流通等等。

赵构在宋朝行将灭亡之际,在南方登基,凭借长江天险,确保了宋朝至少有传承了100多年,他算得历史上少有的力挽狂澜的皇帝之一。

明代宗朱祁钰

明英宗朱祁镇听信太监王振之言,御驾亲征瓦剌,不想在土木堡被瓦剌围歼,导致了大明朝的精锐部队全部损失,朱祁镇也被瓦剌俘虏。

瓦剌手捏大明皇帝一路向南,准备进攻北京城,此时的大明朝经历了建朝以来最大的危机,群臣无策,甚至满朝文武都打算迁都南京,回到当初朱元璋起家的地方了。

此时大明朝遇到了不可多得的功臣——于谦,他作为兵部侍郎,极力反对迁都南京,积极组织和动员全国力量进行北京保卫战。


但是于谦不是皇帝,此时大明缺的是领袖,在孙太后和于谦的共同推举下,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被立为当时的危难皇帝,史称景泰帝。

朱祁钰在登基后,遇到的困难要大的多,一上台就遇到瓦剌打到家门口,这对一个新任皇帝来说的确是很大的考验。但是在于谦、王文等人的辅助下,朱祁钰干得非常的出色,不但在北京保卫战中取得了对瓦剌决定性的胜利,更是在他的统治下,一扫明英宗时期的颓政,清太监,用贤臣,保民生,重建军。


景泰帝短短的在位7年时间,不但解除了大明当时最大的危机,也把大明的吏治和经济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但是很遗憾的是命太短,而且无后。在他病重期间,明英宗在徐有贞和石亨的裹挟下发动了南宫之变,顺利复辟,景泰帝黯然的退出了历史舞台,甚至他在大明一朝都没有得到足够的尊重,连入葬皇陵的资格都没有。

赵构和朱祁钰都是被后世史学家弱化的一代郡王,但他们在历史长河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们的功劳不应该被后人所遗忘。


沉墨I方之城


崇祯所处明朝末年确实处境极其恶劣,明朝灭亡的责任不能全部压在崇祯身上。

但有一句话说得好,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西汉末年,光武帝刘秀的处境更加恶劣,却能够“再建二百年炎汉”,这才是真正的“力挽狂澜”。

光武帝刘秀时期,汉朝面临着什么样的局面。

公元8年,也就是刘秀刚刚13岁的时候,西汉实际上就已经灭亡了,王莽站在西汉的尸骨上建立了新朝。

不久之后天下大乱,农民起义军四起,王莽建立的所谓新朝与当时的起义军主力赤眉军、绿林军相互争战。

唯一的一点好处,大概就是天下大乱之前,刘秀在长安太学接受了王莽的“义务教育”,这也成为了刘秀以后起兵称帝的资本。

老祖宗汉高祖刘邦给刘秀留下了什么?

刘秀是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但是经过西汉两百多年的繁衍生息,刘邦留下的“龙子龙孙”太多了,再加上汉武帝的推恩令,使得刘秀仅仅是一个“县令之后”。

有一个县令父亲也算是不小的资本了,但非常可惜的是,在光武帝刘秀九岁的时候父亲刘钦就病逝了,彻底的沦为“平民”。

等到天下大乱豪强四起,刘秀看清天下形势后准备兴复汉室,连一匹战马都没有,只能把耕牛当坐骑。

身为汉室宗亲刘秀“开局一头牛”总算是比朱元璋“开局一个碗”强很多,这大概是汉高祖刘邦除了“皇亲的名声”以外,给刘秀的唯一的遗产吧。

凭借这一头耕牛,光武帝刘秀又打下了一个汉室江山,成为了“牛背上的开国皇帝”,也为子孙后代奠定了近两百年的基业。

崇祯登基的时候,手里面可是有一个大明江山,虽然老迈不堪、摇摇欲坠,却是一个完整的大明江山,却被白白的葬送了。

三国时期织席贩履之徒刘备,为什么能够坚定信念兴复汉室?就是因为老祖宗光武帝刘秀做出了一个好的榜样。

光武帝刘秀,大概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不是开国皇帝的开国皇帝”。

历史公元,和大家共同分享不一样的“皇帝”,想了解“皇帝”真实的一面可以关注我,感谢大家支持。

历史公元


有,最符合本题的皇帝我认为是明代宗朱祁钰,那么下面就为大家简单说一说他是怎么能力挽狂澜,扶大厦之将倾的。


明代宗朱祁钰

朱祁钰本来是一个没有烦恼,生活很惬意的王爷,他从没想过有朝一日能登上皇位,毫无争权夺利之心的朱祁钰就这么逍遥自在的过着自己的日子,直到正统14年(公元1449年),面对蒙古瓦剌部的骚扰,朱祁钰的哥哥明英宗朱祁镇决定御驾亲征,结果因为太监王振的瞎指挥,导致明军大败,五十万主力全军覆没,明朝三大营亦随之毁灭,明朝军事力量遭到毁灭性打击,更为严重的是明朝开国武人勋贵集团和靖难功臣集团在土木堡之变中被消灭殆尽,明英宗被俘!而瓦剌军则裹挟明英宗继续南下,包围京师,大明朝面临着自建国以来最危险的时刻。群龙无首,精锐尽失的明朝如何抵挡兵锋正盛的瓦剌军呢?这时候,朝中大臣已经有人将家眷财产转移南京,准备逃跑了,北京城内人心惶惶,难道300多年前的“靖康之耻”将会再次上演吗?中原大地刚刚收复不过80几年,就要再次落入蒙古人手中吗?

就在这最危急的时刻,一个刚正的大臣,一个曾经的潇洒王爷,共同顶起了为大明朝续命的重任!面对危机,时任兵部尚书的于谦等主战派大臣向皇太后进言为了不使明英宗朱祁镇成为瓦剌人借以要挟明朝政府的条件,大明朝需要另立新帝,于是朱祁钰登上了帝位。



朱祁钰即位后,反对南迁,决心与瓦剌人决战到底,并且立即任命于谦全权负责北京城的防卫,指挥北京保卫战,最后在于谦的指挥下,大明朝打赢了北京保卫战,得到了喘息之机,然而危险并没有完全消除,瓦剌人虽然暂时撤退了但依然有可能卷土重来,再加上朱祁镇在位时宦官专权,造成朝廷政治昏暗,还有瓦剌人的劫掠,各地灾害的频发,大明朝此时真是处在内外交困的危亡时刻。

面对这种局面,朱祁钰陆续采取一系列积极措施,稳定朝局,先是清除阉党,陆续起用正统以来被迫害的忠臣良将,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朝野清明,招贤纳士,广开言路,重用于谦等贤臣,一时间朝廷吏治为之一新。除此之外朱祁钰还对发生灾害的地区减免赋税,开仓赈灾,积极治理河道,消除水灾,他自己也是以身作则厉行节俭,减免宫廷开支,大力发展民生经济。

可以说朱祁钰在位的这8年,大明朝的颓势已止,在经过土木堡之变的重创后明朝国力又开始逐渐上升,然而由于后期身体病重,遭遇小人,最后皇位被夺,凄惨死去。

但如果没有于谦,没有朱祁钰,没有这君臣二人的惺惺相惜,戮力同心。想必明朝即便不亡也会步宋朝的后尘了吧!

那么这样一位皇帝算不算是力挽狂澜呢?


咸鱼闲聊


这个当然是有的。接下来肥鹅就说道说道一位。他就是拯救英格兰的阿尔弗雷德大帝。

公元8世纪末,一个可怕的敌人来到英格兰的海岸,他们身披铁甲,手持铁斧,肆意劫掠,狂暴不已。就此,接下来的数个世纪这群被后世称为维京人的海盗令整个欧洲都为之恐惧。面对这些狂暴的战士,英格兰陷入了危境之中。维京人在英格兰修筑了长期的基地,这样他们在冬季降临时就不用回到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了。在维京人的武力下,盎格鲁-撒克逊人建立的诸国均被他们挟制,只有威塞克斯王国还保持着独立,在那个混乱的时代,历史将拯救英格兰的使命交给了威塞克斯,它也成为了英格兰抵抗维京人的中流砥柱。

18世纪的塞缪尔·伍德福德绘制的阿尔弗雷德的肖像画

阿尔弗雷德是威塞克斯国王艾格伯特的孙子,被尊称为大帝(Alfred the Great)的一代雄杰,也是英国历史上唯一一位被冠以“大帝”称号的君主,这是因为他在英格兰处于十分危难之时挺身而出肩负起了抵抗维京人的重任,避免了盎格鲁-撒克逊的英格兰王朝被维京人灭亡的危险。

公元865年,恐怖的渡鸦旗再次在英格兰岛西海岸外的海平面上升起,数以千计的维京海盗在“无骨者”伊瓦尔(热播美剧《维京传奇》中主角拉格纳•洛德布洛克的第三子)的率领下大举入侵英格兰岛,大有席卷整个英格兰之势。诺森伯利亚王国首当其冲被征服,国王埃拉被处以名叫”血鹰“的极刑,幸存者被迫选择与敌人媾和。公元870年,维京人又攻入了东盎格利亚王国,国王埃德蒙被维京人作为祭品献给了奥丁神,而海盗们将沿途所过的修道院洗劫一空后尽数摧毁。公元874年,麦西亚王国被征服,国王伯雷德逃亡罗马。维京人扶持了一个前国王的扈从当了傀儡国王,并强迫麦西亚人交出人质宣誓效忠。此时,盎格鲁-撒克逊人在英格兰建立的诸国就只剩下西南方的威塞克斯王国了。

阿尔弗雷德本是国王埃塞尔雷德的弟弟,在国王因战争创伤暴病身亡后,年幼的王子又无法扛起抗击维京人入侵的重任下,继位当上的国王。他有着坚强的意志力,尽管一开始多次败于维京人之手,但他不愿屈服,最终成为了把无望的英格兰拯救出来的唯一英雄。

与当时装备最为精良(铁盔、铁甲、大斧和长剑)的维京人相比,英格兰人只有长矛和皮甲,实力可谓是悬殊得很。

但在公元878年5月的爱丁顿之战中,阿尔弗雷德率领的威塞克斯军奋击敌军,打得维京人落荒而逃。此役,英格兰人大获全胜,阿尔弗雷德获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挽救了英格兰。一路溃逃的维京人,最后退守切本哈姆,阿尔弗雷德将其团团围住,并在围困两周后,令饥饿的维京人屈服了。后者接受了和平,双方最终签订了《维德摩尔条约》,根据条约,维京人首领古斯伦及其部将接受基督教的洗礼,阿尔弗雷德还成为了古斯伦德教父,并未他取教名埃塞尔斯坦。条约还规定,以沃森大道到彻斯特一线(伦敦向西北延伸到彻斯特)为分界线,在这条线的北边按维京人的法律进行统治(被称为“丹法区”),威塞克斯王国则统治这条线以南地区。

维京人在丹法区定居了下来,化剑为犁,建立了许多定居点,并与当地的盎格鲁-撒克逊人混居。丹法区的建立在另一个层面上促成了威塞克斯的核心地位,这是因为尽管阿尔弗雷德的爷爷艾格伯特统一了英格兰,但是原先各国的王室仍然被保留,威塞克斯只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拥有宗主权,其他地区仍然时而臣服,时而叛离。维京人的征服沉重的打击了麦西亚王国、东盎格利亚王国、诺森伯利亚王国原先的地方势力,且王室都被消灭了,贵族们的土地和财产也被剥夺了,地域区别被打破,形成了统一的丹法区。肯特王国、苏赛克斯王国、埃塞克斯王国也因摄于异族统治的重压而拥护威塞克斯的领导,从而为日后的统一扫清了障碍。

公元886年时的英格兰地图

公元886年,阿尔弗雷德收复了伦敦,至此,所有不曾屈从维京人的英格兰人均臣服于他。而后他建立起一支强于维京人的舰队和常备军,并下令修筑大量的设防城镇。在随后的10年间,英格兰人在他的率领下再次击退了数次维京人的大举入侵。

除了显赫的武功外,他的文治也十分出色。作为英格兰最著名的统治者,他下令编纂了著名的《阿尔弗雷德法典》。此外,还效仿查理大帝奖励学术,致力于发展英格兰人的文化水平。

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曾这样赞颂阿尔弗雷德大帝:”我想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比阿尔弗雷德大帝更值得后世尊敬。“


如有疏漏,还请多多斧正。

我是肥鹅,一个热爱历史的码字鹅!


彼得堡的肥天鹅


颇有几个,但是事实上的开国之君不能算,比如汉光武帝刘秀,不能算力挽狂澜,只能算开天辟地又一朝代。下面举几个例子:

1.汉宣帝刘询,刘询即位时,权臣霍光仍在,但是他很好的安抚了霍光,避免了内讧。然而,霍光死后,霍氏家族不甘心既得利益要失去,准备叛乱,由于他们掌握了很多要害岗位,所以一旦成功,大汉必亡!宣帝成功挫败了霍氏力量的威胁,挽救了大汉!后来形成了“孝宣中兴”的大好局面,他也成为西汉仅有的四个有庙号的皇帝——汉中宗。

2.唐肃宗李亨,唐玄宗李隆基的儿子李亨,在安史之乱长安被攻破、玄宗西逃四川的路上,脱离队伍到灵武即位,指挥平叛,最终平定安史之乱,唐肃宗作为最高领导人还是有很大功劳的。

3.宋高宗赵构,赵构有杀忠臣岳飞之罪,但也有延误宋朝国祚之功劳,功是功,过是过。岛上如果他不杀岳飞,南宋会很强大,但是毕竟他延长宋朝国祚100多年,比南明那几个不成器的皇帝好不少。

4.明代宗朱祁钰,当土木堡之变后,明英宗朱祁镇被俘虏,瓦剌大军兵临北京城下,当时的危机已经有了亡国的危险,朱祁钰在兵部尚书于谦等的拥戴下即位,稳定了军心士气,挫败了瓦剌的阴谋和进攻,功劳很大。虽然在后来英宗复辟后把朱祁钰说的一无是处但是事实就是事实,后来明英宗朱祁镇死后,历代逐渐给明代宗平反,肯定他在国家危难时刻的功劳。

5.清圣祖康熙,平定三藩之乱,当时三藩之乱已经占领半个国家,威胁甚大。



磨史作镜


他在叛乱中登基,随即便一路征讨叛军,收复失地,他就是唐肃宗——李亨!

公元755年,安禄山发动了安史之乱,起兵反唐,此后双方长达了八年的战争,安史判军先后攻陷洛阳和长安。

此时,大唐已经风雨飘摇,随时有丢掉江山的可能!

公元756年,李亨登基称帝,是为唐肃宗,肃宗登基后,随即命郭子仪和李光弼为大将军,李嗣业为前军,王思礼为后军,率领大军从凤翔出发,征讨叛军。

唐肃宗为了尽快收复京师,答应了回纥种种条件,以寻求帮助。果然,大军在得到回纥帮助之后,大破叛军,斩杀敌军六万余人。稳定局面后又率大军前去收复洛阳。

洛阳方面,郭子仪用计谋快速智取洛阳。之后唐肃宗便一直重用郭子仪和李光弼等大将平定叛乱,最终安史之乱被平定。

风雨飘摇的唐朝再次得到了喘息!

唐肃宗在叛乱中匆忙登基,随即便重用郭子仪和李光弼等大将,快速收复失地。让这已经残破不堪的大唐得以延续!

绝对够得上“力挽狂澜”四字!



老三聊历史


历史上有很多挽狂澜于既倒、 扶大厦之将倾的皇帝,比如唐肃宗李亨、或者明代宗朱祁钰。不过两个人都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大臣盖过了他们的风头。



今天说一个挨骂的人吧——赵构,很多人对他的印象就是昏庸无道、软弱无能,而且还擅杀忠良岳飞,所以他在历史饱受骂名。在越关的眼中他也确实是一个无道而且擅杀忠良的人,但他却并不是一个软弱昏庸的人。

靖康之变后,徽钦二帝被金国俘虏,北宋因此灭亡。当时天下已经大乱,北方基本陷入了金国人的手中,宋廷内部也出现了大量的分裂势力,南方爆发诸多起义事件,全国各地土匪横生。



赵构在应天府即位称帝后,慑于金国的军威选择了南逃。1129年赵构逃至临安时,苗傅和刘正彦发动了兵变,并且强迫赵构退位。由于各地将领的支持,最终这次兵变被赵构平定了下来。

1130年,赵构终于取得了喘息之机,腾出手来抽调、安排军消灭了南方的割据势力,巩固南宋的政权。之后在防御金兵上也做了很多部署,命令岳飞、韩世忠、吴玠、刘光世、张俊等人分区负责江淮地区的防务。

但赵构吸取了苗刘兵变的教训,为了防止将领做大反叛,所以在朝廷中任用了大量主和派人员平衡在外的将领。



1132年,南宋政权初步稳定,在整个南方站稳了脚跟。在其后的几年间,赵构也是支持北伐的,所以各路宋军在对金的战争中不断取胜。但新的问题随之而来,这些将领之中有一些功大势重,而且当时的南宋财政已经接近枯竭,为了避免这些将领做大,也为了稳定南宋百姓的反感情绪,最终赵构停止了北伐。

1141年,赵构为了保住半壁江山,所以向金国屈膝求和,并且制造了冤狱,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忠心耿耿的岳飞。



总结来说,赵构是一个精通厚黑学的人,他的做法令人不齿,是一个典型的宵小之辈。但其还是有一定能力的,击退了当时强大的金国军队,稳定了南宋内部各派势力,还平定了南宋境内了农民起义。应该算是一个力挽狂澜的皇帝。


我是越关


开国之君听说过,亡国之君也不少,唯独这个在国家灭亡之际力挽狂澜的所见不多,好在不多不等于没有,仔细梳理中国历史上的皇帝,还真有那么一位,也可能是仅此的一位,那就是东汉开国皇帝汉光武帝刘秀。(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历史三日谈)


刘秀是正儿八经的汉族皇室宗亲,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是汉景帝的儿子长沙定王的一支,到了刘秀这,王侯的地位在推恩令作用下,已经是个小小的县令一级了!

这里先说说推恩令,大家基本上都是历史课本中了解这一政策,汉初分封诸侯王,王国拥有独立的财权和武装,护佑中央,但是这些全是熏天的诸侯王基本上都会在经过短暂发展后势大难制。

在推恩令以前就爆发了七国之乱,虽然很快被平息,但也让当政者看到了诸侯国对于中央王朝的威胁,因此到了汉武帝刘彻这一代就想着彻底解决这一问题。


推恩令应运而生,不过话说回来推恩令是一个很高明的“削藩”手段,自古以来“削藩”不动用武力不打仗的,还真就唯有这个推恩令,简单来说就是把诸侯王的土地雨露均沾的分给诸侯王的儿子,汉朝的规矩,侯以下的爵位归郡管辖。

这里一定要注意一个问题,那就是汉武帝是用的“赏赐”的表述,也就是说把原来只分给嫡长子的土地和人口,见者有份的分给诸侯王所有的儿子,这不但没有引起不必要的战乱,反而给汉武帝刘秀带来了声名。

到了汉光武帝这,他爷爷的爷爷是长沙定王,他爹一辈只是个县令,汉光武帝充其量就是个豪族了这就是推恩令实施下来的效果。不过不像大家普遍认识的那种宗室子弟多纨绔,汉光武帝刘秀就是个例外。

在西汉经过王莽二十余年的动乱之后汉光武帝刘秀可以说力挽狂澜,挽大厦于将倾,为了续上刘氏宗兴,刘秀特意把国号定为“汉”,后世称东汉,以与刘邦的西汉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