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初期多次对周边发动大规模战争,为什么没有遇到像汉武帝康熙皇帝那样的财政困难?

湘泪飞蝶


唐朝前期到处打仗,没有出现财政困难,主要因为两个原因:

一是军费的实际花销的大头由老百姓直接负担了,朝廷省下了大批的军费开支。


什么意思呢?


一般王朝打仗,士兵的工资、后勤的保障、武器装备等等要产生大量的军费,这些钱都要有朝廷的财政来支出,而唐朝前期的府兵制,兵源来自于均田制下的农民,士兵自备武器装备,自带干粮,也没有工资,大部分的军费其实从政府转嫁到了老百姓身上。这种搞法使得唐太宗、高宗两代,既能打,好像朝廷也不是很缺钱,这才创造出大唐盛世,可是这种搞法是不能持久的。

这样做的好处当然是朝廷在打仗的时候可以少花钱,可是社会财富的消耗并不有减少,打仗该花多少钱,还得花,只是让老百姓直接支付了这部分的军费。这可以让朝廷的财政一时半会儿觉得自己没怎么花钱,可是时间一长,一线的府兵制下的老百姓会受不了,所以唐前期财政最大的问题,不是朝廷没钱,而是府兵制下的老百姓受不了,要么大量跑路,要么自残,使自己没有当兵的身体,躲避当兵,这样就迼民户口大量逃亡,所以当时的户部,跟后来王朝的户部不同,唐前期的户部,不担心账上没钱,要担心的是自己账上没人。

二以夷制夷,以战养战。唐前期主要对手都是一些没有建立有效的中央集权体制的游牧联盟国家,他们内部的团结性很差,唐朝对这些对手可以采取分化打击的办法。拉笼一批,打击一批。大量招徕蕃兵蕃将来替唐朝打仗,唐高宗以后,蕃兵蕃将基本上成为唐朝边防军的主力,府兵制的军队主要是在内地做不打仗的保安了。

用蕃兵蕃将在财政上有两个好处,一是蕃兵蕃将本来就不是农民,让他们去打仗,不影响农业生产,唐朝的农民可以继续种田挣钱,汉武帝打仗消耗了大量的农业生产人口,当然越打越穷。唐朝用蕃兵蕃将,就可以避免战争影响生产。

同时,蕃兵蕃将们虽然不会种地,但是会做生意。他们游牧的天性使得他们一般都具有很强的流动性能力,也就是远程贸易很有手段,可以说有些人甚至是商业天才,而且唐朝前期的战争主要是在丝绸之路沿线开打的,这些人就可以利用自己占据丝绸之路交通线的优势来做远程贸易赚钱,做到以战养战,类似于近代西方具有武装殖民性质的开发公司,像东印度公司之类的,当然也就不缺钱。像安禄山,就是这方面的行家,军队到哪里,生意就做到哪里。

但是这个做法比府兵制的危害更大,蕃兵蕃将一旦控制了唐朝的军队主力,又有钱又有兵,发现给唐朝打工,还不如自己干,所以安史之乱爆发了嘛。


只爱潘多拉


汉唐是我国古代最为辉煌的两个朝代。在“强汉盛唐”时期,面对周边异族的威胁,两朝总能保持对他们的攻势,让现在的我们也觉得扬眉吐气、腰杆梆硬。但汉朝的情况,与唐朝,有相同之处,也有一些不同,特别是,唐朝并没有遇到像汉武帝那样的财政困难。


01 相同之处

汉朝初年,曾被匈奴给欺负得好惨。汉高祖刘邦被匈奴人围困在了白登,几乎被生擒,只好用“和亲”的办法与匈奴修好。

等到了汉武帝时期,韬光养晦了60多年,国力强盛了,才再次北伐匈奴。

而唐朝初年,李世民刚刚继位,就被突厥给了一个下马威。突厥几十万大军压境,李世民不得不与之定下了“渭水之盟”,给钱给粮,让他们吃饱喝足了退去。

两个朝代,都并非一开始就对外族碾压,反而是被他们碾压,都经历了一个“逆袭”的过程,这是相同之处。

02 不同之处

但是,两者也有不同之处,最明显的就是,唐初在对突厥用兵之后,同时还能应付对高句丽、对铁勒、薛延陀、吐谷浑、吐蕃等国的战争,国力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

而汉朝,在经历过汉武帝北征匈奴的战争以后,国力从此受到了极大的影响,西汉甚至因此而由盛转衰。这是为什么呢?

【1】汉朝底子薄,唐朝底子厚

汉朝初年,刘邦战胜了项羽,统一了中国,但秦始皇的暴政和秦末乱世、楚汉战争,留给了刘邦一个烂摊子。据记载,当时全国的人口,仅剩下1000多万,皇帝出行,连四匹相同毛色的马都很难找到。

而唐朝初年则不同,他们继承了隋朝殷实的家底,到李世民在位时,隋朝那几大粮仓的粮食都没吃得完。因此,有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唐朝的社会生产力恢复的很快,国力也很快达到了隋朝时期的水平。

【2】汉朝的对手强,唐朝的对手弱

汉朝初年,正是匈奴最为强盛的时期。当时,匈奴各部的力量,在冒顿单于的领导下拧成了一股绳,所以,汉初几位皇帝没能跟匈奴开战,而是继续休养生息,因为汉军一旦跑到漠北,就要跟匈奴“躲猫猫”,打消耗战、持久战。

而到了唐初,当时突厥分裂为了东突厥、西突厥。唐朝的主要敌人就是东突厥。唐朝利用两个突厥之间的矛盾,分化、瓦解、孤立了东突厥。而东突厥又赶上了天灾,游牧民族一旦遇上天灾,就几乎等于是灭顶之灾。在这种情况下,东突厥不用唐朝打,就已经走上了万劫不复的败亡之路。

而消灭了东突厥之后,唐朝周围的势力,除了吐蕃和高句丽,再无人能构成威胁。

而唐太宗时期,通过下嫁文成公主,唐朝和吐蕃修好,唐朝更可以腾出手来对付高句丽,并最终将它灭掉。在不用旷日持久的打消耗战的情况下,唐朝的国力自然会得到很好的保存。


团团文史


唐朝初年军力强盛,所向披靡,即便是接连发生大规模战争,唐朝政府也没像汉武帝、康熙那样打仗缺过钱。这要归功于一种极具特色的征兵制度——府兵制。


府兵制最明显的特点是兵农合一。府兵平时是耕种土地的农民,农闲时节训练,战时从军。

『』府兵制使大唐平时不用花钱养兵,打仗不会担心无粮。

唐朝初期实行的府兵制,是在中央设军府,从农民中挑选21至59岁的年龄段的人作为府兵。三年一征兵,玄宗时改为六年。

府兵不用交苛捐杂税,但军资、衣装、轻武器(弓箭、横刀)、粮食等需要自行解决。每10人还得共同准备六匹马或驴,即所谓“六驮马”,用于运输。


府兵平时务农,战时为兵,大大节省了国家的军费开支,还保障了农业的发展。所以,大唐初期多次对周边发动大规模的战争,政府从不用为没钱打仗而发愁!但无形中却增加了农民的负担。

这些平日耕地、战时为兵的农民军人,在后期的征战中,由于防御线延长,士兵常被强制久戍边彊,不能回家,导致兵士逃亡,百姓避役。另外,府兵制不利于彊土的扩张,士兵负担过重,又得不到唐初的尊重,于是到玄宗统治时便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结束语:府兵制除了节省军费开支,还可以防止个人拥兵自重,因为战争一旦结束,则兵散于府,将归于朝,绝对不会出现一家独大的局面,有利于社会稳定。


小熙为人人


大唐从开国到武后时期,一直没有停止开疆拓土,但却没有出现汉武帝刘彻那样搞得国穷民敝。简单分析一下原因的话,个人认为大体有以下几点。

一、国力强盛。不说“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的唐中期,单以前期而言,司马光就记载过:“米斗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粮,取给于道路焉”。再以唐朝中前期的GDP为例,已经占到全世界的58%。这样的国力支撑几场灭国级的战争还是不成问题的。

二、战力惊人。这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名将如云。从开国一直到“安史之乱”,大唐有一个神奇的现象,就是一直名将辈出,贞观朝的李靖、徐世绩、尉迟敬德、侯君集、屈突通、张公谨、契苾何力等,高宗(武后)朝的苏定方、郭孝恪、薛仁贵、黑齿常之等,玄宗朝的王忠嗣、哥舒翰、高仙芝、封常清及著名的郭子仪、李光弼。尤其是还有一个战神之神:李世民(“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毛泽东语)。在那个时代,这群人是所有割据政权的噩梦,一般情况下是摧枯拉朽、一战即溃,几乎从来没有旷日持久的对战,这样就让李唐王朝经常用最少消耗获得最大胜利。这里面经典战例更是数不胜数:

李靖。万里奔袭破吐谷浑,一万骑兵破突厥十万、俘颉利可汗。

徐世绩。诺真水一战,6000人破薛延陀20万。

侯君集。四千里虽远必诛,破高昌。

苏定方。一万破西突厥十万,一千破吐蕃八万。

哥舒翰。李白有诗:丈夫立身有如此,一呼三军皆披靡。卫青谩作大将军,白起真成一竖子。

高仙芝。万里西征小勃律。

郭子仪。中兴第一名将

……

数十年间,无论是西部雪域高原、北部戈壁荒漠,还是郁郁江南,无论是突厥、薛延陀、吐蕃、吐谷浑,还是回纥、大食、高句丽、百济、南诏,都迅速匍匐在大唐帝国的脚下,都是以上众人之功。正如唐太宗所言:“于兹十有馀年,斯盖股肱罄帷幄之谋,爪牙竭熊罴之力,协德同心,以致于此”。

第二,武器先进。中原民族先进的生产力不仅体现在国民经济方面,还体现在军备方面。这一点从西汉时就已经很明显。从武帝开始已经遍设铁官,铁制兵器进入量产阶段。同时,西汉政府还对周边实行铁器禁制,终汉一朝一直保持着兵器优势,比如在西域,当时就有汉兵“以一当三”甚至“以一当五”的说法,都是占了兵器之利。唐朝也是如此,如大名鼎鼎的陌刀。据《唐六典》记载:重15斤,长七尺,刀刃三尺,刀柄四尺……有勇力者持之,以腰力旋斩,当者皆为齑粉。几乎相当于一战时期德国的马克沁机关枪对波兰的马刀,根本不可同日而语。

综述一下的话,大唐王朝以绝对优势的国力和军力对阵周边“列弱”,一是花得起钱,二是“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也就是说,还没来得及消耗,战争已经结束了。这一点,无论是在中国历史还是在世界历史上,都几乎是独一份的存在。

盛哉大唐!



彼岸历史


枪炮一响黄金万两,打仗说到底拼的是综合国力。

汉武帝北征匈奴耗尽了国库,而康熙连年征战,比至雍正王朝,国库却空空如也。然而,终唐一朝,整个大唐帝国始终行走在战争状态的前沿,但唐朝却没有出现国库亏空的情况,个中缘由,容我细细道来。

汉朝

汉朝对外战争都是通过国库支持,国家出钱、出物资。由于汉朝时科技水平还不够发达,刚刚经历灭秦和对楚的多年战争,人口大量减少。

同时汉武帝后期,自然灾害频发,人口大量减少,粮食大量减产。在多年天灾的情况下,再发生战争、大规模的徭役。

战争不仅需要大规模的军队,同时还需要数倍的后勤人员,大量牛马,导致许多农田无法耕种。

并且,汉武帝不光是对匈奴,还对东越、西南夷、南越、朝鲜和西域等多个地方用兵,消耗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


唐朝

1.唐朝实行府兵制。

所谓“府兵制”就是出则为兵入则为民,战时农民自备干粮、马匹随军征战,待四海升平时又下地种田干活,农闲时节再排兵布阵、训练拼刺格杀。

由于兵源自筹战略物资,农忙时节兼顾生产,且平时军事训练扎实到位,大唐依托“府兵制”在不到数年的时间就建立起来一支能征善战而又不伤筋动骨的军队。

唐中央正是在“府兵制”完善推行下,帝国战力犹如海啸搬席卷中原,而大唐财政却能轻松应付。

2.少数民族仆从军

大唐除了“府兵制”外,还有一支“番军”补充出征士兵不足和养兵难的问题。

“番军”就是 由唐朝周边少数民族组成的仆从军,比如突厥人、西胡人等。唐政府收服这些异域编外人员后,政治上授予头领高官厚禄,唐朝率领这些仆从军发动对外的侵略战争,战略物资供给问题得以解决。

3.均田制提升大唐中央集权

顾名思义,就是国家把荒芜的田分配给无地产的农民。通过均田制,中央赋税也相应水涨船高,自耕农拥有一定经济实力后,可以凭借手中的财力拥有以庸代役免除兵役或出兵勇为国杀敌。

4.以战养战的经济模式

唐朝统治的地区经济发达,少数民族地区物资匮乏,常常通过贸易向唐朝购买稀缺物质。还有唐朝统治的中原地区盛产铜矿和铁矿,少数民族想要通中原王朝开战就得进购大量铜铁,而唐朝就可以收取重税,即使外邦进购了大批战略物资,大唐也能从对手手中拿下自己 的军资物品。


爱你一啊一


唐朝初期,征战不断,但没有出现财政困难,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原因有三:

首先,从作战力量上看,是以强打弱。唐朝是历史上最强盛的朝代,史称盛唐。经济繁荣,社会稳定,文化昌盛,商业发达,科技发达,开放包容,首都长安是当时东方经济中心、文化中心、艺术的中心。长安街头到处可见前来学习、经商的外国人,古丝绸之路一直延伸到地中海沿岸,唐诗形式多样、派系众多、名家辈出、影响深远,唐三彩造型多样、工艺复杂、艺术高超、千古传诵,唐刀工艺先进、厚实锋利、坚固耐用、亨誉中外,唐人勤劳勇敢、聪明能干、纵横四海。战争是双综合实力的比拼。以当时唐朝的实力来讲,相对周边的突厥、吐蕃、回纥、大食、高句丽、百济等,都大打小、强打弱。

其次,从兵力结构上看,是借兵打仗。一方面,唐朝初期实行“府兵制”,朝延只供养少量的正规军(约50万),百姓则会民皆兵,平时下地种田干农活,农闲时节骑马射箭、练拳习武,战时农民自备干粮、马匹随军征战。另一方面,征调“番军”出征。朝廷征服周边少数民族部落以后,授予部落头领高官厚禄,并给予其较大的自治权,允许保留自已的武装。战时则征调各部落的“番军”出征。因此说,唐朝打仗的部队由少量的正规军率领借调的“番军”和临时组成的民兵组成。

其三,从作战策略上看,是有限打击。唐朝当时还沒有现在固定的国土概念,对外作战也不强求彻底征服、占领和控制对方领地,只需对方臣服自已。而且,臣服以后,唐朝对这些地区仅仅是进行名义上的管理,实际上当地的一切都由它们自己做主。只要不反叛,大家什么都好商量。因此,在征战过程中,要么唐军大军压境,对方一击即溃俯首称臣;要么势匀力敌,鸣金收兵,下回再说。很难出现双方你争我夺的旷日持久的消耗战。





老兵故事里的事


对于这个问题,我觉得唐朝初期没有出现国库亏空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唐朝实行了一套适应国情和当时生产力的军事以及经济制度。

首先,唐朝推行的府兵制。府兵隶属于各个地方,一般每个成年男子都要加入府兵。府兵就好像我们现在的预备役,实行轮番服役,服役时开赴前线去打仗,等到轮番休息时就回去种地,从事农业生产。而成年男子加入府兵的报酬就是给予农田。这个政策在唐朝前期实行是顺应了当时的生产力需求,所以前期府兵大多是精锐,加上开赴打仗需要的物资大多是成年男子自己筹备,所以很大程度上减轻了政府财政支出。

其次,唐朝初期虽说常年对外征战,但我们能发现唐朝并不是到处打,而是有针对性的打。如前期打突厥,后期针对高丽,这样的好处在于唐朝征服一个地方就可以用当地的军队去打下一个目标。征服一个地方自然要进行搜刮钱财,可以说是以战养战。

第三,唐朝初期人才济济,不管在对外军事还是对内管理上,都能做到优化处理。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效率,避免了浪费。

加上唐朝在实行均田制的基础上辅以租庸调制,这样更有利于农业生产,从而也一定幅度的增加了政府收入。


所以综上所述,虽然唐朝初期也是对外征战,但基本上没有形成战事焦灼的局面,加上以上的各种措施,唐朝没有出现国库亏空的结果。

我是孙老师,专注历史领域。

谢谢你的阅读和评论,记得关注我哦


孙老师说历史


其实也非常简单,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还是在将帅,没有出类拔萃的将帅,那就是消耗国力了,将帅无能才会显示国力强弱,汉武帝初期有卫霍这样的将帅,成绩是非常突出的,到达了当时的史无前例的灭匈奴之战,但没有彻底消灭,后期就是将帅无人,所有成绩显的虎头蛇尾,康熙时期也是没有名将出现,唐初的李靖是灭东突厥的关键将帅,不是他,没有灭东突厥的可能,这个史书有明确记载,其他的将帅好多都是他的徒弟,打仗都是灭国规模的,这充分显示了军事能力的强弱,关系国力强弱的直接表现,军事能力的强弱又是将帅的个人能力的表现


无欲金刚


很简单,只是用了几个月时间就干掉了突厥,没有形成汉武帝时代的那样的格局。汉武帝时代变成了持久战,汉武帝一生都没有干掉匈奴,所以花费了大量的积蓄。而李世民一战灭亡突厥,避免了持久战,这个才是关键。所以李世民时代可以文治武功都能天下无敌


阿華13


最好的防禦是进攻,打败和歼灭匈奴突厥的难点在于后勤保障,其次才是战略战术。河套及河西走廊地段,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交汇地段,汉初`的反匈奴战争主要是后勤保障困难,在占领河西走廊之后,在河套平原可以屯兵养马,获得战马的需要,解决了消灭与驱赶匈奴的后勤保障。大唐对付突厥,也是充分利用河套平原解决屯兵养马的后勤保障,从河西走廊出击並赶走突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