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傳人葛玉霞,赫哲族嬌美的“白天鵝”與伊瑪堪薩滿舞比翼齊飛

在赫哲族人的傳藝史上,有一種文化傳統叫傳藝“傳男不傳女”。

黑龍江省饒河縣四排赫哲族漁鄉四排赫哲族漁村的赫哲族婦女葛玉霞,從小就在會跳薩滿舞,會唱伊瑪堪父親的影響下,戀上了這兩種如今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赫哲族獨有的民族文化。

可是,當葛玉霞提出跟著自己的爸爸學習講唱伊瑪堪和跳薩滿舞的請求時。父親竟然無情地回絕了她。

原因就是赫哲族歷史上形成的傳藝傳男不傳女的傳統,要破除這種歷史,是需要勇氣的。

因為痴迷赫哲族文化,葛玉霞以自己父親為“突破口”挑戰這種世俗。於是她自己暗自努力,背誦伊瑪堪唱詞,研習薩滿舞舞姿,功夫不負有心人,葛玉霞的民族文化積澱日益深厚。

有一天,乘著父親打到了滿滿一船魚的喜悅,葛玉霞又向父親提出拜父親為師,學習伊瑪堪,薩滿舞的請求。

父親笑著對葛玉霞說:薩滿舞的精髓,寓意你都不瞭解,如何來學?葛玉霞經過父親的允許,便把自己掌握的伊瑪堪唱詞唱了出來,不時還附上幾個優美的舞姿,驚的父親瞪大了眼睛。

作為中國東北地區一個古老的少數民族,赫哲族的原始舞蹈“薩滿舞”和民間說唱藝術“伊瑪堪”蘊藏豐富文化內涵,早就被專家學者所公認。但隨著時間推移,掌握薩滿舞和伊瑪堪內涵和技藝的族人越來越少,瀕臨失傳。

葛玉霞的父親知道傳承伊瑪堪、薩滿舞對赫哲族意義深遠,他覺得民族文化薪火相傳每個赫哲族人責無旁貸。

自己的女兒有著很好的天賦,是傳承伊瑪堪和薩滿舞的好傳人。於是,葛玉霞的父親動心了。

葛玉霞的父親告訴葛玉霞,你確實想學,我就先教你一系列動作和唱詞,如果你能跳出韻味,唱出魂魄我就繼續教你。

從此,葛玉霞更加刻苦,在烏蘇里江畔,她的嗓子啞了,鞋子跳破了,葛玉霞堅持著……終於有一天,母親告訴她:你爸爸決定收你為徒了。

聽到喜訊的葛玉霞淚水奪眶而出,多年的努力,終於得到了肯定。

那年,赫哲族節日——烏日貢大會在饒河縣四排鄉舉行,葛玉霞帶領20多人的表演隊,將從父親那裡學來的薩滿舞在大會上完美呈現,最後獲得大獎。

父親看到女兒獲獎很高興,當晚參加慶祝篝火晚會時,也和大家一起盡興地跳。“那次大會結束後,父親很鄭重地跟我說,你該有一個赫哲族名字,就叫葛依克勒胡薩(赫哲語飛翔的天鵝之意),那年我32歲。”葛玉霞告訴我們。

歷史上,赫哲族以捕魚維生,起源於東海女真赫哲部落,主要聚居於黑龍江省同江市、饒河縣、撫遠市,全族人口約5000多人。由於只有語言、沒有文字,赫哲族文化傳承面臨挑戰。

葛玉霞認真地向父親學習請教,伊瑪堪,薩滿舞漸漸地融入了她的生命,她成了赫哲族民族文化傳承的真正的“白天鵝”。

如今,葛玉霞不僅在內地演出過伊瑪堪、薩滿舞,更把這兩種民間藝術帶到俄羅斯、美國等地演出,讓她最感自豪的,是參加由國家民委經濟司主辦“2011多彩中華民族服飾展演”,赴美演出14天,深受觀眾歡迎。

赫哲族伊瑪堪是赫哲族的曲藝說書形式,2011年11月23日,被列入聯合國"急需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葛玉霞作為伊瑪堪傳承人,她的伊瑪堪講唱內容豐富多彩,大多是敘述古代氏族社會時期部落與部落之間的征戰與聯盟、氏族之間的血親復仇、民族興衰、維護民族尊嚴和疆域完整的英雄故事。也有一些降妖伏魔、追求自由和歌唱愛情的,還有講述薩滿求神、漁獵生活、及風土人情的,講唱起來繪聲繪色,深受人們歡迎。

赫哲族薩滿舞已列入黑龍江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葛玉霞成為薩滿舞傳承人。“幾十年來,我與薩滿舞結下了不解之緣,作為傳承人我現在才領略到父親給我起名葛依克勒胡薩的真實含義,“胡薩”赫哲語的意思是天鵝,父親是希望薩滿舞這隻美麗的天鵝越飛越遠、越飛越高”。

作為赫哲族伊瑪堪和薩滿舞的“雙料傳人”,葛玉霞在烏蘇里江畔講唱著,舞蹈著,她的嬌美身影,為烏蘇里江增光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