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朝正月一,萬事從頭吉


今朝正月一,萬事從頭吉

文丨莊嚴

今朝正月一,萬事從頭吉


在中國曆法當中,農曆一月通常被稱為正月,這是什麼原因呢?


首先,在我國古代,哪個月作為一年的開始並不固定,是隨著朝代的變換而變化。


據記載,夏朝的夏曆把元月作為一月,商朝以夏曆的十二月為一月,而周朝則以夏曆的十一月為一月。


今朝正月一,萬事從頭吉


“正月”溯源


一月為何被稱為“正月”,這就要先從“正”字說起。


正的甲骨文字形,上面一個口,表示方形的城邑,也就是目標所在;下面的止則代表著人的“腳”,朝向城邑的方向。兩部分合起來,就是表示人要到某個地方去,也就是遠征之意。


這就是“正”的本義——表示人要達到某個地方。


想到達某個地方,就需要不偏不斜地走下去,走岔了道肯定是到不了目的地的。


因此,有種觀點認為:“正”之所以代表每年之首,是因為象徵著新一年的開始。對人而言,就是新一輪遠行的開始。


現在的正月起始於漢朝,漢武帝時期恢復了夏朝的月份排列,將夏曆的一月定為正月,並把春節固定在夏曆的正月初一,並逐漸演變為民族節日。


“正”一般讀作去聲,但 “正月”的“正”卻讀作“長征”的“徵”,這又是為什麼呢?


這個原因起自秦始皇。秦始皇名叫嬴政,他統一天下後,因為“正”字與他名字中的“政”字讀音相同。為了避諱,他就下令“正月”一律念成“徵月”,一直延續到了現在。


正月初一,也就是春節,是中國人最為看重的日子。有意思的是,過春節並非漢族人的“專利”。在農曆正月初一一起歡度春節的還有滿族、蒙古族、朝鮮族、達斡爾族、鄂溫克族、回族、東鄉族、壯族、赫哲族、白族、畲族等少數民族。並且隨著中國國力的增強,中華文化圈的擴大,很多周邊國家甚至西方國家也開始過春節了。


這一天為什麼這麼重要呢?


今朝正月一,萬事從頭吉


一元復始


正月還有一個稱呼,就是“元月”,表示一元復始的意思。


一年之計在於春,一日之計在於晨。中華文化對起始非常重視,到了春節這天,遠方的遊子無論多忙多遠,只要能抽出時間,總要回家與家人團聚,還要隆重祭祀祖先。


在這一現象背後,除了嚮往團圓、追憶先人的心理因素外,更折射出深層次的心靈迴歸和文化迴歸。


任何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民族,都會有自己的文化根基。


有哲學家說過:文化在發展過程中,常常需要回到它的原點,然後再前進,再發出耀眼的光輝。比如在西方思想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文藝復興,正是從古希臘文化中尋找到了力量和源泉;中國歷史上曾多次興起的“復古運動”“古文運動”,同樣推動了文化事業的更新和繁榮。


這也能夠解釋《周易》為什麼在人工智能大行其道的時代依然倍受推崇和重視的原因。很多看似前沿的理念和發現,追根溯源,總脫離不了《周易》的影響。


因為《周易》正是中華文化的源頭。


今朝正月一,萬事從頭吉


萬事從頭吉


《周易》六十四卦第一卦乾卦的卦辭是“元亨利貞”,意為開始、亨通、吉利、貞固。


在自然層面,元享利貞可以理解為四個階段:元為萬物之始;亨為萬物之長;利為萬物之盛;貞為萬物之成。這是一個動態循環的過程,喻示萬物生生不息,變化日新,永葆蓬勃生機。


在人生層面,元享利貞可以理解為四個階段:“元”為人之本心和初始,“亨”為成長髮展期,“利”為人格和事業的成熟期,“貞”代表堅守人格和基業。這同樣是動態循環的過程,強調保持初心,剛健有為,慎終如始,人生才能趨向圓滿。


能否實現人生的元亨利貞,獲得圓滿,考驗的正是一個人的智慧和能力。


無論是自然層面還是人生層面,經歷成長、獲得圓滿都是建立在元始也就是源點的基礎上,終究也必然會回到源點,開啟下一輪的循環。


因此,正心正舉生命人文科學智識體系非常強調回歸元典的重要,注重由細枝末節“碎片化”的認知方式向“系統化”的認知方式轉變,做到從全息、全觀、全程三個維度認識世界,達到全面認知生命與客觀事物的本質,進而啟迪思維,開啟智慧,提升生命能級維度的目的。


正月是一年的開端,春節又是正月的開端。這一天昭示著全新的開始,我們有必要將過去順利的、不順利的都拋在腦後,輕裝前行,以健康向上的心態、積極昂揚的精神面貌,向著心中更加宏偉的目標奮力前行。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