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頌——唱出老百姓故事的人民藝術家

郭頌——唱出老百姓故事的人民藝術家

《新貨郎》的旋律中

有他對生活的熱情;

《越走越亮堂》的歌詞

唱出了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唱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高雅殿堂的

《烏蘇裡船歌》。

郭頌——唱出老百姓故事的人民藝術家

1931年九一八事變期間,郭頌生於瀋陽。郭頌父母都是貧苦農民出身,但是父親卻有著吹簫的愛好,哥哥喜歡唱戲曲段子。小學時,一位老師經常教給大家一些音樂知識,郭頌受益匪淺。在一堂數學課上,老師讓他回答一道簡單的算術題,結果他硬是把3+4=7這樣的題讀成了“咪加發等於西……”惹得大家夥兒鬨堂大笑。郭頌曾想當工程師。讀中學後,他越來越發現自己沒有數學天分,而他在學校把文藝團體搞得生龍活虎。校長看中了他,把他安排到了鶴崗高級附屬學校當了三年音樂老師。

郭頌原名郭增發,給他改名字並且在他的人生之路上起了重大作用的,是好友洪鈞。洪鈞當年是從延安支援東北文藝建設的老革命,他不光視郭頌為知己,還幫助郭頌寫了不少膾炙人口的東北民歌。1952年,洪鈞鼓勵郭頌業餘時間搞合唱,有一次唱《黃河頌》,又給他改名為郭頌。

紅極一時有秘訣 藝術人生遇貴人

1953年,郭頌調入黑龍江省文工團。當時正是“土洋之爭”盛行的時候,團裡很多人都願意學習小提琴、美聲唱法,郭頌被看做只會唱小調的演員。

郭頌也跟一位俄僑學習美聲唱法。但是美聲唱法演唱的歌曲在基層演唱時沒有什麼反響,相反《丟戒指》《王二姐思夫》這一類歌曲卻大受歡迎。於是他在演唱歌曲和創作歌曲的時候認定:歌裡要有故事、有人物、有表演。這幾個要素成為他當年紅極一時的秘訣。1953年東北三省音樂舞蹈匯演,22歲的郭頌演唱的東北民歌受到馬可、李劫夫等音樂前輩的肯定。

在1956年第一屆全國音樂週上,郭頌靠東北民歌《丟戒指》轟動整個音樂周。在後臺,他結識了仰慕已久的女高音歌唱家王昆。王昆鼓勵他:“你的歌很有特色,有這麼強烈的民眾反響,真是不簡單,以後你一定要走這條路……”在王昆推薦下,郭頌有機會在各種舞臺上頻繁展示。用郭頌自己的話說:“這是我的貴人。”

 代表作《烏蘇裡船歌》是其人生遺憾

“烏蘇里江來長又長,藍藍的江水起波浪……”作為郭頌的代表作,《烏蘇裡船歌》被傳唱了幾十年,還被收錄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文化教材當中。但在1992年,這首他唱了一輩子的《烏蘇裡船歌》卻把郭頌送上了被告席。

赫哲族人說他侵權,擅自把這首歌說成是自己的創作。對此,郭頌曾在一次採訪中談到:“赫哲族本來就沒有幾首民間歌曲,而且大多不完整。”他表示,《烏蘇裡船歌》是他取了赫哲族表現女子思念丈夫哀婉情緒的兩句,加了勞動號子,創作了這樣一首表現快樂生活的藝術歌曲,那完全是三段體的藝術歌曲,可以說是全新的創作。

最後官司的結果是著作權歸郭頌和另外兩位合作者,但必須標明是根據赫哲族民歌改編。經過了這件事,郭頌的孩子們覺得他一下子老了很多。郭頌說,這在自己的人生中種下了無法彌補的遺憾,自己即使到臨終的那一天也不會感到安心。

他生在黑土地,長在北大荒,立志做一輩子老百姓貼心人,他用充滿東北鄉土氣息的民歌講述民間故事,用旋律讚美美好生活。然而2016年5月19日,郭頌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5歲。生前有關於郭頌本人的採訪寥寥無幾,透過他的兒子郭小良以及著名詞作家、生前好友王德,我們一起了解一下生活中的郭頌。

郭小良(郭頌的兒子):他對演出服特別講究,我們家就屬他衣服最多,我從小的印象就是各種西裝,一塵不染,衣服上面有個小毛毛,他也得輕輕的揪下來。

郭頌——唱出老百姓故事的人民藝術家


提起郭頌不得不說他的那首經典作品《烏蘇裡船歌》,這首被編錄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材的優秀作品深受各國人民的喜愛,被稱為郭頌的代表作。作為郭頌音樂上的好搭檔,詞作家王德道出了郭頌對音樂的執著。

王德(詞作家、郭頌好友):我跟郭頌相識相交50多年了,我們感情特別深。郭頌這一生就是專注於歌唱事業,他最關心的就是怎麼寫好歌、唱好歌,能讓老百姓喜歡。他每次到我那兒,不談什麼家長裡短,沒進門先唱高音出來了,進門談的就是寫歌、唱歌,聲樂問題上的探討。

郭頌——唱出老百姓故事的人民藝術家

作為民歌歌唱家,郭頌的作品來自民間,來自火熱的群眾生活

王德(詞作家、郭頌好友):三年困難時期,我隨他和創作組的同志下鄉,我們住在老鄉家裡,白天跟老鄉一塊兒幹活,晚上就在老鄉的炕頭上一塊兒聊天,老鄉們趕著大車去送公糧,我們也跟著去,所以才有了《越走越亮堂》這些歌的誕生。

郭小良(郭頌的兒子):我爸這一輩子就是在搞音樂,研究唱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