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江市江右岸的乜河小鎮,一個以滿語“水鴨子”命名的古村落

  

(文/陳達)沿著牡丹江市西三條路一直向南,邁過新建的牡丹江大橋,即出了市區,到了牡丹江的江南。這裡原來是興隆鎮的下乜河村,那乜河之稱謂是如何而來呢?

牡丹江市江右岸的乜河小鎮,一個以滿語“水鴨子”命名的古村落

(江南下乜河)

乜河與布庫裡雍順

  乜河是滿語的轉音,又稱“尼葉赫”,漢譯謂“水鴨子”。據滿族起源《三仙女》傳說,清始祖布庫裡雍順沿著瑚爾哈烏拉(今牡丹江之古時稱謂)而下一直飄到大江的盡頭,在依蘭哈喇(黑龍江省依蘭縣)牡丹江西岸斡朵裡城(馬大屯)創下肇興基業。

  有人說,乜河曾是清始祖布庫裡雍順狩獵之地。中乜河和下乜河兩條大河在這片土地上分別注入瑚爾哈烏拉,這兩條大江的支流之間是一片地勢低窪的天然沼澤,蘆葦蕩內水美魚肥蝦蟹成群,吸引來一群群水鴨子在此當中繁衍生息,繁盛時期水鴨子縱起飛翔時遮天蔽日。

牡丹江市江右岸的乜河小鎮,一個以滿語“水鴨子”命名的古村落

( 飛翔的野鴨子)

  當年,布庫裡雍順乘木筏路過乜河休息時,用手中的長木蒿隨意掄起就打下數只野鴨,烤食後感覺味道十分鮮美唇齒留香,久久不能忘懷,此後,布庫裡雍順數次專程來此狩獵“野鴨”且收穫頗豐,“尼葉赫”由此聞名天下。

牡丹江市江右岸的乜河小鎮,一個以滿語“水鴨子”命名的古村落

( 布庫裡雍順像 )

  而同一時代,與乜河一江之隔的現牡丹江市中心區,還是一片空曠的河漫地,人跡少至,僅駐紮有卡倫(滿語哨所之意)一處,舊稱“黃花甸子”。因斯地野柳叢生、萱草茂盛,萱草別名眾多,有“忘憂草”、“黃花菜”、“金針菜”、“宜男草”、“療愁”、“鹿箭”等名,耐瘠耐旱的忘憂草臨近秋天花開遍地,一朵朵“黃花”奪人雙目煞是好看。

牡丹江市江右岸的乜河小鎮,一個以滿語“水鴨子”命名的古村落

(遍野黃花)

寧古塔副都統東北的重鎮

  當年,寧古塔副都統(黑龍江省寧安市)為清代吉林“三邊”之首,東北黑龍江邊陲第一重鎮確定無疑。寧古塔“北達三姓,可控赫哲、鄂倫春諸部,南達琿春,直拊朝鮮之背,東襟大海,視日本諸島若在咫尺間,東北各邊居中扼要重鎮也”

  而距離寧古塔六十里之遙的乜河,為寧古塔東、北兩路屏藩,扼守寧古塔到三姓(依蘭)、龍王廟(興凱湖)、三岔口(黑龍江省東寧縣三岔口鎮)三條驛路的咽喉孔道,地理位置十分險要,是清代寧古塔副都統的重要門戶。


牡丹江市江右岸的乜河小鎮,一個以滿語“水鴨子”命名的古村落

(寧古塔)

  史書上無明確記載,乜河這地方是從什麼時候有人家居住又是如何發展起來的。三條官道必經之地的乜河鎮,其繁榮源於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毋庸置疑,它的發展與古驛路息息相關。早年的驛旅人馬行至乜河,已是出塔城大半日行程,長途跋涉的疲累牛馬和奔波勞累的人旅,迫切需要找個地方駐足打尖,歇一下腿腳。

  俗話說,有需求就會有滿足。腦瓜子活絡的寧古塔商人,從牡丹江邊絡繹不絕的大車小輛中看到了商機,從人們焦慮和飢渴的眼神中找到了財路,於是,乜河之地便利商旅的店鋪悄然而生,一字長街上渾濁的市聲喧囂嗡響,生動而熱鬧。

  隨著“柳條邊”的逐步解禁,寧古塔的人口逐年驟增,關內“闖關東”的人口越來越多,商貿活動也越來越繁榮,這歷史上難得的契機,也為乜河鎮的崛起帶來了更多的人流和商機。

  光緒六年,辦理吉林邊務的欽差大臣吳大澂,在乜河鎮建有“九營十八哨”,委派“鞏”字軍數千人鎮守邊關,巨大的人口紅利,帶來乜河鎮的經濟的大發展。

  清代末期,乜河生齒日繁,人丁興旺,遂成寧古塔門戶大鎮。

牡丹江市江右岸的乜河小鎮,一個以滿語“水鴨子”命名的古村落

乜河的歷史淵源

  有史可證,如今乜河鎮已經有500年的歷史了。最早在牡丹江北岸定居的是朱姓人家(朱家屯),翻開其族譜上載有:康熙二年(1663年)朱姓人家離開福建省晉江縣七甲十三社,遷涉到牡丹江定居,朱姓先祖蓋起黃

花甸子第一座茅草房,對岸的乜河已然有一百五十年曆史云云等字樣。照此說,乜河的發端,迄今應為五百年之久絕不虛言,要比靠東清鐵路通車崛起的牡丹江市早三四百年。

牡丹江市江右岸的乜河小鎮,一個以滿語“水鴨子”命名的古村落

  有史可查的資料讓人確信不疑,下乜河的老人們對乜河的發端還有自己的說法那。

  他們說:最早在乜河居住的人家姓呂,因獲罪被朝廷發配到此地流放,數年後得到皇帝大赦,饒恕其罪責。呂氏族人聞聽此訊欣喜若狂,殺豬宰羊全族慶祝,慶祝會上,族長宣佈一個重要決定:“呂家因罪發配寧古塔之後,方圓百里的此地人因咱們是罪臣之後,另眼看待人前人後指指點點,衣服沒有穿破脊樑骨就被人捅破了。當今皇帝赦免了呂氏家族,從今個起咱們呂家‘沒’罪了,為了消除強加在呂家的不良影響,還全族人一個清白之身,我決定以後呂姓族人都就改姓‘梅’吧,讓所有罪過包括遭過的罪全‘沒’啦!”

  於是乎,乜河的呂氏家族全部改為梅姓,直到今天梅家尚有後人在牡丹江市生活。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