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輸掉「底褲」的改革,二王八司馬事件有著怎樣不為人知的內情

公元805年伊始,即大唐貞元二十一年元旦。一大早,文武百官魚貫步入宮廷,照例向已六十四歲的老皇帝德宗賀歲。唐德宗李適在位前期,曾頗有作為,後來任用佞臣盧杞,朝綱開始敗壞。建中四年,經歷“涇原兵變”,出逃奉天,叛亂平息後,重用宦官執掌禁軍,並在全國範圍增收苛捐雜稅,從而導致民怨沸騰,藩鎮勢利漸強。

此時老眼昏花,病體纏身的唐德宗在接受百官朝賀畢,按理應該十分開心,不想竟是老淚橫流,繼而身子一歪,突然趴伏桌案,不省人事,抬回後宮後,當晚就一病不起。這是啥緣故呢?原來他是因為沒有看到太子李誦前來朝賀。

難道說太子忤逆不孝嗎?非也!就在三個月前,李誦突發中風,導致全身不遂,此後形同廢人。德宗就這麼一個兒子,這讓他如何不傷心欲絕,漸漸捱了二十幾天,終究沒能留下一句遺言就駕崩了,於是太子李誦於太極殿繼位,史稱唐順宗。

皇帝身患病痾,口歪眼斜,嘴不能言,手不能寫,自然無法正常朝會百官,無奈只好讓人在龍座前擋上帷幕,一切聖旨均靠太監李忠言等人傳話。這樣的國君當政,直令文武群臣紛紛搖頭嘆息,不知今後朝局將會走向何方?

不料沒過幾天,內廷突然頒佈一道詔書,任關隴舊族子孫韋執誼為宰相,貶謫皇城鉅貪京兆尹道王李實。這讓群臣驚愕不已,還沒等回過神來,內廷陸續又出臺一系列利國利民的國詔,一道詔書宣佈停止鹽鐵使為皇帝進奉 “月進錢”;還有一道詔書是召回被冤枉貶黜的陸贄等忠正名臣還京,共理朝政;還有放歸後宮三百良家女子,撥發銀兩回家團聚,放出 “教坊司”官妓六百人從良;停止節度使常貢之外對皇帝的“進奉”,減輕藩鎮百姓賦稅;另外最激動人心的一道詔書是宣佈大赦天下,同時蠲免百姓歷年積欠官府的錢糧。

凡此種種,難以盡述,這一系列舉措的頒發,不僅革除社會大量積弊,也讓自“涇原兵變”後,遭受天災兵禍的老百姓如逢甘露,振奮不已,他們流著眼淚,奔走相告,有人甚至當街長跪,山呼萬歲,眼瞅一個全新的朝局猶如照遍山河的紅日就要冉冉升起。

但是,不知內情的朝廷大臣卻迷糊了,他們交頭接耳,紛紛議論:“這是什麼節奏啊?”“皇上不是身染重病嗎?”“他怎麼會想到這些主意?”,惶惑瞬間瀰漫朝野。另外,這些詔書從未與諸臣議論,總是直接由內廷傳出,宰相下發,這當然不合乎大唐朝廷祖制。看來這是皇帝身邊有人在操縱皇權,這還了得?於是乎,一些喪失利益的守舊大臣開始蠢蠢欲動,他們勾結大太監俱文珍,必要查出到底是誰在傻皇帝身邊搗鬼!

事情很快水落石出,革新利民的詔書當然不會是患病皇帝自己想出的。原來順宗還沒即位時,德宗老爹為教化太子日後順利當政,就給他找了幾個知名的侍讀,每日陪他學習,其中有個王叔文,專陪太子下棋;還有陪他寫字的王伾。這二人出身貧寒,瞭解民間百姓疾苦,自打入宮後,無日不給太子講些國家積弊,還勸他當政後要中興大唐,做一個讓百姓稱頌的千古名君,孰料就在這時,英氣勃發的太子竟突發疾病,成了廢人,等即位後,二王暗中計議,認為這也未必是壞事,恰可以藉助隱藏在帷幕後的皇權,革新去弊,中興朝政。於是以王叔文、王伾為主謀,韋執誼、李忠言為輔,用唐順宗名義,形成一個小型革新派,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頒出系列革新之舉,惹動朝野大譁。

待守舊大臣們打探到虛實,立時氣的七竅生煙,幾個毛頭小子竟如此膽大妄為,沒吃三天素,就想上西天,那可不行。隨即拉攏一處,開始發動反攻。他們利用新黨人士經驗不足,威望過低,貪功冒進等特點,對革新舉措大加駁斥,甚至在朝堂上就對二王惡語相加。另外,王伾掌權後,開始收受賄賂,其藏在床下一個箱子滿是賄金,遭人告發後被貶為開州司馬,不久憂鬱而亡。王叔文在母親過世時,擔心離京後失去權力,竟不按朝廷禮制歸家守孝,受到守舊大臣的彈劾,被貶為渝州司戶,第二年被賜死。二王勢力一去,與革新黨人關係密切的李忠言也突然“失蹤”,同時大太監俱文珍聯合諸多朝臣上書,請唐順宗下旨立太子李淳為太子,權力重歸守舊派,當年七月,俱文珍宣佈太子監國,八月受禪登基,史稱唐憲宗,呆傻的唐順宗立時成了無權無勢的“太上皇”。

一場經歷146天轟轟烈烈的“革新去弊”就這樣曇花一現的消逝在歷史的長河之中。之後,革新黨人紛紛遭到貶黜,其中著名者有:韋執誼、劉禹錫、柳宗元、凌準、韓泰、韓曄、陳諫,程異等八人被貶到偏遠地方任司馬,算上二王,史稱“二王八司馬”事件,又因順宗退位改年號“永貞”,所以史稱 “永貞革新”。百姓重新回至舊軌,但慶幸的是革新成果還是多少保留了一些。

話說八司馬內柳宗元被貶黜到永州後,一度寄居寺院過活,日子清貧如洗,。後見新帝堅決不赦革新派,只得徒步遊歷永州山水,以詩言志。在他諸多詩句中,有一首《江雪》最是令人耳熟能詳,詩曰: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不知是不是對這次“革新”境況的一種無奈景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