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搗練圖》看盡盛唐的時尚法則

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

是繪畫史上的一幅硬核作品《搗練圖》,

來欣賞下我盛唐的時尚吧。

搗練圖解

練,是一種生絲製成的絲織品,

剛剛織成的時候非常硬而且發黃,

直接裁剪做衣服肯定是沒法穿的。

所以需要“搗”,然後再縫,最後再熨燙。

《搗練圖》剛好分成了三組

向我們生動地展示了搗練、織線、熨燙的整個過程。

(看畫也要像古人看書一樣,從右往左看哦)

最右邊,是四個人用木杵搗練。

這可是個體力活,

看看這位倚著木杵休息的的婦人就知道了。

內心獨白:哎,胳膊好酸啊,我好累啊。

就差翻個白眼了......

再看中間的兩人,一個坐在地氈上理線,

一個做在木凳上縫紉,組成了織線的場景,

這是個精細活,心思全在盯著線,不能亂,不能亂,

誰都別來打擾我。

第三組是熨燙的場景,

兩個人分別用木軸抻住白練的兩端,身體微微後傾,

幹活兒也要姿勢優雅。

另一個婦人,手裡拿著熨斗熨燙白練,

“小心小心,慢慢來,

可不能讓炭火碰到白練,把白練熨壞了。”

古時候的熨斗,

就是在一個類似鐵勺子的容器裡放上木炭。

後面地上還蹲著一個女孩,拿著扇子,在看著炭火。

“哎呀,火炭烤得臉好熱,得用袖子擋一擋熱氣。”

整幅畫裡最活潑的就是這個鑽到白練下面的女孩了,

歪頭仰望,著實可愛。

雖算不得點睛之筆,卻也是平添不少生趣與靈動。

這幅畫是不是非常寫實,非常生動,非常好看呢!

畫面佈局巧妙合理,人物安排得錯落有致,

結構嚴謹細密,每個人物的安排都很到位。

大唐時尚法則

《搗練圖》這幅以十二個唐朝女性為主角的仕女圖,

除了告訴了我們什麼是“搗練”,

還可以稱得上是唐代女性的時尚寶典。

唐代時尚法則第一條:豐滿的身材。

我們印象中唐代的美人兒都是胖胖噠,

“環肥燕瘦”,楊貴妃可是有史以來最美的“胖子”啦。

《搗練圖》中的婦人也都是額寬、臉圓、體胖,

沒有一個瓜子臉。

可是,請注意,不是整個唐代都是這樣滴。

初唐延續前代風格,崇尚“纖纖細腰”,

到了盛唐,審美才開始發生變化,

“胖”代替“瘦”成為時尚。

中晚唐時期,又慢慢地“瘦”回去了。

唐代時尚法則第二條:潮人必備三件套。

唐代女性最流行的服裝樣式,

就是《搗練圖》中婦人穿的襦服裙

它有三件套:

短襦,即短上衣。

長裙,裙襬很長,上束胸,下曳地,

上面多裝飾刺繡花紋。

,就是披圍在肩上的長巾。

長裙+短襦+帔,凸顯曲線,拉長下肢,

成功打造胸部以下全是腿的效果。

唐代時尚法則第三條:

梳好髮髻,精緻妝容,飾物點綴。

古代女性都梳髮髻,唐代是髮式的鼎盛時期。

據史書記載,唐代髮式有云髻、反綰髻、半翻髻、螺髻、回鶻髻、雙髻、墜馬髻、望仙髻等等三十多種。

唐初發髻較平,盛唐之後高髻流行。

《搗練圖》中婦人的髮髻都是高髻,

或挽於頭頂,或梳於腦後。

另外,唐代女性還喜歡在髮髻上插小梳子做裝飾,

露出半月形梳背。

三個年紀較小的侍女梳的是雙垂鬟髻,

將頭髮分成兩部分,在頭的兩側各盤卷一髻垂下。

說完頭髮,再講講面部的妝容。

我們可以看到畫上的婦人們的額頭上都有類似花瓣的裝飾,

在很多影視作品中也經常出現。

圖/武則天秘史

但是很多人未必知道它叫什麼。

這種貼在眉間的花樣裝飾叫“花鈿”

唐代女子用金箔、紙等材料剪成花瓣、小鳥、小魚等各種圖案,

顏色主要是紅、綠、黃,以紅色最多。

存放在妝奩裡,

就像現在女性化妝包裡都有好幾種色號的口紅。

除貼花鈿外,敷粉、抹胭脂、畫眉、塗唇脂,

當然也是必不可少的,

還有面靨、斜紅也很流行。

盛唐的女人即使是搗練幹體力活,

也要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

佩服佩服!

最後,我們來做一個回顧,

你在觀看《搗練圖》等藝術作品時,

是否會被人物身上的服飾紋樣所吸引,

不過,你又會在這些美麗的細節上停留多久呢?

但在相關學者眼裡,這就是一個沒有系統地被整理和復原過的紋樣寶庫。所以有學者就採集了大量紋樣信息進行骨架提取、元素分解、色彩配置與文化解讀等記錄與研究工作,再從中提取260多幅紋樣繪成矢量圖,並附上所採集的原圖和簡要紋樣分析精編成書——《中國古代絲綢設計素材圖系:圖像卷》,希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彌補出土和傳世古代絲綢實物不足,豐富中國傳統織物紋樣寶庫,為從事紡織品設計、藝術創作及藝術史的人員提供參考資料。

這個紋樣就選自左側仕女的上襦,為“菱格瑞花”,粉色為地,菱格的每條邊線以兩片葉子構成,內填一朵放射狀對稱形瑞花,周邊設象牙白暈色。紋樣構成簡潔,配色典雅,風格寧靜優美。

團窠瑞花,紋樣選自蹲在一旁扇炭火併以袖掩面侍女之裙裝。紋樣以暈色圓環為骨架,內填如意瑞花,即六個如意狀花瓣環繞中心呈放射狀八瓣小花,形似雪花。豆綠色為地,藕白暈色圓環構成團窠,清麗古雅;四方連續,清地排列。

卷草蓮花,紋樣選自縫紉場景中坐在地毯上理線仕女之披帛。大紅色為地,以波浪形捲曲的藍色枝蔓為骨架,骨架內填粉色蓮花,花頭朝上或朝下相間排列,二方連續,這種構成形式一般稱為“卷草”。紋樣線條柔美,用色濃麗,披帛隨意地掛在一襲白衣之上,色彩對比鮮明。

龜背瑞花,紋樣取自圖中搗練部分一位仕女的披帛,為龜背花卉紋樣。人物手持木杵,背對畫面,披帛搭在雙肩。淺藍色地上,以較深的藍色弧線構成的六邊形為骨架,內填紅綠兩色的花卉。紋樣結構簡單,風格優雅柔美,四方連續,滿地排列。

《搗練圖》(宋摹本)

唐代工筆重設色畫,系唐代畫家張萱所作,原畫已不存,現流傳的為宋摹本。長145.3釐米,寬37釐米,呈橫卷式。刻畫了十二個人物形象,展現了搗練、織線、熨燙三組場面。1860年火燒圓明園後流失海外,現藏於美國波士頓博物館。

王策,《解析張萱的》

何琳,《從張萱看唐朝女子的著裝》

郭麗,《唐代“以胖為美”之女性審美觀演變考論》

張敏,《從唐代仕女畫看唐代女性發髻梳理樣式》

楊哲興,《唐代女性服飾考略》

陳麗萍,《唐代女性妝容七步曲》

撰文 | 東家文博-博物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