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帝王世系 第二篇 秦、两汉

中国历代帝王世系(二)秦、两汉

秦以法第五(公元前221年-前207年)

秦王嬴政已并天下,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自号曰“皇帝”。欲传世以一至万,除谥法、行郡县制、均度量衡,通直道北拒匈奴、造楼船南平湘粤,天下一统。始皇之心,志得意满,乃建阿房宫、营骊山陵,敕修驰道、五巡天下,北至碣石刻石纪功,东封泰山、临琅琊,西抵陇西、北地,南浮潇湘、钱塘,冠盖相属,天下瞩目。高祖(刘邦)纵观,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项梁与籍(项羽)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公元前210年七月,始皇崩于沙丘平台。沙丘者,不祥之地也:昔赵李兑囚主父于沙丘,百日而君死,今秦赵高矫遗诏立胡亥,三年而秦亡:

『秦连相坐之法,弃灰于道者黥(刺字于面)。』其峻法如此,山东之人虽习不便于此,道路以目。越明年,前209年,阳城人陈胜、阳夏人吴广揭竿而起于蕲,天下云起响应,项氏叔侄八千子弟兵应于吴会,沛公刘季乡党弟兄起于沛泗。前207年,赵高弑二世,孺子婴诛赵高,沛公入关约法三章,项王平赵坑卒会师,秦自降为王,孺子婴献玺绶,秦遂亡。

论曰:向者秦师所向披靡、天下闻之色变,当此赢秦国家危难之时,昔之虎狼之师,安在?“向者六合为家,殽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堕,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窃以为,当此之时,秦之大将王翦、王贲之辈或老或卒,无将可恃,此其一也;秦灭六国后,聚天下之兵,铸以金人十二,猝然事发,无兵可用,此其二也;赵高、李斯苟且其私心,矫诏杀扶苏、囚蒙恬,滥杀宗室,兄弟离散、天下寒心,此其三也。无将、无兵而天下苦,此战术之论。贾谊过秦论以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此战略之论也。秦都咸阳,凡二帝,享国十五年。

汉以强第六(公元前202年—8年、25年—220年)

秦已亡,天下无主,英雄逐鹿中原。初,项王自封楚霸王,以亲疏远近封诸侯,诸侯虽有怨言,未敢发。后,汉王都汉中,心常不平,听萧何以韩信为上将军,用张良计暗度陈仓袭取关中,天下分崩离析,楚汉始争霸。

楚汉各自东西簇聚河南,常相持于荥阳、洛阳地,不相上下,难于决胜,遂约以鸿沟为界限、共分天下。已而,汉王听张良计,背约“杀回马枪”,项王猝不及防,汉军追亡逐北、楚军四面楚歌,遂而有垓下之败、霸王别姬、江滨自刎事。

论曰:霸王力能扛鼎、为万人敌,非不强者;破釜沉舟、以一当十,非不承也;无颜江东、临江嗟叹,可谓仁心;勇继大旗、破除暴秦,可谓大义;而不能听纳人言,“有一范增而不能用”,自以为“智足以拒谏、文足以饰非”,终致覆灭,戒在一“霸”字,惜哉!虽然,项王爱人,非仅虞姬之爱,义不烹刘太公“以及人之老”,宁死不渡乌江“知耻近乎勇”,天下免于战祸、生民免于涂炭,非仅“妇人之仁”,君其察焉。

汉王泗下亭长,身无长技、斗鸡走狗、游手好闲、言必骂曰,无用、无行、无德、无礼之人,苟处治世,下不过小人、上不过豪强耳。然遭乱世,得萧何、张良、韩信三杰以为用,听其言、任其行,卒入关灭秦、败项王而帝,在一“听”字而已!成王败寇,虽然,刘邦全胜之前得意忘形,彭城之败、雎水不流;危难之时舍妻弃子,滕侯不为、君子不齿;成功之后疑杀功臣,兔死狗烹、鸟死弓藏,不仁、不义、不信可谓甚矣。

西汉(公元前202年—8年)

汉定九鼎,天下初定。高祖上马平天下,下马治天下,好武以御驾亲征匈奴犯险;崇文以叔孙通制礼尊帝;外拖君臣之义安诸侯之心,内多猜忌之心行平番之策,故而英布、彭越、韩信先后被诛。霸王定天下,汉叛之,汉王定天下,亦有叛,循环如此则天下涂炭矣。高祖虽不信不义,行大仁于天下,亦为大德。

文帝节俭养德、与民休息,治大国如烹小鲜,以国初立、好动则乱,不用贾谊削藩策,“非不能也实不为也”,此有所不为而为。传三世,至景帝时,宗室诸王始疏远,高祖功臣仅条候周勃子亚夫,用晁错策行削藩,吴楚七国之乱起,汉景惧,误信袁盎杀晁错,遂决议平乱,北路以弟梁王武、窦婴牵制方面,南路以周亚夫出武关荡平吴楚地,七国松散联盟,各个击破、树倒猢散,天下绥定,成文景之治。

武帝虽“内多欲而外施仁义”,文韬武略,“欲效唐、虞之治”不亦可乎?!修法度、崇儒礼,北击匈奴、东收吴越、南平闽粤、西使月氏,成始皇未竟之事业。然而,武帝长于治平、短于修齐,巫蛊案发、太子被杀,以至于弥留之际,托孤于霍光,希其行周公、伊尹之贤,不料开后戚干政之风气,西汉、东汉亡于此累世传染之顽疾。

昭宣中兴,国家昌盛,南匈奴呼韩邪单于内附,至此,武帝北击匈奴之事业方至巅峰,陈汤“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至今传颂!

至元帝泥于儒教、不思进取,成帝亵狎群小、至无子嗣,哀帝尤癖断袖、天下可让,平帝十岁孩童、新莽窃柄,西汉遂无可救药。西汉都长安,历十二帝,享国二百一十年。

论曰:王莽篡位,咎由高、武。西汉无宦官干政、党争之祸,虽士人不必和,依然顾全大局、“萧规曹随”,惟有后戚干政不可解。汉初,刘邦无历史经验,吕氏坐大、差可易姓,赖功臣宗室国家乃存。武帝固执于立子杀母、后戚成事,前以卫霍北击匈奴,成功必于后戚,则中有爱于李广利,后则托国霍光。且无论霍光之贤否,虽贤不避亲,但贤者未必均出于亲、戚;风气一开,上行下效,至于元成哀平成时已处不可收拾之势,天下倾危。君主之行,可不慎欤?

新莽(公元8年-23年)

新莽非今复古,操之过急又朝令夕改,民无措手足、国家凋敝,相易子而食、燔骨而炊,至绿林起于河南,赤眉起于河北,天下大乱。新莽凡一帝,历国十六年。

东汉

东汉(公元25年—220年)

光武帝刘秀,应绿林于南阳,败新莽于昆阳,天下大振。虽兄死无名,只身河北,收天下豪杰,西平河南,南面称朕。谥法曰:能续前业曰光,克定祸乱曰武,光武名至实归。功成不言武可谓仁,得陇不望蜀可谓义,始终阴丽华可谓礼,突军下昆阳可谓勇,兄死顾大局可谓智,光武帝可谓帝王君主中完人也乎!

明章二帝,严刑峻法,良有以也。(西)汉初大乱,则约法以宽;武帝大治,用酷吏强皇权,使天下知礼义廉耻;元成哀平时,权臣乱国,律法松弛,以至于光武时延袭至此;明章帝时,天下又治,用严法,天下方崇礼义。「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

至和、安、顺、冲、质五帝,子嗣不兴、后戚专权,复现西汉元成哀平之状,甚至陷入“皇帝幼年继位、后戚摄政、皇帝亲政、铲除后戚”之循环,皇室不兴。

桓、灵帝时,宦官亦干政,后戚、宦官、士人三方争权,政治动荡,乃至于灵帝崩、少帝辨立,后戚何进为专权思杀宦官引董卓进京,汉祚遂不济。公元220年,曹丕篡位受禅于汉献帝,刘协封山阳公继汉祭祀,汉遂亡天下。东汉传八世共十四帝,历一百九十五年。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