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强汉盛唐弱宋,历史上的宋朝真的“不堪一击”吗?

Kiss_誉


宋朝军事实力并不弱,但是主将不行,宋朝自太宗开始便以文人统御武将,由于文人不通军事,不懂战略(古代百无一用是书生说的是真没错,古代书生跟现代学生可不一样,古代书生只懂之乎者也,不通变化。)宋太祖用一杯酒抬起来文臣,压下了武将。

建隆之治:北宋军事的鼎盛时期。

在刚刚度过的那个疯狂年代,五代时期的尚武之气弥漫在中原大地之上,而从那个年代走出大宋禁军,无疑是最为强大的时刻。全军战力空前强大,在赵匡胤的领导下,赵普的建议中,南征北战,鞭挞天下。灭亡了南方大部分割据势力,可惜,刚刚攻灭南唐后的第二年,太祖招太宗宫中饮酒,第二天清晨离奇驾崩。大宋军事实力由此转衰。



宋太祖赵匡胤形象

将从中御:大宋重文抑武的导火索

将从中御是宋太宗提出的一项措施,将军权一分为三,枢密院掌握调兵之权,三衙掌管军队但不能调兵。遇到战事,皇帝任命大臣率兵出征,但由于各种主观原因的限制,这成为了遏制军事实力的一条铁链。

太宗北伐:重内虚外的根源

大宋初立,连年征战,百姓苦不堪言,太宗两次北伐又调集了大批粮草,导致百姓不堪重负,开始起义造反。几次边陲防线的失利、后方起义的爆发遏制了北宋进一步开辟疆土,太宗的施政也不得不转为重内虚外。宋太宗以及群臣不得不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守,谋求对辽和平政策。



宋太宗赵光义形象

岳飞北伐:宋军战斗力的证明

一头狮子率领一群羊,那么这群羊也会变成一群狮子,而若是一群狮子被一头羊率领,那么这群狮子也会变成绵羊。宋代的军队可以证明这一点,当一名合格的将军放手指挥一支军队时,他们甚至可以去直捣黄龙,若是一名外行的文臣来指挥,怕是只能去摇旗呐喊当拉拉队了。

岳母刺字:精忠报国

不堪一击:蒙元攻打了将近五十年

大宋弱军但是对外战争却有不低的胜率。

宋与辽国

双方持续打了25年,互有攻守,僵持不下签订了檀渊之盟,檀渊之盟后,宋方重文轻武更甚,基本放弃了北伐,而辽国在糖衣炮弹的腐蚀下也偃鼓旗息。

宋与西夏。

双方互有攻守,西夏虽然几次获胜,但大宋依旧掌控着大局,一直持续到徽宗年间,大宋出征西夏,逼迫西夏臣服于宋。

宋与金国

金国除了灭北宋取得战略胜利外,在对南宋的几次侵略战争中几乎都是败北。到了后期金国基本上无力发动对宋的战争,而南宋国力却越来越强。

宋与蒙元

蒙元以南宋背叛盟约为借口,发动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对宋之战。期间主要有三次战争。第一次窝阔台兵分三路灭宋,受到南宋积极的反抗铩羽而归。第二次蒙哥即位后灭掉大理,从云南入四川攻宋,结果蒙哥在钓鱼城战死撤兵。第三次忽必烈即位后从襄樊攻宋,攻破临安终于灭宋。


总结

由于北宋被少数民族政权金国所灭,加上宋高宗赵构的投降政策,宋朝给后人留下了软弱无能的印象。尤其是宋朝重文抑武,重内虚外政策,导致后人根本看不起大宋。

我是历史原创作者叫我李白把丶,如果您也对历史有兴趣可以关注我,我们一起探讨哦。


叫我李白把丶


宋缺马,所以一直被北方民族压着打了几百年,宋人都骂石敬瑭,让宋没了长城的庇护。可是刘邦还是汉王的时候蜀国有马么?几十万大军还不是被项羽的几万骑兵一个迂回打得推儿子下车?刘邦成为汉帝后,在白登山被匈奴人逼到和亲几代人,最终汉朝用环首刀教会了匈奴人SM鞭法(欧洲上帝之鞭)。

唐朝太宗皇帝把长安的国库和女子都送给了突厥人,才换来个白马盟约,那时候他的长城庇护在那?后来还不是让突厥人离开,去教育十字军(奥斯曼帝国)?

为什么宋就弱?其实宋高宗赵匡胤所得并不算太稳,他没有李二的手段和腹黑,更没有刘季那帮友仔死心塌地及一个超级腹黑的“老婆”。赵匡胤夺权后,为了快速稳定朝局,没有对周朝进行大清洗,皇族柴家依旧与国同休,而大臣们第二天还能正常上下班,早期虽然能让人心安稳,可那还是十国乱战之时,城外还有群要命的。所以赵家能在朝内迅速维稳的情况下,以最快速度灭亡十国,统一了中原。

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后,宋并没有马上就羸弱下去,事实上这种防止兵变,收地方将领的兵权,从地方军队挑选出精兵,编成禁军,由皇帝直接控制,各地行政长官也由朝廷委派的操作方式,在后来的各个朝代都在使用,甚至是现在的美军都有类似的影子存在。

宋真的羸弱是后来者并没有赵匡胤这样出身士卒的经历,比如他的弟弟宋太宗赵炅,宋就是从他身上才逐步羸弱下去的。赵炅在斧光烛影后上位,想获得军方支持(又或者是借刀杀人),第一时间是进攻辽,两次的失败后(也处理了一批战败的将军),然后就缩回开封,采取消极防守,开科取士(估计是军方不支持,只能找文官),而到了宋神宗开始改革,建立“武学”,这中间都过去百年了。(宋神宗建立的军校,也只存活不到几个月而已,就死在文人的反对中)

宋的早期,只有十多万人的兵力,可是也就是这十多万的兵力平了五代十国之乱,后来虽然统一中原后扩张,可在赵匡胤时期与辽的战争还是以平手为主,文人领兵和禁军招募才是羸弱的基础。不知为何宋的文人并没有像其他朝代,甚至是汉唐时期的文人一样,上能弯弓射雕,下能写诗立传。宋的文官完全跟清朝的差不多,除了吟诗作词、安民收税之外,就只剩下青楼和海吹了(比如范仲淹对抗西夏时,他说他是胜利的,可是从辽或西夏及地方记来看,范大爷是西夏人来就缩回城里,然后等西夏人劫掠够了走了,才出来找落单的)。

而禁军招募是后来者的施行的败笔,宋朝黄河两岸少有民间反叛,就因为宋朝每当天灾后,就会成批成村,把青壮全招进军队,只剩下老小的,反又反不了,只能老老实实吃那份赈灾粥,哪怕这粥希到能见人影。

可是宋朝的禁军是终身制的,我们看水浒中。八十万禁军教头……八十万……八十万啊,还只是京城开封城一处而已。其他地方的呢?根据统计宋英宗时期禁军达到了顶峰。当时仅仅是禁军就达到了96万,如果再加上厢军、番军等等军队,宋朝的总兵力将超过140万……这么多兵为什么这么弱鸡?

看看水浒传里的豹子头林冲被发配去看草场时,一老军汉连他说话都听不清……军事重地就一耳聋眼花的老头在看守……

第二就是这么多军队怎么养?宋朝商业一直很强盛, 可是一直没有出现某个比较有名的大商人,更多的因素就是军队也在做生意,一个会做生意的军队哪有什么战斗力?(美国除外),而靖康耻的原因就是军队内部间利益分配不均,没有勤王。

宋早中期军队还不太羸弱,至少步人甲是中国重步兵的巅峰之作。只可惜重步兵作战限制太多。打赢了追不上对方骑兵,打输了又跑不赢对方……而行军时不可能完全着甲,又多次被西夏人根据这,迂回过几次。


斐駺



丁强888


强汉盛唐弱宋,这只是相对了的。

弱宋相比汉唐,并没有开拓多少疆土,给人一种弱的感觉。最主要的原因是宋并没有完全的统一,造成了多个势力存在的局势,先后有辽西夏金蒙古等强敌的,大宋能存在300多年,还真是不容易,汉唐也不过400多年。






宋除了进攻方面没有什么重大的胜利,但是防御战争大多数是打胜了,具统计宋朝战争的胜率高达70%,大多数是防御战,宋军的战斗力还是可以的。宋朝还有全球第一的GDP,世界四分之三的经济来源于宋朝。

宋弱只是对外战争方面,其实宋朝的综合实力远比汉唐强多了,只是后人对于宋的抱怨。


百花争艳只为你


首先宋朝每年收入的十分之八到六分之五都要用来养兵,这简直跟北朝鲜的先军政治一样。并且宋朝虽然把收入的绝大部分用来养兵,但是这些钱财却因为宋朝严重腐败 而大部分被官员贪污消耗了,实际用于养兵的很少,导致宋朝大部军队战斗力很差。

《朱子语类》卷一一〇《论兵篇》说:“本朝财用不足皆起于养兵,十分中八分是养兵,其他用度止在二分之中。古者刻剥之法,本朝皆备。”

《邓广铭全集 第六卷》240-241页指出:宋朝军队的数目庞大,而在宋太祖以后,却大部分都是分布在对内镇压以防民变的岗位上,缺乏应有的教阅训练, 素质很差,作战能力很低 ……

曾瑜《宋朝军制初探(增订本)》也指出宋朝军事弱是宋朝自己造成的,宋朝守内虚外、崇文抑武,由于宋太祖以武将黄袍加身的来历、宋朝守内的第一要旨就是猜忌和防范武将;宋朝军制以束缚武将才能,降低武将地位和素质,削弱其指挥权限和主动性、灵活性,牺牲军事效能为特征;

有人拿宋朝抵抗死磕蒙古50年(或45年)来吹宋朝,这是很荒谬的。实际上,宋朝龟缩南方占据地利,而当时蒙古西征、多次内讧内战严重牵扯了蒙古的力量,这些是宋朝能多活那么多年的重要原因。

列举一下蒙宋战争时期蒙古方面一些主要的大事记:1234年 南宋端平入洛失败;1235-1236蒙古三路征宋,同年蒙古忽里勒台大会,窝阔台决定主力西征——长子西征,这次西征一直持续到1243年;1241 窝阔台死,脱例哥摄政,蒙古开始争夺汗位;1246 贵由汗继位,久久内乱的蒙古终于开始统合,这时候贵由要做的不是南征,依然面临巨大的内部问题;1248 贵由率领十几万大军西征同拔都大军对峙,期间莫名其妙死亡,被毒死嫌疑最大,蒙古再次陷入争汗;1251 在拔都支持下,蒙哥继位;1252-1256 蒙古忙着整顿内部,以及远征大理云南;

1257-1259蒙哥南征,结果蒙哥病死于钓鱼城外,蒙古撤退;1259-1264阿里不哥同忽必烈争汗,爆发内战,双方各自数十万兵马厮杀数年,期间还有山东李璮叛乱;蒙古忙于内部整顿;1268年,蒙元南征,用兵襄阳。

1276年,南宋投降于蒙元。

1279年,崖山海战,南宋余部彻底被灭。南宋号称抵抗了45年,其实真正的抵抗时间只有几年呢?

而同一时代,宋朝的对手辽、西夏、金实际是弱于汉朝、唐朝、明朝的对手。

辽这“组织帝国 、高度中央集权、体制国家、封建国家” 被还是部落的金迅速攻灭了。后来金变成“组织帝国 、高度中央集权、体制国家、封建国家”之后,又被部落的蒙古打垮了。

别吹什么宋朝的对手辽、西夏、金强了。实际辽、西夏、金并不强。

契丹(辽)已经建国之后,雄主耶律阿保机率领契丹(辽)开国精锐、全国兵力“空国入寇”,却被小小的李存勖打的惨败。当时的李存勖只有河东一隅之地、马才1万匹、一面还与后梁大战,却仍然把雄主耶律阿保机率领契丹(辽)开国精锐、全国兵力的“空国入寇”打的惨败。 可见辽是个什么水平。

而且宋初接手强大的、已经统一大部分中原的后周,其他割据势力又弱(一些是君主昏庸、其他的是军事弱小)又不联合抵抗宋朝。而辽正是内部3个势力内讧、昏庸的睡王当政、辽下属各部反叛……宋却连幽云也占不了。后来辽内部多次内讧,宋却因为自己太弱而无力利用。

正是宋朝犯错误导致西夏(党项李继迁及其后裔)崛起的。宋初,李继捧把夏、绥、银、宥、静五州之地献给了宋朝。而李继迁只有几十个人奔入地斤泽,还不如个小部落。但是宋朝竟然被小小的李继迁折腾的把五州之地给了李继迁,宋朝又犯错误导致中立以及偏向宋朝的部族投靠了李继迁,李继迁实力上升,攻占宋朝灵州,李继迁坐大,其后裔建立西夏。

但是西夏仍然不强。西夏地小、军队少、缺乏战略迂回空间,而且西夏就在中原西北离中原核心太近,大幅降低了中原王朝打击他的难度、距离。

金完颜氏起兵时,还是部落水平,而且诸路兵加起来才2500人,还不如个中等部落。但是他们却迅速攻灭了那个长期占着幽云十几州的产出还让宋朝无可奈何长期送岁币的辽。可见辽、宋是什么水平,臭棋篓子下棋、菜鸡互啄。更奇葩的是,辽被金打的快灭亡了,宋趁机攻辽,结果宋竟然被残辽打的惨败,可见宋的战斗力差到了什么地步。

有宋一朝,代代都是敛财高手。确实,各朝都重视“理财”,拼命扩大岁入来弥补其日益庞大的冗兵、冗官、冗吏。至王安石变法前,有宋岁入较国家初建时增加六倍,而国库反而从有赢余变为大亏空。以国营工商业等形式与民争利自然是一条生财之路,但另一方面,压榨农耕上最后一点油水乃是恒道。即使是王氏的变法新政,如青苗方田农田水利等法,也是从农业上赋税上下工夫,新政的主要政策仍然是从农业经济的角度出发的,这也说明了有宋一代以农赋为国家之本的思路并无改变。然而种种措施仍然无法挽回宋政府积贫的局面。而贫富不均、兼并横行,小民不堪生计,倒成了有宋一朝的一种恒态。从王小波到杨幺,“均贫富”是反抗者必有的口号。

宋室南渡后,情况愈演愈烈。叶水心说:“蔡京变钞法以后,比熙宁又再倍。渡江以至于今,其所入财赋,视宣和又再倍”。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中说:“盖用民力,已超唐十倍,民安得不困”。宋的赋税,苛烈亘古所未闻,也为后世历代所绝无。只举一个例子:宋的正税之一是“身丁钱”(北宋在南方征收,南宋在全境征收),也就是人头税。然而,唐中期以后搞两税法,人头税已经被摊到夏秋两税里了。宋朝沿袭两税法,本身已经含有人头税,然而,却在此又征一道,从20岁征到60岁。有些地方,甚至从几岁之童征到已死之人。如此税外加税的搞法,民何以堪?


晨光说史


我来试的答一下。

弱宋,盛唐这个题目问的不妥。每个朝代都有优点和缺点,问题先定个调调,不符合唯物历史的观点。

宋朝军事力量偏弱,源于建国时的精锐北伐全军覆没,之后几代皇室未成为一代雄主有关。


但弱不等于没实力,北宋哲宗年间几灭西夏,开拓河湟;南宋末年,硬抗了蒙军五十年,顺带击杀了大汗蒙哥。导致西征欧洲的蒙军将领不得不回援争夺汗位,间接上改变了世界的未来;如果不是南宋抗蒙的成果,现在的欧洲是什么格局,呵呵,还真不好说。

19.2.23午,闲谈。


笨笨伯伯


不弱,宋朝有军队数十万,只是因为赵匡义立下的规矩:将领要定期换防(因为他自己就是在“陈桥驿兵变”中成为的皇帝,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不让下面的人叛乱,他只能这么做)。致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使军队无法发挥出有效的战斗力。

在南宋末年各国抗击蒙古的战争中,南宋不仅是最后灭亡的,还给了蒙古军队不小的伤亡,涌现出大批的爱国志士,仅《宋史.忠义列传》就收录爱国志士277人,其中大部分是南宋人。


四宫晖夜


宋朝一点都不弱,其实大部分人都被假象蒙蔽了,由于北宋建立的时候幽云十六州就已经被契丹多去了,而周边的少数民族趁着中原内乱之际,相继建立了辽,西夏,回纥,大理,吐蕃等政权,导致北宋相比秦汉唐的疆域大大缩水,而且还得预防四周少数民族政权的侵略,再加上北宋失去了北方屏障和养马地,失去了向外扩张的基础。北宋初期的几次北伐失败以后,宋朝统治者将对外重心放在防御上,并积极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维持良好关系,中间虽然也发生过多次战争,但少数民族政权也没有捞到什么好处,最后也不得不与宋朝维持现状。从北宋到南宋,虽然中间发生了“靖康之变”的耻辱事件,但宋朝凭借自身的实力和顽强抵抗,一直撑过辽,西夏,金,元的军事进攻,最后因为内部出现分裂,才被元朝灭亡。


兠罷


晚清有道科举题很能说明问题,唐外重内轻,宋内重外轻。各有所得论。虽然是道较开放的策论,但题问者各有所得的总结,已经对唐宋的政策都有所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