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之战,曹操在兵力上远远超过刘备,为何主动放弃汉中?

hugh007


汉中之战



曹操拿下汉中后,兵锋所向,按常理曹操下一步当进军西川【就是所谓的得陇望蜀,携胜利之师,以汉中为根据向成都推进】

那时刘备新的西川,尚不稳固。若曹操一举进攻西川,成功率非常高。然而曹操却是得陇不望蜀。拿下汉中的曹操撤军了(留下夏侯渊、张合等人驻守)【这是曹操第一下撤出汉中】

当时已经是谋主的法正对曹操这一举动就进行了分析:曹操前线战事顺利却突然撤回,那一定就后防出问题。法正便向刘备进言:这是夺汉中的天赐良机,不可错失。

刘备当机立断便出兵汉中,刘备经过一回合的交战试探之后,觉得曹操虽不在,但夏侯渊、张合等人也不是等闲之辈。但汉中是西川门户,必取。于是刘备书信成都,让诸葛亮向前线调兵。部队拉上去之后,刘备军可谓是所向披靡,待到曹操支援汉中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后来曹操再次撤出了汉中


我们来看,曹操第一次撤出汉中:曹操拿下汉中是215年,刘备进攻汉中是218年。在这期间,曹操在军事方面没有进攻让刘备有了喘息之机。主要原因就是曹操以放弃军事行动回去搞政治了【216年曹操进魏王】放弃军事进攻选择了政治主动。

大家可能就会问,为何会在拿下汉中后回去称王?何不一举拿下西川再回去?或者是先称王再打汉中、西川?

首先,政治上的加官晋爵需要一步步来【曹操也是从校尉、将军、司空、丞相、魏公一步步过来的】而曹操对汉中采取军事行动那是因为刘备拿下了西川,刘备拿下西川后必攻汉中。所以曹操抢在了刘备前面先行一步夺取了汉中。

刘备是劲敌,而西川又离许都甚远,若曹操进攻刘备一时间没打下来,而许都又搞些幺蛾子来,就很不好办了。所以曹操在此时选择了战略防御,回许都,进魏王,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

而曹操第二次撤出汉中的原因就很简单了,就是在汉中打不赢了。


左将军


我们熟悉的汉中之战,大多是《三国演义》中描绘的。

黄忠采用了法正步步为营的策略,于定军山一战斩杀了夏侯渊。此后,曹操亲自率领大军来和刘备大战。刘备和曹操对阵,双方先互相freestyle“喊麦”,然后才开始厮杀。刘备派出刘封出战徐晃落败,刘备军慌忙后退,丢盔弃甲,背水扎营。

曹操军正待追杀,但曹操认为:“蜀兵背汉水安营,其可疑一也;多弃马匹军器,其可疑二也。”便下令极速退军。但刘备军却趁势回杀过来,把曹操杀的溃不成军,自相践踏,死伤无数。刘备大军随后兵分五路占据汉中多处城池,随后便有了曹操下令撤出汉中之事。

诸葛亮也是利用了曹操多疑的性格,出奇制胜,可以说,在小说以及我们的印象中,汉中之战是以刘备方的压倒性优势结束的,似乎又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例。

而在真实的历史上,关于汉中之战的记载却十分的少,关于这场战争的评价也是少之又少。

这场战争,进行的完全没有小说中叙述的那么顺利,从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一直打到了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是一场让双方都筋疲力尽的消耗战。

汉中是进入蜀川的咽喉,谁占领了汉中,谁就率先掌握了主动权,另一方则门户大开,所以汉中自古以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刘备听从了法正、黄权等人的建议,怀着匡扶汉室的决心,率领大军攻打汉中。

但局势刚开始却十分不利于刘备。首先,在汉中之战中,刘备和曹操双方的兵力差距很大,曹操在兵力方面的优势十分明显。再者,刘备刚刚占领了益州,脚跟还没有站稳,而东吴的孙权就荆州问题也一直在施加压力,可以说是内忧外患。在前期,刘备由于自身力量弱和一些战略失误,吃了不少败仗,折损了不少将领。

转机发生在219年,刘备放弃阳平关,在定军山扎营。刘备派黄忠攻打夏侯渊,凭借居高临下的地势和鼓噪的声音,黄忠猛冲下来斩杀了夏侯渊。夏侯渊战死后,曹军军心有很大的动摇张郃被推举暂时率领汉中诸军,安抚军心。

三月,曹操亲自率领大军抵达汉中地界,进驻阳平关。 而刘备则踌躇满志,说即使曹操亲自前来,也不能改变什么,自己一定会拥有汉中。刘备在山上扎营,占据险要,固守不战,与曹操对持,打算打持久战。

其实刘备方面是十分没底的,兵力不占优,后勤也难以为继。但刘备有必胜、死磕到底的决心,派人到成都让诸葛亮调兵来支援,杨洪以汉中是益州咽喉,家门之祸、存亡之机,劝谏诸葛亮在这种时候应该“男子当战,女子当运。”可以说,刘备是拼家底的在打这场仗。

曹操将许多粮草都囤积到了北山,黄忠见有可乘之机,便和赵云约定去劫粮。但粮草一定有重兵把守,为了保险起见,二人约定,由黄忠。先去,赵云随后接应。果不其然,黄忠中了埋伏,赵云率领轻骑前往救援出黄忠回营,曹军紧追不舍。直到赵云营帐前,赵云大开营门,偃旗息鼓,曹军怀疑有伏兵,慌忙退走,赵云趁机反杀,曹军吓得魂不附体,自相践踏,死伤无数。这就是著名的“汉水之战”。

不久后,曹操就撤出了汉中,这时离曹操进驻汉中不足两个月,随后刘备便占领了汉中称王,这场战役最终以刘备的胜利告终。

曹操远远没有达到大势已去的地步,为何却半途而废,主动放弃了这么重要的地方呢?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后勤补给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汉水之战可以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这一仗曹操损兵折将,丢失了囤积的粮草,就得通过运送补给。而粮草的运送由于地形的限制,难度不小,拉长战线,势必对己方不利。而刘备方面坚持固守不出,曹操心里肯定知道这场仗是一场持久的消耗战。这场仗也已经损失了不少兵将,再打下去,肯定是一件卖力不讨好的事情,不如回去修整以图再战。

而曹操亲率大军,肯定担心后院起火。荆州的关羽和东吴都对自己虎视眈眈,随时都能让自己腹背受敌。在不能速战速决的情况下,回去看好自己的老家,是比较明智的选择。

汉中之战,刘备方果敢出击的战略还有坚忍不拔的精神、必胜的信心,都是能取得胜利的重要因素;而曹操方小心谨慎,纵览全局的眼光也值得称道。这场战役,还值得我们好好探讨。



无笔史官


很多时候你不得不相信有国运一说,当时的蜀国士气正盛,战争的三大指标中,将士用命、谋士策划、主帅意志力方面,蜀国无疑都是力压曹魏的。

汉中之战是蜀国军事集团的巅峰之战

开展汉中之战时,是蜀国军事集团全盛时期的巅峰之战,刘备刚刚拿下西川,士气大振,文臣武将跃跃欲试要和曹魏集团在汉中一战。而曹魏军事集团的领袖曹操有头疾,且年事已高(刘备进攻汉中时,曹操已经64岁,两年后薨逝于洛阳),曹操面临着军事上刘备集团的挑战,政治上更是腹背受敌,当年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优势已经开始转成劣势,用通俗的话说就是,政治红利消失,优势转成了弊端。

曹魏集团的两个核心(曹操和汉献帝),究竟谁才是真正的核心?士大夫和将领到了必须选边站的时候,这就是为什么曹操要赶在汉中之战的时候赶回许昌,完成“进魏王”这一重要政治举措。

政治很重要吗

政治在那个时代真的很重要,在汉朝,人才的选拔靠举荐,从而形成了强大的士族集团,士族集团推荐的人才在汉朝世代为官,形成了强大的文官集团和士族集团的混合体。他们相当多的人是忠于汉室的。曹操的几位大谋士都是反对曹操篡汉自立的。

曹魏集团当年的“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已经在曹操进魏王后,以及刘备的“刘皇叔”、“衣带诏”的攻击下变成劣势。

曹魏集团面临着分果果的时候,而刘备集团还在打着“匡扶汉室”的旗号,上下同心,将士用命。应该说刘备集团当时上下的三观相合,而曹魏集团面临着思想转变的过程,国运不言而喻。

64岁的曹操已无战心

曹魏军事集团经历了先胜后败后,进入僵持阶段,大将夏侯渊被黄忠斩杀后,汉水之战,曹军损失惨重,士气动摇,粮草也折损大半。当时已在暮年的曹操已无战心,要赶回许昌完成政治更替,巩固后方。

我是喜欢聊三国的“天下会会天下”,欢迎关注!


天下会会天下


虽然从各种史料来看,魏蜀之间的汉中之战打的极度激烈,但史书对于该战的记载却十分隐晦。此战持续时间长达两年,曹魏先胜后败,双方陷入僵持,但刘备已经到了“男子当战、女子当运”的地步,显然已是兵力不足,而曹操亲自率兵进入汉中后,曹魏方面显然处在上风,但两月之后曹操却率兵退出汉中,令人惊奇。后世史学家大多认为,曹操在汉水之战中被赵云用空营计击败,应该是改变汉中之战结局的重要因素,因而大多将这一战的功劳记在了赵云身上。

汉中之战背景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大举南下,却在赤壁遭遇大败,刘备则趁机收取荆州诸郡,并以荆州为根据,进而谋取了益州之地。无奈退回北方的曹操也没有闲着,既然无法向南发展,于是他转而将目光转向了关中和西北,其击败马超、韩遂之后,进而攻占张鲁所在的汉中。

由于汉中与蜀中相接,曹操进占汉中,完全可以顺势向蜀中发动进攻,这对刚刚易主的蜀中百姓来说无疑是个灾难,于是人人心惊胆战,生怕下一刻魏军杀来。《三国志·贾诩传》有载,“魏武后克平张鲁,蜀中一日数十惊,刘备虽斩之不能止”。

曹操原本也打算顺势进占蜀中,但此时曹操后方却发生叛乱,曹操只得率军撤回,命夏侯渊、郭淮、徐晃、张郃等镇守汉中的同时继续率军西征,先后于两年之内,逐马超、破韩遂、灭宋建、横扫羌、氐,虎步关右,终于基本平定凉州地区。

刘备也深知汉中对于蜀中的重要性,但由于蜀中之地刚刚到手,尚未彻底平定,并无能力继续向汉中用兵,见曹操无继续进犯之意后,便以平定蜀中为首要任务。

建安二十年(215年),就在曹魏平定凉州,刘备稳住蜀中之际,镇守荆州的关羽却又与孙权发生矛盾,孙权派人袭取荆州,刘备连忙率军支援。而此时夏侯渊却派张郃向巴西发动进攻,且已经攻至宕渠一带,刘备连忙与孙权讲和,率领张飞于瓦口关大破张郃。

张郃退走后,刘备在法正、黄权等人建议下,于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派遣张飞、马超、雷铜、吴兰等人攻打下辩,曹操则派遣曹洪、曹休、曹真抵挡,汉中之战拉开序幕。

曹魏先胜后败,双方陷入僵持

汉中之战初始阶段,战局对于刘备来说极不乐观,先是建安二十三年(218年),曹洪在曹休建议下,趁蜀军尚未集结之时突袭吴兰,蜀将雷铜、吴兰等战死,马超、张飞被迫撤军。之后刘备又派遣陈式攻打马明阁道,打算切断汉中与许昌的联系,却被徐晃击败,死伤惨重。

△曹洪不理张飞,攻打吴兰

进攻受阻,刘备只好于同年七月占据阳平关,与夏侯渊、张郃等人相持。而曹操则在许昌调兵潜江,为救援汉中做准备,并于同年九月率军抵达长安。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放弃阳平关,南渡沔水,于定军山扎营,夏侯渊则率军来抢定军山。刘备派军趁夜火烧夏侯渊营鹿角,夏侯渊则派张郃守东围,自己守南围。刘备则将一万多兵马分为十部,轮番猛攻张郃,张郃率军死战,刘备虽占优势,却难以攻克。夏侯渊亲自率军援救张郃,刘备则派黄忠攻打夏侯渊,黄忠自高而下奔袭夏侯渊,夏侯渊和益州刺史赵颙等,皆被黄忠斩杀。

△定军山夏侯渊战死

夏侯渊战死后,汉中曹军群龙无首,于是郭淮、杜袭等推举张郃暂时统领汉中诸军,曹魏军心这才安定。这次则轮到张郃率军驻守阳平关。刘备意图乘胜而进,但被郭淮所阻。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三月,曹操亲率大军抵达汉中,进驻阳平关。刘备则在山上扎营,占据险要,固守不战,与曹操对持。

汉水之战爆发,赵云空营计大破曹操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曹操为争夺汉中做足了准备,他随军“运米北山下,数千万囊”(《三国志·赵云传》)

刘备得知曹操援军到达,于是派人到成都让诸葛亮调兵支援,而此时益州方面已然是兵力不足,杨洪认为若无汉中则无蜀,这种关键时刻应该“男子当战,女子当运”,不能迟疑。(《三国志·杨洪传》)

△黄忠

黄忠在斩杀夏侯渊后,士气高涨,眼见曹操运来如此多的粮草,于是建议赵云前去劫粮。赵云认为曹操屯粮重地,必有重兵把守,但如此良机又不可错过,于是与黄忠约定返回期限,令其率兵前去劫粮。汉水之战爆发。

黄忠领兵劫粮,却并未按时返回,赵云担心黄忠出现意外,于是令张翼率兵留守大营,自己仅率几十骑兵外出寻找黄忠。黄忠劫粮果然中伏,赵云前去寻找,正好遭遇曹操先锋部队,结果双方刚刚教授,曹操大军已然杀至,赵云只得且战且退,凭借着几十个骑兵便将曹操大军搅得混乱无比。但曹操方面毕竟人多势众,军队整理顺当后,对赵云展开追杀。此时赵云部将张著受伤,被曹军包围,已经突围而出的赵云又掉头杀回,救出张著后再度突围而出,赵云一路杀回营寨,而曹军则紧追不放,追至赵云营寨前。

△汉水之战曹军粮道被断

正在守营的张翼见曹操大军杀到,便立即想要闭门据守,赵云见曹军势大,自己兵力较少,死守不是办法,于是下令大开营门,则令自己的军队偃旗息鼓。曹军见此情形,怀疑赵云设有伏兵,不敢进攻,只得率军退去。赵云见曹军退却,立即鸣鼓进兵,令将士以劲弩射曹操后军,曹军顿时从退军变成了败退,又从败退变成了溃退,自相践踏、坠入汉水淹死者不计其数。

△曹操无奈之下只得撤军

汉水之战不仅使曹操损失了大量士兵,王平等将领更是死的死、降的降,士气更是降到了极点,而更为要命的是,曹操运来的粮食也损失惨重,已经失去了与刘备继续相持的能力,因此面对刘封的挑战,曹操只能闭关不出。于是,在与刘备相持不到两个月后,曹操只得选择放弃,撤出汉中。

△汉中之战赵云首功

在魏蜀双方对峙之际,汉水之战虽然只是一场局部战役,但却打破了双方的平衡。后世史学家大多认为,曹操退出汉中主要是由于赵云早晨的,例如南宋朱熹撰《资治通鉴纲目》:三月,魏王操出斜谷,刘备将赵云击其军,败之;元胡一桂撰《十七史纂古今通要》:赵云大败操兵,操引还长安,帝遂有汉中,自称汉中王;元赵居信撰《蜀汉本末》:三月,操出斜谷。将军赵云击其军,败之。夏五月,操引还,昭烈遂取汉中;明章如愚撰《群书考索》:赵云将数千骑大破魏兵,备遂有汉中。


香茗史馆


汉中是益州的咽喉,对于刚刚收下益州的刘备来说,他绝不可能也决不允许汉中被别人握在手中,这就相当于把自己的喉咙让别人捏住,所以刘备毅然决然的向曹操发动了汉中之战,抢夺汉中这片土地的所有权。


汉中对于刘备来说,是势在必得之地,除了驻扎在荆州的关羽,刘备的五虎上将全部投入了汉中之战。这一场战争,曹操的实力远远胜过刘备,但最终的结果却是曹操将汉中拱手相让,这也是让人费解之处。

这一场战争主要有两个转折点,第一个就是曹操大将夏侯渊被击杀。曹操的兵比刘备的兵要多得多,但刘备的将却比曹操的将更精。大将夏侯渊的死,对于曹军的打击是巨大的,这也是汉中之战的第一个转折点。


众所周知,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军队后勤工作的重要性可见一般。刘备背靠成都平原,粮食问题完全不用担心,有着充足的供给,士兵们吃得饱饭,自然有力气打仗。但曹操不同,他的后勤运输需要越过秦岭,这就比刘备的后勤难上许多。

刘备手下的两名大将就将主意打到了曹操的军粮上,黄忠带头去劫曹操的军粮,赵云则暗中跟随防止出现意外。果不其然,黄忠劫军粮反落入陷阱,赵云带上军队救下黄忠的队伍一路狂奔。


到了赵云的军营前,所有的将士偃旗息鼓,赵云这一手空城计可把曹操的人吓懵了,本就失去了大将夏侯渊,曹操的士兵有些受惊,赵云反常的动作更让这些士兵疑心大起,连忙撤退。赵云确实是一个合格的将军,他很善于抓住战机,这个时候他当机立断,反追曹军,那些士兵看见赵云追了过来,以为真的有埋伏,哪里还敢回头,这一战,曹操大败。

夏侯渊的死虽然对士气有影响,赵云这一战打得也确实漂亮,但曹操的军队还是远远强过刘备,只要他愿意拖,刘备就攻打不下汉中。但迫于无奈,曹操还是选择了退兵,将汉中拱手相让。


首先,荆州的关羽,以及东吴孙权一直对曹操虎视眈眈,如果他们对曹操发起夹击,那曹操绝对不会好受。更重要的是,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表面上大家都对他很服气,但私底下对他不服,骂他汉贼的人也不少,他耗在汉中,那些人却在他的大本营搞事情,这让曹操如何安心?后院失火才是最可怕的啊!

曹操不是拖不死刘备,而是曹操不敢拖死刘备,一直拖下去,刘备固然拿不下汉中,但曹操的损失却会更多。对于曹操来说,要么干净利落的解决战斗,要么就麻溜的撤兵,前者做不到,曹操也就只好选择后者了。

Ps:大家好,我是w芒果布丁w,觉得我的回答还可以的话,大家就顺手点个关注支持一下我吧!


w芒果布丁w


首先我有个疑问,汉中之战,曹操是主动放弃汉中么,他不是前后投入了近六十万大军和刘备十几万大军打了两年之多,自己家的大将夏侯渊战死,最后还中了诸葛亮的瞒天过海计,被赵云偷袭本部大营,中箭,差点完了,大败而归,被迫放弃了汉中,何来主动放弃这一说。




干净利落


刘备参加的谋士诸葛亮,法正等,武将张飞赵子龙,马超,黄忠,魏延等大将。曹操有杨修等谋士,还有夏侯渊,张郃,徐晃,曹彰,许褚等武将。在主将夏侯渊被黄忠斩杀,张飞大败张郃后,曹操亲领大军如汉中作战。后来

主要是赵子龙和黄忠截断曹操的补给线,加上赵子龙的空城营,大败曹军,促使曹操败走汉中,还有曹操在汉中大事已去,他怕关羽和东吴偷袭许昌,故急忙撤军。


用户淋烨岳钰


首先,刘备占据地势步步为营,曹操硬攻难以占便宜

其实,发兵远征,粮道远,运粮困难

最后,后院不稳,朝堂上的人想着趁他不在搞事情,他这里一时半会也拿不下来,就主动放弃回去了


蝶梦青史


汉中之战刘备掌握了时机,先败张郃又败夏侯渊,再败曹洪于南郑,后败徐晃于汉水。使曹操没有进攻的条件,与当年官渡之战相似,只是没像袁绍那样残吧了。


老伙计162720415


后勤跟不上,曹操的补给线要沿汉水上来,刘备大营在定军山,刘备可以派赵云和黄忠不断骚扰曹操的补给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