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变法后,谭嗣同明明可以选择不死,为什么却执意将生死抛在一边?

刘亦鑫


怎么看待谭嗣同的选择,我们可以从一部电影讲起。

这就是电影《最后的武士》。电影中的武士的原型,就是日本幕府末期的著名人物西乡隆盛。



西乡隆盛,日本明治维新三杰之一,可以说,日本的倒幕运动,他是毫无疑问的推动者和领导者,最终也成功的实现了日本的大政奉还和脱亚入欧。以西乡隆盛的声望和地位,毫无疑问,应该在日本维新政府中,可以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但是历史很诡异的走向了另外一个方面。维新三杰之一的西乡隆盛,在1877年参与了日本旧武士发动的反叛,史称西南战争,最终叛乱失败,西乡隆盛死于战事。

更为诡异的是,西乡隆盛的参与反叛,正如电影《最后的武士》里面的武士讲的,他本身并不反对维新政府,他参与旧武士的叛乱,就其本意而言,不在于推翻或者改造明治政府,而是仅仅,处于作为一个武士的立场而言,此乃不得不为旧武士争取权益不不得不选择的行为。

对,作为一个武士的立场。


我觉得,作为中国人,大概是很难理解这种立场的。对吗?这不是开玩笑么?明明并不想掀起叛乱战争,明明知道此举乃不合国家利益,但是却坚持为小部分人的利益而举起叛乱的旗帜,这是不是神经错乱?明知道必然没有成功的希望,仍然坚持去做,这更是不识时务,荒谬绝伦,对不对?


显然,欧美人是理解这点的。所以他们并没有抱着嘲讽的态度,所以他们拍了这部电影《最后的武士》,所以他们是以一种极其崇敬和赞叹的态度对待最后的武士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所属于的时代,每个人都有自己所属于的群体,每个人都有自己所信奉的信仰,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事业。

西乡隆盛是武士,遵循的是武士道精神。所以他绝不能背叛自己的群体,不能背叛自己的信仰。当自己的局部利益和国家利益发生了无可调和的矛盾的时候,他必然应当去坚持自己的群体,坚持自己的信仰,而不是喊着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口号,朝秦暮楚,左右逢源。

有人会问,这样背叛国家利益,斤斤计较于局部利益,那国家利益受损怎么办?

国家利益,自然有信奉国家利益的人去维护;自然有属于新的时代的新的人们去建设;

如果信奉国家利益的群体连他们都无法打倒,那么,所谓的国家利益,就纯粹是无稽之谈,毫无意义。

踏着我的尸体,走向新的时代吧。我想,最后的武士在人生的最后时刻,大概会是这种觉悟吧。


又似乎跑题万里了。回到谭嗣同的选择问题上来吧。



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后来的做派来看,谭嗣同和他们虽然都说是百日维新的志士,但是应该说在性格上来说,是有很大不同的。谭嗣同是彻底的理想主义者,充满了勇气和稚气,无所畏惧,而相对来说,康有为的维新活动充满了心机,很大的投机成分,不过是想立功立言立德成为一代圣相罢了,梁启超则是相当务实的人,自始至终就没有过为维新为革命流血的念头,此后的人生,多次流亡海外,能跑就跑,都是相当的熟练。

性格的不同,是他们不同的选择的一个原因。

另外一个重要因素,是对维新运动的未来的看法。

历史就是过去的事实。从维新运动的结果来看,百日维新,就是维新运动的最高潮了,此后光绪被圈进,慈禧重新掌权,革命派取代维新派,成为清末最重要的政治力量之一。维新运动,是没有未来的。

谭嗣同在进行选择的时候,是否有所预料到,维新运动的未来必然是暗淡的呢?

以谭嗣同的聪明,不可能看不到这一点。

换句话来说,百日维新,就是维新运动的最强音最高潮。随着百日维新的落幕,满清的维新自强之路实际上已经走向穷途末路,而作为维新的志士,他们所努力为之奋斗的事业,其实也已经无限趋于死亡。

属于自己的时代和事业,已经即将死亡了,那自身的存在,又有什么意义呢?

我想,谭嗣同在选择接受死亡而不是逃亡的时候,大概心里多少有些这样的落寞吧。

正如西乡隆盛的选择。他所存在的武士阶层要消亡了,他愿意陪着这个阶层这些人一起死去。



如果我们明白了西乡隆盛的选择,

我们便可以理解谭嗣同的选择。

如果我们理解了谭嗣同的选择,

其实,我们就更可以理解辜鸿铭,王国维的选择。

甚至,我们可以理解,康有为,梁启超的后来的选择了。(中国人一方面推崇康梁的维新志士的身份,一方面又不齿他们的保皇党的身份。其实,矛盾的不是康梁,而是中国人后来形成的奇怪的历史观吧。康梁一直也是忠于他们的信仰的,无论我们是否承认,只不过,我们总是用不同的视角和立场去看待站在同一位置的人,所以往往得出别人在改变的结论。其实,从头到尾,改变的不过是我们的立场罢了。)


改变一个人,是很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

无论我们是否承认,我们都被打上了深深的时代烙印。

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有些东西,一旦在我们的脑袋里生根,那么便是很难的消除其对我们人生的影响。


所以,西乡隆盛属于旧武士阶层,他的行为虽然是反叛行为,但是到今天,西乡隆盛仍然是日本极负盛名的人物,受到国民的尊重和崇拜。

所以,谭嗣同在自己的事业凋零的时候,选择了死亡,而不是学他人什么苟延残喘,摇身一变又成为什么革命志士,也是他的伟大之处。

所以,辜鸿铭在所有人都抛弃了满清以剪辫子为荣的时候,仍然留下了鞭子。难道是辜鸿铭不知道满清的所作所为么?显然不是。不过是辜鸿铭明白了一件事情,满清的灭亡,便是传统文化的消亡,便是之乎者也孔曰成仁孟曰取义的消亡,此后的世界,便是另外一个世界了。辜鸿铭坚持的,不是坚持满清这个帝国,而是作为一个传统的旧文人,对自己的身份的坚持,对自己所信仰的文化的坚持。






忠诚于自己的时代,忠诚于自己的信仰,忠诚于自己的事业,忠诚于自己的选择,那就没有什么对与错的问题,没有什么好与坏的问题。

在自己的时代,燃烧自己;在不是自己的时代,做个普通的看客,或者,骄傲的离去。

这没有什么不好。

要是有人总想着不管什么样的时代,都让自己发光发热,要让自己万众瞩目,众人摩拜,所谓墙头草两边倒,哪边给奶便是娘。

我送他一个字。

呸。


张子曰


谭嗣同如果选择不死,就已经和康有为一起跑了,绝对不会如此悲壮。

1898年,九月二十一日,慈禧发动政变。大肆搜捕维新派。

由于谭嗣同并不是首选抓捕目标,在九月二十四日他才在浏阳会馆中被捕。

中间隔了整整三天,从理论上来说,谭嗣同是有逃跑的机会的。而且当时的列强,对戊戌变法还是表示同情的,只要谭嗣同往列强的地盘跑,有很大的可能是能逃过一劫的。

但是,他没有。在这三天里,他做了他力所能及的事情。

比如说,多方奔走,冒着危险,营救光绪帝。用了很多方法,都失败了。也耽误了他逃跑的时间。

然而,这个时候,他依然有逃跑的机会。不少人都劝他离开。谭嗣同不肯。说了句令人震撼的话:“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我之前也写过,谭嗣同的结果很悲惨,慈禧为了报复他,拿钝刀砍头。连砍三十刀,才成功。过程中,谭嗣同哀嚎不断。

下面的百姓却不像书里写的那么悲伤,反而是抱着看热闹的心态去的。我想,谭嗣同最难受的,恐怕不是自己身体上的疼。而是下面百姓的反应。

至于“南海圣人”康有为,那是真的跑得快。九月二十一日出的事情,康有为先到吴淞(上海北部),再到香港,然后再坐船去日本。整个过程,不过一个月多三天而已。他的神速令人敬佩,神行太保都没他快。

喜欢就关注呗:侃砍历史。我是马砍,每天讲点不一样的故事。


侃砍历史


1898年6月11日开始的戊戌变法,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戊戌政变,经过103天的变法最终失败,光绪帝被囚,康有为和梁启超逃往国外避难,谭嗣同、康广仁等维新人士惨遭杀害。同年9月28日,戊戌六君子于北京菜市口砍头。其中谭嗣同的父亲是湖广总督兼湖北巡抚,为何不营救下亲生骨肉,而是只写下一副挽联。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的一次重要改革,为了追求国家思想开放、富强民主。变法不过百天,各种政令不断下达中央及地方,还出现朝令夕改的情况。此次变法有点太急太快,封建老臣和慈禧太后们有点承受不了,害怕大清亡国,因而发动政变,重新洗牌。下狱砍头谭嗣同等维新人士,一是震慑宵小,二是安抚人心。

能生的情况,大部分人不会选择死亡,更不会从容地慷慨就义。同为维新变法主要人士的张荫桓,由于外国列强的干预而免死,仅被流放新疆;戊戌政变第七君子的徐致靖被捕入狱,被慈禧第一个下令处斩,由于其父交好李鸿章,得以营救成功;戊戌六君子的杨锐是湖广总督张之洞的得意门生,张之洞曾不留余力的营救,最终慈禧因不审而诛,发展太快,无力回天。

谭嗣同呢?父亲谭继洵是大清最高、权势最大的一方封疆大吏,进士出身,一步步走到最高统治阶层。常理说,谭继洵运作运作,谭嗣同是有很大免于死罪的几率的,但资料显示谭继洵并没有这样做。这事还得从两人从小到大的关系说起。

谭继洵思想保守,谭嗣同锐意维新,两人意见相左,谁也说不服谁,不撞南墙不回头。谭嗣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吸收西方较为先进的思想。谭继洵却只是想着在自己这一亩三分地好好过着就行。两人性格类似,决定好的事就不会更改。

谭嗣同是有大把逃亡异国他乡的机会,但他没有选择这条路,静静等待抓捕人员的上门和死神的降临,许多同僚伙伴劝他走吧走吧,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谭嗣同十分坚定地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他要用自己的生命,做出最后一次反抗。我以我血荐轩辕。

谭嗣同9月21日被捕,9月24日被砍头,三天多的时间,谭继洵早就清楚事情始末,及儿谭嗣同的处境和想法。知子莫若父,谭继洵知道,就算谭嗣同被救出,他的心也死了,会自我了结,不如顺着他的心愿去做。当谭嗣同步入刑场,唱着“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千里外的谭继洵怀抱着悲痛之情写下一副挽联:“谣风遍万国九洲,无非是骂;昭雪在千秋百世,不得而知。”

谭嗣同、谭继洵是典型的中国式父子,谭继洵的挽联说明了谭嗣同所遭遇的情况,外加认可了他的思想和变法,不然不会说“昭雪在千秋百世,不得而知”。

参考文献:《清史稿》


今人说古


甲午战争结束后,清国大败亏输,其耗费巨资打造的北洋海军基本全军覆没,遂被迫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东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进一步加剧,中国的半殖民地化和民族危机也进一步加深。有心振作的光绪帝对此忧心忡忡。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四月,光绪帝采纳徐致靖、杨深秀、康有为等人的条陈,决定变法维新,以匡扶社稷、力挽狂澜。在百日维新期间,光绪根据康有为等人的建议,相继颁发了一百多条除旧布新的改革条例。可以预料的是,新政遭到了以西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守旧势力和既得利益者们的一致反对。光绪在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协助下,在经济、军事、文教方面的改革上颁布了许多新政。后来,新政逐渐由经济、军事、文教延伸到政治改革上来。主要措施有:删改旧例,裁汰冗员,撤销闲散重叠的官僚机构;准许臣民上书言事,官吏不得阻扰,允许民间自由办报,预备立宪......然而,正如鲁迅所说:在中国搬动一张桌子都要流血的,何况要触动权势者的利益。新政从推出的第一天起就遭到守旧势力的强烈抵触,光绪颁布的的新法诏令,除湖南巡抚陈宝箴(陈三立之父,陈寅恪祖父)比较认真的执行外,大多数地方督抚均置若罔闻或嗤之以鼻。在中央朝廷层面,有些新政机关表面上是建立起来了,但实权基本上都被顽固派所掌控。因此,光绪颁布的变法诏书几乎已沦为一纸空文。

最终,维新派的政治制度改革触怒了大清的实际掌权者慈禧太后,她觉得自己的无上权威被动摇,便开始对以光绪为首的维新派发起反击。为削弱维新派的势力,慈禧先找了个借口把帝师翁同龢贬黜回老家。光绪本为一傀儡,维新派的骨干比如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徐致靖、杨锐、林旭、刘光第、杨深秀等都是手无实权的书生,担任的都是虚职,手上没有一兵一卒,均有些惊慌失措,当他们看到杨锐冒死从宫里带出的光绪密诏中有“朕的皇位几乎也要保不住了......尔等要设法救朕啊”后,都失声痛哭,可是手中无权,又能做什么呢?

绕室彷徨时,康有为突然想起一位实权人物——北洋六镇新军头子袁世凯。

甲午惨败后,清廷痛定思痛,想要训练出一支新式陆军,精于钻刺的袁世凯走了许多门路,终于在1895年获得朝廷委派,到天津小站编练新军,并成为直隶总督荣禄的心腹。后来,袁训练出一支装备精良、能攻善守的新军,因有清廷大力支持,该部粮饷充足、人员满编、素质较高、战力不俗,成为清军中最精锐的一支力量,袁世凯的地位也随之水涨船高起来。

袁世凯给康有为等人留下了思想开明、同情变法的好印象,加上他实力雄厚,为人干练,康等五人商量了很久,觉得此刻唯一的希望,就是只能借助并动用袁世凯的力量了。

谭嗣同密奏光绪,请皇帝许以高官厚禄拉住袁世凯,希望在情况危急的时刻可以靠袁的力量救助皇帝。

1898年9月16日,光绪秘密召见了袁世凯,袁当面表示支持维新变法。光绪很是欣慰,立即加封侍郎的官职予他。第二天又召见他,袁世凯大表忠心,表示一定要报答皇上的厚爱与恩情。

9月20日 ,谭嗣同径直来到袁世凯临时居住的法华寺。他单刀直入问袁:“你觉得皇上这人怎样”?

袁世凯由衷的感慨道:“难得的圣明之君啊”!谭嗣同又问:“西太后准备在天津小站阅兵时逼迫皇上退位的阴谋,你可知道”?袁世凯答:“有所耳闻”。

谭嗣同乘机掏出光绪的密诏给袁看,说:“如今唯一能够救皇上的人只有你了”。接着他以急促而激烈的语气对袁说:“如果你没有救皇上的打算,那么就请你立即去向西太后告发我,我已做好死的准备,这样你肯定能飞黄腾达、荣华富贵”。

袁世凯变色道:“你把我看成什么人了?皇上乃一代明君,你我都是深受皇恩的大臣,如今他陷于危难,我等有义不容辞的救护责任!你有何救帝良策,我愿意洗耳恭听”。

谭嗣同听后很满意,也没了戒心,说:“慈禧和荣禄密谋,特地调董福祥的甘军、聂士成的武毅军进京,并准备在天津阅兵时用武力逼迫皇上退位”。

他接着道:“论实力,董福祥、聂士成二军哪里是你北洋六镇的对手?如果事变发生,你完全有能力对付,其若顽抗,可一举歼灭之。你率军保护皇上,恢复大权,再清除太后身边那些反对维新变法的守旧大臣,整顿秩序,重整朝纲,力行新政,对你来说应该不难办到,假如事成,可是你立下荣耀千秋的一件奇功啊”!


袁世凯倒也不含糊,他说:“阅兵时,如果皇上能瞅准时机迅速入我军营,下令诛杀奸臣,那么我一定誓死效命,跟着你们干到底”!

谭嗣同:“荣禄是你的上司,待你不薄。这人颇有权诈,你要怎样对待他呢”?

袁斩钉截铁道:“你可知“汉人不可掌兵”的缘由?他待我不是真心。要是皇上能进我军营,我杀荣禄就如杀一条狗,简直易如反掌”!

两人商量了很久,夜深后,谭嗣同才放心离去。

据传,康有为、谭嗣同等人还和袁世凯一起策划了“围园杀后”的秘密行动。

谭嗣同前脚刚走,善使两面派的袁世凯后脚就向荣禄告密,出卖了维新派(此事仍存疑,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至今还未盖棺定论),并帮助慈禧发动政变,将光绪帝囚禁于瀛台,而维新派的代表人物谭嗣同等六人被捕杀于北京菜市口刑场,史称“戊戌六君子” 。轰轰烈烈的“戊戌变法”虎头蛇尾、草草收场。

因这场维新变法运动刚好进行了一百天便匆匆落幕,所以又称“百日维新”。

文献记载,就在谭嗣同和袁世凯暗室密谋的次日,也即1898年9月21日清晨,西太后和荣禄突然发动政变。他们把光绪皇帝囚禁在瀛台,然后以光绪的名义发诏书请太后继续垂帘听政,这就是晚清史上著名的“戊戌政变”。

随后,西太后下令搜捕维新派骨干分子,废除变法法令。康有为、梁启超事前已得到光绪传出来的消息,侥幸逃脱,分别逃往香港、日本,后长期流亡海外。谭嗣同事先也得到了顽固派准备动手扼杀维新派的消息,但他不愿意逃走。面对日本友人愿意助其逃亡的善意规劝,他毅然说:“如果变法必然要流血的话,那么就从我开始吧” !谭嗣同拒绝逃走,慷慨赴死,血荐轩辕,只为唤醒蒙昧的民众。

当然,对谭嗣同不愿逃走的历史真相,还有另一种说法。陈叔通在《谭嗣同就义逸闻》中写道:“嗣同湖北巡抚继洵子,惧罪连其父,方代父作责子书,为父解脱。书未就,不从王五请。迨书就,而捕者已至,书被抄。嗣同遇害,继洵未获谴......” 。谭嗣同不愿逃跑,是不忍牵连时任湖北巡抚的老父谭继洵 ,他若一走了之,老父必被株连甚至性命不保。为此他还特地以父亲的口吻伪造了一封"责子书",以撇清老父与自己的关系,他还屡屡拒绝了大刀王五(著名义侠)愿助其潜逃的好意,最终被捕杀,事后其父只是遭革职回籍,没有被牵扯治罪。

1898年9月28日,谭嗣同、刘光第、杨深秀、林旭、杨锐、康广仁六人在北京菜市口被诛戮,这些仁人志士用自己的鲜血喷洒在变法图强的坎坷道路上。其他的维新派人士和大批参与、倾向、同情变法的官员纷纷遭罢黜、流放。一百余条新政措施,除京师大学堂被保留外,其余的统统被

取消......


【插图源于网络】

*写作不易 *严禁搬运*


铁马冰河wu


答曰:为了维护传承。

面对死亡,所有人都会想法设法的活着。长久的活着,便叫“传承”。父母將血脉传递给子女叫传承,前辈將意志托付给后生也叫传承。

父母维护血脉,不畏生死;前辈维护意志,同样不畏生死。

谭嗣同是后者。

先来看三封绝笔书:

一、兄弟之义

“五爷、七哥及各位兄弟:变法维新本未期其能成,弟之加入,目的本在以败为成,叫醒世人……皇上是满人中大觉悟者,受我等汉人影响,不以富贵自足而思救国,以至今日命陷险地,弟义不苟生;兄等昆仑探穴,弟义不后死。特留书以为绝笔,愿来生重为兄弟,以续前缘。嗣同顿首。戊戌八月九日(二十四号)。”

二、父子之情

“父亲大人膝下:不听训海,致有今日,儿死矣!望大人宽恕。临颖依依,不尽欲白。嗣儿叩禀。戊戌八月九日。”

三、夫妻之爱

“闰妻如面:结缡十五年,原约相守以死,我今背盟矣!手写此信,我尚为世间一人;君看此信,我已成阴曹一鬼,死生契阔,亦复何言。惟念此身虽去、此情不渝,小我虽灭、大我常存。生生世世,同住莲花,如比迎陵毗迦同命鸟,比翼双飞,亦可互嘲。愿君视荣华如梦幻、视死辱为常事,无喜无悲,听其自然。我与殇儿,同在西方极乐世界相偕待君,他年重逢,再聚团圆。殇儿与我,灵魂不远、与君魂梦相依,望君遣怀。戊戌八月九日,嗣同。

这是快被人遗忘的绝笔信,它出自那个时代品格最高的男人之手。信里满是对生命的留恋,正因为留念,所以才更让人感叹。

一、幼时学墨子,谭复生。

谭嗣同,湖南浏阳人,生于一八六五年,他的爸爸是一个标准的官僚。可以说谭嗣同也是一位高干子弟。但是他的童年却很不幸。他的妈妈早逝,后母对他很不好常常虐待他,早期的谭嗣同是叛逆的。和叛逆少年的街市招摇不同,他更喜欢到粗犷的野外去磨练。

根据记载:“嗣同弱娴技击,身手尚便,长弄弧矢,尤乐驰骋。往客河西,尝于隆冬塑雪,挟一骑乘,间道疾驰,凡七昼夜,行千六百里。岩谷阻深,都无人迹,载饥载渴,斧冰作糜。必达,骳肉狼藉,濡染裤裆。次同辈所目骇战神,而嗣同殊不觉。”

翻译过来:本人身体很棒,功夫很好,喜欢纵马飞奔。我曾经一人一骑在隆冬野外的雪地中飞奔七昼夜,行程一千六百里,渴了以冰雪解渴,饿了猎野兽充饥。野兽的鲜血染红了我的衣服,同伴见了我的样子大为骇然。其实小意思啦。

谭嗣同有莽夫的身体,更有强悍的头脑。

强悍的生命就应该如谭嗣同那样,体魄上的莽夫,精神上的贵族。华夏民族历史上,谭嗣同这类人从来都是的主角。比方说竹林七贤之首的嵇康,再比方说诗剑双绝的李白……

进入帝国时代之后,体制越专制,那种人越少。而谭嗣同是中华帝国史上最后一个拥有野蛮体魄和文明精神之人。当他在荒野中独行的时候,他的魂魄和祖先那些健全独立的伟大魂魄完全相通。

所以他字复生,谭复生。他复生了华夏先民的精神。

江湖“三哥”

在遍地奴才的世界,任何一个品格健全的人都是孤独的,犹如鹤站立于鸡群中。谭嗣同行走江湖时,找到一群大老粗,那帮人虽然不能理解谭嗣同的心思和脑袋,但是有一个特点,他们膝盖很硬,跪不下去。其中一个就是大刀王五。

大刀王五生于一八四四年,河北人,原本姓白,八岁沦为孤儿,和弟弟沿街讨饭。某日讨饭到北京顺兴镖局,王掌柜看他长得相貌不凡,便收留他为养子,改姓王。十一年之后,王掌柜死,他继承镖局。他从师父那里习得一手好刀法,人称大刀王五。

大刀王五有两层身份:一明一暗。明里是镖局大掌柜,大镖师;暗地里是洪门的人。谭嗣同能和王五他们混到一起,行为已经超出了书生的范畴。谭嗣同认定王五是大侠,并跟着王五学武术。王五阅人无数,认定谭嗣同为人中豪杰。两人不仅结成忘年之交,而且烧香磕头,结为把兄弟,感情十年不变,堪比桃园结义的那几人。

王五是大家的首领,大家喊他“五爷”。谭嗣同排行老三,大家喊他“三哥”。(前文绝笔信的由来)大家都知道三哥是读书人,书念得很好,而且没有架子,乐意听他谈古论今。大家也都知道三哥是官家少爷,游走于黑白两道。但是大家依然相信他,拿他当自己人。

甲午战争,谭嗣同从大侠变成一个改革者。

尽管他不屑考试,不去拉关系,却赶上了历史变革的关头。当陈宝箴在湖南推行新政时,梁启超和谭嗣同就是新派人物的代表。一八九八年,戊戌变法开始,谭嗣同刚进北京就被委以重任,成为“四京卿”的核心。

后来变法失败,在所有的维新派之中,最容易逃走的是谭嗣同。日本人愿意帮助他逃走。他还是大侠,有很多大侠朋友,完全可以自己逃走。但他选择留下,为变法承担责任。谭嗣同到日本会馆和梁启超道别:“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有之,请自嗣同始!”

中国兵法里面有一招,叫借刀杀人。这原本是极为阴毒的招数,但在谭嗣同手中,却有了煌煌大气,他选择借刀杀自己。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担当的勇士,犹豫的慈禧

慈禧太后九月二十一号控制了光绪皇帝,直到四天之后的九月二十五号才动手。这事反映出慈禧当时的犹豫,她在给书生们逃散的时间。

慈禧的策略是慢慢地增加压力,让书生们自己承受不住作鸟兽散,让维新党人失信于天下。让天下人看见,他们是一群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书生,是没有担当的男人。但谭嗣同偏偏不走,坐在会馆中等着,等慈禧太后的刀。

九月二十五号清晨,他等来了官府的兵勇和镣铐;

九月二十八号,谭嗣同被押到北京菜市口,问斩

……

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如李时珍),有拼命硬干的人(如岳飞),有为民请命的人(如彭德怀),有舍身求法的人(如谭嗣同)……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后记:

谭嗣同死了,但他曾经在岳麓书院讲课。

当时台下有一个叫杨昌济的读书人,听得很认真,并且若有所思。杨昌济赞同谭嗣同的主张,钦佩谭嗣同的风骨。后来杨昌济交出了一个学生,叫做毛泽东。

毛泽东的硬气和谭嗣同的硬气,一脉相承。他字复生,他也的确复生了华夏的精神。

(图片源于网络。)


紫禁的sphere


时势造英雄。

在每一个时代更迭的前后,历史上总会出现这么一些铮铮铁骨的人。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现在看起来让人忍不住大干一碗酒,说一声“是条汉子”!可是在当时,多数老百姓还是对此不理解的,这是时代造成的桎梏,只有时间,才能让人明白。

历史众说纷纭,说白了,正如那句“有心杀贼,无力回天”一样,谭嗣同此生只能抱憾而死。而当时的清王朝,已经走到了陌路,同样改革派的光绪帝有心无力,还有一部分“清流”想当然,出发点不错,但是不懂治国,缺少政治改革的经验,摒弃不了封建遗留的糟粕,总是想当然,这也加快了清朝的灭亡。



煮酒小西天


戊戌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对解放当时封建社会国人的思想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但总体来说这场变革最终是以失败而告终的。戊戌变法中维新派成员死的死、逃的逃。但是对于那种能逃确选择英勇就义的谭嗣同大家常常谈起。为什么他不像康有为、梁启超那样选择逃亡?我觉得有以下几点原因可作参考:

以死明志,唤醒沉睡的国人。戊戌变法失败后,曾经就有人劝谭嗣同出去避避风头。 而谭嗣同是这样说的:“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当走上断头台,准备喝断头酒的时候,谭嗣同对一同被押上断头台的同伴豪迈地说:“来,喝”。可见,谭嗣同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

对封建顽固势力的一种抗争。维新派都是一批接触了西学的人士,他们对封建思想存在着强烈抵触,一心想通过变法来改变当时的政治格局。虽然最终变法失败了,但是谭嗣同仍然坚持自己的主张。他用自己的牺牲与顽固的封建势力作了最后一次斗争,以牺牲表明对变法事业的执着。

刚烈的性格、高贵的气节以及强烈的理想主义的驱使。“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这是谭嗣同面对断头台的高声呼唤。“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这又是何等的慷慨和悲壮。

对于舍生取义这个话题,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杆秤, 我们姑且不谈论谭嗣同这样做值不值?相信在他自己心里是值了。


笑覌历史


此谓舍生取义者也。

在甲午中日战争之后,中国战败的局面使得许多国人痛定思痛,开始意识到唯有变法方能拯救国家于危亡,并且,光绪也有心变法,于是,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得到光绪的信任,开始委命办理变法事务,但是奈何慈禧等顽固派势力过于强大,变法受到阻挠于是才有了企图发动兵变夺取权力,然而,兵变失败,维新派被慈禧残忍镇压。



此时,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得到风声,找好了新的去处,而梁启超等人也劝了谭嗣同,说明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道理,希望谭嗣同也能够先行躲避祸乱,将来等待东山再起之日。并且,日本方面也已经向谭嗣同传达了日本方面愿意为谭嗣同提供庇护,但是,谭嗣同已经志在以身许国,拒绝了大家的规劝。

谭嗣同深深知道,此时的中国国民对于变法已然不够了解,完全不知道变法对于强国富民是多么的重要,此时,必然需要有一个人站出来,唤醒国人的血性,让大家明白,国家的富强必然需要流血牺牲,而他谭嗣同,愿意站出来,为大家做出表率。

他讲,“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召后起。”“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之后,谭嗣同被捕入狱,在狱中,他写下了这样一首诗:“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而在临死前,刑场上万人观看,谭嗣同面色不改,大声说道:“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慷慨激昂,死得其所。



曾经看过李敖先生的《北京法源寺》一书,里面有一个片段,为了证明自己死的有价值,谭嗣同以专诸与荆轲自比,称总有人要流血牺牲,何不以他谭嗣同一人之性命唤醒更多爱国人士的血性,若成功他死得其所,若失败,他也死而无憾了。

谭嗣同是英雄,他并不是无力,相反,正是因为中国有着这种敢于人先、流血牺牲的能人志士,中国才有如今之大好局面。有些人死了,却还活着,他的精神将被越来越多的人继承,继往开来,奋勇当先。


妙龄老翁谈历史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每每想起何其悲壮!

谭嗣同 自复生 号壮飞 戊戌六君子之一!

我觉得谭嗣同未选择生主要受忠君爱国思想所阻。

清光绪二十四年,光绪召见谭嗣同时曾说:“汝等所欲变者,俱可随意奏来,我必依从。即我有过失,汝等当年责我,我必速改。”

试想谭嗣同听此肺腑之言定甚为感动。必有“士为知己者死”之感,封建社会文人遇此礼遇,定是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不负圣恩。

据梁启超《谭嗣同之死》记载:谭嗣同被斩之前曾高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据传大刀王五营救谭嗣同时,谭嗣同拒绝道:“皇帝尚在囹圄,作为臣子的岂能一逃了之,如此有违天道,决计不可!”

如此综上种种,皆可视为受忠君爱国思想所阻。不能苟且偷生。


小王生活杂谈


谭嗣同曾经说过,旦凡革命未尝不有流血牺牲者,如果中国有,就从我开始,所以他选择了英勇就义,以唤醒国民,但戊戌变法是一场自上而下的“一厢情愿”,国民的愚昧,觉悟,甚至是冷漠远超出他的想象,这一点,谭嗣同不应该不知道,但他也不得不死。

变法的几个核心人物,康有为,梁启超已经溜了,如果他嗣同也溜了,那这个变法就真成了非法的,他们这些人就真成了乱党,心不虚你跑什么,心里没鬼你怕什么,朝廷说你是逆贼,那你就是,这么一跑,等于你供认不讳,为变法证名,谭嗣同也得挺身而出。

还有一点,少有提起,那就是谭嗣同的老爹是朝廷大员,如果谭嗣同选择出逃,肯定会牵连的老爹,虽然这个老爹对儿子的变法既不支持,也不反对,不反对就是问题,儿子跑了,爹来顶,杨锐,杨深秀怎么样,跟变法一毛钱关系没有,只是变法人的弟弟,哥哥跑了,弟弟正好在,就这么被抓了,还砍了头,这个谭嗣同应该有所顾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