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岗英雄结义就是个笑柄?看此人为功名截杀义兄毫不手软便可知晓

瓦岗四十六友,又称贾柳楼四十六友,亦或称贾家楼四十六友,乃指以魏征、秦琼、徐茂公为首的四十六位英雄借向秦母(秦琼的母亲)拜寿之机,齐聚贾柳楼结义之团体统称,后来隋末大乱,四十六位英雄反出山东起义于瓦岗寨,拉起反隋大旗,轰动天下。

瓦岗英雄人物影视形象剧照(图)

然而,瓦岗四十六友之间的情义除秦琼、单雄信之外一直备受后世之人(读者)诟病,论其与同样是结义的刘关张没法相比,于是便有了“宁学桃园三结义,不学瓦岗一炉香”之说法,赞扬桃园三结义的刘关张之间的感情深,重义气,贬损贾柳楼结义的四十六友感情虚伪,完全以利益而在一起的。那么这样的说法有没有道理,笔者悔昔认为,确有一定的道理,毕竟瓦岗寨结义的四十六友来自于不同的社会层面,认知程度上有差异,理想目标上不一致等等,如此,要让他们之间产生真情实意(出秦琼与单雄信间外)实在是有点难。

比方说,盛彦师,在瓦岗四十六友里排行二十四,江湖上人称“百变仙”,是瓦岗寨大魔国四大夜行人之一,武器是一把飞剑。此人在历史上确有其人,乃隋末唐初的将领,因斩杀李密有功而被李渊封为武卫将军等等。当然这历史上的咱们不说,单说演义小说。盛彦师,归顺唐朝李渊后在熊州当差,出任总管一职。

盛彦师人物图书形象画(图)

后来王伯当陪同李密归顺李唐,但因为得不到重用而不满失手杀了公主,为了活命反出了长安。王伯当陪同李密袭取了桃林县后,原打算去投靠李密部将张善相。然而这一切被盛彦师看在眼里,也牢牢掌握了他们的动向。熊州镇守将军史万宝得知李密袭取了桃林县焦虑不安,询问总管盛彦师是否有计策。那盛彦师说:“不难,我自有策;只须数十人马,自能取他首级。”史万宝问他是何计策,盛彦师却卖起了关子,不肯说破。

李密判断官兵在追击其时必然会在去洛州的大路上截杀他,于是他打算走山路,带着数十人爬山涉水而走。来到一处名唤熊耳山的南山下,此山下仅有一条路,路的左旁是高山,另一旁则是溪涧。李密觉得这样的环境官军恐怕不会来此截杀他,于是与王伯当一起不顾左右是否有埋伏而策马当先。正当行进之时,忽然一声炮响,山上树丛里箭如蝗虫般密密麻麻地射向他们二人。王伯当为了护持李密安危,以身遮挡李密,但无济于事,箭实在是太乱了。王伯当、李密二人死于乱箭之下。

王伯当人物影视形象剧照(图)

王伯当、李密一死,盛彦师割下二人首级,收了尸体,跑到唐皇李渊那里报捷,李渊大喜,命人将李密、王伯当二人的首级悬挂于市集竹竿之上示众。盛彦师因诛杀李密、王伯当二人有功如愿以偿的受到了李渊的嘉奖,升了官。

盛彦师与八哥王伯当同出草莽,按理说,两者之间的感情还是比较不错的,当然,这个不错,只是表面上的不错。自瓦岗寨起义失败后,大家各奔东西,归顺各方领军人物,如此,昔日的瓦岗寨四十六友便有的撕破脸面,完全将义字抛掷脑后,为了利益完全可以将对方生死视如草芥。也正因为如此,盛彦师在乱箭射杀王伯当之时,完全没有感情可以,作者也在这点上提都未提半字。

悔昔言语道:正是:瓦岗兄弟大聚义,义字当头结兄弟,为己为利撕破皮,一炉香坛成笑柄!(文:潘悔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