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山水畫之父:李成

李成(919-967),五代宋初畫家。

字鹹熙,原籍長安,先世系唐宗室,

祖父於五代時避亂遷家營丘(今山東青州),

故又稱李營丘。

擅畫山水,師承荊浩、關仝,

後師造化,自成一家。

被譽為中國山水畫之父。

《聖朝名畫評》把李成的畫列為“神品”,

並稱其“思清格老,古無其人”。

《宣和畫譜》稱:

“凡稱山水者,必以成為古今第一。”





李成祖上是唐代皇室,

其祖父李鼎為唐末國子監祭酒、蘇州刺史。

唐末五代之際,

李鼎為避戰亂遂攜全家,

從蘇州遷至營丘(今山東淄博臨淄)。

到李成的父親李瑜時,

其家道已日漸中落。

《寒林騎驢圖》


李成自幼聰穎過人,

他博涉經史,愛好賦詩,喜彈琴下棋,

尤其對家鄉的山水特別感興趣。

他曾遍遊東山(今山東臨淄南,蒙山、魯山一帶),

深得家鄉山水之靈氣。

良好的家庭文化背景,

過人的藝術天賦,

再加上對家鄉山水的熱愛,

為他的山水畫創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李成《寒林圖》絹本水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李成傳世作品有《盤車圖》、《漁樂圖》、

《寒鴉圖》、《山水圖》、

《讀碑窠石圖》、《寒林平野圖》、

《晴巒蕭寺圖》、《茂林遠岫圖》等。



李成《茂林遠岫圖》遼寧省博物館藏


在李成現存的作品中,

《讀碑窠石圖》是其中最為著名的一幅,

也是在構圖和意境上最佳的一幅

(畫中人物是王曉所畫。

此畫在《宣和畫譜》中有記載,

明清畫論中也有著錄;)

《讀碑窠石圖》 五代時期 絹本墨色畫 現存於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館


畫中一騎在驢背上的旅行者,

正停於一座前代的高大石碑前,

仰頭看碑。


石碑的周圍聚著幾株蒼勁的古樹。

李成著力刻畫了古樹的形象,

這幾株落盡了葉子的古樹,彎曲盤旋,

它雖經惡劣的自然環境的打擊,

但依然頑強地挺立,


在李成的筆下,幾株古樹、

一人一騎、一塊古碑,

意境是如此深邃,

顯示了他深厚曠遠的藝術境界。


下面我們再來看一下李成的《晴巒蕭寺圖》,

本幅以直幅形式畫冬日山谷景色,

畫中群峰兀立,瀑布飛瀉而下,

中景山丘上建有寺塔樓閣,

山麓水濱築以水榭、茅屋、

板橋,間有行旅人物活動。

山石雄偉而秀美,

皴染用筆多有變化,

兼具關仝之雄渾與李成之清潤。

傳李成 《晴巒蕭寺圖》 絹本墨筆 淡設色 納爾遜-阿特金斯藝術博物館藏


《晴巒蕭寺圖》上半部兩座高峰重疊,

左右山峰低小淡遠,

當中一座樓閣突出。

《晴巒蕭寺圖》局部


蕭寺下及寺右邊三四座小山岡,

皆有樹生其上,

畫的最下處是從山中流出的溪水,

一木橋架其上,

山腳下有亭館數間,人群來往。

《晴巒蕭寺圖》局部


畫家以尖利筆致畫寒林枯木,

景色清幽靜謐,

雖非平遠之景,

但依然具有李成畫風特色。

估計此圖當完成於北宋前期,

至少是李成傳派的作品。

畫原為明末清初梁清標舊藏,

一時尚難確定,

但屬北宋李成畫風無疑。

《晴巒蕭寺圖》局部


李成對北宋的山水畫發展具有極大影響,

李成的光輝籠罩著整個北宋山水畫壇,

縱使成名在先的“關家山水”也是望其項背,

而後世聲名大振的董源,

因為有李成光芒的遮蓋不被人所重,

宋徽宗主持的《宣和畫譜》記載,

“李成一出,數子之法逐亦掃底無餘,

如范寬、郭熙、王詵之流……

不足以窺其奧也。”

由此可見李成影響之大。


毫無疑問,

李成將北宋時期的山水畫推向了歷史的高峰。

從此,中國山水畫走向全面成熟。

李成也成為當之無愧的中國山水畫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