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丧师辱国、冤杀忠臣、忘恩负义但你们知道我是个好人—明英宗

自《明朝那些事儿》大火以来,明英宗朱祁镇是个好人的说法便广为流传。朱祁镇真是个好人吗?是的, "我宠信奸宦、丧师辱国、冤杀忠臣、为敌立庙、忘恩负义,但你们知道我是个好人"!

明英宗朱祁镇

首先,宠信王振、丧师辱国、叫门天子。

朱祁镇宠信的王振是明朝开国以来第一位专权的太监。王振当权后对内结党营私、打击朝臣,对外肆意更改朝贡制度,激怒瓦剌。瓦剌入侵后,王振唆使朱祁镇亲征,结果导致大明开国以来从未有过的大败—土木之变。此战不经战没了近二十万人,而且自永乐、仁宣以来培养的大批文臣武将,近乎一扫而空。而我们的朱祁镇天子 "失去了二十万大军,失去了大臣和侍卫,也失去了随身的所有财产,却保留了一样东西:大明皇帝的尊严。"——引自《明朝那些事儿》,然后他投降了!!!朱祁镇投降后据说用他的人格魅力感动了蒙古人,然后带着蒙古大军进攻宣府和大同。幸而两关守将没有在朱祁镇当政时感受过他的这种"非人的魅力"没有开关。

甲戌,虏拥上至大同城下。索金币,约赂至即归驾。都督郭登闭门不纳。上城谢曰:"赖宗庙社稷神灵,天下有君矣。"上传旨曰:"朕与登有姻连,何外朕若此!"登曰:"臣奉命守城,不敢擅启闭。"

王振-明朝第一位专权太监

其次,冤杀忠臣。

"夺门之变"后,朱祁镇开始清洗朝堂,杀害、贬斥了众多在京师保卫战中的有功之臣。兵部尚书于谦、内阁辅臣王文被斩,副总兵范广被凌迟;内阁辅臣陈循、工部尚书江渊、刑部尚书俞士悦发配流放,内阁辅臣萧镃、商辂、吏部尚书王直、右都御史李、右通政殷谦等罢职,景泰年间的文武大臣大多被清洗。

于谦

第三,为王振、也先立庙。

在朱祁镇重新当政后,重新念起王振的好,命令给王振建庙招魂,赐匾"旌忠"。不仅如此,朱祁镇还感念也先释放自己的恩德,在今天的北京西大市街,修建了一个"当街庙",用以纪念也先。这难道是古代版的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吗?这让在土木堡之变时死的数十位文臣武将和二十万将士何以瞑目!

西四牌楼北,当年在甬中间有一庙宇,座南面向北,名当街庙。其址在石老娘胡同东口,庙供额森牌位。据闻明英宗北狩,后为额森(也先)放还朝,感其义,为之立庙,故北面——《道咸以来朝野杂记》

明英宗为王振立像

第四,识人不明,忘恩负义,护驾忠臣,惨遭下狱。

朱祁镇投降蒙古后,身边只剩下了两个人,一个是太监喜宁,另一个是锦衣卫校尉袁彬。这个喜宁非常得朱祁镇信任,

庚午,太监喜宁侵太师英国公张辅田宅,辅不从,宁弟胜及其自净家奴毁辅佃户居室,殴辅家人妻堕孕死。辅诉之,宁得宥。法司鞫胜及其家奴俱当杖。上命胜赎罪,谪自净者戍广西南丹卫。胜言辅亦擅收自净奴,上宥辅罪亦谪自净者于南丹。至是张辅多次为喜宁欺侮,亦稍屈以避祸。

在土木之变前,连托孤重臣、四朝元老、勋贵之首的国公张辅也被一个佞幸之徒欺凌的不敢多言。但是,土木之变后,喜宁投靠了瓦剌,将边关守备尽告也先,同时不仅对故主朱祁镇没有丝毫同情,反而各种迫害刁难。朱祁镇这也算是自作自受了吧。

除去喜宁,朱祁镇身边只剩下了袁彬。袁彬顶着蒙古人和喜宁的压力,对朱祁镇不离不弃,同时竭尽全力为他筹谋。按说,患难之意,护驾忠臣,在朱祁镇复辟后应该生活幸福美满了吧。如果袁彬遇到的是正常人,可能就是这样了,但是他遇到的是朱祁镇!

时门达恃帝宠,势倾朝野。廷臣多下之,彬独不为屈。达诬以罪,请逮治。帝欲法行,语之曰:"任汝往治,但以活袁彬还我。"达遂锻炼成狱。

对待袁彬的下狱,朱祁镇只有一句话"随便你怎么整,人别弄死就好,给我活的就好"

袁彬

还有,景泰帝(明代宗朱祁钰,朱祁镇弟弟)的汪皇后,她是景泰帝的结发之妻,由于执意反对朱祁钰废朱见深(明宪宗,朱祁镇儿子)的太子之位,被盛怒的朱祁钰下诏废后。结果,朱祁镇复位之后,反而令她给景泰帝殉葬,幸而被太子朱见深和李贤劝阻,汪氏方才免死。在汪氏出宫后,还搜捡汪氏财务,令汪氏生活困顿。

最后,说明一下,英宗朱祁镇囚禁在南宫时,据说生活困顿的需要他的皇后钱氏动手做手工,拿出去卖钱,但他在囚禁期间可是生了九个孩子!!!有如此妻子,是男人的幸运;但有如此丈夫,确是女人的不幸!

朱祁镇恩怨不分,是非不明,为人自私刻薄,绝不是正常意义上的好人。至于释放建庶人和终止嫔妃殉葬这样的好事,谁能一辈子做坏事,而不做一件好事呢,秦桧还救过宋家的远枝皇族,汪精卫还刺杀过摄政王呢。

大家好,我是“风雨的学习号”,如果大家感觉我写的有道理,请关注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