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与杭州

忠心为国声名在 仪表堪称后世师

说到朱德,想到的便是他戎马一生,忠职勤政,谦虚谨慎,是铁骨铮铮的汉子。谁能想到他的柔情,他对兰花的喜爱,让我们看到了他充满生活情趣、感情细腻的一面。

唯有兰花香正好

战争年代行军作战之余,朱德就常四处采集兰花,移植起来欣赏,到了和平年代,他便开始认真研究兰花。足迹几乎遍及江浙、闽赣、两广、川贵及海南岛等产兰的主要地区。杭州盛产兰花,有“宋梅”、“绿云”、“大富贵”等名兰。1950年8月到1951年1月间,朱德因患急性肺炎,来杭休养。疗养期间,他认真翻阅了友人赠送的一套《兰谱》,并结合书中的叙述对杭州产的兰花品种以及养兰的基本情况等进行调查研究,熟悉兰花的栽培技术。

朱德爱兰,除了与夫人伍若兰感情深厚等因素之外,更因兰花质朴高洁、坚韧刚毅,他曾赋诗说:“春来紫气出东方,万物滋生齐发光。幽兰新展新都市,人人交口赞国香。幽兰吐秀乔林下,仍自盘根众草傍。纵使无人见欣赏,依然得地自含芳。”

据统计,朱德一生共创作了约40首咏兰诗词,反映了朱德寻兰、养兰、赏兰过程中的所感所想,饱含了朱德对兰花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留得清漳吐血花

解放后,朱德元帅曾13次来到杭州,视察过杭州龙井茶场,杭州织绸厂等多地。1964年1月21日下午,他在视察杭州制氧机厂后,题词:“奋发图强,自力更生,勤俭建国。”展现了伟人的高洁之品,良好家风。

朱德良好的家风源于《朱子家训》的引导和母亲钟氏的言传身教。他从小生活在一个贫困、勤俭的佃农家庭,父母“为人忠耿,持家勤”,每天起早贪黑地在地里干活。生活的艰辛,让他养成了勤俭廉洁的好习惯,一生艰苦朴素。1937年 9月,朱德在给四川亲属的信中写道:“那些望升官发财之人,决不宜来我处;如欲爱国牺牲一切,能吃劳苦之人,无妨多来。”

在朱德的儿子朱琦去世后,有关部门把他的三孙子从海军青岛基地某部调到北京。朱德知道后,极不高兴地说:“我要的是革命接班人,不要孝子贤孙!哪里来的,还应该回哪里去!”朱德认为作为革命家庭的子女必须摆脱特权思想,必须和工农子弟一样,靠自己双手去生活,去工作,去创造自己的未来。

不朽芳名留处处

图为朱德在外桐坞村

朱德曾4次到杭州外桐坞村。第一次来到外桐坞是在1954年的春茶采摘时节,他深入村里,视察了村容村貌和百姓的生活情况。1958年的春天,在省长周建人的陪同下朱德第二次来到外桐坞村,当村干部仇阿友向他汇报村里发展靠茶叶时,他认真地说:“茶叶是经济作物,人人都要喝茶,要多多发展”,并叮嘱要搞好长远规划,多发展茶山,让集体经济快速发展起来,尽快提高茶农的生活质量。第三次来,是在1962年,朱德身穿灰色呢大衣,在会计室看到党员李阿坤一副劳动过的模样,问他从哪里来,他说“我从油茶山上来”。朱德很兴奋,说到“你们还种油茶,多种经营,好啊”,并鼓励要搞好多种经营。第四次是在1966年的春天,这次他还坐在仇根喜家拉家常,了解村里的生产情况。虽然停留时间短暂,但村民们都闻讯赶来,非常热情。

图为外桐坞村朱德纪念室

为了纪念这位“心系人民,艰苦朴素的公仆情怀”的共和国元帅,外桐坞村先后建成了朱德纪念室、元帅茶园、元帅亭、元帅井、元帅广场等景观。

有一种精神,

穿越历史的云烟,日久弥新。

有一种怀念,

历经时代的风雨,更臻醇厚。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