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什么会做梦?做梦会影响睡眠质量吗?

每个人都有过做梦的经历,那么,人为什么会做梦?做梦到底会不会影响睡眠质量呢?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这个话题。

人为什么会做梦?

人在入睡以后,大脑也进入了休眠状态,但有一小部分脑细胞仍在活动,这就是做梦的基础。人的正常睡眠周期分两个时相:非快速眼动睡眠期(NREM)和快速眼动睡眠期(REM),两者交替出现,交替一次称为一个睡眠周期,每晚通常有4-5个睡眠周期,每个周期90-110分钟。

大多数梦发生在快速眼动睡眠期(REM),而第一次REM大约出现在睡眠之后的90分钟。在经过了一个短暂的REM阶段后,会进入非快速眼动睡眠期(NREM),第一次NREM时间较长,但在随后的睡眠周期中,NREM会变得越来越短,而REM越来越长,导致你能做更多的梦,一直到早晨醒来。

研究发现,在REM阶段,身体一般是不能活动的,这是因为人的身体接受了大脑发来的电子化学信息,让肌肉处于麻痹瘫痪状态,这很可能是一种人类的自我保护机制,防止在睡梦中身体乱动而引起不必要的伤害。

为何“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是因为白天发生事件的信息在大脑皮层不断加深巩固,形成长期记忆的过程,正如《慎子·逸文》中曾说:“昼无事者夜不梦。”

快速眼动睡眠期(REM)是睡眠中比较重要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与记忆相关的神经通路被重新激活,白天的记忆会得到巩固。比如白天经历过的某个事件引发强烈情绪时,对于情绪的记忆与事件本身的信息是共同编码的。海马主要储存短期记忆,而长期记忆则更多由大脑皮层储存,因此,记忆编码时大脑皮层与海马之间有较多的信息沟通,信息节点主要在海马中。

REM睡眠时,各脑区之间通过神经振荡巩固记忆,由于REM睡眠时单胺类神经递质减少,胆碱类神经递质占统治地位,导致情感相关的记忆编码慢慢减少,而事件本身信息的记忆逐渐得到巩固。等到睡眠结束后再次清醒时,事件本身的记忆完成了巩固,信息节点主要位于皮层中。在一次次的睡眠中,记忆便逐渐得到了巩固。

做梦对睡眠质量有没有影响?

很多人早晨醒来会说:“昨晚做了一个晚上的梦,睡眠质量好差啊。”做梦真的会影响睡眠质量吗?其实并不会,相反,做梦本身是保护睡眠的机制,是潜意识中愿望的表达,对睡眠是有利而无害的。

根据睡眠周期,人一个晚上可以做4-5次梦,但总时长不会超过2个小时,所以每晚入睡时间并不少。科学家曾做过一些阻断人做梦的实验,即当睡眠者一出现做梦的脑电波时,就立即将其唤醒,不让其梦境继续,如此反复进行。结果发现,对梦的剥夺导致人体出现了一系列生理异常,如血压、脉搏、体温以及皮肤的电反应能力增高,植物神经系统功能减弱,同时还会引起人的一系列不良心理反应,如出现焦虑不安、紧张、易怒、感知幻觉、记忆障碍、定向障碍等。

梦还是协调人体心理世界平衡的一种方式,是潜意识的愿望的表达,特别是对人的注意力、情绪和认识活动有较明显的调节作用。如果剥夺快速眼动睡眠,人压抑在潜意识中的愿望也不能被实现,则容易产生一系列情绪或心理问题。所以,做梦不但不会影响睡眠,反而有利于身心健康,是保证机体正常活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我们只提供经专业记者编辑采编的靠谱内容,恭请您在此订阅,或移步关注大众卫生报微信公众号“dzws001”,获取更多实用健康卫生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