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是怎样的人?

金铭昔


老子,春秋末期人,历史上对他的记载很少,有记载,也是不知他具体的出生年月,做过“守藏史”,后来骑一头青牛归隐了,不知所终。

《史记》中对老子记载比较详细的,是他过涵谷关时,在守关将军尹喜请求下,留下了《道德经》,然后出关走了。

对老子的认识,可以从《道德经》里了解一些。

他提出了“道”这个概念,并在道的基础之上,提出了“德”的理论,由此产生了“仁、义、礼”的思想。这与儒家理论有巨大的不同。

“无为”是他的重要思想,“无为而无不为”,他的无为不是不为,而是抓住事物本质而为,解决根本问题。

《道德经》中所含的哲学思想,开中华文化哲学先河,其中三项哲学理论,至今世界上其他文明、其他民族还没有。

老子在那个时代,就道破了宇宙的来源,他提出了宇宙生成模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当代核物理学和天文学证明了老子理论的正确。

老子治国理论,教化百姓的思想,都有独道之处,至今有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老子的美学思想,成为了后世美学的尺度;老子的军事思想,以道为为核心,对后世军事理论的行成,有重要的影响。毛泽东主席说:“《道德经》是一部兵书”,可以毛泽东从老子军事思想中吸取了多少营养。

老子对人类最大的贡献是修炼学!


窦树山


老子是怎样的人?

老子是春秋时期楚国人。姓李,名耳,字聃。做过东周国家图书馆馆长。老子博学多才,著有《道德经》流传于后世。

老子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

老子的政治思想。主张小寡国民,“阾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死不相往来”。老子的这个政治思想是无法实现的。

老子的哲学思想。老子的哲学思想是“道”和“德”。“道”是老子哲学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对政治论、社会论、人生论提升到本体论的概括。“德”是“道”的展开,是对“道”的阐释,是对“道”的应用。“道”,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独立于万事万物之外。“道”始终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周而复始。“道”创造、滋养万事万物,而且不把万事万物据为己有,强调不恃己能、不争、复初、归根、守静、观复。

“德”是“道”的显现和作用,是“道”指导下的人们的行为。老子认为在政治、社会、人生活动中,应遵循自然的原则,去除人为的作用,要“绝圣弃智”,反璞归真,以达到“无为”的自然境界,强调回归自然的人性,弃绝人性的异化。这就是“德”,也是“道”的最高体现。

老子的军事思想。有人认为,老子的《道德经》,“未尝有一章不属意于兵”(唐•王真《道德经论兵要义述》)。明清之际学者王夫之在《宋论》中说,《道德经》尤为“言兵者师之”。近代学者章太炎也认为《道德经》五千言是“约《金版》、《六韬》之旨”(章太炎《訄书•儒道》)。从唐朝的王真到明朝末年的王夫之,直到资产阶级的革命家章太炎,都肯定了老子的军事思想。老子的《道德经》一书共八十一章,直按论兵的就有十多章,属意于兵的有近二十章。老子的军事思想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慎战思想。老子认为,“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兵之后,必有凶年”。所以,他强调“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老子反对随意用兵,主张慎战。二是提出了“柔弱胜刚强”的战略思想,认为“弱之胜强,柔之胜刚”是“天下莫不知”的战争规律。老子还以水喻兵,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改坚强者莫之能胜”。三是提出了一系列的克敌制胜的战术原则。老子从以弱胜强的原则出发,指出:“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与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四是提出了“以奇用兵”的作战思想。什么是“以奇用兵”?老子解释说:“正复为奇”。意思是说作战时要善于正面佯攻,以奇兵迂回,歼灭敌人。这就是所谓的“以正合,以奇胜”(见《孙子兵法》)。总的来说,老子的军事思想侧重于军事战略的研究,他所阐述的关于战争的规律的见解较之《孙子兵法》等,毫不逊色。

老子是一条龙。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里说,孔子见了老子之后说,“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邪”!孔子把老子比喻为龙。有弟子问孔子,老子是一个什么样子的人?孔子说:“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兽,我知道它能跑。会飞的可以织网捕获它;会游的可以制丝线去钓它;会跑的可以用箭去射它。”“至于龙,我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它在云端,在天上,无法捉摸,深不可测,而老子,他就像一条龙一样”。据说,龙是一种有鳞、有须、有角、有爪,能兴风作雨的神异动物。龙,合而成体,散而成章,变化无穷。孔子把老子比喻为龙,是说老子这个人就像龙一样深不可测,玄之又玄,他的思想“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处处闪炼着智慧的光芒。所以,孔子只能用“龙”来描述老子。

老子是隐者。晚年乘青牛西去,不知所踪。

老子是怎样的人?老子是国家图书馆馆长,学识渊博,著有《道德经》;老子是思想家、哲学家,提出了“道”与“德”的概念,并构筑了深邃的思想体系;老子又是卓越的军事思想家,提出了一系列的战略思想和战术思想;老子是一条龙,他的智慧光耀千古;老子是一隐者。


布衣闲人10


幼年老子就是个脑洞很大的孩子。

据说老子自由聪慧,于是家里就给老子请了一位家庭教师,这位老师便是博学多知的商容。有一天商老师讲到天这一节,老子就问天上面是什么,老师说天上面还是天,老子又问天上面的天上面又是什么,商老师说还是天,老子又问天的最上面的那一层上面有事什么。这下把商老师问住了,商老师只好说,圣人没讲过,书上也没记载,我也不知道。后来老子又问家里的保安,保安说不知道。老子又去问母亲,老子母亲也说不知道。老子为此茶饭不思了好一阵子。《道德经》中存在于天地之外的“道”,看来是老子从小就思考这个问题了。

青年老子是个极其孝顺的青年。

老子在国家档案工作期间,几次三番想把母亲接到城里生活。但母亲说自己在老家左邻右舍人都比较熟,还是在老家生活比较自在,所以拒绝了去城里生活。不幸的是老子母亲在去世时很想见老子一面,但没见上。老子得知母亲去世赶回老家时,母亲已安葬。老子看着母亲坟起这一堆土,哭的死去活来的。不过这一顿哭让老子悟到了人生的生死大道。

中年老子是个关心国家大事的人。

别看老子只是个国家档案馆管理员,从《道德经》中可以看出,老子还是心怀天下,为天下百姓着想的。《道德经》中针砭时弊、为国家治理建言献策、讨论军国大事、反对穷兵黩武反对战争都是例证。

老年老子趋于冷漠归于避世。

读《道德经》,你始终有一种冷飕飕的感觉,而一句“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更是让人从皮肤冷到了骨头里。不管是老子骑牛出关,还是《史记》中关于老子“隐君子”的说法,总之老子是离开人群,把自己藏起来了。


屯元国学文化


我们会去想老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关键是因为他的思想,他所著的书。

从其公元前571年出生,到现在,已经历经了几千年,老子其人非但没有被历史所淹没,反而闪烁着越来越耀眼的光芒,所以我们可以说他因其思想,而被人铭记,因被铭记,而从未离开。

他是个什么样的人?历史走远,好多细节与生平我们已无可考据,但他的一些品质是能推断而来的。

老子绝对是个爱学习,爱思考,爱探寻,爱悟理,追求本源,想要活的明白的人。从他出生开始,小时候有个叫商容的先生教他,老子敏而好学,但最关键的是爱探寻究竟。慢慢的,老子问的问题,都涉及本源,总要问个究竟,商容慢慢的无以应对,只好说书上没记载,我也不知道。正是这个特质,让后来进入周朝,当上图书管理员的老子,在书海里不停的探寻和思考,我能想到,这段时间绝对是老子人生中的高光时刻,嗜书如命(这也让我想到了毛主席在湖南图书馆啃书的那段历史,早出晚归,埋头书海,一天两顿饭,毛爷爷后来自己都说那段光阴弥足宝贵。)。

这个世界上,总有一种人把读书当做发自内心喜爱的事,因为他们想活的明白,活得通透。老子能觉察大道,探寻根源奥义,绝对与这样的渴求脱不开干系。思人察己,我们是不是应该努力呢?你可以说自己不爱读书不爱学习,但不能说自己不想活的明白,报着这个目的学习,我想我们总会有动力逼着自己去学习读书的,愿你我共勉,生而不易,活着更难,再活不明白,真是白走一遭。


笔落惊鸿


老子是个怎样的人?据说他生于约公元前571年,卒于公元前约471年。我没见过老子,只读过他的《道德经》。关于他,咱们还是看太史公司马迁给他撰写的列传吧。

老子者,楚苦县属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日:“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舆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巳。”孔子去,谓弟子日:“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曷赠。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鸟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属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馀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或日: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奥孔子同时云。

盖老子百有六十馀岁,或言二百馀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崴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日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

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宗子注,注子宣,宣玄孙假,假仕于漠孝文帝。而假之子解曷胶西王印太傅,因家于齐焉。

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属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老子,是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姓李,名耳,字聃,是周朝掌管藏书室的史官。

孔子到了周都,想向老子问礼。老子说:“您所说的礼,制定它的人早已死了,衹有他的言论还在。而且君子遇到时机就出仕,赶不上时机就隐居起来。我听说,好的商人把货物深藏起来,好像什麽都没有的样子,君子德行很高,表面上看起来却很愚钝。去掉您的骄气和过多的欲望,去掉您高贵的神态和过高的志向,这些对您自己都没什麽好处。我要告诉你的,就衹有这些。”孔子离开后,对弟子们说:“鸟,我知道它 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兽,我知道它能跑。会跑的可以用网罩住它,会游的可以用絏去钓它,会飞的可以用箭去射它。至于龙,我就不知道了,它乘风驾云上天。我今天见到老子,他就像一条龙吧!”

老子研究道德的学问,他的学说以隐秘不求名声局主旨。老子在周住了很久,看到周朝衰落,就要离开。到了关口,关令尹喜说:“您就要隐居了,请勉为其难为我写本书吧。”于是老子就写了一本书,分上下两篇,讲述道德的含意,共五千多字,然后才离开,没人知道他的下落。

有人说:老莱子也是楚国人,著书十五篇,讲道家的作用,他与孔子是同时代的人。

老子大概活了一百六十多岁,有人说他活了二百多岁,因为他修道养身所以长寿。

在孔子死后一百二十九年,史书上记载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时说:“当初秦国与周朝合在一起,合在一起五百年就分开了,分开后七十年就会出现霸王。”有人说儋就是老子,有人说不是,世上没人知道哪种说法正确。老子,是隐居的君子。

老子的儿子叫李宗,李宗作魏国的将军,被封在段干。李宗的儿子叫李注,李注的儿子叫李官,李官的玄孙叫李假,李假在汉孝文帝朝做官。而李假的儿子李解作胶西王刘印的太傅,于是住在齐国。

世人学老子学说的就排斥儒家学说,学儒家学说的也排斥老子学说。“主张不同的人不在一起商量事情”,难道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吗?李耳认为清静无焉,百姓就能自己变得正直守义。

(引自《二十四史全译》,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年1月,第887-888页。)

要我看老子,他也曾是个图书馆管理员,就跟咱们新中国的创始人和诺贝尔获奖者莫言一样,切切不要低估了当图书馆管理员的。


一页一世间


深知人性与治国之道必须完美结合的人。老子的履历,是政治上有缘旁观而博览群书的人,他认为人性如水宜从之,治国理政者当顺人性而治,不应该堵截人性真实展示而多条款约束。

上善若水,很多人只虑及个人善如水。这是被后段文化史儒学主导专制,道家淡出朝野多隐遁泉林修道的后世表象误导所致。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夫惟不争,致水成流而所向无敌。洪流之水,民也,人性也!

小国寡民,无须为而治,是老子从人性与政治上综合观摩获得的结论。小国——不张扬国政,平淡无威使群众注意力不集中在听政方面,日常印象无国而快乐生活;寡民——使民寡欲少结交不成党,平时行止如寡若孤。成党汇众游行示威,称为民成众势;无为——不修正和管束。

淡国势寡民声无内耗平实而治,是老子笃定的治国理政最佳方略。

从思想看一个人。老子是喜率真求典雅的人。

2019.3.17.9:56


山外天色


老子,有三个。据《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一是“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莫知所终”的老子。

二是“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的老子。

三是“自孔子死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言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然否。老子,隐君子也”。


赵日金141


老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创作了道德经,主要思想,无中生有,以柔克刚等.


天天扎心13君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剪不断,理还乱,为赋新词强说愁,欲说还休,欲说还休


不知道人fhwy


他是很通一切的人无所不包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