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使者|探訪因皇家寢陵而生的陵邑村落

陵邑設置始於漢代,

原為守奉山園陵墓而設,

最初多為軍事駐地。

而後因人口眾多,

工商業日益發達,

逐漸演變為陵邑村落。

十三陵作為典型的明代皇家陵寢,

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

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

具有極高的歷史文化價值和科學研究價值,

自1982年便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

並於2003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十三陵的陵監分設有神宮監、祠祭署和陵衛。

除定陵陵監被燒燬外,

其餘十二個陵監均演化為現在的陵邑村落。

這些陵邑村落在600年的歷史中,

經歷了不斷的發展與擴張。

村落依託帝王陵寢而形成,

其空間形態也往往脫胎於最初的守陵功能,

而後根據社會經濟發展和村落人口增長的需要生長擴張,

村子也由單一的居住功能向

居住、行政、文化、民俗接待、景區管理等

多功能相結合演變,

除了極少數陵監村還保持了陵監建制外,

大部分陵監村的整體空間格局、路網結構,

均產生較大的改變,

與原始的規整空間形態大相徑庭。

慶陵為明光宗皇帝朱常洛的陵寢,

始建於天啟元年(1621年),

歷經5年方修建完成,

目前尚未對遊客開放,

其陵寢西側的神宮監演變為慶陵村,

村內多為郝、藍、許姓守陵人後代,

以果樹種植、民俗旅遊等為生,

村落經濟發展相對滯後,

除了原陵監牆東門附近有少量零售商業和公共廣場之外,

村內公共活動空間設施較為不足。

村落舊址距離慶陵400餘米,

村落北部緊鄰裕陵村舊址,

兩村在數百年的發展中,

已形成空間共同體。

慶陵屬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與以往陵寢的磚石並用相比,

慶陵玄宮採用了全石料砌築,

且“後、中、前殿,重門相隔”,

佔地面積約2.76 萬平方米,

在2003-2005年得到修繕。

陵宮附屬建築中,陵左宰牲亭、神廚、神庫一院僅留遺址,有殘磚瓦及堆放地邊的柱礎石保存。陵右神宮監,恩門、恩殿臺基看構建損壞,寶城牆垛牆損毀,明樓殘損,監門僅存條石臺基。陵監牆為明朝時修建,前牆已不存,左右及後牆仍保存,但頂部瓦件損壞。

慶陵村歷史建築基本己無留存,

但是在院落格局和建築風貌上

延續了明代神宮監的特徵。

陵監牆只有少量遺存,

但是在原陵監牆範圍內的建築仍然保持了行列式的街巷格局,

陵監牆之外的建築,

按照道路及地形走勢而設置。

村內建築多按照坐北朝南的一進院落格局進行建設和更新,

並且保持硬山坡頂的傳統建築形態,

只是在建築材料上由原先的布砌改為紅磚砌築,

部分建築還採用了瓷磚或大理貼面。

十三陵景區每年接待國內外遊客達500萬人次,

是陵邑村落旅遊業發展的重要依託。

儘管慶陵村的旅遊業尚處於起步階段,

遊客尚未大量進駐,

但是從其他臨近旅遊村落的發展來看,

由於缺乏統一的規劃、引導和監管,

鄉村旅遊呈現原始粗獷的態勢,

諸如旅遊產品單一,

農家樂等級質量良莠不齊等問題也亟待解決。

如果村民們為了擴大經營規模,

對自宅進行了大量加建與改建,

還會破壞了村落原有的傳統建築格局和人文內涵,

但是慶陵村期待著可觀的收入。

村民提出,“遊客都奔著康陵的春餅宴去的,我們村雖然離景區入口更近,但是沒有遊客來,能不能給我們宣傳宣傳”,“慶陵已經修好了,為什麼不開放”等。事實上,目前村內基本沒有遊客涉足,也沒有相應的旅遊配套設施,村民多在十三陵核心景區附近販賣旅遊商品,或是到其他村的農家樂中幫工而獲利。

現在的慶陵村還未對外開放,

基於陵寢而生的陵邑村落也在積極探索致富路,

對慶陵的規劃與建設,

不僅僅侷限在風景風貌上,

更是依託十三陵品牌效應,

深入挖掘其歷史文化特色和資源條件,

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民俗旅遊產品。

慶陵村同時結合現有的果木種植基礎,

發展精品農業、觀光農業

以及採摘、餐飲、娛樂、垂釣等

多樣化的體驗活動。

由於十三陵景區內陵邑村落眾多,

慶陵村打造一村一品的特色,

形成差異化發展。

結合旅遊線路的規劃,

整合村落資源與設施,

實現村落個體與群體、

陵邑村落與陵寢本體的可持續發展。

昌平區十三陵鎮慶陵村,

是智惠鄉村志願服務中心391個鄉村服務基地之一,

依託陵寢建村的特色村落,

繼續在歷史長河中閃閃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