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你是这样的——刘志丹!

苍茫的陕甘黄土高原,从古时候起,就是鏖战的沙场。这里出现过千百次为保卫民族生存和农民求得自身解放的战争。这里曾是秦始皇、蒙恬、汉武帝、卫青、霍去病、唐太宗、郭子仪、范仲淹、狄青、吴起等历史人物驰骋的疆场。

这里的居民,相传多为古代兵将的后裔,刚直尚勇,民风彪悍。

刘志丹就出生在这片陕北高原之中的保安县金汤镇芦子沟村。

来生来生,刘家来了个好后生

1903年10月4日,刘志丹的诞辰,正是桂花飘香的日子,于是就给他取名为“景桂”,字“子丹”,乳名“来生”。

“志丹”是参加革命后,他自己改的名字,意思是要向历史上的文天祥学习,为人民的革命事业“留取丹心照汗青”。

后虽从戎,却是书香门第之后,祖父是清末的一位廪生(贡生),是当地很有名望的读书人。父亲叫刘培基,也是一个读书人。

6岁时,刘志丹就在祖父的指导下读书写字。16岁时,考取了保安高小,在这里,刘志丹深受思想开明的李子才老师影响,在政治思想方面受到启蒙。对社会现实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他不但亲眼目睹了黄土高原上饿殍遍野、民不聊生的惨相,同时,也目睹了当地豪绅欺压百姓的社会现实。

1921年,刘志丹踏入梦寐以求的榆林中学,不久之后,就当选为学生自治会会长,把学生会的工作开展的轰轰烈烈。上海“五卅”惨案的消息传陕北后,刘志丹立即组织榆林中学的学生积极响应,掀起一股前所未有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热潮,使闭塞的陕北高原顿时沸腾起来。组织领导学生运动,同军阀井岳秀等封建势力作斗争一事,更是轰动古城榆林。

求学期间,年轻的刘志丹已经初露锋芒,展现了高超的组织才能和领导艺术。

明眸秀眉,仪表堂堂,顶天立地,领袖风范。若在今时,不知要引来多少仰慕,真真乃“好后生”也!

一心要共产,陕北出了个刘志丹

黄河两岸,长城内外,

炎黄子孙再也不能等待,

挽弓持戈,驰骋疆场,

快,内除国贼,外抗强权,

救我中华万万年……

这是刘志丹写下的一首激情澎湃的《爱国歌》,一直在榆林中学传唱。

追求真理,救国救民,是刘志丹一生的宿愿。

1926年初,投笔从戎,考入广州黄埔陆军军官学校。这是他军事生涯的开始。

23岁,以共产党代表身份入西北军参加北伐,后获封少将军衔。

25岁,就已成为西北工农革命军的军委主席,同谢子长一道,在陕西渭南华县发动起义。但因力量有限,冯玉祥很快以五倍兵力包围起义军。起义宣告失败。

自1928年渭华起义失败后,刘志丹屡遭失败、逮捕,几度死里逃生。他率领的部队几次被消灭,几次又凤凰涅槃。惨痛之下,刘志丹、谢子长等逐步悟出,“军事运动没有同农民运动结合起来,没有建立革命根据地”,正是兵变失败的主要原因。

1931年9月,陕甘边地区第一支独立的革命武装——南梁游击队,由刘志丹、马锡五建立,下辖三个营,刘志丹任总指挥。

在当时的西北,如美国记者斯诺所说,“这个不法之徒的大胆勇敢、轻率鲁莽很快名闻遐迩,传开了‘刀枪不入’的神话。”至今,关于刘志丹的陕北民歌仍在四处传唱,“正月里来是新年,陕北出了个刘志丹,刘志丹来是清官,他带上队伍上横山,一心要共产。”

1934年和1935年间,刘志丹领导的红军迅速扩大。在他的统一指挥下,粉碎了国民党五、六万人的围剿,解放六座县城,使陕甘、陕北根据地连成一片,成立了陕甘苏维埃政府,共控制着陕甘边境22个县,为中共中央与各路红军落脚西北建立了一个稳固的根据地。

话儿拉不够,有老刘的地方人最稠

刘志丹坚持让大家称自己“老刘”,“哪里有‘老刘’,哪里人最稠,男女老少都围满,话儿拉不够。”

刘志丹时刻想着群众,老百姓也都把他看作自己人。有一位瞎眼的郑老婆婆虽然看不见刘志丹长什么样,一听刘志丹过来了,便张罗着让儿媳妇把荞麦面“炒得干干的,压得细细的,让‘老刘’他们好好吃一顿饱饭”。

刘志丹爱护战士干部是出了名的,不摆一点架子,大家很少称他“总指挥”、“军长”,也都称他为“老刘”。有一次,一个小战士也叫他“老刘”。旁边的同志批评道:这孩子一点礼貌也没有。刘志丹笑着说:“那就得叫我伯伯了,这不成家长了,还是叫‘老刘’亲热嘛。”

在大家眼里,没有什么称呼比“老刘”更亲近、更直白、更缩短距离的。一声“老刘”,叫出的是刘志丹与红军指战员、与人民群众之间亲密无间的感情。

新的苏维埃政权把廉洁建设当作头等大事。刘志丹说:“群众最痛恨反动政权的不廉洁,无官不贪。我们一开始就要注意这个问题。穷要有骨气,受冻受饿也不能取不义之财。”苏维埃政权制定了惩处条例,贪污10块大洋就要枪毙。

现在看起来这处分未免太重,但那时老百姓最恨贪官污吏,盼望有为民理政的“清官”。

刘志丹了解群众的心情,把廉洁作为重中之重,制定严格的法规,以警戒自己的同志。

照片中的刘志丹两颊深陷,形容清瘦,略显疲态,这是他为数不多的几张照片之一。多年的风餐露宿、硝云弹雨、呕心沥血,风霜了当年那个意气风发的少年……

1934年春,国民党抄了他的家,烧了石窑,刨了祖坟,还杀了他好几个亲属。在与中共内部“左”倾运动的内耗中,多次被中共左倾人物排挤,诬陷和打击,被撤职、降职甚至被关押。

内外交困中,他始终表现出高尚风范,对中共组织忠贞不二。

民主、纪律、忠贞、坚韧、仁爱、谦虚,他是刘志丹!

至今思老刘,出师未捷身先死

一九三六年,红军东渡黄河,势如破竹,声威大振,正是豪情壮志时。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刘将军!

三交镇一战,一梭子弹射来,正中刘志丹胸口,一代英雄就此倒了下去!年仅33岁!

留给世间最后一句话是:让宋政委……指挥部队,赶快消……灭敌人……

所有的财产不过6支香烟、半截铅笔!

沙场喋血报党国,留得万民哭志丹!

刘志丹不幸牺牲的噩耗传出后,陕北高原为之震动。在革命根据地首府瓦窑堡,数千人集会隆重悼念刘志丹,悲痛无比!

1943年4月23日,在延安各界公祭刘志丹大会上,朱德代表党中央和八路军在主祭词中说:“如果有人要问共产党员是什么样子,那么就请看刘志丹同志”。毛泽东题词云:“群众领袖,民族英雄!”周恩来赞其:“上下五千年,英雄万万千,人民的英雄,要数刘志丹。

为了纪念这位为革命事业而英勇献身的英雄,保安县于1946年更名为“志丹县”。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