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军人歌唱的二战军歌,燃爆“东道主”

每每提及战斗民族,人高马大、力能扛树等彪悍形象便跃然脑海。这个民族为何战斗力常常爆表?拥有超强战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去寒带民族天生自带的强悍体质和常年战争积累的战斗经验外,还有源自其自身文化的一剂肾上腺素---军歌。

2015年,俄罗斯举行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受邀的中国三军仪仗队彩排时,高唱“喀秋莎”燃爆全场。



二战时期,这首看似以爱情为主题的歌曲,给予战场上浴血奋战的苏军士兵带去无尽的慰藉与斗志。也体现着战斗民族强悍外表下的一丝柔情。


严格意义上“喀秋莎”并不能称之为军歌,但其流传之广、影响之大,俨然成为了苏军最为著名的战歌之一。“喀秋莎”创作于1938年,在苏联卫国战争期间得到广泛流传,作词者是伊萨科夫斯基,作曲者博朗捷尔。歌曲感情质朴,曲调悠扬,结构简明,风格与俄罗斯传统民歌相似,是这首歌广为流传的一个原因。但更主要的原因是这首歌的内容:他希望身在边疆的战士坚守岗位,保卫祖国,转达姑娘将永远爱他的倾心表白,这对每一个投身卫国战争的战士来说,都是感到亲切和鼓舞的。“喀秋莎”站在俊俏的岸上,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姑娘唱着美妙的歌曲,她在歌唱草原的雄鹰,歌曲一经流传,便形成了当时一个独特的社会现象。


“喀秋莎”在俄语中是常见女名“叶卡捷琳娜”的昵称,千百万人将歌曲中的女主人---“喀秋莎”,当做栩栩如生的姑娘。二战时间,甚至有许多前线的红军战士通过报社给“喀秋莎”写信倾诉衷肠。此外,苏军士兵还将在二战中立下赫赫战功的多管火箭炮亲切的称为“喀秋莎”火箭炮。苏联军队和人民唱着“喀秋莎”,口喊“乌拉”,一次次向侵略者发起奋勇的冲锋,将纳粹德国赶出祖国,一路直到柏林。

今天苏联的荣光已然远去,继承者俄罗斯已远不及彼时的影响力。唯有经典的军歌仍在传唱,也唯有那些战歌让身经百战的老兵潸然泪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