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赵军不换帅能打赢么?秦王:呵呵,国力悬殊,赵国用头打

​笔者前几篇文章写了白起之死的原因,白起之死的推手秦昭襄王和范睢。那边今天,就来聊聊白起之死的导火索,白起最为功勋卓著,威名远扬,但同时也是最为臭名昭著的战国后期最著名的一场战争,长平之战。

但是今天暂且从赵国的角度看。众所周知,长平之战打了三年,前半段是老将廉颇打的,虽然偶有小败,但秦赵总体态势是互相僵持。但赵孝成王恼怒廉颇的军队数次战败,又反感廉颇坚壁不敢战,秦国丞相范雎又派人携带千金到赵国施行反间计,不顾蔺相如和赵括母亲的谏阻,派赵括去接替廉颇为主将。最终导致长平之战赵军大败,并被坑杀40万军队。

那么如果赵军不换帅,继续任用廉颇,赵军能获胜么?

我们都知道,历史是不能够假设的,只能努力研读材料,通过推论不断地接近历史的真相,所以如果赵国不换赵括,廉颇是否能守住这一问题实际上并不规范,换句话说,假设的历史没有意义,也没有人能给出准确答案。因此,笔者试图从另一个角度来回答这一问题,即:赵括“纸上谈兵”,是不是导致赵国战败的主要原因。如果赵括一个战将的失误是导致战争失败的主因的话,那么廉颇就有反败为胜的可能性;如果不是,那么换不换赵括实际上对局面影响不大。

长平之战赵国战败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

1. 秦强赵弱的实力对比。赵国虽然在东方六国之中属于实力强大的,但赵国由于连年战争,粮草消耗严重,秦虽阵线过长,但在实力对比上是远强于赵的。

2. 白起的战略制定得当。白起针对赵国急于求胜的弱点,采取了佯装后退以诱敌、然后分割围歼的策略,对这场战争秦的获胜起了巨大作用。

3. 赵括“纸上谈兵”。由于赵国粮草供应紧张,无法撑过相持阶段的消耗,于是赵王改变了坚守的策略,以赵括换下廉颇,改守为攻,入了秦军的陷阱。

4. 赵孝成王对于局势判断的失当,轻易中了秦国的反间计,赵王的昏庸为赵括上位准备了条件。

战场上,赵国的颓势已经显露无疑。同时,后勤补给也出了问题。赵国运送粮食到上党,要穿越太行山脉,很麻烦。而且,几十万军队在上党,意味着几十万青壮劳力无法参加农业耕作,时间长了,国内粮食自然供应不上。

要解决这种困境,只有两个办法,要么和谈成功,赵国把主力军队撤回国内,要么孤注一掷,继续调集大军与秦国决一死战,力求速战速决,在国内农业还没崩溃以前,迅速击败秦国。很明显,赵国只有第二条路。

所以,不善于进攻、善于防守的廉颇被赵括取代。赵括还带来了20万援军,使得赵军总兵力达到40多万,一场普通的地区争夺战,变成了双方的战略大决战。

人往往有一种错觉,觉得没有选择的,肯定会比选择的好。正因为这种错觉,所以大家觉得赵括败了,那么如果不用他,继续用廉颇肯定不会输。其实,用赵括就是一场赌博,但为什么要去赌,就是因为走投无路了才会去赌。继续用廉颇老将军的话,也许他没败,可是赵国的农业和经济就先崩溃了。

所以无论用谁,这场战争都是一个输。从根本上而言,当时六国任何一个国家要与秦国正面对抗,都必须通过“合纵”获得其它国家的帮助。就长平之战来说,如果楚国愿意出兵从南方牵制秦国,而魏韩两国各出兵十万以上与赵军组成联军,在正面战场的军力超过秦国,富裕的齐国有愿意提供充足的军粮给赵国,这场仗才有打赢的可能性。最低限度,赵国也需要六国的粮食援助,才能长期与秦军对峙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