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五代|《竹山堂連句》至於是唐人還是宋人的臨本目前說法不一

《竹山堂連句》傳本。墨跡本,顏真卿書,原跡早佚,傳世者為唐人臨本。絹本,原是屏風,後割為冊頁,28.2×13.7釐米,計15頁,頁6行,計298字。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

774年(唐大曆九年)三月,時任湖州刺史的顏真卿在朋友潘述家的“竹山堂”中與部屬李萼、陸羽、釋皎然、陸士修、韋介等人聚會飲宴,席間吟詩,每人依次各作兩句,相聯成篇,是為《竹山堂連句》。後傳為顏氏書錄,時顏氏66歲。

光祿大夫、

行湖州刺

史、魯郡公

顏真卿敘

並書。

竹山招隱

處,潘子讀

書堂(真卿)。萬

卷皆成秩,

千竿不作

行(處士陸羽)。練容

飡沆瀣,濯

足詠滄浪

(前殿中侍御史廣漢李萼)。守道

心自樂,下

帷名益彰

(前梁縣尉河東裴修)。風來

似秋興,花

發勝河陽(推官會稽康造)。

支策

曉雲近,援

琴春日長

(評事范陽湯清河)。水田

聊學稼,野

圃試條桑

(釋皎然)。巾折定

因雨,履穿

寧為霜(河南陸士修)。

解衣垂蕙

帶,拂席坐

藜床(河南房夔)。簷

宇馴輕翼,

簪裾染眾

芳(顏粲)。草生

還近砌,藤

長稍依牆

(顏顓)。魚樂憐

清淺,禽閒

喜頡行(顏須)。

空園種桃

李,遠墅下

牛羊(京兆韋介)。讀

易三時罷,

圍碁百事

忘(洛陽丞趙郡李觀)。境

幽神自王,

道在器猶

藏(詹事司旦河南房益)。晝

歠山僧茗,

宵傳野客

觴(河東柳淡)。遙峰

對枕蓆,麗

藻映縑緗

(永穆丞顏峴)。偶得幽

棲地,無心

學鄭鄉(述上)。

會大曆九

年春三月。

賞析

此書原裝裱形式是整幅,後割裱成冊,幾近百衲,章法已破。顏氏書法一般都是橫畫細,豎畫粗,雄強博大,氣勢磅礴,楷書墨跡首推《自書告身》,清雄嚴謹。而此書橫、豎用筆毫無變化,無粗細之別,千篇一律,拘滯平板……然而冊後米友仁奉宋高宗命跋尾兩行,卻是紹興御府故物,可知此冊裁減最遲不晚於紹興時,但非顏氏墨跡。至於是唐人還是宋人的臨本目前說法不一。

關於書家

顏真卿(709年—784年8月23日),字清臣,小名羨門子,別號應方,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 ,祖籍琅玡臨沂(今山東臨沂)。顏師古五世從孫 、顏杲卿從弟,唐代名臣,傑出的書法家。

開元二十二年(734年),顏真卿登進士第,曾四次被任命為監察御史,遷殿中侍御史。因受權臣楊國忠排斥,被貶為平原太守,人稱“顏平原”。安史之亂時,顏真卿率義軍對抗叛軍。唐肅宗即位後,拜工部尚書兼御史大夫,為河北招討使。至鳳翔,授憲部尚書,後遷御史大夫。唐代宗時官至吏部尚書、太子太師,封魯郡公,人稱“顏魯公”。興元元年(784年),遭宰相盧杞陷害,被遣往叛將李希烈部曉諭,凜然拒賊,終被縊殺。顏真卿遇害後,嗣曹王李皋及三軍將士皆為之痛哭。後贈司徒,諡號“文忠”。

顏真卿書法精妙,擅長行、楷,創“顏體”楷書,與趙孟頫、柳公權、歐陽詢並稱為“楷書四大家”。又與柳公權並稱“顏柳”,被稱為“顏筋柳骨”。又善詩文,有《韻海鏡源》、《禮樂集》、《吳興集》、《廬陵集》、《臨川集》,均佚。宋人輯有《顏魯公集》。

成就地位顏真卿的書法初學褚遂良,後又得筆法於張旭,還與懷素一起探討書法。他對二王、褚遂良等書法都進行深入研究,吸取其長處,徹底擺脫了初唐的風範,創造了新的時代書風。顏真卿的書體被稱為“顏體”,與柳公權並稱“顏柳”,有“顏筋柳骨”之譽。

顏真卿的真書雄秀端莊,結字由初唐的瘦長變為方形,方中見圓,具有向心力。用筆渾厚強勁,善用中鋒筆法,饒有筋骨,亦有鋒芒,一般橫畫略細,豎畫、點、撇與捺略粗。這一書風,大氣磅礴,多力筋骨,具有盛唐的氣象。他的行草書,遒勁有力、真情流露,結構沉著,點畫飛揚,在王派之後為行草書開一生面。顏真卿的行書遒勁鬱勃,這種風格也體現了大唐帝國繁盛的風度,並與他高尚的人格契合,是書法美與人格美完美結合的典例,故而被後世譽為“天下第二行書”。

比較端莊遒勁還有《顏勤禮碑》也是他的作品,但筆畫細瘦和其他碑刻不大一樣。《顏氏家廟碑》,書法筋力豐厚,也是他晚年的得意作品,與其早年時期的作品相比更加渾厚大氣,乃晚年之代表作。

顏真卿在書學史上以“顏體”締造了一個獨特的書學境界。他的書法既以卓越的靈性系之,境界自然瑰麗;既以其堅強的魂魄鑄之,境界自然雄健;又以其豐富的人生育之,境界自然闊大。在吐露風華的青年時代,顏真卿就向張旭請教“如何齊於古人”的問題。這是顏氏的書學心聲,亦是顏氏高懸的鵠的。這位從小以黃土帚掃牆習字的顏氏苗裔,幾乎在一開始就站到一個高聳的書學起點上。而在書學上鯤鵬展翅,則經過了幾乎長達三四十年歲月的歷練,才稍成自己的面目與氣候。繼之又以數十年工力百般錘鍊、充實,使得“顏體”形神兼具。而其晚年猶求爐火純青,出神入化的境界。“顏體”終於在書壇巍然屹立。正如范文瀾《中國通史簡編》所說:“初唐的歐、虞、褚、薛,只是二王書體的繼承人,盛唐的顏真卿,才是唐朝新書體的創造者。”顏真卿的楷書,尤其是印歲以後的楷書,已形成一種範式,後世學習者極多,甚至有“學書當學顏”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