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整个贾府都在反对宝玉和黛玉的结合,但是贾母却支持他们,对此你怎么看?

李宣泽


有人说整个贾府都在反对宝玉和黛玉的结合,但是贾母却支持他们,对此你怎么看?

  文/宛如清扬 因为曹大神的神奇设定,宝玉和黛玉两个虽有上辈子的缘份,这辈子能在一起相知相爱,却不能相守,所以两人是注定不能在一起的,林黛玉的眼泪一完,他们就没什么事,各走各路去了。从这个程度上来说,高鹗的续书,不让两人结合,也算是完成了曹大神的最初设想,可是,能不能成亲,什么人支持,什么人反对,前八十回还是可以推一推的,他们不可能一下子改变立场,又不是追踪导弹会拐弯。

  题主说有人说整个贾府都在反对宝黛的结合,只有贾母支持,想听听他人的看法。我的看法是这样的,贾母支持是一定的,但是整个贾府都在反对,这话不对。

  为什么呢?

  贾府里面分两枝,宁国府和荣国府堂亲,在儿女亲事上面,不会有什么意见,就是有意见,也管不着啊,所以自然宁国府除外了。

  荣国府里人的态度如何?先猜猜主子们的想法。荣国府长房贾赦和邢夫人,贾琏和王熙凤的态度,咱们一起分析分析。

  贾赦是承袭了荣国公的爵位,袭了一等将军的职,虽然他不太着调,官也没有做大,但是他还算是个正统思想的人,在他眼里,权势必然是首先要考虑的,麻烦这种东西,不要有,如果有,也要事先给灭掉。家族里的麻烦不会断,但如果因为结亲而带来麻烦,那这门亲就不要结了。有人说了,迎春的亲事呢?最初在贾赦眼里,孙绍祖也是可观的一个人才,何况能解决掉五千银子的麻烦,那这亲事就是好事。黛玉虽然是孤女,但是也是林家的大小姐,无论是从势力还是金钱上来说,都能给贾家带来助力。虽然关起门来长房二房是有斗争的,可是一致对外还是必须的,宝玉这孩子,和黛玉成了亲,可以拉拢过来嘛。何况,黛玉还是他亲外甥女,两人亲上加亲,为什么要反对?邢夫人一向听他的,夫妻一体,没什么意见。

  贾琏和王熙凤。贾琏还是个比较有良心的贵族公子,黛玉回姑苏奔丧,就是贾琏带着去的。因为男女有别,所以贾琏和黛玉和宝钗,都没什么互动,关键时候就得看谁亲谁疏了。黛玉是他表妹,又知书达礼,重要的是她不太理事,林家的家产,是不是可以加分?为什么要反对宝玉黛玉的亲事?

  至于王熙凤,肯定是支持黛玉的。且不说为着将来的利益考虑,她还能否当二房的家,就算是平时的相处,王熙凤无疑也是偏向黛玉的。两人相处亲密,插科打诨,简直不要太和谐。王熙凤是有见风使舵的缺点,但是只要有贾母这根定海神针在,她就是妥妥的宝黛党。

  二房这边,贾宝玉不用说,在爱情里,天底下只要有神仙妹妹,其他的女人都是摆设。贾政呢,以前我也写过一篇文,提到暗地里最护着林黛玉的就是贾政了,稍有常识的人都明白,无论从血缘还是从感情从文化认同上,贾政都是支持黛玉和宝玉的。

  至于李纨这个特殊的人物,表面看她对宝钗比较认同,但是事实上真要她表态,我觉得她会选黛玉,很明显的,黛玉和宝玉,将来不会是贾兰的绊脚石,而其他人则未必有那么痴迷自己的世界,权势是个好东西,不是个个都如宝黛一样不喜欢的。

  姑娘们其实没什么表态的权利,当然了,意见也是会有的。迎春呢,和黛玉关系比较好,虽然她不太说话,但并不傻,惜春比较孤介,某些程度上和黛玉其实很像,所以,如果要投票,应该是会给黛玉的,至于探春,会因为王夫人的关系,对黛玉和宝玉的亲事有些意见,但是,关键时候是不是真这样,还不好说。看看抄检大观园那一巴掌,打得虽是邢夫人的陪房,多少也甩了王夫人 的面子啊。

  下人们会反对黛玉和宝玉的亲事吗?其实他们的反对真的没什么用,何况会反对吗?不一定,至少管事的媳妇和婆子不会反对,在贾府,黛玉没有发挥过自己的管家本领,在她们眼里,黛玉和宝玉就是一对不问世事的,真是这样的人当主子,她们的机会不是更多吗?至于丫头们,和黛玉的接触不多,就算是有接触的,也并没有就真如开始所认为的孤高自许,何况有贾母和贾政在,谁敢?

  真正反对黛玉和宝玉的,其实是后来的王夫人。起初接林黛玉进京时,林如海还在世,想必王夫人也是存了一定的心思的,毕竟林家家世好,黛玉出身高,是个值得考虑的选手。可是林如海去世后,宝钗又不断地走亲情路线,王夫人的心也渐渐地偏向于宝钗了。

  我想之所以会有这种大家都反对的误解,应该是金玉姻缘的传言太过喧嚣的原因。也正是因为传得人尽皆知,反而暴露了一些问题。反过来说,整个贾府都在反对宝玉和黛玉,都支持宝钗成为宝二奶奶,还有黛玉什么事啊?宝玉早就被迫着替贾府开枝散叶了,人丁是财产,子孙最重要嘛。(文/宛如清扬)


宛如清扬


整个贾府都反对木石姻缘?偏颇了。

归根结底,木石姻缘和金玉良缘是贾母和她媳妇王夫人的对决。

王夫人不喜欢黛玉当儿媳妇,原因如下——

1、宝钗是王夫人妹妹的女儿,论血缘和自己近些。

2、宝钗身体丰腴,眼见是比黛玉健康好生养。

3、宝钗圆滑会做人,不会对宝玉耍小性子。积极向上,会劝宝玉读书。黛玉是做不到的。

4、王夫人潜意识里可能还存有对小姑子贾敏的羡慕妒忌恨,所以对黛玉一开始就没好感。她曾说贾敏才是真正大家闺秀的话。

终上所述,王夫人不喜欢黛玉,不认可宝黛之恋。

讨好王夫人的,自然站在王夫人队里。


林黛玉是贾母的亲外孙女,宝玉是她的心肝宝贝,她当然想把最爱的两个玉儿凑成对。

贾母是王熙凤最大的靠山,所以王熙凤敢当众取笑黛玉:喝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当媳妇?

王熙凤站在利益中间,绝不会支持金玉良缘,一则是讨贾母喜,二则宝钗做了宝二奶奶凤姐就不能再管理贾府了。

黛玉嫁给宝玉就不一样了,她不是“那货”。倒不是说黛玉能力差,而是王熙凤很清楚黛玉的清高,没有利益之心。


清心一栈


鲁迅为陈梦韶《绛洞花主》所作序中,谈及《红楼梦》的命意时,曾说过这么一段话:

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在一些人眼中,《红楼梦》所写的不过是宝玉和黛玉的爱情悲剧。宝黛两人很小时便生活在一起,青梅竹马,情投意合,互生爱慕,有意结合。而贾府中人,似乎都反对他俩结合,贾母除外。

贾府中人,真的都反对宝玉和黛玉的相爱,反对他们结合吗?自始至终,贾母真的一直都支持两人结合吗?

先说第一个问题。从小说文本来看,没有确凿证据表明,“整个”贾府都反对宝黛结合。只是,在黛玉和宝钗之间,贾府中人,多半倾向宝钗罢了。

在解释为何贾府厚薛轻林之前,先明确下,所谓“整个贾府”之说并不成立。贾府中,上至贾母、贾政、王夫人,贾赦、邢夫人,下至凤姐、贾琏、李纨等主子,在宝玉婚姻上才有发言权。贾府中,辈分和年龄低于宝玉的主子,都没有发言权,更别说奴仆了。

因此,所谓“整个贾府”都反对宝玉、黛玉结合的说法,有些夸大其词,甚至说不合实际了。黛玉的贴身丫头紫鹃,恐怕不会反对宝玉、黛玉结合吧?像湘云、晴雯等人,大概也不会反对两人结合吧。

那么,问题来了,为何在宝钗和黛玉之间,贾府中人,更倾向于宝钗呢?

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薛家极度富有,娶宝钗进门,贾府可以获得薛家的财富支持。宝玉出生后时,贾府已经不如过去那般兴盛了。后来,元春被选为贵妃、省亲,贾府似乎再现辉煌,但败相益发明显。亏空严重,因为凤姐的左支右绌,勉强维持住大家体面,然而,经济问题越发严重,亟需外缘。薛家有经济实力帮助贾家走出经济困境,也有意通过与贾府的联姻,获得政治保障。

其次,宝钗身体较好,在生育子女和预期寿命方面,可能均优于黛玉。健康状况相对较差,是黛玉不被看好的重要原因。

第三,为人处世方面,宝钗成熟圆融,精通人情世故,是荣国府未来管家的理想人选。黛玉似乎更像是诗人,处理实际事务的能力,并未得到展现,她的个性有些孤高,协调各方的能力,可能不如宝钗。

第四,实际上主管贾府的王夫人,更希望侄女宝钗嫁给宝玉,延续她在贾府的地位和话语权。

再说第二个问题。

贾母是否一直支持宝玉和黛玉的结合?

在宝玉和黛玉爱情上,贾母是矛盾的。在情感上,她对宝玉和黛玉的疼爱,远超出其他晚辈。她希望两人都能有个好的归宿,对两人的结合,自然是欢喜的、支持的。

可是,贾母必然也会为贾家考量,在理性上,她更倾向于给宝玉找一个健康、贤惠、能干的女子作为内助,在宝钗和黛玉之间,理性上,她可能更倾向于前者。

但是,为何小说中未显示出贾母对“金玉良缘”的认可呢?原因在于,宝钗的竞争对手是她心爱的外孙女,她无法接受可怜的外孙女的情敌。甚至宁愿尝试选择“宝琴”,只是被薛姨妈明确地婉拒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宝玉、黛玉年龄的增长,贾母不得不正视这么一个现状,黛玉健康状况每况愈下,她与宝玉是同类人,不大可能规劝宝玉,让后者担负其重振家业的大任。而贾府的败落,日复一日了,刘姥姥再进贾府时,贾家连场面都很难维持住了。在惨淡的现实面前,贾母逐渐冷静了下来,不再感情用事,慢慢痛苦地向现实妥协退让,默许王夫人等人的安排,慢慢认同“金玉良缘”了。

综上所述,认为整个贾府都反对宝玉和黛玉的结合,只有贾母支持的说法,是不准确的。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贾府中人,多半不看好宝玉和黛玉的结合,更倾向于宝钗与宝玉的结合。贾母最初支持宝黛爱情,后来,不再感情用事,慢慢默许和接受金玉良缘。


更多人文解读,敬请关注:风雅人文观察。


风雅人文观察


我之前对这个问题还有些徬徨,后来看了贾琏的小厮的一段话,立马豁然开朗了。

摘自六十六回:

兴儿笑道:“若论模样儿行事为人,倒是一对好的(指宝玉和宝钗)。只是他(宝玉)已有了,只未露形。将来准是林姑娘定了的。因林姑娘多病,二则都还小,故尚未及此。再过三二年,老太太便一开言,那是再无不准的了。”

有人肯定会说,一个小厮的话不是信。我观察,曹雪芹的一些话是借书中人物之口说出来的,书中比比皆是。











修山书院


《红楼梦》里,并不是整个贾府都反对宝玉和黛玉的结合的。归根结底,就是贾母,王夫人之间的婆媳战争而已。就如凤姐开玩笑的问黛玉“咱们家这一个,到底是人物儿,还是根基儿,还是家世配不上?”从这点也可以知道,古代最讲究的就是门当户对。所以,在钗黛二人来说,黛玉的门第比宝钗的门第要高。

所以我们可知,在老太太的心里,一定是认为自己的外孙女儿最配得上自己最爱的孙子的,这样也就有了兴儿说的那一番话,“宝二爷是配定了林姑娘的。”凤姐也是当着平儿算计过,“如果是宝玉和黛玉成亲,他们两个一娶一嫁,不用动着官中的钱。”

然而我们也知道,王夫人是不喜欢黛玉做儿媳妇的,除了黛玉的身体不好之外,最重要的是反对老太太的专权作主。所以她看中了温柔和顺的宝钗。

虽然宝钗的门第不及黛玉,但是她们家的财势,一定比黛玉家好,并且按照女儿高嫁的道理讲,宝玉娶媳妇,可以不用要求门第,当然,这仅限于这个媳妇是宝钗,亲上做亲,才不用考虑门第。所以王夫人是于公于私都是喜爱宝钗多过黛玉。

也因为她们婆媳斗法,所以让贾政在中间为难,这样也就一直没有定下宝玉的亲事,也没有赶紧给黛玉找婆家,毕竟如湘云都说定了人家了。

当然我们也要明白,贾府的实际当家人是王夫人,虽然老太太不想放权,也是无可奈何之举。所以,那些贾府的奴才们,察言观色也就对黛玉不怎么好,所以也就给了题主以为全府都反对宝黛的婚事吧。


荷唯洛之恋


整个贾府都在反对宝玉和黛玉的结合?不知道这个结论从何而来,这完全不是事实。

事实上,在宝玉的婚事没有确定下来之前,就算除去贾母不算,贾府也一直有意见不同的两派,一派属意黛玉,一派看好宝钗。

支持黛玉的,王熙凤可以算一个。虽然她和宝钗有血缘关系,但是很明显她跟黛玉更说得来。在《红楼梦》第三十五回,贾母论述了一番会说话和不会说话哪样才招人疼,宝玉就说,若是会说话的才让人疼,“这些姊妹里头也只是凤姐姐和林妹妹可疼了"。——这就说明,凤姐和黛玉都是伶牙俐齿型的。凤姐更喜欢和自己个性相投的林黛玉,而不是和自己个性相反的闷葫芦一般的薛宝钗,就很合理。

嘴巴厉害的王熙凤,不止一次打趣过宝玉和黛玉,最著名的莫过于第二十五回直接说黛玉“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还指着宝玉逼问黛玉,哪里配不上?相反,对于所谓的“金玉良姻”,凤姐一次都没提过。显然,在宝玉伴侣的人选中,凤姐是明目张胆投了黛玉一票。

还有一个隐藏的关键人物,贾政。平时贾政跟这些女孩子没什么交集,但是在第二十二回,贾政为了讨贾母欢心,也参加了元宵猜灯谜的家庭小聚会。结果元迎探惜四姐妹作的灯谜都让他觉得是不祥之物,最后看到宝钗制的灯谜,贾政的内心戏是“小小之人作此词句,更觉不祥,皆非永远福寿之辈”。——黛玉是贾政的亲外甥女,且不论正常来说贾政会更偏向她多一些,就是单从猜灯谜这一段,也可以从侧面暗示宝钗不会是贾政觉得满意的媳妇人选。所谓金玉良姻,必然要联系着幸福美满,贾政都觉得宝钗“非永远福寿之辈”,怎么还会觉得她是能给宝玉带来幸福的良配?

至于支持宝钗的人,大家最没有异议的就是王夫人了。其实王夫人也没有明白地就宝玉的姻缘表过态,但她的态度和贾政一样,从侧面可以推测出来。宝钗是她的亲外甥女,当然她会天然地更偏向宝钗,而且她也多次称赞宝钗的贴心周到。而在第七十四回,她在怒骂晴雯时透露了心迹,“我的心里很看不上那狂样子。”“我一生最嫌这样人。”最嫌什么人?就是“张狂样儿”的晴雯,“眉眼又有些象你林妹妹”的晴雯。指桑骂愧,王夫人心底里嫌的是黛玉,换言之,在宝玉的姻缘上,她是坚定不移支持宝钗的。

(关于王夫人这段心理,参见之前回答过的《晴雯之于宝玉是怎样的的感情?》。)

还有一个,元春。其实她的态度不能说很明确,毕竟她真正露面只在省亲那一回,而在那一回里,她对黛玉和宝钗都加以同等的夸赞,看不出偏重谁。后来的端午赐礼,只有宝钗和宝玉的礼物一样,这被很多人视为是元春支持宝钗的证据。然而这份礼物的用意到底是什么,最后也不了了之没有说明。即使当时元春确实有偏向宝钗的意思,也有人分析可能是受了王夫人的鼓动。只能说,从赐礼这一节来看,元春更喜欢宝钗一些。

可见,贾府里并非题主所说的,人人都在反对宝玉和黛玉的结合,实际上黛玉和宝钗各自都有粉丝。那么,最高决策者贾母的态度就至关重要了。贾母到底支持谁呢?

应该说,贾母对黛玉的疼爱溢于言表,成天心肝宝贝的关照着,众人皆知。而对宝钗,贾母从来只有亲戚间的礼貌客气,虽然也会礼仪性地夸奖宝钗,“从我们家四个女孩儿算起,全不如宝丫头”,但显然,一个“我们家”,已经划分了亲疏有别。黛玉是自家人,宝钗只是客人。更不用说视察大观园时对宝钗雪洞一般的家居不满,亲自指导布置那一节了。贾母跟王熙凤一样,都是个性活泼的,自然喜欢同属这一类的黛玉,而不喜欢沉闷的宝钗(王夫人喜欢宝钗,正好因为她们都是沉闷的类型)。

宝玉和黛玉,是贾母口中的“两个玉儿”“两个冤家”,贾府几乎人人皆知这两个玉儿是贾母最疼的人,因此贾母支持宝黛姻缘,是很多人的共识。不仅读者这么认为,甚至贾府中的下人都知道。

在《红楼梦》第六十六回,尤二姐开玩笑,把尤三姐许配给宝玉,当时贾琏的小厮兴儿就说了这么一段话:

兴儿笑道:“若论模样儿行事为人,倒是一对好的。只是他已有了,只未露形。将来准是林姑娘定了的。因林姑娘多病,二则都还小,故尚未及此。再过三二年,老太太便一开言,那是再无不准的了。”

瞧,就连兴儿都知道,宝玉将来一定是定了黛玉的,再过两三年,贾母一开口,事情就成了。贾母支持宝黛姻缘的态度要有多明显、多公开,才会连一个小厮都觉得板上钉钉?总有一些宝钗的支持者自我催眠贾母支持“金玉良姻”,东拼西凑找不出实质证据,兴儿这番话,是对这种幻想的实实在在的打脸。

然而,宝黛姻缘最后为什么没有成为现实呢?

有可能是贾母去世早,或者黛玉出了意外,或者出现别的什么变数,使得贾母已经无法为宝玉的婚事作主。

但也不排除另一种可能,就是贾母确实改变了计划,同意把宝钗许配给宝玉。这种改变,一定是有原因的。虽然作为一枚黛粉,我不希望这样,但是客观分析,宝黛爱情过于显露痕迹,有可能正是阻碍了宝黛姻缘的原因之一。毕竟在那个年代,婚前自由恋爱不是美德,反而是大家闺秀之大忌,如果不喜欢黛玉的人,比如王夫人,以此作为排斥黛玉的理由,贾母未必反对得了。如果王夫人再以其他手段,使贾母相信宝钗才能带给宝玉幸福,恐怕贾母再疼爱黛玉,也得牺牲她。毕竟,贾母心里,贾府的未来、宝玉的未来才是第一位的。

(关于这个话题,参见之前回答的《有些人认为中贾母支持宝黛姻缘,那么为什么不让贾政、林如海为宝黛定亲,而让宝黛从小培养感情?你有何看法?》)

但即使如此,也只能说贾母迫于无奈。要说她是支持“金玉良姻”的,在我看来只能是宝钗支持者一厢情愿的幻想而已。

以上是头条号“海阔天空诗酒花”的回答。欢迎在今日头条APP关注“海阔天空诗酒花”,图文、问答、视频,海阔天空随便聊。


海阔天空诗酒花



确实很多反对之声,不赞👍成“木石前盟”。元春,王夫人,贾政,赵姨娘等都看好“金玉良缘”。但她们并不能代表整个贾府主要势力,以贾母,王熙凤代表的权势派心里牢牢的看住宝黛的“木石前盟”。还有稍微弱一点的支持者比如晴雯,紫娟,香菱等,香菱的內心对亲爱的诗友黛玉,那可是铁杆粉丝。从她的嘴里说出“宝钗无日不生尘”,“敲断玉钗红烛冷”,这样的对句能看出她不赞👍成《金玉良缘》,她喜欢黛玉,支持黛玉,看好《木石前盟》。


贾母不松口,王夫人薛姨妈她们只能暗地操心而已。


美丽畅想2


其实这个问题本身是有问题的,在贾母看来,疼爱自己的外甥女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在宝黛的婚姻上,贾母还是持保留态度,为什么呢?

贾母有两儿一女三个孩子,对自己的女儿自然是百般宠爱,当自己的女儿贾敏去世之后,本着“爱屋及乌”的心理,贾母将一部分的爱转移到黛玉身上,所以看起来,她对黛玉的态度要比对贾府的几个姐妹要好,但是在重大事件来临时,尤其是贾府危机来临时,贾母头脑仍旧是封建礼教的代表,说到底,林黛玉对贾府来说,是外姓人,所以当二者利益冲突的时候,贾母首先想到的还是贾府的利益。比如在宝玉结婚这个事情上。

其实在结婚时,宝玉是不自知的, 他一直以为是和林妹妹结婚,而薛宝钗从个人身体素质到才学等综合素质,都符合传统礼教大家族择媳妇的标准,再加上结婚本身有冲喜的味道,所以从整个家族利益讲,从贾母来看,不会选择一个病怏怏的林黛玉做孙媳妇,对比而知,从根本上,如果不是贾母认可薛宝钗,整个家族是不会认可她的,所以这样的结合是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一个结合。


大野泽的风


也没有整个贾府反对吧,根本就是贾母和王夫人之间的争斗而已,其余大众,吃瓜为主。有喜欢黛玉的凤姐,也有愿意亲近宝钗的探春,这很正常。又不是韩剧里面的灰姑娘女主,至于全府反对吗?套用凤姐的一句话“人物儿、门第配不上,根基配不上,家私配不上?那一点还玷辱了谁呢?”


保安员2


宝玉周围没有平衡力量,阴属,袭人、麝月、司棋、莺儿,对称的应该是,阳属,平儿、晴雯、鸳鸯、紫娟。大概是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