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曾经误解最大的一个历史人物是谁?为什么?

新片情报局


我想每个人都会遇到对历史人物的误解问题,因为谁都无法接近历史真实。于我而言,曹操曾经被长时间的误判过。

小时候,没有系统了解历史的可能。我对曹操最初的认识来源于课余饭后在广播中听到的评书《三国演义》。那时候年纪还小,常常用“好人”“坏人”等朴素的标准来判断历史人物。我总觉得曹操不地道、不仗义,干什么事情奸诈心狠,玩的花招,光想着自己合适;觉得他“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做法特坏,不像一个男人。

但是,这种认识很快就被颠覆了。

上中学时,我的语文老师是一个文学青年,他讲曹操的诗歌《龟虽寿》,并要求我们背诵这首诗歌。说心里话,老师用地道的秦腔朗读这首诗歌时,我就被那种铿锵有力的节奏折服了。“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螣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当然,老师不厌其烦地给我们传递讲解这首诗里包含的人生哲理,让我们学了曹操的追求。而我倒是对诗里面的“神龟”“螣蛇”气象很感兴趣,觉得人得服地理。

后来,我就把曹操的诗歌找来仔细地读了。我发现诗歌中的曹操和评书里的曹操简直就不是一个人。在诗歌中,曹操是一个很讲规矩的人物,他把握自然人生的立场和高度那简直是别人很难比的。他在《观沧海》中说出了大实话,“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种理解生命的态度不但把同时代的孙权、刘备甩开了八条街,就是建立大秦帝国的秦始皇也望尘莫及。

后来,仔细研读三国的历史,发现曹操是一个能力不凡的人物,他任人唯贤、发展生产、健全法制、唯实创新,正像毛主席所说的,把曹操看做坏人是错误的。

当然,曹操毕竟生活在那样一个时代,他有自身的短板,但总不是小说中说的那么坏。


文踪旅迹


葛大小姐回答这个问题

今天说的这个历史人物,不但我对他有误解,相信很多人对他都有误解。

如果我说出这个人的名字,然后问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然后再问他在其他领域还有什么骄人的成就,恐怕很多人都说不出来,下面,我就说出这个人。

他就是张衡

张衡

地动仪

你的脑海里是不是立即闪现出地动仪这个发明。

包括我在内,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惯性思维,因为我们受学校课本的影响比较深,导致脑袋里形成思维惯式,把张衡和地动仪划等号,其实,现实中张衡的成就远远超过我们的想像。

请跟着葛大小姐探索一下一个不一样的张衡!

张衡,河南南阳人,在中国历史上,张衡是和托勒密齐名的伟大的天文学家、地理学家,主要成就是制作了用水力推动的浑天仪、发明能够探测震源方向的地动仪和指南车、发现月蚀的原因、绘制记录了2500颗星体的星图、计算圆周率精确至小数点后一位,解释和确立浑天说的宇宙论等。他还别出心裁的制作出了相当于我们现在的自动日历——瑞轮荚,靠流水作用,循环翻页。

这是一千八百多年前中国人的科研成果。

看到这里,相信很多人都认为张衡绝对是一个专利多多的理工科学霸。

直到有一天,我读到了一首美的一塌糊涂的诗,追根溯源,发现作者竟然是张衡。

名列汉赋四大家之一

张衡的《四愁诗》

我所思兮在太山。

欲往从之梁父艰,侧身东望涕沾翰。

美人赠我金错刀,何以报之英琼瑶。

路远莫致倚逍遥,何为怀忧心烦劳。

我所思兮在桂林。

欲往从之湘水深,侧身南望涕沾襟。

美人赠我琴琅玕,何以报之双玉盘。

路远莫致倚惆怅,何为怀忧心烦伤。

我所思兮在汉阳。

欲往从之陇阪长,侧身西望涕沾裳。

美人赠我貂襜褕,何以报之明月珠。

路远莫致倚踟蹰,何为怀忧心烦纡。

我所思兮在雁门。

欲往从之雪雰雰,侧身北望涕沾巾。

美人赠我锦绣段,何以报之青玉案。

路远莫致倚增叹,何为怀忧心烦惋。

这是张衡三首传世诗作之一,是七言诗歌的首创,这首诗分为四章,分别列举东、西、南、北四个方位的一个远处地名,表达诗人四处寻找美人而不可得的惆怅忧伤心情,不但内容使人动容,句式也引人注目,是中国古诗中产生年代较早的一首七言诗,对中华文化有巨大贡献。

张衡“通《五经》,贯六艺”,他才华横溢,知识渊博,诗文俱佳,共著有科学、哲学和文学著作32篇,与司法相如、杨雄、班固并称汉赋四大家,文学代表作有《二京赋》、《归田赋》,尤其是《二京赋》达到了汉代大赋长篇巨制的极致。

张衡官至尚书

张衡不仅会做人、做学问、搞科研,还会做官,是中华文化史上少见的一位全才。

张衡小时候家境贫寒,但是却非常喜欢读书,16岁就游学三辅,才华出众,但是却做人从容淡静,不结交俗人,年轻时被推举为孝廉,但是他没有接受,公府几次征召也没有去,直到公元100年,应南阳太守之请,才担任主簙,掌管文书,八年后,随着太守调任京师,他就辞官回家。

后来,早就听说过张衡的汉安帝把他招进京城,拜为郎中,后升至太史令,在此职任14年之久。张衡不慕权贵,不求升迁,醉心于天文学、数学等研究,他一生最重要的研究成果都在这一段时间完成,后来升任侍中,接着又外调河间府任国相,他严格执法,注重清廉,任职三年后本打算辞职归家的张衡,又被朝廷拜为尚书。公元129年,张衡去世,享年六十二岁。

张衡一方面醉心学术研究,获得了彪炳千秋的丰硕成果,另一方面他也常常上书针砭时弊,痛斥政治黑暗。他的文学作品气势宏大、境界非凡,对于做官,他则多次表达了归隐田园的愿望。

为了纪念张衡,1970年,国际天文学界用张衡名字为月球背后一座环形山命名;1971年,以他来命名小行星1802;中国天文学会设立“张衡特殊贡献奖”;2003年,小行星9092以张衡故乡南阳命名;一种铜锌合金的天然矿物命名为张衡矿。

张衡抬头仰望星空,将目光投向辽阔的苍穹,而有些人,仍在低头走路,所谓科学,对他们而言只不过是营生而已。

欢迎关注、转发、讨论!葛大小姐和你一起看有趣历史!


葛大小姐


果断是李鸿章。

都说,年少不知李鸿章,长大方知真中堂。



确实如此,在晚清四大名臣中,李鸿章是最具有争议性的一个人物。不过,在我们小的时候,总是单纯的认为李鸿章就是一个卖国贼,签下了许多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直到长大后,能够更加理性与客观的看待事物,这才明白,这么多年了,我们都误会他了。

李鸿章是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称李中堂,亦称李合肥,本名章铜,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

他为晚清王朝操练淮军,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平定捻军、参与洋务运动 积极倡建近代海军、建立北洋水师,创办了许多新式学堂。可以说,他的一生都是在为晚清政府奔波劳累。



在我们看来,他是在为晚清政府服务,我并不是为中国人民服务。可是,在那个时候,食君之禄,忠君之事。几百年来,中国在清王朝的统治之下也颇为安宁。而到了晚清,这些读圣贤书的士大夫们这种思想就更加浓厚。

在中日甲午战争之后,中国战败。清政府派出户部侍郎张荫桓、湖南巡抚邵友濂为全权大臣,并聘美国国务卿科士达为顾问,赴日求和。而日本方面就不答应了,指名要恭亲王或李鸿章充当全权代表。这才有李鸿章签订马关条约的故事。

有件事必须了解,李鸿章是反对割地的

在1895年2月22日的朝会中,光绪帝让李鸿章与众臣议论媾和之事,李鸿章坚决反对割地。李鸿章声称:“割地则不行,议不成则归耳!”其后李鸿章又拜会各国公使,乞求干涉,但均无结果。李鸿章见割地已成定局,便于3月2日就割地一事上奏皇帝,要求“面谕训诲”,非要从光绪帝口中得到明确的割地的授权不可。光绪帝无奈,只好表示可以授予李鸿章“以商让土地之权”。



在这里我想提一件事情,在签订《马关条约》之时,日本一开始其实是要赔款3亿两白银的,但最后却只要了2亿两白银。我们不可能相信日本有这么的仁慈为中国省下这么多的赔款,弱国无外交,归根到底,这便是李鸿章用自己的命省回来的。

当时李鸿章看到这么多的赔款,就拒不签字,甚至说:大不了,继续打,日本绝吃不了中国,拖都要拖死日本。而在此后,李鸿章在日本遭到了刺杀,很明显,这就是日本人干的,导致李鸿章中了子弹。

中国的签约代表,在日本境内遭到刺杀,这对日本来说也是说不过去的。就连伊藤博文都不好意思了,就问李鸿章怎么处理这件事情。李鸿章就说,能够少付点赔款就行了,就这样为中国省下了一大笔的赔款。而在签完条约之后,李鸿章回到北京,一病不起。

还有一件事,在签条约的时候,所有人都知道这是一条丧国辱权的条约。他对庆亲王说的一样:“人这一生最难写的莫过于自己的名字。王爷还年轻,这种要背千古骂名的事还是由我这老朽担当了吧。” 。这个条约的签订已经成为了既定事实,区别只在写谁的名字罢了。



现在我们来看看,其他的人都是怎样评价他的: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

德国海军大臣柯纳德称其为“东方俾斯麦”

慈禧太后视其为“再造玄黄之人”。

最后以李鸿章临终前作的诗结束。

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

三百年来伤国乱,八千里外吊民残。

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

海外尘氛犹未息,诸君莫作等闲看。

以上仅代表个人观点,欢迎大家在下方评论~


妙龄老翁


我认为误解最大的是隋炀帝杨广。以前以为隋朝灭真是皇帝如何荒淫无度。其实一个国家的灭亡在于他从下到上的管理,对国家正确的撑控。多数是用人不当,下面的不作为与乱作为行成的。与:皇帝的私生活并没关系。比隋炀帝荒淫无度的多了的不可甚数。

隋炀帝兴科举,建运河,让人民受益。有人说隋炀帝建运河劳命伤财,人民才造反。这句话是错误的,一,修运河时没乱,河修好了却乱了,与秦修长成一样,修长城没乱,长城修好了乱了。二,造反的人,并不是修运河的民工而是绿林豪强,下层官吏。吃饱喝足了形成的,能量无处释放形成的。隋的灭亡非常慌唐。也许隋这个字,就有一种短暂过度之意吧。

二个,赵构并非肚量小的昏君。在很事物处理上非常恰当。以代价保住更多人。杀岳飞灭丁,韩世忠一帮武将的其它想法,并保住了他们,也让人民免于战火。在生之年将位置传给别人。也是在向人表明自己并非象别人想象的那样,能将皇位传给隔房兄弟,还怕自传给自己的亲兄弟。

赵构,秦桧等智商之高,非常规所能理解。岳飞一价武夫按常规去作,武人为大君,自寻死路。

南宋可能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高智商进化时代。


中上行


袁世凯。北洋集团在课本里就是个超级卖国集团,但事实上北洋集团对抗了整个西方社会几十年没丢一寸土地。二十一条?仔细研究一下签了之后发生什么事情,你会发现北洋的忽悠功力有多深。。。合同签了,但北洋根本不执行,主要是袁大头说了,合约签了就行了,签了就行。因为北洋的不配合,对方并没有得到什么实际利益,但换来了几十年缓冲时间窗


就是突然想改个名字


大概就是日本了。以前以为日本好厉害,八年抗战小小的日本竟然只派了几支部队就敢进攻几亿人的中国。同时还对东南亚,苏联,美国,英哥,印度,澳大利亚等二十几个国家开战,中国仅仅是其一个战场!

直到看了抗日神剧后才知道,原来日本人这么好大,手撕鬼子都可以。厉害厉害👍。让我去我估计也可以用手榴弹干掉日本人的飞机。我最少也可以800公里外一枪干掉日本天皇。


中国人文历史


我个人认为误解最大,也最需要平反昭雪的是《水浒传》中的武大郎与潘金莲,而且还有最离谱的《金瓶梅》中潘金莲的人设。在这两本书中,武大郎就是一个卖烧饼的矮穷矬,为人懦弱窝囊,而潘金莲也是美貌动人,却淫荡恶毒。


潘金莲

在这两本书中潘金莲因家境贫寒而被卖入豪门,后转到地主张大户家中,因为太过漂亮,夫人不能容忍,就将其下嫁于又矮又丑的武大郎,后来因为王婆搭线,和帅气富有的西门庆偷情,给武大郎带上绿帽子,并且最后武大郎也被杀害。而在《金瓶梅》中,潘金莲更是被描述成淫荡恶毒的女子,为了争宠不惜一切。

然而历史上的潘金莲真的是这样的吗?

据考证:潘金莲并不是出身贫寒,而恰恰相反,她是一名千金小姐,是贝州潘知州的女儿,可以说是知书达理,三从四德的大家闺秀。


武值

他真的是卖烧饼的矮穷矬?当然不是,武值虽然家境贫苦,但为人努力上进,可以说是文韬武略,天资过人,后来考中进士,当任县令。在任期间,清正廉明,兴利除弊,深受当地百姓热爱。

那么为何会有现在这个故事呢?

据说是一名武值的故人(曾经资助过武值),来投奔武值,想让武值给他谋个一官半职的,但是武值不是这样的人,以权谋私他是不会做了,所以就好吃好喝供着,丝毫不提做官的事情。那故人待了很久,就很生气,认为武值是忘恩负义的人,于是就回家,在回家路上,写了很多污蔑武值的故事,并四处流传,导致武值名声尽毁。后来故人到家,发现武值为他建好房屋,置好田地,就非常后悔,可以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这些故事一传再传,有些人在借题发挥了一下,这故事就越来越离谱了。


西门庆是否真的存在?

历史上的西门庆可不是高富帅,他是个混混,因为犯事,被武值惩罚,于是怀恨在心,就将这些故事添油加醋!

不管如何,蒙冤的还是武值与潘金莲,施耐庵的后人对此也很内疚,竭力改变这一切,并屡次向武潘道歉,还在武值画像上配诗:

杜撰水浒施耐庵,武潘无端蒙沉冤。施家文章施家画,贬褒迄今数百年。累世因缘今终报,正容重塑展人间。武氏祠堂断公案,施姓欠账施姓还

尊重历史,方能以史为鉴,我是历史微旅者,欢迎关注我,一起讨论学习进步!


历史微旅者


应该是成吉思汗,原来只以为他只识弯弓射大雕的蛮夷,后来看了推背图才明白,他是中华民族的英雄,他不只是草原雄鹰,他建立的蒙元帝国属于中华正统王朝,他奠定了中华大一统的疆域,他同时也属于世界,因为他才知了中俄原来是一家……


云中子196788055


袁崇焕!原来很崇拜的,一直以为崇祯干了件蠢事!葬送大明王朝,断送汉人江山的蠢事!这些年查了大量有关明朝,有关袁的资料,正的反的都看,来回的考证!发现自己错了,辨子们删改过几次的史料都不可信!只有反着看绝对正确说不上,也百分之八九十对。明遗知识分子留的史料五五开的看,明遗知识分子的脊梁被辨子打断了,杀怕了!


lw651021


在我还以影视剧当历史的时候,我误解了很多历史人物,现在想想真是幼稚!


我原本以为帝辛就是一个宠信妲己,残害忠良,沉迷于酒色最终导致商朝灭亡的暴君。然而他其实也是一个见多识广,有勇有谋的君王,他率兵征讨东夷,却不曾想被周给趁机抄了家,于是帝辛就成了商纣王。

我原本以为曹操是一个“宁叫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的小人。却不曾想他根本就没说过这句话,在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的时候,曹操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为北方百姓创造了一个安定的生活环境,他奖励耕种,兴修水利,大力发展民生经济,爱惜百姓,重贤爱才,如此英主又则能以区区“汉贼”二字而论?



我还曾以为周瑜就是一个心胸狭窄之人,最后还被活活气死!赤壁之战也是靠诸葛亮的“草船借箭”和“借东风”打赢的。却不曾想到历史上的周瑜出身名门望族,是一个性格开朗,气度宽宏的当世英杰!刘备说周瑜“公瑾文武筹略,万人之英,顾其器量广大”,孙权称赞周瑜有“王佐之资”,而赤壁之战也完全是周瑜的功劳, 对此苏轼也曾作词来称赞周瑜“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如此英杰又岂会是那个发出“既生瑜,何生亮”的颓丧之人?



我曾以为潘仁美是一个勾结外敌,陷害忠良的奸臣,尤其是残害杨家将,每每看到杨家将因他而死就难掩心中的悲愤!可惜我的这些愤怒最终都成了笑话!潘仁美的原型潘美是北宋开国名将,追随宋太祖赵匡胤平李重进叛乱,灭南汉,伐北汉,灭南唐,伐辽国,战功赫赫深受赵匡胤的重用,这样一位大忠臣又是怎样被演绎成奸臣的?实在想不明白!


曾经,在金庸先生的描写下,小龙女成为了我心中的女神,她洁白无瑕,冷若冰霜,神圣不可侵犯!可是如此完美高冷的女神就这样被猥琐的道家弟子尹志平玷!污!了!那时候我怎么都不愿相信小龙女被玷污的事实!我恨死了尹志平,相信广大金庸迷们也都很死了他,可!是!历史上的尹志平却是一个不慕荣利,甘居淡泊,忍让谦恭,行善远恶,克己济人的一代道家宗师,他当年受丘处机道长的临终遗命接掌全真教,在他掌教期间,全真教兴盛一时,诗人元好问撰写的《清真观记》,就有“黄冠之人,十分天下之二,声焰隆盛,鼓动海岳”之赞。尹志平活到八十三岁无疾而终,让位于李志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