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人都感觉《红楼梦》太深,读不明白?

方圆标识18122876955


初读《红楼梦》者,不要被许多所谓的大师、红学家的观点所误导,形成先入为主的概念,总想着《红楼梦》里面谁影射谁,又总想着去揭秘谁是谁,然后呢什么也没揭出来,反倒把自己绕进去了。

事实上,红学家拿着国家的钱研究了这么多年,也大都是自说自话,更多的人为追求看点,吸引眼球,搞个一鸣惊人,至今也没有公论的结论。

所以,对于初读《红楼梦》的人,最好的办法就是当一本小说去读,好好地感受作者的文字,从故事的的脉络中去感受人物的情感和他们的心路历程。而不是去想什么是真事隐,什么是假语存。当你把它当一本小说去读的时候,你会享受作者的文字之精美,故事之连贯,人物之精彩。

由于《红楼梦》中人物众多(我们大概很难在一部小说看到如此之多的人物铺排),可能很多人在看了后面就不知道前面某个人是谁了,没关系,多看两遍就明白了。我想不会有人看了一遍《红楼梦》就自称看懂了的,一定会在看过N遍后才会有一种幡然醒悟的感觉,原来这里写是因为这个。那时候,你会打心底里发出会心一笑!

最近有朋友说在听《蒋勋说红楼》,此前她从来没有看过《红楼梦》,我也曾喜欢听《蒋勋说红楼》,蒋勋老师以他极好听的声音、深厚的文化底蕴来解读《红楼梦》,让我们看到更多关于《红楼梦》的细节,但是不得不说,蒋勋老师的讲说之中也存在明显的错误。至于刚出来不久的白先勇老师讲红楼,则更是把以前胡适老师的结论来了个彻底推翻,还有刘心武解秘红楼梦等,都是各说各话,你如果相信其中一个就无法相信其他一个,或者你都听了,就不知道相信哪一位。

不妨自己静下心来好好读,想想信自己的判断力。等到你把《红楼梦》读了几遍以后,再来想真事隐、假语存的事,或许那时候你就完全有了自己的看法和判断。

我是苏小妮,喜欢我的回答请点击关注和分享!


苏小妮


《红楼梦》是一部很神奇的大书,没有一个人能够真正明白作者的全部主旨,包括作者的挚友脂砚斋。许多红学研究专家呕心沥血穷其一生,也不敢说读透了《红楼梦》。作者自己也说“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鲁迅曾经说过:“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 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每个人都能看到不同的《红楼梦》,这正是这部中国文学史上巅峰之作的魅力所在。

《红楼梦》确有许多未解之谜,第一,这部书有残缺;第二,作者为了避开文字狱,故意将年代背景,人物原型,主旨思想都做了模糊处理:第三,本书有多个异名,即《石头记》、《金玉缘》、《情僧录》、《风月宝鉴》及《金陵十二钗》,且直接出现在作品中,这就更增加了作品的神秘感。凡此种种,给了我们太多的疑问——作者究竟想告诉我们什么?主要人物结局如何?大观园是否真的存在?作者是不是曹雪芹?既然还有异名《情僧录》,作者是不是出家了?

除了《红楼梦》诸多疑惑以外,脂砚斋,金圣叹以及一大批考据派、索隐派所谓红学家的点评和注释,往往不仅没有给普通读者释疑解惑,反而更让人对作品云山雾罩,不知所以。

所以我们读《红楼梦》,不要想着急于在旦夕之间全部读透,要多看几遍,多多揣摩。一部《红楼梦》,不止是她的故事精彩绝伦,人物栩栩如生,感情真诚炽烈,结构奇妙复杂,那里面的诗词歌赋也无一不是文彩斐然,意象万千的精品之作。你可以百读不厌,开卷必有所获。

人们常说,爱情和死亡是文学作品的两大永恒主题,这恰恰也是《红楼梦》的两大主题。大观园内外,或生生死死,恩恩怨怨,或尔虞我诈,勾心斗角,四百多个人物,各有各的性格,各有各的命运,在那个“密匝匝蚁排兵,乱纷纷蜂酿蜜,闹攘攘蝇争血”的肮脏社会里或顺从,或挣扎,或反抗,但最终没有也不会有好的结局。



你可以把《红楼梦》当故事书来读,那一场场悲欢离合、家破人亡的人间悲剧一定会让你感同身受,如痴如醉;你可以把《红楼梦》当教科书来读,那精巧绝伦而又纵横捭阖,头绪纷繁却又条理清晰的谋篇布局,那流畅洗练、运用自如、美不胜收的语言宝库一定让你受益匪浅;你还可以把《红楼梦》当百科全书来读,士农工商无所不包,琴棋书画无所不精,语言、文化、社会、经济、哲学、心理等面面俱到,一本书就是一个宝藏……

总之,对于爱读书的人来说,《红楼梦》就是巍巍大山一样的存在,绕不过去,何不沉下心来,放慢脚步,细细欣赏,好好品味,你一定会发现不一样的大美景色的。


十二楼白话


眼下市场上诸多《红楼梦》版本流通,包括适合各种年龄阶段的读本以及注解,还有各种文化名人解读《红楼梦》,帮助大众能理解其中不为人知的故事,原本是将这部名著变得越来越平民化广泛性才对,却又为什么人人感觉越来越难懂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思考。

第一,要找到适合自己的读本。

千万不要执着于原著,不要认为只有读原著才算真正读《红楼梦》,要知道,作者的时代背景,写作手法,表达方式与我们如今的时代相距甚远,我们理解起来肯定会有所偏差,再加上书中表述为半文言文,诗词歌赋也是晦涩难懂,读起来会更加困难。因此,也不难解释如今各种解读版本盛行的原因。所以,要根据自己的阅读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读本,然后由易到难,会更为容易接受些。

第二,不要过分纠结书中细节。

我有一个盆友读《红楼梦》原著时很有意思,她会认真查询各种读不懂的字、词语、诗词,还纠结于某个人说的某句话的言外之意,读起来真心是深入之至。然而在我看来,对于初次读《红楼梦》的书友们,真心不建议如此。要知道,我们不是红学的研究者,我们读的是故事,是各种人物的命运及性格,是封建社会下四大家族的兴衰与荣辱,而不是执着于这字那句,这词那诗。此时的"不求甚解"是为了下一步的"其义自现"。

第三,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第一遍读疏通了书中脉络,再次读,反复读之时,你一定会有更多的领悟。一千个读者会有一千本《红楼梦》,就会有一千个贾宝玉和林黛玉。《红楼梦》是一本值得深究的名著,读一遍是远远不够的,普通读者往往囫囵吞枣之后,觉得已经读过,便将《红楼梦》束之高阁,成为某天茶余饭后的谈资。殊不知,这种读过仅仅是翻完一遍而已,细嚼慢咽之后的红楼女儿才是真正活在书中,长在心里。

第四,集百家之见,成一家之言。

我们活在一个多幸运的年代,各种思想火花相互碰撞,各种专家学者互相交融。无论是易中天的红楼还是蒋勋的红楼,都值得我们去一窥究竟。每当读红楼遭遇瓶颈时,建议去听听各种讲坛和评说,再与自己的观点加以融合,最后形成的《红楼梦》,绝对是独一无二的,无人能复制的孤本。

第五,不要迷信于"红学"研究。

如今"红学"研究的队伍越来越专业化,涉及的范围愈来愈广,研究《红楼梦》成了一门学科,一门学问,甚至一个奋斗终身的事业。所以每当我们读起它,就仿佛在窥视一个浩瀚广阔海洋,于是很多读者望洋兴叹,以致却步。要知道,如今小学生都在读《红楼梦》了,早就过了"少不读红楼"的年代。它并不属于某类人,也并不仅仅局限于专家学者,它是全人类的精神财富。我们可以读它的女儿情,也可以读它的兴衰史,不要拘泥于它折射的社会背景,它影射的朝廷暗流,它暗含的笔者思绪,它潜在的家族脉络。只是简简单单读几遍自己所理解的《红楼梦》即可。

以上只是小人物的小见解,敬请各位大咖批评指正。


焦糖Q布丁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作者开宗明义地告诉读者,看书要品味,要看书中蕴含的思想意识,要体会作者的辛酸。不仅要看风花雪月,更要看到在热闹的背后有深仇大恨,有血泪冤屈,更有对现实的无奈和无望,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诸夲中有一首七言诗,更进一步描写了作者想说的“味”

浮生着甚苦奔忙,盛席华筵终散场。

悲喜千般同幻渺,古今一梦尽荒唐。

漫言红袖啼痕重,更有情痴抱恨长。

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这是明明白白告诉读者,这不仅是一夲风华雪月的小说,背后隐藏着一段血泪史。

我们从小说的几个关键所在说开了去。第四回《薄命女偏逢薄命郎,葫芦僧乱判葫芦案》说的是落魄穷儒贾雨村(假语存)受甄士隐(真事隐)之恩上京赶考,得中进士,不久又外放知府,因贪酷被告,免职在乡,经恩人林如海引荐又升任应天府恰遇原恩人甄士隐(真事隐)之女英莲(应怜)受难,贾雨村(假语存)不但不搭救,反而恩将仇报,将英莲(应怜)推入火海,赠于新主子贾政(假政)之外甥薛蟠(雪蟠)为奴。

第十二回《王熙风毒设相思局,贾天祥(假天祥)正照风月鉴》描写的是贾瑞身为太学总监欲勾引身为管家奶奶的王熙凤,王熙凤不但不拒绝,反而设毒计害死了贾瑞,当贾瑞生病后,有一跛足道人,送来一个“风月宝鉴”并嘱他道:“这物出自太虚幻境灵殿上,警幻仙子所制,专治邪思妄动之症,有济世保生之功,所以带他到世上,单与那些聪明杰俊,风雅王孙等看,千万不可照正面(要紧)只照他的背面,要紧,要紧!三日后吾来取,管叫你好了。”贾瑞收了镜子,想道:“这道士倒有意思,我何不照一照试一试”想毕,拿起“风月宝鉴”来,向反面一照,只见一个骷髅立在里面,唬得贾瑞连忙掩了,骂“道士混帐,如何唬我!我倒再照照正面是什么。”想着,又将正面一照,只见凤姐站在里面招手叫他。贾瑞一喜,荡悠悠觉得进了镜子……如此三四次到了这次,刚要出镜子来,只见两个人走来,拿铁锁把他套住,拉了就走。贾瑞叫道:“让我拿了镜子再走。”只说了这句,就再不能说话了。

代儒夫妇哭的死去活来,大骂道士:“是何妖镜!若不早毁此物,遗害于世不小。”遂命架火来烧。只听镜内哭道:“谁叫你们照正面了?你们自已以假为真,何苦来烧我!”正哭着,只见那跛足道人从外跑来喊道:“谁敢毁“风月宝鉴,吾来救也!”说着直入中堂,抢入手内,飘然而去了。这不是明着告诉我们,这个“风月宝鉴”不就是康熙的“正大光明”匾嘛?“正大光明”的后面是什么?不就是“暗无天日”吗?曹雪芹太聪明了。借这个淫秽色情的故事,骂了当朝皇帝,胆子也太大了。难怪他说:“字字看来皆是血”了。

抄家一折的直接后果是,司棋,晴雯死,很多丫鬟被贬为奴亦或被卖,是否意味着贾(假)府被抄后,家破人亡呢?而始作俑者除内斗外,是否有贾雨村(假语存)再次落井下石,出卖旧主子呢?

我一直在考虑一个问题,曹雪芹真的是在写青春少女,男女情爱,家庭硕事吗?为什么《红楼梦》中的男子个个不堪呢?他究竟传递什么信息?这是三百年来的红学爱好者百思不得其解的一个难题。

我在考虑曹雪芹是否用这种风花雪月手法,揭露了清庭的腐败,道德伦丧,离毁灭不远了。


狼烟一九三一


《红楼梦》之所以读起来感觉深奥,实际上看到贾宝玉最后看破红尘选择出家,就知道这是揭示因果律的一部与佛教思想关系很大的巨著,因为我们都处在四颠倒即无常常倒、苦乐颠倒、无我我倒及不净净倒中,很难看清三世因果的关系。

《红楼梦》中把人生八苦与人间的悲欢离合,用一个个的悲喜剧展现出来,曹雪芹的本义是让我们读者看清娑婆世界的苦难多如海,即便是贾宝玉这样的大富长者的儿子也不得不面对家道没落及与林黛玉生离死别的爱情悲剧,使我们产生出离苦海之心。

真正能够离苦得乐的解脱轮回之法就是佛法,所以,贾宝玉在取得了进京赶考的佳绩后选择出家,就是告诉我们读者,佛法是可以让我们离苦得乐的,能够解脱轮回的。

离苦得乐、解脱轮回并不是一定要出家,绝大多数的学佛者都是在家修行,特别是净土念佛法门可以让我们今生就可以解脱,只要我们深信切愿弥陀净土,老实念佛,临终必定往生极乐世界。





耀如乐园


感谢“狼烟一九三一”同学邀请,虽然不太明白为什么邀请我,也可能是误点了。^_^但是既然邀请了,就回答一下。可能答得不对,望大家海涵并指教。

《红楼梦》好大的名头,四大名著之一,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这么多头衔,自然不是那么容易读通的。

想看明白,你需要了解自己的目标,你所谓的看懂是想了解这本书明面上脉络,写了什么人物,什么事。还是想了解这本书背后隐指什么,暗藏的深刻内涵。这是必然有的,古代文人,都有这种癖好。

如果你是想知道明面写了啥,这个就比较简单,说个方法。《红楼梦》首先是一本小说,那肯定遵循小说的要素,人物、情节、环境。你把三要素搞明白,这本书写了啥你就搞明白了。人物你看完要能明白大概的脉络关系,可以自己画一个人物关系图,这位什么时间出现的,跟主角什么关系。人物的出现必然是为了推动情节发展,什么节点出现了什么人,把故事推动向哪个方向发展了,你细看的话肯定一眼明了。无论故事说的如何天花乱坠,你脑子里都得有清晰的故事情节的演变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什么节点出现什么人物,用什么事情推动故事发展,这都是作者事先编好的。至于环境描写,那是为了让你身临其境,看起来更真实,对故事结构没什么影响,不说也罢。

假如你想了解书背后的隐指,那你需要下的功夫就大了。首先你要了解作者的生平,从小到大的成长环境,成长过程中某些重大事件对他的影响等等。所有经历,都是他写作的材料。没有作家能够凭空造故事,所有故事你都能在现实找到原型。

好了,一本书如何理解,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想法,别人告诉你的,那都是别人读的心得,你只能参考,不能全信,希望你第三遍能够读出自己的理解。

居高而远


谢谢这位大咖的问题!我也知道的不多!就是看着好玩!个人观点:起初尽看……此处省去一大段!感觉就像是写的,老曹和他那几个女人的爱情故事!当然还有他的遭遇!但后来感觉不对!这本书简直就是一个,浓缩的封建帝王,社会的真实写照啊!但老曹也是相当的不简单!居然就凭一本书,能挤进全国四强!可想而知!真是一部好作品!说实话,如果文言文学的好的话,又有机会看到线装的,哪该是多么过瘾的一件事!像这种高科技的问题,真是回答不了!对不起您了😊!如果想要有个满意的答案!恐怕还要请教那些个(红学)研究人员了!抱歉!


善良是一种选择PK感恩


我是在初一的时候买了一套《红楼梦》。我当时觉得就是一个很好看的故事,是一个很热闹的大观园。贾宝玉有很多女孩喜欢。我希望他能和林戴玉在一起。大结局很惨,林妹妹死了,贾宝玉出家了。就是这样啊。当时不懂的就是里面出现的很多诗词。后来,再大一些看了刘光武专家讲红学,才知道里面有这么多的学问啊,当时一点没看不出来。但也没有再看一遍的想法啦。


虚度时光读吧


书读百遍,其意自见。

好的东西,自然不是特别通俗,要读懂它,需下些功夫。我也是一样,刚开始读红楼梦的时候,觉着拗口,不对口味。后来挑着自己感兴趣读得懂的地方试着读了几段,陡然来了兴趣,便趁热读了起来。于是越读越来兴,越读越深入,越读越想读,着了魔般,欲罢不能了。

横向来看,真没有比红楼梦好的书了。这更专注了对红楼梦的探究,便更去读而又读,爱不释手了。

红楼梦,真正读进去了,的确有这样的艺术魅力。


雨树果


不懂环境,不同工作,使用的语言,往往会有很大的不同。例如,要饭人说的话,与官员说的话,有非常大的差别。曹雪芹生活在一个语言特别复杂的环境中,所以,当今的我们,难以读懂曹雪芹作品中的,不同人物所用的,不同的文字与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