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的有杨家将吗?

村录农记


1

那天黄昏,残阳如血。

已与辽军厮杀一整天的杨业,带着创痛、疲惫,和仅剩的残军,来到了陈家谷。

出战之前,杨业哭着与自己的顶头上司潘美告别,并请求在陈家谷预先设下步兵强弩,等他转战到此的时候接应支援。

他对潘美说,如果不这样做,则“无遗类”矣!

潘美答应了他。

然而此刻,模糊的视线透过血水和夕阳,杨业发现陈家谷空空然。

约好的援兵一个也没有出现,辽军的铁蹄声却在耳边轰轰回响,越来越近,越来越近。

杨业拊膺大恸。没有援军,也就没了生还的希望。他对身边残存的将士说,你们都有父母妻儿,跟我一起死在这里,不值。快跑!活下来,把今天的事报告给皇帝!

众人却都哭着不肯走。

辽军追兵到了,夕阳之下,血色为山谷又添了几抹红。

杨业力战,“手刃数十百人,身被数十创”,却因战马重伤,终被辽军擒住。陈家谷的宋军,果然“无遗类”。

▲ 杨业(?-986),影视剧照

辽军统帅耶律斜轸见生俘杨业,便亲自来劝降。

此情此景杨业似曾相识,宛若七年前,在太原城头。

那时杨业的老板不姓赵,姓刘。

2

杨业,原名重贵,跟后晋出帝石重贵一个名。

少年时期的杨业,倜傥任侠。不好读书,却善骑射,每次出去打猎,打到的猎物总比别人多。曾有豪言壮语:

“我他日为将用兵,亦犹用鹰犬逐雉兔尔。”

由于其父杨信,是北汉的麟州(今陕西神木)刺史,所以从弱冠之年开始,杨业便在刘崇帐下效力。

刘崇?北汉的开国君主。

公元951年,后周太祖郭威黄袍加身,灭了后汉。同年,割据河东的刘崇在太原称帝,其国史称北汉。

由于与后周有不共戴天之仇,北汉要想立国就必须打着“正统”的旗号与中原政权争斗,正如三国时期的蜀汉之于曹魏一样。南方的越、闽等国,尚可向中原政权称臣,保一方割据,保一时平安;但北汉不行,它只能不停地战斗。

杨业在北汉为将,便意味着他将与后周,以及后来的宋朝为敌,直到双方分出高下: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 五代十国中,只有北汉在北方割据

杨业没有让刘崇失望,成年后的打猎小能手在战场上骁勇异常、屡立战功,成为对抗后周和宋朝的主力战将。凭借着杨业等人死战抵抗,以及盟友辽国的援军,北汉在后周和宋数次北伐中,顽强地存活下来。杨业的名声也在两军阵前传播。北汉的国人,称他为“杨无敌”。

公元979年,宋军再度围攻太原。

这一次北征太原,宋太宗赵光义做足了功课。考虑到历次北伐失败,皆因辽国援军搅局,这一回宋军决心好好打援。

在白马岭,辽国援军和宋朝打援部队隔河遭遇。辽军监军急于求战,不听主将的意见执意渡河攻击宋军,而宋军则趁辽军半渡发起攻击,辽军不敌,大败而还。

▲ 宋灭北汉

没了辽国援军,陷入重围的太原便成了孤儿,城破是早晚的事。最终,北汉末帝刘继元选择投降。

彼时的杨业,正在太原城东南墙据城苦战,“杀伤宋师甚众”。在老板刘继元的招降下,杨业这才“北面再拜恸哭,释甲来见”。

三国时期蜀汉末年,姜维等人在剑阁抵挡钟会大军,不想被邓艾偷渡阴平,直取成都。当后主刘禅投降的消息传到剑阁的时候,蜀军“将士咸怒,拔刀砍石”。

如今在太原城头,数百年前姜维的心情,杨业亲身体验了一回。

▲ 姜维之怒,感受一下?

3

久慕“杨无敌”之名,在太原城下,赵光义接见了这位太原降将。

在友好而亲切的氛围中,赵家皇帝数次称赞杨业的勇武,并告诉他自己打算马上北征契丹,收复幽云,“恢复旧疆”。

有感于对方不计前嫌,有感于民族大义,杨业表示愿意为新主效劳。

赵光义大喜,授予杨业右领军卫大将军,继续让他带兵。

让一个新降的将军带兵,这是对降将最大的赏赐。

由于杨业“老于边事”“洞晓敌情”,在宋军高粱河之战败北班师之后,赵光义便任命杨业为代州刺史,继续负责河东边境对辽国的防务。而当时总督河东军务的三军主帅,是宋朝名将,潘美。

▲ 潘美(925-991)

说起潘美,可能有的人会感到陌生,但一说“潘仁美”,恐怕十有八九都知道。

在有关“杨家将”的各种小说、戏剧中,以潘美为人物原型的“潘仁美”,是坑害杨家将的罪魁祸首。这人不但不仁,更不美,说他“十恶不赦”都不为过。每一个看杨家将故事的读者,都恨不得把这个“老奸贼”撕成碎片。

▲ 潘仁美,人一点也不美

但,历史上的潘美却不是这样的。

在成为杨业的上司之前,潘美已凭借平南之功名满天下了。而在河东任上,潘美和杨业合作得也很好。

公元980年,辽军南下攻打雁门关。在潘、杨二人的筹划下,潘美率大军正面抵抗,而杨业则领一支军马绕到辽军背后。二人前后夹击大败辽军,杀死辽国驸马,活捉辽军统帅。

这一战堪称宋辽战争史上,宋军最为酣畅淋漓的一场大胜。也是潘、杨二人军事生涯的巅峰。尤其是杨业,因为打得太猛,让契丹人都怕,以致后来一见到杨业的旌旗就跑路。

▲ 雁门关,今山西省忻州市代县有景点

战后,二人都升了官。

立功升官,这对年已56岁的潘美来说,已经司空见惯了。而对太原降将杨业来说,却十分抢眼。许多边将对此不服,史载“主将戍边者多忌之,有潜上谤书斥言其短”。

后世有人认为,“潜上谤书”构陷杨业的,正是潘美,说潘美嫉贤妒能。

这种说法其实经不起推敲。

一来,潘美当时是杨业的上司,上司向皇帝反应下级的情况,直接打报告就好了,用不着“偷偷上书”;

二来,从雁门关之战后潘、杨二人升官的情况来看,潘美显然将战况如实上报,没有隐瞒杨业的战功,如何“嫉贤妒能”?

三来,二人因同功受赏,身为上司的潘美却偷偷给身为下级的杨业告状,这不是自打脸吗?

然而造化弄人,左右杨业命运和生死的决定权,最终还是交到了潘美的手上。

4

公元986年,北宋雍熙三年,经过数年的厉兵秣马,宋军再度北征。

按照赵光义的部署,征辽大军分东、中、西三路。东路军以曹彬为首,以十万宋军主力,声称直取幽州(今北京西南),但实际上却是为了牵制辽军主力,为中、西两路的进军打掩护。

中路军的统帅是田重进,领兵出太行山谷飞狐口,直取蔚州(今河北蔚[yù]县);西路军则夺云、寰、应、朔等州,统帅自然是潘美。杨业作为副帅,也随军出征。

起初,皇帝制定的作战计划执行得还算顺利。东路军的统帅曹彬,是与潘美齐名的宋朝名将,宋朝平定南方就是靠这俩人。在曹彬的指挥下,东路军一直吊着辽军主力,而中、西两路则趁机进军,攻城略地,形势一片大好。

▲ 公元986年,雍熙北伐。

福祸相依,好的形势往往孕育着危机。

眼见中、西两路战功累累,而自己身为主力却寸功未立,东路军诸将心里失衡了,纷纷要求主帅曹彬领军进攻。

按说身为一军之主,这仗怎么打理应曹彬说了算。但奇葩的事发生了:

面对众将请战,曹彬居然“不能制”,只得在众将怂恿下率军出击,裹粮前进。

广袤的华北平原,一如草原一般一望无际。在这种地形里,辽军骑兵的机动性被发挥到极致,前出的宋军很快粮道被断。

宋对辽,以步制骑,跑得没人家快,欲战抓不住人家主力,欲退又免不了被对方骚扰,军中无粮,雪上加霜。终于,岐沟关一战,十万宋军主力一战崩溃。

▲ 曹彬(931-999)

失去东路军压场,作为偏师的宋军中、西两路显然打不过辽军主力。

如今败局已定,赵光义痛心疾首,不得不下令让中、西两路军队放弃已占领的城市,班师回国。他特别叮嘱西路军潘美,将云、寰、应、朔四州百姓迁回关内。

自古以来,打仗撤退都是一个技术活。在小说《三国演义》里,诸葛亮北伐,撤退时常常能占魏军便宜,设个伏,杀对面一两个大将。但在现实中,要想从战场全身而退,真的不要太难。再加上带着百姓一起撤,那难度简直噩梦级。

▲ 记得《三国演义》里面的当阳之战吗?

这人怎么撤,西路军副帅杨业率先发言:

“今辽兵益盛,不可与战。朝廷止令取数州之民,但领兵出大石路,先遣人密告云、朔州守将,俟大军离代州日,令云州(今山西大同)之众先出。

我师次应州(今山西应县),契丹必来拒,即令朔州(今山西朔州)民出城,直入石碣谷。遣强弩千人列于谷口,以骑士援于中路,则三州之众,保万全矣。”

▲ 杨业的方案,调动辽军向东,以便西面三个州的百姓撤离。

杨业所说的,是一个调虎离山之计:撤民从最远的云州开始,而宋军则攻打东边的应州吸引辽军主力,由此让开西边云州—寰州—朔州的道路,正好让百姓撤离。四州百姓全撤不现实,但撤走三个州的百姓,还是可以拼一拼的。

杨业话音刚落,一个声音便表示反对。

说话的不是主帅潘美,而是监军,王侁[shēn]。

5

王侁,是一个很有来头的人。其父王朴,是五代后周名臣,是周世宗柴荣的臂膀。这人有多牛?宋太祖赵匡胤曾说:

“此人在,朕不得此袍著。”

言外之意,要是王朴还活着,天下轮不到赵家人来坐。

有着这样的家世背景,王侁一开始起点就很高。加上他与赵家兄弟关系一直很铁,所以被视为亲信。王侁本人也很有能力,在太祖、太宗二朝立过很多功,是那种既听话,又会办事的“人才”。

但这人有一点不好,“性刚愎”,很自以为是,作为皇帝的眼线,又十分多疑。

某次,王侁送还辽国使臣来到边境,捕风捉影地打报告说边境主帅的亲兵有很多与“境外人士”勾结,建议全换新的来。赵光义闻此便派了一批内地的士兵前去替换。然而那些亲兵听说要被人替换,大多不愿意。于是王侁便找了其中几个领头的,杀了。这才完成换防。

这手段也算是狠辣的。

▲ 宋朝的监军,最出名的一个该是童贯了

此次雍熙北伐,王侁作为监军随军出征。听到杨业的方案,当即表示反对。反对的理由很奇葩:

“领数万精兵而畏懦如此?”

按王侁的意见,杨业出了雁门关应直接北上去寰州(今山西朔州东),与辽军决战才是,不然就是“畏懦”。

杨业据理力争:

“不可,此必败之势也。”

王侁笑了笑:

“君侯素号‘无敌’,今见敌逗挠不战,得非有他志乎?”

此话一出,便戳中了杨业的命门。

你不是号称“无敌”吗?不是很能打吗?怎么今天却不敢与辽军交锋了?

——难道你有二心?

怀疑一个降将的忠诚,这是对降将最大的打击。

杨业一听这话,便知再争无用,谁让这“无敌”的名号,得自太原呢?

“业非避死,盖时有未利,徒令杀伤士卒而功不立。今君责业以不死,当为诸公先。”

现在你既然说我怕死,那我就只能去死,“当为诸公先”了!

▲ 监军逼死人,宋朝之前不是没有过

昔日唐朝安史之乱,监军边令诚勒令高仙芝、封常青出潼关迎敌。二人不从,边令诚斩之,全军大呼“枉”。之后哥舒翰继之,不得已大哭出战。

此时的杨业,心里当作何感想呢?

6

在与潘美约好在陈家谷布置步兵强弩接应之后,杨业便率军出战了。

两个方案,哪一个手握战场主动?哪个靠谱稳妥?久经战阵的潘美心里一定很清楚。望着杨业远去的背影,潘美深知这位跟自己共事七年的部下,此去凶多吉少。

但事情的诡异之处就在于此:

整个军议过程,身为一军主帅、战场经验丰富的潘美,一言不发。

更离谱的事还在后面。

当日,潘美和王侁的确如约在陈家谷布阵,等待接应杨业。然而刚等到中午,王侁便等不及了。他派人登高眺望。不知道望者看到了什么,王侁就以为杨业已经打败了辽军。

为了争功,监军王侁带着将士们纷纷离开陈家谷。身为一军主帅的潘美,“不能制”。

又是一个“不能制”。

▲ 宋朝君臣实在是被五代的武人政治给吓到了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本该说一不二的一军主帅,军议的时候竟然一言不发,打仗的时候好不容易发言了,却被当做空气。

究竟是什么,让一个62岁德高望重的老将噤若寒蝉?

答案就在赵家皇帝身上。

宋朝立国,为了避免重蹈五代的覆辙,“重文轻武”成为帝国的主旋律。对武将,即使如潘美、曹彬这样的功臣也是不放心。

为了控制军队,赵家皇帝如前朝皇帝那样,派驻监军监督将领。这些监军虽然人望资历不及主帅,但由于是皇帝的“身边人”,因此颇受主将忌惮,常常以此干预军议。

王侁与杨业,一个是皇帝派来的监军,另一个是主帅麾下的战将。王侁点杨业的名,又是讥讽杨业“畏懦”又是怀疑杨业“有他志”,实际上也是敲山震虎,做给潘美看。

此时的潘美已年过花甲,功业什么的事小,保全晚节事大。自然不敢依仗主帅的身份跟王侁争对错。一旦监军大人将事情添油加醋报告给皇帝,纵使仗打赢了,皇帝又会怎么想呢?

何况潘美的儿媳妇,是太祖赵匡胤的孙女、秦王赵德芳之女。有这层关系在,就已经很让人睡不好觉了:

谁知道赵光义的天下是怎么得来的呢?

所以皇帝说的话,都是对的;皇帝的代表说的话,都是对的。老将在监军面前,只得如此。

7

王侁等人带兵离开陈家谷,途中又听说杨业打输了。一看没功抢了,王侁立马“麾兵却走”打道回府。只留空空陈家谷,以待如血残阳。

陈家谷为什么没有援兵?杨业自然是不知道其中曲折了。如今伤痕累累,身陷囹圄,杨业横了心:

上一次投降,那是因为国君投降在先。而今兵败被俘,绝无投降两次的道理——唯有以死明志。

面对老对手耶律斜轸,杨业说了:

赵家皇帝待我不薄,我本想以讨贼捍边作为报答,如今反被奸臣逼迫,以致兵败,又有什么脸面苟且求生呢?

绝食三日后,一代名将伤重而死。

杨业死后,赵光义很是悲痛,对杨业各种表彰,还赐给杨家布帛千匹、粟千石作为抚慰。而那些杨业之死的“责任人”,主帅潘美被降职三级,监军王侁罢官,流放金州(今甘肃榆中),其他责任人也都受到了相应的处置。

对此,杨家上下感念皇帝的恩德,感谢皇帝主持公道。并表示将继续为赵家的天下赴汤蹈火。

公元1004年,契丹入寇。杨业之子杨延昭力劝宋真宗坚决抗击,自己也率军杀入契丹境内,斩获颇多。

杨延昭之子杨文广,也继承父祖之志,投身军旅,受范仲淹的起用,跟随狄青一起鏖战西夏,后来就连宋英宗也说了:

“文广,名将后,且有功。”

至此,杨家祖孙三代一门忠烈,为了保卫赵家人的天下征战沙场。他们的事迹被改编成各种故事、剧本,被众人口口相传。一个忠君爱国的完美将领的形象,就这样家喻户晓。

至于当年的杨业之死,要怪就怪“潘仁美”吧!


最爱历史


 

 历史上确实有杨家将,只是,民间流传的种种杨家将的传奇故事,十有八九都是虚构。

  杨家将的故事主要有子孙五代多个系列。

  第一个系列是将杨家老令公杨业如何归顺宋朝,如何赤胆忠心保卫宋朝,大战辽军,却被奸臣潘仁美所害的故事。

  第二个系列是说杨业死后,辽国入侵,此时杨家后人杨六郎、杨宗保、杨文广三代继承先祖遗志,抛下个人恩怨,继续为国效命的故事。

  第三个系列是说杨家的男人几乎都死光了,于是佘太君、穆桂英等等继承丈夫遗志继续战斗,女人挂帅出征的故事。杨家一门忠烈,甚至连丫鬟杨排风等等也骁勇善战,忠心耿耿,为国战斗。

  事实上在这个五代三个系列数十个精彩故事当中,只有第一代稍稍靠谱一点,杨六郎抗辽也能找到一些历史痕迹,至于之后的历代子孙以及杨门女将等等,全是后人虚构。

  并且,就算是在第一代杨业的故事当中,对于杨业其人也有着过多美化。

  在历史上,杨业乃是北汉名将,他的一生绝大部分时间是在为北汉而奋斗。

  杨业的父亲杨信本就是北汉麟州刺死,杨业就出生在麟州。杨业从小就跟随父亲在军中,骑马射箭非常厉害。成年后杨业被任命为保卫指挥使,后来因骁勇善战屡次升迁,担任建雄军节度使。因为他百战百站,北汉人称之为杨无敌。

  其实,当时的北汉政权并非汉族政权,而是一个由沙陀族人刘崇建立的伪政权。在宋太祖建立宋朝之后,北汉一直勾结辽国,不断侵扰宋朝。杨业成就的无敌之名,其实是建立在杀戮宋军的基础上。

  太平兴国四年,北汉被灭,国主都已经投降,杨业还拒绝投降。当时的宋军将领因为将士被杨业屠戮很多,大都深恨杨业。宋太宗却认为杨业乃是一代名将。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并且,北汉所在地未来必定会成为抗辽前线,如果能由一位北汉旧将统领当地军队,对于宋太宗掌控北汉(即山西)故地会有很大帮助。于是,宋太宗不但让北汉国主给杨业写信劝降,还一再提高官职,邀请杨业归顺。

  最终,杨业投降了宋朝,并且被任命为代州知州,兼任三交驻泊兵马部署。杨业非常感动,从此对宋太宗忠心不二。

  不过,宋朝高级将领中许多人很鄙视杨业,尤其是一些早年跟随宋太宗的将领,见到杨业得享高位,都很不服气。

  后来,杨业立下大功,与主帅潘美一起在雁门关一代大破辽军,杀死辽军主帅。杨业因此被升任为云州观察使。

  杨业被宋太宗定位一个标杆,一个榜样,成为当时军中的偶像。正因如此,宋太宗旧部对杨业越来越不满意。

  后来,有人状告杨业,宋太宗将那些告状信转发给杨业。史书上说,宋太宗是以此表示自己对杨业的信任。其实,宋太宗既是表示信任,更是一种胁迫:杨业你看看,这么多人不信任你,我偏偏信任你——你还不得加倍感谢我!

  雍熙三年,即杨业投降之后第七年,宋太宗发动北伐,攻打辽国。前期宋军取得大胜,攻占了许多地盘,后来发现不过是辽军诱敌深入之计,结果宋军大败。宋太宗下令潘美一部将攻占地区的百姓全部带回宋朝境内,因此,军队撤退很慢,渐渐被辽军追赶到。

  杨业献策,可以派一支部队将辽军引诱到陈家谷附近,然后前后夹击,当能取得大功。只是,谁去引诱敌军呢?这几乎是一个必死的任务。

  当时宋军监军名将王侁乃是宋太宗的心腹爱将,正因宋太宗宠信他,方才会派他来监军。这王侁根底也很深厚,乃是后周宰相王朴的儿子。在宋朝高层,有许多名门和后周君臣有亲眷关系。

  王侁对杨业很不满,道:“将军一直号称‘无敌’,现在看到敌人却犹豫不前,难道有别的心思吗?”王侁此话是在暗讽杨业通敌,杨业为证清白只能领军前往诱敌。

  等到他将辽军引到陈家谷时,却发现谷中并无宋军主力。只因在王侁的劝说下,主帅潘美竟然提前撤军离开了。

  结果,杨业兵败陈家谷,被辽军擒拿,他为证清白,绝食三天而死。

因此,在历史上导致杨业死亡的罪魁,其实是王侁,更深挖一些,应该说是宋太宗定立的监军制度,至于潘美,其实也是监军制度的受害者。

而杨业之所以死亡,有着很多原因,并不简单是被奸臣所害,与杨业的出身,过去二十年与宋军交战积累的矛盾都有很大关系。另外,宋太宗利用杨业打压旧部,也使得杨业成为众矢之的。

杨业死后,他的儿子杨延昭在宋真宗初年也曾立下不小功勋。不过,从宋真宗年间开始,辽国就与北宋签订盟约,此后百年都没有战争,自然,也就没有那些精彩的杨家将故事。

  

  


叶之秋


现代了解杨家将很多都是从评书或者影视剧作品开始的,关于杨家将最早有影响力的文学作品,是明朝中期熊大木写的《杨家将演义》。书中的很多人物都是有历史原型的,比如杨继业,就是宋史中的杨业,潘仁美就是宋史中的北宋第一名将潘美,其他高怀德、呼延赞、王贵、杨延昭等众多人物都可以在宋史中找到。只是他们在小说中的事迹和历史中的有所不同而已。

历史中的北宋杨家将第一代代表人物就是杨业,原名杨重贵(杨崇贵)。杨业父北汉麟州刺史杨信,又名杨弘信,杨业是其长子。杨业弟杨重勋(杨崇勋,杨重训,古代人避讳的时候名字会比较乱),在杨信死后接任麟州刺史。杨业自幼被送到北汉开国皇帝刘崇处作为人质,因刘崇的喜爱,被收作养孙,名为刘继业,和北汉的后两位君主同辈,即刘继恩、刘继元。杨业在北汉时期,主要负责防守汉辽边境,而在宋伐北汉时,作为抗宋将领,一直活跃在最前线,直到北汉灭亡,随刘继元投降北宋。

杨业降宋后,因为宋太宗赵光义认为他边关经验丰富,就让他改回原姓,宋史称为杨业,辽史称为杨继业,并被任命为郑州刺史、代州刺史,兼任三交驻泊兵马都部署,防守雁门关区域,被宣徽南院使,太原行府事,三交都部署潘美管辖。

在防守雁门区域时,杨业同潘美一起取得过对辽战争的多次胜利。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即公元980年,同潘美一起定下破敌计划,潘美率董思愿、侯美、邓昭达等正面阻击辽军,杨业绕后突袭,前后夹击,取得雁门关大捷,斩辽将萧咄李,抓获李重诲。杨业此战号称五百破十万,从此辽人称之为“杨无敌”。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随潘美北征,同李继隆、曹光实、梁迥等人一起攻入辽境,连续攻破寨垒36处,期间俘获人口万余,牛马五万计,战果颇丰,并迫使辽人达成和平协议。雍熙三年,公元986年,作为西路军副帅,随西路军主帅潘美出雁门关北伐辽国。北伐初期,战果颇丰,连破寰、朔、应、云四州。后因陈家谷兵败,在狼牙村被辽军箭矢所伤,匿于树林中被俘,三日不食而亡。宋太宗闻之大恸,赠太尉、大同军节度,赐其家布帛千匹、粟千石,谥号“忠武”。

文学作品中说是被潘美所害,潘美同时还射死了求救的杨七郎,其实都是文学作品虚构。前线指挥也只是策略意见不同罢了,王侁提议出兵,刘文裕附和,潘美同意,导致杨业陈家谷出兵,中计后,被俘身死。历史中的王侁、潘美撤兵,应该也是真以为杨业胜了,结果很多人受小说影响,祭出一个又一个阴谋论,潘美也着实的冤枉。

北宋杨家第二代的代表人物为杨延昭,又名杨延朗。宋史中记载的,杨业共有七子,长子杨延朗(即杨延昭)、次子杨延浦、三子杨延讯、四子杨延玉、五子杨延瑰、六子杨延贵、七子杨延彬。宋史中“其(指杨业)子延玉亦没焉”,即老四在雍熙北伐中同杨业一起战死了。同时战死的还有老将王贵和和贺怀浦,都曾是潘美的部下。杨业战死后,“朝廷录其子供奉官延朗为崇仪副使,次子殿直延浦、延训并为供奉官,延瑰、延贵、延彬并为殿直”,相当于都官升一级,供奉官升副使,殿直升供奉官,更小职位的升殿直。杨业的这六个儿子都是善终。其中只有杨延昭继续抗辽,其他人的事迹不可考。

杨延昭在宋太宗雍熙三年(公元986年)北伐中,为杨业先锋官,在朔州城下曾“流矢贯臂”而越战越勇,立下战功。宋真宗咸平二年冬(公元999年),当时杨延昭守遂成(今河北徐水县西),时契丹来犯,延昭坚守城池数日。正好遇到天气寒冷,延昭令军士在城墙泼水为冰,滑不可上,智退辽兵,以战功被升为莫州刺史。这年冬天,契丹再次南侵,延昭又在山西伏击大败辽军,斩其将领,擢升团练使。咸平五年(公元1002年),契丹侵犯保州(今河北保定),杨延昭兵败,宋真宗免其罪,以观后效。咸平六年(公元1003年)重新被任命为都巡检使、宁边军部署,防守边境。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杨延昭曾率万骑攻入辽境,攻破古城(今山西广灵西南)。随后宋辽缔结澶渊之盟,半个多世纪再无大的战争。杨延昭卒于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年五十七。

杨延昭身为长子,被称为六郎,实为辽人对延昭的称谓。这个称呼取义于北斗七星,七星中第六星开阳星是武曲星,主镇幽燕北方,被辽人认为是他们的克星。因此,辽人认为杨延昭是武曲星下凡,才称杨延昭为六郎。至于说家族大排行,杨业只有一个亲弟弟,应该不至于杨业有子时,他弟弟已经有五个儿子了,这有点不太靠谱。

北宋杨家将第三代的代表就是杨文广,杨延昭第三子,两个哥哥传永、德征(这两人宋史中无记载)。宋史有云“延昭智勇善战……。子文广。”所以,大家不要再说杨家第三代是杨宗保了,也不要说杨文广他妈是穆桂英了,这两个人物在历史上的杨家不存在,只是文学作品中虚构的。宋仁宗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杨文广跟随宋军征讨农民起义军张海。史书中记载“以班行讨贼张海有功,授殿直”,即按照为官的次序随军出征讨贼有功,升为殿直,出征前应该官职很小。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杨文广被范仲淹看重,招入麾下,后来范仲淹起起落落,杨文广也就被调出他用。杨文广其后随历任各处官职,因为澶渊之盟,宋辽议和,宋辽边境再无大的战事,杨文广也没有什么大的作为。宋神宗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杨文广曾追杀撤退的西夏军队,杀获甚重,此后驻防宋和西夏边境。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杨文广换防到河北边防,重新回到了宋辽边境。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宋辽再起争端,辽人争夺代州领地,杨文广献阵图和攻取幽燕的策略,“未报而卒,赠同州观察使”。可惜杨文广还没等到朝廷的批复就死于任所,享年七十五岁。

据一些资料显示,杨家从杨文广死后,搬出了天波杨府,此后,宋史再无杨家后人的记载。也有人考证说杨文广和杨宗保是一人,文广字仲容,读音类似宗宝,这只说明北宋杨家知名的还是三代,小说中还是为艺术需要杜撰的。而杨门女将,就纯属文学作品的杜撰了, 也许历史上有相应的参考原型,却都跟真实的北宋杨家无关。

北宋杨家三代都是忠勇报国,所以,我们还是要继续传颂杨家将的故事,歌颂杨老令公的忠诚爱国之举,弘扬爱国精神。


奕天读历史


我是一个资深的历史爱好者,热衷于各种奇奇怪怪的历史故事。



对于杨家将,人们的了解大多是因为影视作品,很多人看过以后都是想的杨家将好厉害,太强了,而我想的是这是真的还是假的?实际上,历史上是真的有杨家将的,这个是有史料记载的,但是在正史中,杨家将只是普普通通的边关守将家族,记载也仅仅有三言两语而已。



那么,杨家将的故事是怎么流传下来的呢??其实,估计这个杨家将可能真的有点本事,欧阳修曾写过一篇文章,说杨业和杨延昭父子很厉害,用词充满赞许色彩“父子皆名将,其智勇号称无敌。”自此,杨家将的故事才传播开来。

到了南宋,杨家将的故事就被传的很厉害了,民间艺人还把杨家将的故事编成了画本,传唱开来。其实,杨家将出名,主要还是因为南宋的问题,国家不给力,爱国将领缓解压力,宋朝需要精神支柱,所以杨家将就被搬上了台面。



不过话说回来,欧阳修距离杨家将的事情不过六七十年,估计真实度还是有的,但杨家将不存于正史,估计真实实力也不会过于岳飞这等名将。但不论如何,杨家将的故事我非常喜欢,是不是真的,存不存在又有什么关系呢? 


只发历史


杨家将的故事,是有原型的。五代时期,北汉有名大将,姓杨名重贵,被北汉国主刘崇赐姓名为刘继业。后来宋灭北汉,刘继业拼死抵抗,最终被招降。宋太宗知道他英勇善战,对其相当赏识,让他恢复原姓,名业。但是人们习惯上还是叫他继业,也就是杨家将中的杨老令公。

杨业归宋之后,主要在潘美(传说中的潘仁美)手下工作,驻兵雁门,防御北方的辽国。潘美是宋朝的大将,宋军攻南汉、灭南唐、征北汉,他都是独当一面的统帅。杨业和潘美的合作,一开始还是不错的。太平兴国五年,辽军十万进犯,杨业率数百精骑绕至敌后,与潘美大军合击,大败辽军。两年后,他与潘美再次击破来犯之敌,斩首三千,而且乘胜追击,直入辽境,破垒三十六,俘获辽民万人、牛马五万。

雁门大捷,树立了“杨无敌”的威名。辽军一见杨业的旗帜,便自动退却。相比之下,统帅潘美反而没有他那么风光。潘美当然是有失落感的,甚至还采取过不光彩的手段。据史料记载,当时“主将戍边者”多嫉妒杨业,有人写密信给皇帝,诉说杨业的种种不是。这也是为尊者讳,主将当然就是潘美。宋太宗把这些密信都原封不动地转给杨业,以示信任,但也没有对写密信的人进行批评或惩罚。这是统治者惯用的手段,让下属互相牵制,争风吃醋。如果几个下属真的团结起来了,他反而不放心。

雍颐三年,宋太宗决定大规模北征,收复幽云故地。宋军兵分三路,西路军以潘美为主将,杨业为副,出雁门关,目标是攻取关外诸州,并与中路军会合。战争前期,宋军进展顺利,西路军连克寰、朔、云、应等重镇。但是,辽军采取诱敌深入、断其粮道的战术,扭转了战局。宋军东路军溃败,中路军撤退,西路军则奉命掩护关外居民迁入内地,形势相当不利。

在这种形势下,杨业以为辽军势大,不可争锋。但是监军王侁却指责杨业怯懦,逼其出雁门正面迎敌。统帅潘美,此时虽然没有支持王侁,却在一旁默不作声(真是老奸巨滑)。杨业无奈,只得出战,临行请求潘美在陈家谷两侧埋伏弓弩手接应。

在辽军优势兵力的攻击下,宋军惨败。杨业且战且退,退到陈家谷时,手下只余百人,而约定好的弓弩手不见人影。不只是弓弩手没有,整个潘美大军都早就撤走了。杨业仰天长啸,苦战不休,最后被辽军俘虏,绝食三日而死。

杨业的儿子杨延玉,也战死在陈家谷。

杨业父子的死讯传来,朝野无不愤慨。皇帝对这件事的处置,是将王侁除名配金州,潘美“降三官”(降了检校太师等虚衔,等于罚酒三杯)。这样一来,老百姓的议论就更大了。关于杨业父子的传说,在北宋便开始变得有富有戏剧性,逐渐形成了脍炙人口的杨家将故事。

事实上,杨业也确实有七个儿子,除延玉外,其余六人为延朗、延浦、延训、延壤、延贵和延彬。但是,并不像传说中那样全部上过战场,更不存在当了番邦附马的杨四郎、出家当了和尚的杨五郎、打遍天下无敌手的杨七郎。正史中主要记载了杨延朗。他应该是杨业的次子,因为避皇帝祖先的讳改为杨延昭。杨业生前,最看重杨延朗,常带他参加重要战斗。杨业战死后,他还继续领兵打仗,威震西北,人称杨六郎,很有可能是因为在堂兄弟中排行第六。

杨延朗的儿子杨文广,子承父业,长期与西夏作战,也是一代名将。但是在传说中,杨文广变成了杨延朗的孙子、杨宗保的儿子。事实上,并没有杨宗保这个人。既然没有杨文广,也就没有穆桂英的事了。杨门女将,包括佘老太君,都是杜撰。故事为什么要这么编呢?突出“惨烈”两个字。想想看,一家大老爷们都为国战死了,连老太太、儿孙媳妇、烧火丫嬛都上了战场,这不叫“鞠躬尽瘁,死而不已”嘛!其实,杨业祖孙三代为国杀敌的故事,不用艺术加工,已经足够震撼。我倒是更希望看到好人有好报,杨家子孙至少在宋朝能够过上好日子的故事。


龙镇


在历史上真的存在杨家将

杨家将的故事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保卫国家,是人民安居乐业,英勇善战,为宋朝立过无数战功

据有关专家学者的考证:在《资治通鉴》中写道,杨业的父亲杨信是“麟州(今陕西神木县)土豪,自为刺史”。也就是说在《资治通鉴》中确实有杨业的记载,但对其子嗣的记载以及事迹不够详细。

大文豪欧阳修在《欧永叙集》卷二《杨琪墓志》中写道,“君讳琪(杨业的第一代孙)字宝臣,姓杨氏,麟州新秦人也。这一记载也证实杨家将在历史上是有存在的

杨业是杨家将第一代,其名乃北宋宋太宗所赐,杨业本名叫杨崇贵,当时正处于五代的那个混乱而特殊的时代,年少英武的杨崇贵很受当时北汉刘崇的赏识,并将他视为养孙,改名为刘继业,先担任保卫指挥使,以骁勇著称,以功升迁到建雄军节度使。

由于他的战功卓越,所向无敌,国人号称无敌

在宋太宗征战北汉时,刘继业太原城头苦战防守,北汉主刘继元投降以后,还在坚持战斗,知道宋太宗派刘继元亲自招降,刘继业才大哭解甲归降

北汉灭亡以后,刘继业归降北宋,宋太宗素知刘继业威名,授予他左领军大将军,郑州防御使。刘继业归宋以后,复本姓杨,单名业

杨业最后死于与辽国的战争中,杨业遇辽军战败,身受几十处伤,士兵都已阵亡,及时这样仍然歼敌数十百人,战马也受了重伤,最后被辽军生擒。其子杨延玉及其部将王贵等人皆战死沙场,最后杨业绝食而死。


大武汉新媒体


杨家将还是有的,老令公的确也有七个儿子,但和他一同战死的只有二儿子杨延玉,戏剧小说中的杨六郎应该是长子杨延朗,做过防御使,其他儿子因为老令公的殉国被朝廷奉赠官职,但在历史上的名气并不大。算得上名将的只有杨令公和长子杨延朗。杨令公也不叫杨继业,而是叫杨业,原来在北汉为将,后归顺大宋。潘仁美原名叫潘美,是北宋名将,宋朝的开过老臣。潘美对杨业的死负有一定责任,但不存在刻意陷害的事情。

老令公杨业战败后绝世而死

古代军队中都有皇帝委派的监军,表面上看他们不参与军事决策,但因为身份特殊,主将大多掣肘与监军,杨业父子陈家谷一战全军覆没,直接责任人就是监军王侁,但潘美作为主将,没有临危决断,而是跟着王诜的意见走,导致杨业和次子杨延玉阵亡,兵败陈家谷。为此王诜被免职,潘美连降三级,但很快又官复原职。

潘美,北宋名将,灭南汉立大功,盛桥兵变的策划者之一

杨业的几个儿子中,以长子杨延朗(杨延昭)最为出名,长期镇守边关,担负起河北延边的抗辽重任,杨延昭守卫的遂城为“铁遂城”。宋真宗称赞他“治兵护塞有父风”。杨延朗在辽军中名气也很大。在古代有星野分疆的地理描述方法,他们把天上的星象和地理划分进行对应。是古代记述地里的一种常见方式。杨延朗本来是杨业的长子。但辽国认为北斗七星中的第六颗主镇幽燕北方,和杨延朗镇守的位置对应,就认为杨延朗就是六郎星下凡,所以称其为杨六郎。杨六郎有三个儿子,杨传永、杨德政、杨文广,后来也做了官,小说中的杨宗保并不存在,杨文广不是杨六郎的孙子,而是六郎之子。

杨业长子杨延朗(杨六郎)

杨业其他儿子也都在宋朝做官,杨延浦、杨延训,官任供奉官。杨延瑰、杨延贵、杨延彬,官任殿直。历史上的名气不大。


山野论史


首先我要申明的是我不是历史砖家,但我喜欢看书,喜欢看电视,喜欢旅游。



我看过《杨家将》的书籍和电视,32集《杨家将》看过几遍,至今仍然是回味无穷。杨业,杨延昭,杨文广,这三个人是历史中杨家将的主要人物。杨家将三代血战报国的事迹,为后人所传扬。

我相信《杨家将》就是根据《资治通鉴》等史书记载写成的。据此,我认为历史上真的有杨家将。



去年,我去过河南开封市,游览了著名的‘’天波杨府‘’,它是北宋抗辽英雄杨业的府邸,它建成于1994年,位于开封市龙亭湖风景区,是一处集湖光山色、历史文化和宋代建筑群为一体的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我看到的应该不假吧,所以我认为历史上真的有杨家将。




德哥工作室V


上世纪八十年代大部分人没电视,刘兰芳一部评书《杨家将》都给国人听迷了,杨家忠勇无敌,而我们知道的宋朝却很熊,当时人间百姓深受辽国烧杀抢掠之苦,一再将杨业故事放大,经过元明清的持续放大,就有了今天的这部评书,至今大为感叹,杨家何其忠勇呀!深信不疑,河南出了一个马金凤,专唱《穆桂英桂帅》百听不烦,开封市建起了天波杨府,日日有情景剧表演,百看不厌,听得看得都是杨家将,俨然一部杨家将文化,读点史书的人都知道,皆非正史,然而杨家报国保国没有错,而且深受奸臣荼毒之苦,是呀,报国永恒的苍天大义,永当可歌,

令公死得确实屈。世称“杨无敌”,公元986年以身殉国,当时任务,身率小股部队掩护百姓撤退,宋军左路被击溃,右国也遭遇了辽国大军,情急之下,主帅潘美与监军王侁命令杨业诱敌至陈家谷口(今山西朔县南),杨业完成诱敌任务后,发现埋伏的军队却不见了,一子杨延玉被射死,自己被俘,绝食而死,年仅六十。战后,朝廷给予潘美降职处分,把王侁充军发配。潘美是北宋名将,指挥不致如此昏悖,问题出在监军身上,我们知道,赵家开国杯酒释兵权,对军事将领不信任,国家有了战事,临时指派一将来担纲主帅,另委监军临事之,监军不只监察,亦可参与军机,有决策的发言权,将领有怨有敢言,杨业之死,王侁难逃其责。法曰,“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是为乱军,宋家多少事,现在已说不明白,但可以断言者,军事不强,太熊包,此一明证。

六郎是良将。称六郎非六郎,延昭(延朗)本为长子。史载杨业七子,传唱金沙滩一役死伤略尽,不是这样,陈家谷战事只有七子延玉战死,其他都封了官呢,并且皆得善终。父死后长年镇守边关,不是郡马爷。延昭打小有些个内向,有事没事总喜欢一个人关在屋子里玩打仗游戏,老子见了却高兴地说,这个孩子像我,从此常带在阵中刻意培养,及成,领兵打仗果然是把好手。公元999年,坚守遂城,遭遇辽军围困,六郎夜间水浇城墙一夜成冰,顿挫辽军进攻,因功授莫州刺史。他与寇老西一道反对与辽国议和,载入了史册。他带兵开展袭扰作战,深入敌境内,袭破一城池。官至副都部署,相当于军分区副司令,寿命也不算大,五十七而终,作为国之良将,为国出力一生,应该说是鞠躬尽瘁的一生。

杨文广,六郎子也。名臣范仲淹、名将狄青都有培养,后与名将韩琦一同指挥与西夏的作战,大有功劳。史书有载,声东击西巧筑城,夺气敌人勇出击,一城得以确保,因功官至都虞侯,也就是一方大员下的重要僚属而已,地位不是很高,却大有名气,死在任上,被追赠为同州观察使,旌奖而已。

祖孙三代称名将,于朝野口碑极佳,欧阳修和苏辙都写过赞美杨家的文章,于后世越传越神,为表现需要,情节不断拓展,成为一个保国的英雄谱,其实英雄就有三位。


魂舞大漠


杨家将故事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不可能全靠杜撰,关于杨家将的真实历史事件的还原工作,在历史学家的努力下基本已经完成。

杨业的父亲之前是在北汉政权下做官,后来投奔了北周,在五代十国时期,算得上是一方豪强了。杨业刚刚成年不久就展现出了不同于常人的才华和伟大的理想,被当时北汉的皇帝刘崇赏识,刘崇干脆认他作了干孙子,赐名叫刘继业。后来杨业在北汉统兵作战屡立战功,被国中百姓称之为杨“无敌”。

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灭掉北汉,杨业也就归顺了宋朝,宋太宗得知杨业也来归顺也是相当的高兴。平定北汉之后,宋军乘胜进军北伐幽州,当然当时的宋军并不是辽军的对手,所以北伐很快失败告终。辽人反而展开了报复性的南侵。边境告急啊,于是宋太宗赶紧任命的杨业为代州知州,与潘美共守边疆。杨业刚刚走马上任,正好辽人前来攻打,杨业熟悉地形以轻骑击败辽人大军,威名大振,导致之后“契丹望见业旌旗,即引去”。这一战也给杨业带来了麻烦,招致了他人的忌妒,《宋史》记载“主将戍边者多忌之,有潜上谤书斥言其短”。

雍熙三年,北宋兵分三路大举征辽,西路军连续收复云、应、寰、朔四州。《宋史》中把这些功劳都归给了潘美,但是《辽史》中记载“陷山西诸郡”的人是杨业。同时,由于曹彬等率领的东路军受挫,宋太宗于是命令班师回朝,同时将刚打下的四州百姓全部迁入内地,并命潘美等人在代州继续待命。不久,辽人率领十余万大军重新攻陷寰州继续南下。

为了保护四州百姓回迁,杨业表示应该派出疑兵吸引辽人注意力,毕竟辽人人多势众气盛,硬扛肯定打不过,把敌人主力吸引走,既能保护百姓,又能减少无谓伤亡。但监军王侁这时候却说:“君侯素号无敌,今见敌逗挠不进,得非有他志乎?”监军刘文裕也在旁边附和,而作为主将的潘美则是一言不发。

杨业只能被逼无奈上踏上战场。在临行之时,杨业表示以此来报答大宋皇帝的知遇之恩,情愿舍身报国,自知此去几乎无法生还,希望潘美作为主帅能够带兵接应下,让更多的士兵能够活下来。结果仗刚开始打监军王侁就带大部队先离开,然后潘美听闻杨业兵败之后带上剩下士兵扭头就跑。杨业率兵与辽军大战,无奈敌众我寡,连连败退,于是按约定回军求援,却发现接应地点空无一人,只得在敌众我寡伤心欲绝的状态下率手下兵士与辽军血战,手刃数十百敌兵,终因战马重伤不能前行而战败被擒,绝食三日而死。其子杨延玉也战死沙场。

杨业的死无疑是为国捐躯。但是杨业殉国之初,并没有得到公正的待遇,迫害他的奸臣也没有得到惩罚。后来,很长时间后,杨业才得到应有的封赐,但是斯人已逝,迫害杨业的潘美、王侁、刘文裕等都受到一定处罚,但潘美很快又被重用,这对被逼赴死的杨业而言当然极不公平。

杨业的儿子杨延昭,也是能征善战,在他小时候杨业就带他出征见世面。后来杨业在攻打应州、朔州时,杨延昭作为先锋,一直打到城下,被弓箭射穿手臂却愈战愈勇。杨业死之后,杨延昭继续效力军中。北宋咸平二年冬,辽军南下侵扰,杨延昭坚守遂城,正好冬天冷,杨延昭下令往城墙上泼冷水,“旦悉为冰,坚滑不可上”,辽人只得撤军,时人称之为“铁遂城”。后来杨延昭又多次大败辽军。因战功卓著,延昭与保州刺使杨嗣一起闻名边疆,边人称之为“二杨”。

澶渊之战时,杨延昭献计截断辽人归路,给予其致命打击,收复失地,结果皇上不批。杨延昭一气之下自己单干,带兵突袭辽人地盘,攻破古城,俘获无数。澶渊之盟结定之后,杨延昭一直守卫北方边境,直至去世。杨延昭在边疆二十余年,辽军对其极为忌惮,赞颂他为“杨六郎”。杨延昭死时,边境百姓,闻此消息也纷纷落泪。

杨延昭的儿子杨文广,在军中曾得到范仲淹的赏识,也曾经跟随狄青南征。杨文广虽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大宋的西南边境与西夏或南蛮作战,功绩上虽比不上祖辈显赫,但却同样英勇善战,没有辱没家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