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禄山和史思明在历史上是为了保命被唐廷逼反的吗?

日落雪飞


唐朝曾经是我国历史上最强盛的大一统王朝,说起唐朝的强盛,那是离不开唐太宗李世民的贞观之治的。唐太宗李世民重用魏征,善于纳谏,把唐朝一步步地推向了繁荣的顶端,最后唐朝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为强大和经济最为发达的国家,世界各国都很向往唐朝,日本还前后十三次派遣唐使到唐朝来学习唐朝的政治经济和别的方面,甚至于连唐朝的服饰日本也是学习了去,今天日本的和服就是仿照唐朝时的样式制作的。

但是后来唐朝逐渐地开始了走下坡路,特别是到了唐玄宗后,虽然前期有了比较繁荣的盛世,但是后来却非常地宠信杨贵妃,安禄山还认杨贵妃为干妈,这让唐明皇更加的相信安禄山,把军事大权交给了安禄山,安禄山于是成为了范阳节度使,管着十几个州的军权财权和官员的任命权,简直就是一个土皇帝。偏偏安禄山又是一个有野心的人,他想着自己当上皇帝,于是起兵反唐,唐朝开始时节节败退,后来唐玄宗还在马嵬坡赐死了杨贵妃,这才制止了将士们的愤怒。

等到安史之乱被彻底地平定后,唐朝已经是国力衰退到了极点,再也无法重新辉煌,只是成为了一个历史上的美好回忆罢了


旭明奋力


安禄山的谋反,蓄谋已久,不存在逼迫谋反之说。

安禄山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集军政大权于一身,掌控十几万边防军的指挥权,这些边军大多数是游牧的少数民族与少数汉人组成,是安禄山的发迹资本,数历边防保卫战,骁勇善战,各级将领对安禄山忠心耿耿,唯命是从,安禄山许以大富大贵的梦想,带领这些覬覦富貴之心的胡人,以清君侧为由开始造反。

攻占长安后,安禄山粉墨登场,自称大燕皇帝,大肆封赏将领兵弁,有功之臣,屠杀皇族,不受伪职之臣。一时长安城乌烟瘴气,一片狼藉。

当上皇帝的安禄山,身体肥胖,生恶疮毒痍|以致双目失明,因健康问题,长子安庆绪疑安禄山宠幼儿,有传位之意。买通内侍李猎儿,弑父夺杈,安禄山的死,造成内部裂变,部将史思明被推首领之席,继续反唐。这就遗祸八年的“安史之乱”。





手机用户52347605903


唐代初年经过多年的边疆战争与经营之后,所采取的策略以“羁縻”为主,也就是依然任用各部族原来的首领,让他们实行自治管理。但事实证明这种方式并不保险稳固,已经被打败的东突厥死灰复燃又成为祸患,其他一些边境民族也多生事端。

根据统计数字,天宝元年(742)唐朝全国总兵力约为57万,其中边防兵力就有49万,身为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手上所掌握的便将近20万,而且军中多是骁勇善战、经验丰富的老兵。而当时唐朝中央已经完成兵制改革,造成将领与军队关系疏远,又因承平日久而荒于武备,导致整体战斗力大幅下降。最为严重的是,全国的精锐兵力基本都集中在边疆,内地脏腑空虚,守卫国都的兵力严重不足,业已形成中央难以制衡四方的危局。

继任宰相杨国忠却与安禄山极不相投(此前李林甫与安禄山起码还能保持一种政治伙伴的合作关系),他认为不能让粗鄙野蛮的外族将领进入中央政权,而安禄山对才能平庸不堪大用的杨国忠也十分不屑。李林甫刚去世,杨国忠便诬告安禄山谋反,后来又不断向皇帝告状,蓄意排挤他。此时玄宗昏庸、朝政混乱、内地空虚,再加上杨国忠咄咄逼人欲置人死地而后快,这些都成为安禄山谋反的诱因。天宝十四年(755),安禄山伪造诏书,以“清君侧”讨伐杨国忠的名义正式起兵,“安史之乱”就此爆发。

安史之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各种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主要包括统治阶级和人民的矛盾,统治者内部的矛盾以及中央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等等。





零点的历史


唐玄宗天宝年间(755―762),历时七年之久的安史之乱,是由反叛者安禄山与史思明发起的一场背叛唐朝,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政治叛乱。

唐玄宗后期,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这是安史之乱的直接原因。当时唐朝的最高统治集团日益腐化,皇上只顾自己纵情声色,奸臣当道,中央的军事力量已经腐朽。而边防节度史的势力过大,强大的地方势力致使了一些节度使即安禄山和史思明滋生了想当皇帝的野心。

原本就有造反之心的安禄山表面上对玄宗忠诚无二,暗中已做谋反准备。随着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加深,尤其是宰相杨国忠和安禄山之间的争权夺利 ,成了安史之乱的导火线。

唐天宝755年,安禄山纠结叛军号称20万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发动了导致唐朝由盛转衰的叛乱。


雨尘夜语


谈不上为了保命,你实力大了,拥有18万大军,手下将领都听你的,天天跟你说,老大,反了吧,到时候你就是皇帝,我们而开国功臣了,你说你能不心动?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时说,“你们想荣华富贵,逼着我做皇帝。。。”,很多人一看,觉得扯淡,什么叫你们想荣华富贵,逼我做皇帝啊,明明你自己就想做皇帝,实际呢?也不是不可能,赵匡胤造反了,其他人就是王侯将相了,是开国功臣了。

再看曾国藩,太平天国还没平定,就有人怂恿他做皇帝了,曾国荃都带着将领们去劝进,只是最后曾国藩知道必然失败,忍住了。

安禄山也是,身兼三镇节度使,佣兵十八万,且长期拥军,军中皆嫡系,因为需要抵御外敌,玄宗给了他很大权力,地方文官系统都是他的下属,这样的安禄山,是三镇的王了,你说,一个诸侯王想造反了,不是很正常吗?

禄山惧,欲还范阳,召严庄、高尚责曰:“我起,而曹谓万全。今四方兵日盛,自关以西,不跬步进,尔谋何在,尚见我为?”.....:田干真自潼关来,劝禄山曰:“自古兴王,战皆有胜负,乃成大业,无一举而得者。今四方兵虽多,非我敌也。有如事不成,吾拥数万众,尚可横行天下,为十年计.......?”禄山喜,.....乃内尚等,与饮宴,禄山自歌,君臣如初。

当然,如果说他一点危机感没有,那也是不可能的。

他之所以身兼三镇节度使,除了抵御外敌和制衡河西、陇右、朔方三镇,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制衡太子,防止李亨坐大,想提前接班,所以,安禄山是玄宗的鹰犬,没少得罪太子。

从这里考虑,如果玄宗驾崩,李亨继位,安禄山是很难安稳着陆的,当然,也不是不可能善终。

因为对朝廷来说,他这样手握重兵的将领,或者说是军阀(本身就是军阀,满足军阀的所有条件),朝廷都是轻拿轻放的,生怕他不高兴了,怎么会逼反他呢?

他造反最大的原因就是权力大了,成为了军阀了,“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兵甲,又有其财赋”,手下武将又都是自己提拔的,跟自己利益捆绑在一起了,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


南朝四百八十寺


安禄山显然是被逼反的:一是他造反很仓促(三分之一军队未参与,朔方军进攻其后方很轻松);二是他打下长安后就啥也没干、混吃等死了。当然,他站队站错后显然有自保的准备(比如组建了八千义子军,但其中骑兵才两三千),显然他自己也没想到会有那么大的战果。


沈沦


(一)

自武则天从皇帝的宝座上下来了后,李氏宗室混乱了一段时期,机缘巧合之下,让不可能有帝位之缘的李隆基坐上了位置,真是天大的好运使然。因其自小被囚禁成长起来的因素,没致使生出什么内心的阴暗面,就显出了李隆基不是庸俗无能的那类人。

的确,在前半生,他励精图治,任用贤能,推行优好的国策,开创出了“开元盛世”的繁荣局面,不过,他毕竟也是个凡人呐,觉得自己事业这么成功,是该好好享受成果的。加之,遇上了此生所谓的爱情——杨贵妃的出现。他的心变了,眼光所放的位置不再是天下,而是酒色的满足,花前月下的浪漫,艺术兴趣的爱好上。是的,他活的比较自我,随性了。可偌大的唐帝国,并不是他一个人的,他此生的宿命是为了天下百姓、皇室宗室更好的延续而活的,可惜都不是。是的,从他所处的位置上,无论怎么看,都是昏庸、沉沦了。被享乐给腐蚀了。国,也就乱了。

(二)

自古以来,清流之臣的行为举止,多是让为君者充满不欢快的。况且,唐明皇李隆基已经是一个陷进了温柔乡,并且沉睡了的人。不消说,贤流之臣定然被佞臣排挤到了离他身边很远,很远的地方。杨国忠、安禄山以及史思明之流出现了,这也是应了时运之势而出现的一些人,他们自身所处的位置上,也有所规划了的人生方向和目标。若具备了一切条件,试问,他们为何不去夺取所得了。

(三)

利益之间所生的矛盾纠纷,本就难有和平分配一说。况且,人性情上的不合,更是会化生出生死仇恨。杨国忠仗着极大的权势,打压安禄山,安禄山不得不顺应自己的内心而反;史思明不服安禄山之子安庆绪的上位,自恃权重功高威深,怎么可能会没有二心。

及至唐肃宗的继位,若是性情上仁厚、胸襟宽广以及知贤善用,那安史之乱的局面或许会在安禄山死的时候,就能快速的平息下去。

只是,他们这些权势熏天的人物,都太自我化了,只以自我为中心,欲望膨胀化,而把大义、苍生不屑地踩在了脚下。天下间的乱,又关他们何事!


kk85151


都是贵妃醉酒惹的祸


悟然


是为了更上一步,人生都是有追求的。

原本,唐对待这种边疆大将,是调入长安中枢,给予文职予以重任。一方面去除兵权,一方面用长安富贵,以及朝堂位置来满足其更进一步的追求。

但是杨国忠为了避免大将入长安影响他的相权和位置,他游说李隆基改了国策。边防将领不得再回归长安。

于是乎边防大将,如果成为节度使后,想要继续上升,就只有造反这一条路了。


方士的知识乐园


安禄山史思明二人起兵造反完全是为自己野心欲望自己想当皇帝找的一个诛杨借口不是为朝廷所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