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妙玉为何被刘姥姥坑了?

袁思怡


个人觉得,妙玉被刘姥姥坑了的说法,与曹雪芹的《红楼梦》大概没什么关系。与现代红学研究有关。而妙玉被刘姥姥坑了,大概可能是现代红学研究的成果吧?产生这个问题的始作俑者,大概是红学大家周汝昌先生,发扬光大应该是刘心武。

刘姥姥和妙玉,本来是风牛马不相及的两个人物。《红楼梦》第四十一回中,贾母和孙女们一起玩乐的时候,曾带刘姥姥一起来过妙玉所居的栊翠庵,妙玉烹茶招待。其间,刘姥姥用妙玉招待贾母喝茶的成窑杯子喝茶,妙玉因嫌弃刘姥姥肮脏,便把此成窑杯子弃置不用。贾宝玉做个顺水人情,把这个杯子送给了刘姥姥。这是妙玉与刘姥姥在现实中唯一的接触。此后,大概也就互不相干了。

《红楼梦》的作者只写了八十回,其后的内容是后人补的,这个结论,现在是大多数人所承认的。《红楼梦》的主要人物金陵十二钗除了秦可卿之外,其它十一人在八十回中都没有最后的结局。于是,探究十一的结局,便成了红学家们的一人主要工作。周汝昌做为红学大学,对红学的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特别是对曹雪芹家世的考证,对厘清红学研究中的许多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材料。但周汝昌虽然是大家,也未必全无问题。他的红学成果,并非全部得到人们的承认。《红楼梦的真故事》也是周汝昌的作品,妙玉被刘姥姥坑了的问题,大概就是读周汝昌这本著作引发的。

周汝昌认为,栊翠庵喝茶,妙玉拿出许多珍贵的茶具,这些茶具的珍贵程度,连贾府这样的国公之家,都没法比。妙玉为什么会有这么东西?由此得出,妙玉是犯官之女的结论。并且,因为刘姥姥拿到妙玉的成窑杯子之后。后来因为生活的关系要出卖这只杯子,便拿给冷子兴出卖。这只杯子居然能值上万的银子。最后被忠顺王得去,忠顺王追究这只杯子的来历。从冷子兴追到刘姥姥,从刘姥姥追到妙玉。查出妙玉是犯官之女。于是,被发落到忠顺王府,忠顺王想纳妙玉为妾,妙玉不从。被忠顺王安排打扫厕所马圈。

周汝昌这样的推测,当然是从妙玉的判词以及前半部的细节引申出来的。妙玉的判词中有“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妙玉不是有洁癖吗?我就叫你去打扫厕所马圈。看你还洁不洁?这就是所谓的“终陷淖泥中”。妙玉之所以,最后陷入淖泥,就是因为刘姥姥拿走了她的一只成窑杯子,最后形成的“蝴蝶效应”。

《红楼梦的真故事》,其实更象是周汝昌为《红楼梦》续写的结局。周的安排,当然是漏洞很多的。大概刘心武看了也不认同,于是,刘心武对妙玉的结局,又做了重新的安排,线索还是按周汝昌的,妙玉的茶具是最重要的道具。他把妙玉安排成侠女,写忠顺王觊觎妙玉的古董,妙玉便把古董装在箱子里,装上炸药,弄好机关,最后与忠顺王同归于尽。

刘心武和同汝昌的续写,都没有得到普遍的认同。道理很简单,文学家作家和文学评论家是两个不同的种类。文学家是通过自己个性化的劳动创造文学作品,塑造文学人物。他们的创造是有作家自己的个人特点的,重要个性。而文学评论家,是欣赏和批评文学作品的,通过他们的评论,发掘文学作品和艺术形象所蕴含的社会意义,批评家反映的是具有社会共性的审美侧向和社会意识。所以,文学家与文学批评家是不一样的。一个好的文学家可以写出好的作品,作品的社会意义是要评论家来挖掘。一个好的文学评论家,也未必就能写出好小说来。周汝昌就是一个学者,文学评论家,但他不是一个好的小说家。所以,他可以成为一流的红学家,但他补写的《红楼梦》照样惨不忍睹。比起高鄂,差之甚远。刘心武就更不需要提了。他虽然是一个优秀的小说家,但曹雪芹是天才。不怕不识贷,就怕货比贷。水平如何,一比就出来了。

认为妙玉是犯官之后,或许有这个可能,但把文章做在茶具上,大概还是把方向弄错了。妙玉的茶具虽然精美。比如给贾母的是“成窑五彩小盖锺”,给其它人的“都是一色的官窑脱胎填白盖碗”。除此之外,给宝钗用的叫“(分瓜)瓟斝”,给黛玉的叫“点犀䀉”,而给宝玉,是妙玉自己平时用的“绿玉斗”。但宝玉没用,用的是一个“蟠虬整雕竹根大盏”。

刘心武在《百家讲坛》讲他的秦学时,曾讲过细读红楼的方法。但每个人读的时候,大概都只会细读自己认为重要的地方。四十一回妙玉的茶具被刘心武们那么细心的读过,并由此做了发挥。我们从另一个角度细读一下,就会产生完全不同的结论。

贾母一干人进入拢翠庵之后,妙玉的行为,是从宝玉的眼中写来的。刘心武们认为成窑的杯子很贵重,贵重到贾府都没有,这个结论是不成立的。当妙玉捧出成窑杯的时候,宝玉一眼就认出来了。说明对他来说,这个东西很常见。现在我们来看,书中所写妙玉拿出来的所有东西,成窑杯一只,官窑杯多只,宝钗用的那个用现在眼光看是所谓“葫芦器”,黛玉用的是“犀角杯”,妙玉自己用的是玉杯,宝玉用的是“竹雕器”。这些东西,在普通人家中或许不常见,但在仕宦人家中出现,大概是正常的。我们今天把拿看的很贵,当然没错,但在当时,他更多的是一种雅器,而非俗器。也就是说,当官的人家,如果没有文化和高雅的气度,不会要这些东西,他们要的是金银等富贵之器。

另有一点,曹雪芹小说中所写之物,大多在现实中都有的,这有好多红学家考证过。但也并不是百分百都是真实的,有些可能也是虚构的。比如秦可卿卧室的陈设,大都是虚构出来的。最简单的例子,西子浣过的纱是绝不可能挂在秦可卿的房中的。比如上面的宝钗喝茶的“(分瓜)瓟斝”书上写,其中有一行小真字,是“王恺珍玩”;又有“宋元丰五年四月眉山苏轼见于秘府”一行小字。是说明这个东西是从晋宋流传有序的古董。但其中有个明显漏洞。“秘府”一词,指古代禁中藏图书秘记之所。也就是说,秘府是皇家藏宝的府库。而元丰五年的时候,苏东坡因“乌台诗案”发配到黄州去了,怎么可能在秘府中见到此物?因此,这些东西,或许现实中有,但也有作者虚构的,不能完全当真。

刘心武的续作里,认为妙玉手上有很多贵重物品。但细读一下,就可以发现,妙玉的茶具虽然很雅,但并不是很多。在妙玉把自己的绿玉斗给宝玉用的时候,宝玉说,为什么给钗黛二人用的是雅器,给我便用这玉做的俗器了?妙玉说,这样的俗器,你家也未必有几件呢?刘心武等着重理解为绿玉斗的贵重,但我觉的妙玉这里所表现的还是一个雅字,体现的是“雅洁之趣”。宝玉一句俗器,拒绝了使用绿玉斗的好意,又把妙玉恭维了一番,说“到了你这儿,金啊,玉的,自然都成了俗器了。”这样一来,妙玉免除了被拒绝的尴尬。皆大欢喜。于是,宝玉用一个大的竹雕器喝的茶。因为这东西很大,妙玉倒茶的时候,只倒了一点点,让宝玉品。这在品茶中,是不完美的,妙玉是追求完美,有洁癖的人,为什么会容忍这样的不完美,很显然,她没有另一件恰到好处的茶器了。

妙玉的形象,是一个高洁的形象。曹雪芹给判词中说,过洁世同嫌。到现在,还是有很多人讨厌妙玉这个形象,这充分说明了曹雪芹的伟大,说明他塑造的艺术形象有超越时代的艺术魅力。

现在人许多不喜欢妙玉,确实是因为她的清高。成窑杯的事,可见一斑。表面上看,他是瞧不起刘姥姥的。可是,妙玉为什么瞧不起刘姥姥,原因很简单,刘姥姥为了生存的需要,出卖了自己的自尊。这种行为,在儒家的价值体系中,就是人格低下的表现。是一种小人的性格。对于挣扎在生存温饱线上的下层人来说,把尊严扔掉,讨好一下有钱的亲戚从而改变自己的生存状态,是一桩很划的来的买卖。而在下层看来,刘姥姥的行为,可能是一种能力,一种本事。相比较而言,儒家的“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就是一种矫情。

栊翠庵喝茶之时,为什么妙玉和宝黛钗三人一起喝体己茶?它体现出的正是这些人品性的高洁。妙玉的品行是高洁的,林黛玉也是。林黛玉好使小性子,与别人斗嘴是很不会吃亏的。但当妙玉说她是个俗人的时候,她可以毫不生气。因为,妙玉身上有和她一样的东西。这就是高洁的品性。林黛玉的《葬花词》里也有“质本洁来还洁去”的句子。而妙玉更是在判词里说的“欲洁何曾洁”,虽然最后的结局是“终陷淖泥中”,但他的本质与黛玉一样是高洁的。

黛玉的洁与妙玉的洁还是有所不同。黛玉之洁,如果失去了洁,便代表生命的终结。而妙玉当陷入淖泥之中时,她还能生存下去。但她的生存反衬出社会的丑恶。

宝钗能与二玉一起喝体己茶,她的品性决不会是卑污的。但宝钗的性格中,体现出和光同尘的特点。其实喝茶的三个人女性都瞧不起刘姥姥,但真正能够理解刘姥姥的,大概只有宝钗。

还是回到问题本身吧。把刘姥姥和妙玉放在一起,挺没道理的。刘姥姥和妙玉不是一个层次的人。刘姥姥是为了生存而劳碌的人。而妙玉是一个精神层次上的形象。他俩因为偶然的原因或有交集,但精神永远不会在一个层次之上。就算妙玉陷入淖泥之时,恐怕也不会怨恨或是感激刘姥姥。因为在妙玉的心里,没有她的位置。


七月流火140400643


很多读者在妙玉鄙弃刘姥姥,不愿意留下刘姥姥喝过茶的茶杯之时,在林黛玉给刘姥姥起名母蝗虫之时一边倒的诟病妙玉等,认为她们看不起人,甚至觉得她们不比人强凭什么看不上刘姥姥。却没有人思考妙玉和林黛玉为什么看不上刘姥姥,是因为刘姥姥穷么?绝不是!



贾家上下在刘姥姥来的两次之中没有一个人看的上刘姥姥贾家人清楚刘姥姥的来意就是打秋风要钱的。包括第二次来,刘姥姥带来了很多新鲜下地的瓜果过来,读者认为刘姥姥不错,从我家拿了钱,给我们送果子来了,这是对的。但她来了你能让她空手而归么?不能!刘姥姥难道不知道这个理?王夫人为何在刘姥姥二进荣国府后直接给了她一百两?就因为刘姥姥被捉弄的太不堪,这种被捉弄另王夫人觉得很没脸面,也是觉得刘姥姥不可以靠这样活着,可刘姥姥似乎不觉得什么。刘姥姥的因素是她有善良的一方面,也有性格中狡猾的一面。

谁都有三门穷亲戚,但不一定你欢迎他们上门愿意帮助他们。尤其刘姥姥这种目的明确的。王夫人告诫刘姥姥,别再投亲靠友了。就是告诫刘姥姥下不为例,给你一百两也该知足了!

妙玉和林黛玉嫌弃刘姥姥,不是刘姥姥穷。她们贵族小姐体会不到人间疾苦的可怕。她们看到的就是一个厚脸皮的老太太,装傻卖乖被贾家人捉弄来捉弄去,只为了走前能给她点生活费。她们看到的是刘姥姥上门的初衷和本意。至于刘姥姥上门因为贫穷过不了冬天,这些不食人间疾苦的小姐们根本想不到。

妙玉不喜欢刘姥姥就在于她认为刘姥姥品格底下,食嗟来之食。懂得妙玉和刘姥姥所处的不同角度,根本不会误解妙玉,包括林黛玉。她们对刘姥姥的鄙弃不是刘姥姥吃不上饭(刘姥姥家绝不是穷到那个地方),也不是看不起刘姥姥有善良一面。她们看不起的是刘姥姥的行为!我们读者看人性,看到的是刘姥姥的前世今生,很完整,我们认可刘姥姥!但作为妙玉林黛玉,甚至薛宝钗等一众人都看不起刘姥姥,源于她们只会了解刘姥姥一个片面。她们有必要对上门来的一个要钱,吃喝难看的穷亲戚深层剖析人性么?刘姥姥是善是恶,是她们考量的么?绝不是!她们只看到刘姥姥不堪的一面,这是她们的视角。


妙玉因嫌弃刘姥姥被现今读者讨厌诟病,本就冤枉了她。曹雪芹在塑造每个人物之时都赋予了她全面的性格。妙玉不可能违背自己的内心做不情愿的事。她也不可能派人调查刘姥姥,说刘姥姥好可怜,原来她这么惨,我不应该这样对她。对妙玉甚至林黛玉来说,刘姥姥只是突然到家里的不速之客。来去如风,留下了一堆可笑和不美好。过后表明一下态度。试问有必要指责妙玉还是林黛玉?

世人对妙玉黛玉等误解,皆因片面理解了人物所处的空间和外部环境。将妙玉的嫌弃林黛玉的戏谑归为她们瞧不起穷人善人刘姥姥,却忽略了妙玉黛玉根本不可能了解刘姥姥,她们看见的不过是油滑不堪的刘姥姥。妙玉等的“片面”因为不了解,也没必要了解。妙玉黛玉眼中的刘姥姥和读者眼中的刘姥姥不是同一个人。读者因此诟病鄙薄妙玉黛玉,是否也是片面,不愿意多了解事情的经过和来龙去脉呢?

君笺雅侃红楼,多歧为贵。你的关注将是我写作的最大动力,动动手指,关注一下,欢迎收藏转发。非常感谢 !


君笺雅侃红楼


神密的妙玉为什么被刘姥姥坑了,我来为大家说一说:妙玉为什么住在栊翠庵?龙垂也就是皇帝到过的地方。妙玉的判词大家没看透,像周汝昌,刘心武他们根本不理解判词,怎么能理解妙玉,判词里有一个字用的是谐音字,那就是僻字,如果把僻字换成嫔字,那判词一看便通,清登古殿人将老是谁?那就是指刘姥姥,六下江南四住曹家的康熙。天下之奇只有妙玉成为孤嫔。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啊。好好看看书,要从书中去理解,不要从书外去理解才能看懂。第六回写刘姥姥进大观园,交待刘姥姥的出身你要仔细着看,书中写,王成,青儿,刘姥姥是个老寡妇什么的。皇帝才称为寡人,五六岁的板儿,这都是曹雪芹在暗示,康熙下江南带着五六个打手去曹家的事,板是打人的。大家没看出这些名字的奇巧吗?妙玉就是曹寅为康熙按排嫔妃而已,她不能同康熙去京城,只能住在曹家又不能嫁人,所以曹家只能让妙玉住在栊翠庵做假尼姑。|


知命老人


简答:红楼人物中最看不起人的莫过于妙玉和林黛玉,如果说林黛玉看不起刘姥姥还有情可原谅,黛玉终究是出身于书香官宦之家的大家闺秀,尽管家境衰弱,无力哺养才住姥姥家,但在贾府的地位不低,再加上贾母,王熙凤、众母舅们的百般呵护,持才自傲、嫌贫爱富是在她身上有所表现。如林黛玉说刘姥姥是“母蝗虫”等。亲不亲,阶级分。在阶级剥削和压迫下“贾府的焦大是不爱林妹妹的”(鲁迅语) 同理“林妹妹是不爱刘姥姥的”。而妙玉看不起刘姥姥就有点说不过去了,就是她自高自大,不知道自己的身份地位了。嫌弃她寒酸丶说话粗鲁,连刘姥姥沾过的水杯都要扔掉。尽管妙玉出身于官宦之家,但是家境早已哀落,除非自願,有寸步之路也不会落到出家当尼姑的地步。妙玉性格孤僻、自傲、有洁癖的怪人。是一个“有才遭人嫉妒,过洁世同嫌”的人。贫穷难耐寂寞凄凉,打肿脸充胖子,穿鞋的看不起赤脚的,穷人看不起更穷的人。阿Q的精神胜利法“我老辈子富着呢”。刘姥姥一进二进大观园是《红楼梦》里非常精彩的故事,特别是第二次进大观园。光是各色人物的“笑”就被曹翁写得令人惊叹。你看各色人等;一个人有一个人的笑法、笑容;各色人等决不重样。小说能写出令人捧腹大笑是不容易的,但能写出大笑"需要揉肠子”“喷饭““笑差了气,肋骨疼“若非大才,却是更不容易的。不善于言笑,少言寡语的王夫人笑得张口结舌,动作凝固在那儿。宝玉滚在贾母怀里,黛玉笑差了气正咳嗽气喘呢。曹翁能把笑话写出哭来,笑的同时直刺你的心窝子,令人心酸落泪。却是曹翁的高妙所在。刘姥姥一句话“你们富贵人家的一顿小筵够我们庄户人家吃一年的。”是提纲挈领,大用意所在。每当看到此处我都情不自禁地心酸泪流。世态炎凉,贫富差距。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天底下吃不饱穿不暖的贫婆子有的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刘姥姥是在“天下大旱,颗粒无收”“自家的冬天没有着落”的情况下垫着老脸来贾府讨“抽丰”来了,被大户人家的丫头、小姐当猴儿耍。究竟是谁耍了谁?神秘的妙玉是否被刘姥姥坑了?我看未必,耍人者终将被人耍,究竟是谁耍了猴,还是被猴耍了还两说着呢?况且妙玉“坑”刘姥姥并没有多大恶意,只是开个玩笑而已。这事熙凤和鸳鸯早已告知刘姥姥,而经多见广的刘姥姥是有大智慧之人。谁能坑了大智若愚的老人家?这点在王蒙先生的“究竟是谁耍了谁的猴”的视频演讲中分析的再清楚不过了。



王中明说红楼


神秘的妙玉,为何被刘姥姥坑了?

  想来提这个问题的仁兄,目测也是比较不满高鹗续写的结局。

  妙玉是来自姑苏的一个妙龄出家人,大观园建成后,由王夫人下帖子请进了栊翠庵带发修行。她的祖上也是读书仕宦人家,但她本人从小多病,买的替身都没用,只有自己亲自入了空门才好,出场时已经十八岁了,父亲亲族都没有了,师父也死了,她孤家寡人一个。说来不过就是个孤女,可是这个孤女架子很大,排场不小,用的器具,都是孤品,绝品,她到底姓甚名谁,家门何在,都不太清楚。十二钗正册里,她是最神秘的了。

  妙玉在栊翠庵的日子倒也挺好,幽静之极。某一天,贾母兴之所至,带着乡下老太太刘姥姥前往大观园游玩,到栊翠庵坐了那么一会。妙玉请大家喝完茶后,要把刘姥姥用过的一个成窑钟(杯)给扔掉(原本给贾母喝水的,贾母又给了刘姥姥),宝玉不忍心,讨了来,送给刘姥姥。刘姥姥第二天回去时,这个钟子也和其他几板车的东西一起,到了京郊王狗儿的家。

  两人的大会面,就这么结束了。但是故事还没有结束……

  在高鹗的故事里,那次喝茶后,两人再无交集,妙玉最终也是被强盗给掳走了,不关刘姥姥的事。但是,一个名贵的成窑钟,就那么下落不明地到了王狗儿家中,也不像曹老先生布下的草蛇灰线。

  据周先生考证,八十回后,成窑杯还会牵出一桩天大的事件来。

  大致是这样的:

  成窑钟子极为难得,大明成化年间,就是珍品,到乾隆年间,世上已再难寻成窑钟的踪迹了。物以稀为贵,谁家有成窑钟,哪怕是假的,也会被传开。某一天,在冷子铺的铺子里,竟然就出了一件成窑真品,买主某王府发了一大笔财。恰好此时,荣国府内有人告王熙凤私吞财宝,列出的古董单子上就有这么一个成窑五彩小盖钟!朝野轰动,于是冷子兴被另一位王爷(忠顺亲王?)给传去问话,冷子兴称自己是从王狗儿家收来的,王狗儿一介穷民,被抓去问话,王狗儿供出宝玉,宝玉又被传去,宝玉倒是条汉子,说是自己的东西,给了刘姥姥。但是贾府虽富贵,却没有能和成窑相提并论的稀世之珍——明朝神宗年间,成窑的杯子就达十万钱,冷子兴售卖时,就得了白银万两。这还是人家买主自己出的价——宝玉被逼得没办法,只好承认是从妙玉那来的。

  于是妙玉一介出家修行之人,也要被搜查,搜查出家人也的确不合法。但是成窑杯动人心啊,王爷派人前往大观园搜查,李纨向来不喜欢妙玉,一句好话没说,自然,妙玉的庵堂被查,查出了许多珍玩宝器,世上少见。王爷派人前往姑苏调查妙玉身世,本来是不好查的,父母没有,亲族没有,师父没有,户籍什么的,也没有,可是有心人要办事,哪有办不成的呢?这一查不得了,原来妙玉是犯官罪家之女,假托空门避难,被荣国府窝囊!

  王爷抓住了把柄,自然很开心,王爷又爱俊男美女,妙玉又有金银古董,又是绝世美女,还才情卓绝,于是乎,王爷想再纳一房小妾,可惜妙玉以死相逼,伤人不成,自行断发,成了真正的“僧不僧,俗不俗,女不女,男不男’”了,王爷一怒之下,把她拉入马棚,配给最丑陋的男仆,幸好有好心人帮助,妙玉最终没死,她的不能玉碎,极有可能是为了救已经落难的宝玉一命。或许,这才是回应那封拜帖的结局吧,或许,这也是她入正册的原因之一。

  妙玉就是这样,被刘姥姥间接给坑了。虽然刘姥姥家卖这钟子,是为了救巧姐,可是从妙玉这头算起,因为一个要丢的钟子,被牵连最终身陷泥淖,妙玉很无辜。

  再者从后世来说,妙玉的形象也因为刘姥姥打了一个小小的折扣。两人初次会面时,在读者朋友的印象里,妙玉不如刘姥姥多矣。她有洁癖大家都知道,可是把一个名贵的钟子就那么扔掉,起因不过就是刘姥姥用过的,实在是太浪费也太打脸了。刘姥姥虽是乡下村妇,却有一大票支持者,妙玉这么做,简直就是太清高太孤傲,太瞧不起人了!

  因为一次大会面,妙玉被大肆批判,也要不得的。——从这个角度来说,妙玉也是被刘姥姥坑了。(宛如清扬)

欢迎关注,置评,转发,都是厚爱哈,我是爱好者清扬,当与不当的,朋友们看看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