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泊在异乡的人,你有哪些难忘的工作、打工、创业经历?在外地有没有归属感?

阿岩1976


漂泊在外,打工,工作,创业?在外地有没有归属感?

“从校园时光到毕业🎓后工作,已经连续六年的时间回家了两次”欣儿很平淡的说着这句话·只有她才能明白那六年经历了多少的风风雨雨吧。

欣儿每次寒假、暑假都会去打工赚钱交学费。在那几次打工中印象较为深刻的是:在深圳一家电子厂,天气很冷距离过年还有半个月的时间,由于只呆半个月而且买被子的地方又远,所以就没有去买。那个冬天过的很冷拿衣服堆着盖。由于太偏了工作的那个地方,回家的时候坐车急的快哭了,一直赶着买车票的那个时间点。

毕业后在外地工作,第一份工作是做销售。也许是还没做好销售的心里准备。那段时间一直调整不过来,慢慢的也就适应了。那时候的状态就是:跟家里报喜不报忧吧。

在外漂泊的孩纸,唯一的归属感就是每天回到出租屋内放下包包坐下的那一刻吧!



Ada夏沫


从二十几岁就远离家乡,近三十年的光阴基本上都是在外漂泊度过,这期间有很多令人感动的故事,让我对上海这座城市产生了热爱。许许多多的经历荟萃而成的光阴故事,每当想起却倍感温暖。



第一次保住我饭碗的人我们还常常聚,2001年四川北路,素昧平生,一盒饭,一杯水,一件事对我的帮助缔造了永远的友谊,南翔镇的陈晔帮我们公司申请到了建筑业统一发票,老板布置给我的任务得以顺利完成。那可是死命令,办不好卷铺盖走人的 。现在我们还经常一起喝酒。

第一次借我钱的人,是上海纺织设计院邱建勋先生,一位资深给排水设计师,当年工作上遇到一件棘手的事,需要垫付大笔的钱。我就到了纺院和邱工说了一下,几天后,二十万元打到我卡上,也没有问我家是山东哪个县,也没问我采取何种方式还这笔钱,总之就是借了,不问结果的无私帮助迄今每想起来还倍感温暖。



第一次帮我度过命运转折的人,是一位卖消防器材的老板,殷金龙先生,一位五十几岁的老前辈,是他带我进入到消防工程的行业,当年我帮他带班,他从不会问我,这工程花了多少钱,用了多少人工。还帮我们借了房子,买了小灵通手机。现在殷金龙先生仍然安好,工程还做,儿孙成群,人财两旺,真所谓好人好报。


第一次帮我们安排孩子上学的人,万瞩先生。孩子到了五年级,我们想把他转到自己身边来,当时我们两眼乌黑,不认识学校和老师,后来冒然找到万老师,这是一位真正的教育家,他问了孩子的情况后,学费都没交就先领了课本,在开学的第二天孩子们顺利的上了学。

在上海近三十年的打工生活,我习惯了这座城市,也爱这座城市很多令我尊重的人,爱这座城市的文明和习俗,爱这座城市的格调和韵味。感恩上海,感恩这里的许许多多的人和事。



(图片来自网上,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民工找米客


二十几岁就开始在外飘泊,到现在整整16年了,这么多年里,干过工厂的学徒 操作员 被结了婚的女人讲笑话拿开心,老乡的背弃,跳槽到一家建筑公司,从零开始,这期间经历结婚生孩子,打工创业的艰难,有时想想以前好玩,自己又好傻,非常感谢那些阿姨给我介绍的女孩子,随着年龄一天天的增长,回家的感觉越来越浓,特别的看到家里老人小孩都是留守,身在异乡是一点没有归宿感,真是独在异乡为异客。



鄂东男孩


有家的地方没工作,有工作的地方没有家,家乡容不下肉身,他乡容不下灵魂。每一个漂泊在他乡的人,都希望快点脱离这种漂泊的生活,出门在外没有一点归属感,找不到心灵的港湾,但为了生活,为了家庭的责任,还是要努力的工作,期待以后的改变。加油。



广东老胡


掐指一算我来深圳已经10年了,从一个小伙子变成了中年大叔。从开始的求职,到后来的创业 ,从单身一人到结婚生子....经历的太多,现在依然在路上,尽管深圳四通发达 什么都比较方便

但是依然没有归属感,且随着年龄的越来越大 感觉很想回去,可又不敢回去,毕竟还是要赚钱养家!就这样吧先!


深城往事


在外地呆了几年,饭店当过服务员,厂子里面也上过班,外地再好始终没有故乡好,因为根在那


不杞人忧天不庸人自扰


谈起在异乡我的经历事很多了,在绍兴开过加工厂亏了几万大洋,在东阳安装游戏机又亏几万,又到义乌干过外墙油漆,从几十层高楼都用一根绳子捶着在空中干活,等等,太多太多了,最后都没有达到生活理想


昌云影视


我在异地工作了七年多,工作的目的无非是为了赚点钱养家糊口,由于家庭支出比较大,一个月几千工资,只能勉强维持生计,一年到头也剩不了几个钱,人活到这份上挺失败的,但生活还要继续,身为孩子他爸,责无旁贷,再苦再累也得咬牙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