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晕、痛哭、全程黑脸,同治皇帝驾崩的那个晚上,到底发生了什么

1875年1月12日的傍晚,同治皇帝爱新觉罗·载淳驾崩,年仅19岁。根据正史记载,他死于天花,野史说他死于梅毒,我们这里不讨论这个问题。

我们今天来说说同治驾崩的当晚都发生了哪些后来关于清朝命运的事,为什么有人要装昏,有人痛哭不止,还有人全程都黑着脸。

那天傍晚,在同治皇帝遗体前,慈安、慈禧两位太后都哭成了泪人。我们虽说慈禧这个人心肠比较硬,但是架不住自己亲生儿子去世,血脉相连啊,那一定是真伤心,而王公大臣们也是掩面哭泣,宫女太监们更是哭的撕心裂肺,甭管是真是假,哭那是必须得。

其实哭不是重点,重点是新君是谁?虽说慈禧自己权力欲很强,但她最多只能垂帘听政,国不可一日无君,清朝皇帝继承基本上是父死子继,而自雍正皇帝以来,清朝实行秘密立储制度。可是同治皇帝没有儿子,正大光明匾额后面啥也没有,这个父死子继的皇帝世系终结了,这可如何是好?

慈禧止住哭泣,露出坚定有神的目光。她命令内务府大臣通知王公大臣等人晚上八点去养心殿开会。

大清国两位皇太后,慈安慈禧,近支宗室,就是咸丰皇帝的弟弟们,也就是同治皇帝的叔叔,远支宗室,比如属于乾隆一脉的奕劻等,他们属于血统比较远的,还有军机大臣,内务府大臣,同治皇帝的师傅们。

因为事情紧急,那垂帘听政的帘也顾不上拉了,慈安慈禧两位太后坐在台上,王公大臣们跪在下面,就这么开会吧。

这种情况,最好的办法就是给同治皇帝立嗣,抱养一个儿子,以嗣子的身份继承同治皇帝的皇位。

立嗣的顺位,那肯定先抱走亲兄弟的儿子,然后是叔伯兄弟的儿子了,总之就是血统越近越好。咸丰皇帝就他一个儿子,所以只能从叔伯兄弟的儿子选了,那就只有俩人选,载治的儿子溥侃、溥伦。

有人一提这俩人选,同治皇帝的五叔立马起来发言说:“疏属不可!”意思就是说血脉太远,不行。

我们知道,奕纬没有儿子,这个载治是过继的,这三点水偏旁还是皇帝赐的名字,所以载治和他的俩儿子和道光皇帝都没血缘关系。所以慈禧顺水推舟表示支持,说溥字辈无当立者。

确实是无人可立啊。

那咋办啊 ?溥字辈不行,只能立同治皇帝的平辈,载字辈了。那清朝的皇帝世系可要改成兄终弟及了,不过也是个“创新”嘛。

那范围可广了。这个同治皇帝的六叔奕訢、七叔奕譞都有儿子可供“挑选”。

这时候,慈禧问军机大臣,伺候垂帘如何?军机大臣说:“宗社为重,请择贤而立,然后恳乞垂帘。”

这个话里其实隐含着争执:意思就是说,慈禧想要垂帘听政,立个小皇帝,而军机大臣不同意立小皇帝,希望找个贤者,意思就是年长一点的。军机大臣知道慈禧权力欲膨胀,给她留个面子,表示虽然找个年龄大的皇帝,还是请他垂帘听政。

军机大臣在这里是为恭亲王奕訢的长子载澄争取机会,我们知道恭亲王奕訢那是议政王,军机处的首席大臣,亲信遍布朝野。而慈禧是他的政治对手,肯定不希望奕訢的儿子当上皇帝。不过也别说,这载澄也是个不争气的,欺男霸女,各种坏事没少干,差点给送进宗人府,当时同治皇帝出宫寻花问柳,就是这个载澄带的路,所以慈禧说了句:“我丈夫咸丰没有第二个儿子,现在立一个年龄大的可是我丈夫不愿意看见的,还不如立个年龄小的从小方便教育”

这句话,慈禧把给儿子同治皇帝立嗣改成给丈夫咸丰皇帝立嗣,把立君改成找儿子,这就把国事变成家事,军机大臣无权干涉。还说,抱养肯定抱个小的,好培养感情,大的跑了咋整啊。也让奕欣的儿子当皇帝的机会彻底丧失了,所以,奕欣一定是全程黑脸的。

最终,慈禧点名过继醇亲王奕譞的儿子载湉,做咸丰皇帝的次子。

此时,醇亲王奕譞大叫一声,晕倒在地。俗话说的好啊,永远叫不醒装睡的人,大家咋说,奕譞就是不醒,只好把他抬回家了。

分析一下,他为啥晕倒,一个是自己儿子即将继承大统,成为皇帝,高兴;另一个是舍不得把儿子过继给自己的哥哥咸丰皇帝,孩子毕竟才四岁啊,肯定舍不得啊。而自己不晕倒吧,又得不知道该怎么表示,太尴尬了,所以索性晕倒。

开完会后,两位太后拂袖而去,这可难坏了大臣们。军机大臣就像热锅上的蚂蚁,不知道怎么写圣旨,几经易稿,在翁同龢的点拨下,明确了嗣皇帝身份,发布上谕。

然后该内务府大臣们傻了,历史上都是皇帝死了从紫禁城抬出去,从来没有抬进来个活的小皇帝。请教礼部官员吧,那群老顽固又得研究半天,太麻烦,找两位太后吧,她俩现在又泣不成声,啥也顾不上了,最后内务府官员只能自作主张,组织仪仗队,手忙脚乱,半夜出门迎接皇帝。

那时,载湉还不满四岁,大半夜的就被抱走,黄袍加身,他哭着喊着,被抱上了大轿。

当皇帝没有想象的那么好,等待载湉的,是终身的苦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