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上最伟大的“兵圣”孙武有什么样的家世背景呢!

孙武(约公元前535年一公元前480年)是我国春秋末世伟大的军事思想家和战略家,是我国古代军事科学理论的奠基人。孙武七世祖为陈国公子完。周惠王五年(公元前672年),陈国内乱,公子完逃亡到齐国,齐桓公委以“工正”之职,主管齐手工业生产。阵完奔齐后改陈氏为田氏,故称田完。孙武曾祖父田桓子(字无宇),在齐已位为上大夫。他以大斗借,小斗收的办法,收买人心,并成功地讨伐了栾、高氏。并景公封给高唐(今山东高唐县东)为采邑,田氏遂成为齐国大家。

孙武祖父田书(宇子占)为田桓子次子,因在齐景公时伐莒(今山东省莒县)有功,受封乐安(在今山东惠民县)为采邑,赐姓孙氏,从此与田氏分离,另立家族。

孙武父孙凭也是齐国大夫,后位至于卿。孙武出身于贵族世家,从小即受到良好教育,其曾祖陈无宇、祖父孙书都是能征惯战的将军。他从先辈那里学到了许多军事斗争知识,这为他后来撰写举世闻名的兵学圣典《孙子兵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春秋晚期,齐国象其他国家一样,卿族间的相互火併,已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如公元前548年,齐大夫崔抒、庆封弑庄公,立灵公,并掌齐国政权。两年以后,庆封利用崔氏的内部矛盾,灭了崔氏,独执齐国大权。次年,即公元前545年,齐來、高、陈、鲍四氏又剿灭庆氏。公元前532年,陈、鲍两氏联合又消灭了栾、高氏,并瓜分了他们的家产。此后,陈氏为独掌齐国大权,陆续消灭了鲍氏、国氏、高氏(齐高僎后)。作为陈氏一支的孙氏,自然会卷入这无休止的斗争旋涡,而孙武则厌倦了这种互相倾轧,于周敬王三年(公元前517年)前后,离开纷乱的齐国,至吴罗浮山之东(今浙江吴兴县四北)隐居,潜心钻研兵法,待机施展抱负。当时,楚国亡臣伍员(伍子胥)也隐居在吴国乌程台,两人相识,结为挚友。

周敬王五年,吴公子光刺杀吴王僚,自立为王,即吴王阖庐。阖庐为振兴吴国,与楚争霸,“任贤使能,施恩行惠”,重用伍员等贤巨。伍员深知孙武的军事才能,即向吴王推荐孙武。

孙武献上兵法十三篇,吴王看后十分赏识。为考验孙武是否有真才实学,吴王挑选宫女180名,要孙武演练阵法。孙武把180名宫女分作两队,令吴王的两名爱姬分别做左、右队长。孙武对她们讲清了向左、右、前、后动作的规定,然后设置斧钺刑罚,三令五申说不听从命令者诛杀。言毕命令击鼓向右,众宫女哈哈大笑,不听从命令。孙武说:“约束不明,申令不熟,将之罪也。”再把军令重复数遍,然后命令击鼓向左,众宫女还是大笑不止。孙武说,既已讲解明而不执行命令,是队长的罪过。下令依军法斩两位队长。吴王见要斩宠姬,大惊失色,急忙下令说:

“寡人已知将军能用兵矣。寡人非此二姬,食不甘味,顯勿斩也。”孙子说:“臣既受命为将,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于是斩了二位队长,巡行示众。用他们下面的两个人做队长,继续演练。两队人前、后、左、右跪起等动作都符合规定,再无人敢出声。孙武请吴王下台来看,吴王说将军回客舍休息罢,我不想看了,孙武说:“王徒好其言,不能用其实。”吴王阖庐深受触动。于是任命孙武为将军。

孙武做将军后,经常与吴王讨论国家大事。据临沂汉墓出土的《孙子兵法·吴问》篇记载,孙武曾同吴五谈论晋国范、中行、知、韩、魏、赵氏六卿实行的土地制度和税田政策的得失,从经济上分析六卿中范、中行、知三氏会先灭亡,而赵氏亩大税轻会最后统治晋国。吴王深表赞成。

在吴、楚栢举之战中,孙武运筹帷幄,指挥吴军作战,五战五胜,然后乘势追击,获破楚入郢之大功,将吴国疆域拓展到今安徽舒城、六安、潜山、巢县一带。

吴王夫差继位后,孙武又与伍员辅佐他南下伐越,公元前494年在夫椒大破越军,困越王勾践于会稽山。北上攻齐,公元前482年在艾陵大破齐军,俘获齐军主将及战车八百乘、甲盾三千,使吴国在公元前482年的诸侯黄池盟会上,争得霸主地位。《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明确记载孙武在这些历史事件中的作用,说,吴“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

夫差在战胜越国以后,轿奢淫佚起来,不再听取不同意见,伍员反对夫差北上伐齐政策,君臣关系出现裂痕,吴谗臣太宰嚭又从中挑拨,所以夫差胜齐之后即杀了伍员。孙武与伍员为至交,伍员被杀,孙武遂告退隐,而从事著述去了。不久(约在前480年),一代著名军事谋略家孙武也就辞世了。孙武死后葬在吴都郊外。《越绝书·记吴地传》说:“巫门外大冢,吴王客,齐孙武冢也。去县十里,善为兵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