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不与诸葛亮对打,只凭险固守,看诸葛亮有什么办法

诸葛亮在取得第一轮比赛的胜利后,马上让部队放下武器,拿起镰刀,拼命收割麦子,以充军粮,之后再次与司马懿的大军相遇于上邽东。

诸葛亮知道自己没有能力攻破司马懿的部队,便想了个办法,决定调动敌人,在运动中与敌军决战——单方面撤军。司马懿看到诸葛亮退兵,便也带着部队跟上来,他现在还不明白诸葛亮的意图,只得采取稳扎稳打的办法,贴身跟进,没有把握绝不跟对手发生肢体冲突。

司马懿跟着蜀军来到卤城后,张郃对他说:“彼远来逆我,请战不得,谓我利在不战,欲以长计制之也。且祁山知大军以在近,人情自固,可止屯于此,分为奇兵,示出其后,不宜进前而不敢逼,坐失民望也。今亮县军食少,亦行去矣。”

张郃这个方案,跟以前魏延向诸葛亮提出以五千奇兵偷袭长安的计策很相似。诸葛亮当时没有采纳魏延的计策,现在司马懿也没有采用张郃的方案。司马懿还是按着既定方针追下去,一旦追到蜀军的营地,便“又登山掘营,不肯战”。魏国的将士觉得天天跟在蜀军的屁股后——比军事演习还无聊,便都向司马懿请战。但司马懿却不答应。主战派的两个挑头人贾栩、魏平还公然对他说:“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这话说得司马懿很生气。

司马懿是个很能忍的人,而且是个城府极深的家伙,轻易不会把生气的态度表现在脸上,尤其是在对付上级领导时,都是一脸的麻木。他也因此能在曹操那双多疑的眼睛下混过来。他现在之所以敢把这个表情体现出来,一来是这两个家伙居然敢这么对待他,二来他也真的生气了,三来也表明他现在已经有生气的资本了,也就是说,他现在的地位已经巩固,自己的表情自己可以支配了。

后来,所有的将领都要求打一仗。于是,司马懿顺应了这个潮流,让“张郃攻无当监何平于南围”,自己带着大军“自案中道向亮”。这次是他亲自跟诸葛亮面对面了。

诸葛亮看到司马懿来了,马上派魏延、高翔、吴班迎战。这次战斗的结果是蜀兵又胜了一场,具体数据是:“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最后司马懿又跑回营中坚守,而诸葛亮又因粮尽而退兵。在诸葛亮退军时,司马懿又让诸葛亮取得了一个北伐以来最辉煌的成绩——杀死了张郃。

这年六月,司马懿知道诸葛亮退兵,便召开了一次军事会议,命令张郃带兵追击蜀兵,要求他在这个战役中即使不能把诸葛亮抓获归案,也要把他痛扁一顿,挽回点儿面子。可张郃却认为,这时不能追击:“军法,围城必开出路,归军勿追,望大将军三思。”

司马懿却怒道:“车骑想抗我令乎?”于是,张郃只得带兵去追诸葛亮。《魏略》的记载是:“郃不得已,遂进。”结果,就像张郃预料的一样,诸葛亮对司马懿这一手早有防备,在木门设伏,终于把魏国最厉害的前线指挥官张郃杀死。很多人都把张郃之死归结为司马懿的失误。但我却认为,这是司马懿为剪除张郃故意下的一着臭棋。以司马懿的谨慎,连张郃这种武夫都知道“归军勿追”的常识,他能不知道?最好的解释就是,张郃现在是曹魏集团里老资格的高级员工,而且也是最能打仗的人,长期在西面与蜀兵作战,有着丰富的抗蜀经验,是魏国里难得的军方牛人。司马懿在前一时期中,因为不听张郃的话而遭失败,估计现在军中肯定会有人贬马抬张。这种思潮一泛滥,司马懿就有被张郃取代的可能。司马懿这么一想,觉得张郃已成为他通向更高权力的障碍,有必要趁着手中有权,把这个障碍消灭于萌芽状态。因此就强迫张郃去蜀军那里送死。否则,他能说出“车骑想抗我令乎”这么严重的话吗?请注意这个“抗”字,把司马懿的内心世界表现得很到位。于是,在张郃不情愿的情况下,他还是命令张郃追击,达到了他不可告人的目的。

三国中这两大牛人的第一次比拼,场面不算精彩,但也显示出了两人的水平。他们采取的战略决策都不差,都知己知彼。诸葛亮知道自己不能耗时间,而司马懿也知道自己不能性急。只是后来,司马懿受部下情绪的影响,没有把既定方针进行到底,导致连败两场。如果是在曹操那个战将如云的年代,估计司马懿就要被换下来了。可现在,整个曹营中,名士很多,但大多都是长于清谈的名士,要找到代替司马懿的人已经没有了。而且这两场败仗,对实力雄厚的魏国也算不得什么,再加上司马懿战后玩些数字游戏,在汇报材料上把数字压低,那损失也就没有那么大了。至于张郃的死,虽然不好交代,但战争哪有不死人的?

如此一来,司马懿这个官便又当了下去。三年之后,诸葛亮又带兵北伐,两个牛人在魏蜀边界展开了第二次较量。司马懿是个聪明人。在经过第一次交手之后,知道跟诸葛亮玩,绝对要丢掉短线效益的幻想,而是要坚持持久战的方针。因此,当诸葛亮在渭南与司马懿对垒时,司马懿就笑了。司马懿这次比上次从容多了,对战争形势和地形的分析很透彻。他在诸葛亮刚开始进行军事行动时就说:“如果诸葛亮向武功方向进军,后果是很严重的,如果他只上五丈原,就跟泥鳅一样掀不起什么大浪来,我们什么事都没有。”这一次司马懿预算得很准确,诸葛亮果然像他说的一样,带着部队驻扎在五丈原。司马懿采纳了雍州刺史郭淮的建议,并直接派郭淮带兵到北原,牵制诸葛亮。郭淮刚到北原,还没有做好工事,诸葛亮的大军就开到了。郭淮成功地阻击了诸葛亮。

这一次,司马懿不再犯以前的错误。他只是守住险要,绝不跟蜀兵接触。诸葛亮这一次也想了个持久战的办法——让军队变兵亦农,与当地的农民一起种起田来,想以军养军。

司马懿一看,不由得笑了起来。这个地方也能以军养军——当然,如果只有几百个兵,吃饭是不成问题的,可现在蜀兵是多少?十万大军啊,这个中国的西部山区能养得下吗?所以,司马懿也不做什么干扰的动作,想看看诸葛亮能养到什么时候。诸葛亮也不是菜鸟。他当然知道,无论他如何科学种田,改良土壤,也不会把这个地方改良成“西部的好江南”。他这么做,只是做给司马懿看——想玩持久战,我就屯田,逼得司马懿跟他打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