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一生中唯一一次抬棺是为了谁?

毛主席在功勋战斗革命的一生中,只有一次为他人抬棺,这个人叫做张浩。

说张浩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就是林育英,著名的“林氏三兄弟”之一。林育英、林育南、林彪(育蓉)三个从湖北黄冈回龙山走出的堂兄弟,在党史、军史上都曾留下重要的一页。

林育英是早期著名的工人运动领导人,曾任共产国际代表。他最杰出的贡献就是在1935年回到陕北,传达了共产国际代表大会的指示,促成了瓦窑堡会议的召开和著名的《八一宣言》的发表。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其后他又规劝正在另立中央的张国焘继续北上与中央红军会师,避免了党和红军的分裂。全面抗战爆发后,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当时下辖115、120、129三个师,而林彪当时是115师师长,林育英任129师政委。当时主席还曾风趣的说:要是你们那个兄弟林育南还在,红军干脆就让你们兄弟三人包下了。

毛泽东、林彪和林育英(中间站立者)在延安合影

这样一个坚定的革命者,却最终英年早逝,实在令人感到可惜。说到林育英的死,恐怕还要追述到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当时,林育英长期致力于领导工人运动,结果不慎被捕入狱,敌人曾对他施以严酷的刑罚,往他身体里灌水通电,虽然最终被我党营救出来,但他也从此患上了严重的脑病。

1938年春,林育英身体越来越差,无法适应前线的作战生活,于是被调回中央养病。在延安期间,他一边养病,一边努力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并写下了数万字的讲义《党的建设》。后来这本《党的建设》还落到蒋介石之手,据说蒋读完之后,深有感受,特别要求其幕僚长陈布雷将此书及蒋的眉批翻印千册,分送国民党高级干部阅读,并嘱咐陈果夫参照此书,起草关于国民党组织和训练的教材。

1941年8月4日,日军战机飞到延安上空,轰炸中共中央机关和中共领导人住处。一颗炸弹刚好在张浩的窑洞门口爆炸,巨大的爆炸声,使林育英的大脑、心脏受到刺激,接着,他的身体出现了水肿,虽经延安中央医院全力抢救,仍然回天无力。1942年3月5日,林育英留下了“我死后,请组织上将我葬在杨家岭对面的桃花岭上,使我能天天望着党中央、毛主席”的遗嘱。3月6日凌晨1时45分,林育英与世长辞,终年45岁。

3月9日上午9时,林育英的公祭仪式在延安中央党校门前的广场上举行。

毛泽东等中央主要领导人为林育英抬棺

公祭之前,毛泽东对朱德、任弼时等人说:“张浩是一位很好的同志。他的去世,是我们党的一大损失,我心里非常难过。我想,同志们的心情也是如此。为表示我们对他的敬意和怀念之情,我提议,他的灵柩由我们几个领导人亲自抬。”朱德、任弼时都表示同意。公祭仪式结束,万余人参加出殡。毛泽东、朱德、任弼时、杨尚昆、徐特立等中央领导人亲自将棺材抬到桃花岭上安葬。

而这次抬棺,也成了毛主席一生中,唯一一次为他人抬棺的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