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献帝被逼退位后,得知刘备在南方登基,为何笑了呢?

尤凤燕


也许是我的稿子被别人洗的次数太多了,于是就有人真的相信汉献帝在刘备称帝后笑了,其实那不过是笔者根据当时情况的一种推测。 笔者那篇文章叫《汉贼不两立?汉献帝说:汉早就没有了,只剩下三个汉贼在掐架呢》。

笔者那篇文章中说:按照正史记载,在汉献帝还活着的时候,除了曹操表面上尊奉之外,刘备和孙权根本就是彻头彻尾的割据军阀。也是在汉献帝活着的时候,曹丕、刘备、孙权纷纷先称王后称帝。

也就是说,曹孙刘似乎都是“汉贼”,所以所谓的“汉贼不两立”,实际是三个汉贼在互相争斗,而真正的“汉天子”,却在当一个上山采药治病救人的“山阳公”。如果真问汉献帝刘协:“到底谁是汉谁是贼?”汉献帝一定很淡定地把草药放进背篓:汉早就没有了,只剩下三个汉贼在掐架呢。

《三国演义》里面说,刘备听说曹丕逼着汉献帝禅位,还听说曹丕杀了汉献帝,于是哭了一天就给汉献帝上个尊号叫“孝愍皇帝”,然后就高高兴兴地“即位”当了皇帝。

这可能是最不靠谱的说法了:试想当年魏蜀吴连年征战,曹孙刘都堪称当时一流的政治家军事家,没有一个不懂得“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道理,互相派遣的间谍没有一千也有八百,怎么连汉献帝到山阳(今河南焦作)当他的万户万户公(公与侯最大的区别是可以有自己的宗庙)这件事也蒙在鼓里?

所以真实的情况应该是刘备及其手下公开祭拜汉献帝,不过是掩人耳目的噱头,为了显示曹丕的“篡逆”和刘备的“忠义”。演义中曹丕还大言不惭地对群臣说:“我今天才知道尧舜禹之间的禅让是怎么回事了!”意思是所谓的禅让,不过是夺权而已,不知道曹丕说这话的时候,儿子分别叫封和禅的刘备打没打喷嚏,耳朵发没发热。

其实有史料还记载曹丕在汉献帝(下文该称之为刘协了)禅位的时候“奉帝为山阳公,邑一万户,位在诸侯王上,奏事不称臣,受诏不拜,以天子车服郊祀天地,宗庙、祖、腊皆如汉制,都山阳之浊鹿城。”还有个承诺:“往后天下有什么好东西,咱们郎舅二人分享。”

刘协到了山阳是有完全的人身自由的,他可以随时上山采药,也能四处游玩,丈母娘卞夫人还时常来串门,在山阳公国(汉代公爵领地可以称国,侯爵不行)这个独立王国里,刘协是真正的一把手,想干啥就干啥。

这时候读者诸君可能就有个疑问了:在被曹操掌控的时候,刘协三次要杀曹操夺回皇权,这回终于逃脱樊笼,为啥不拉起一支人马跟曹丕对着干?而且当时曹彰也在跟曹丕争权,曹操的嫡系青州兵纷纷哗变,曹丕忙着对付亲兄弟和刘备孙权,根本就顾不上管刘协这个妹夫,这是刘协卷土重来东山再起的大好时机呀。即使感激曹操送给了自己三个夫人(曹操一次性把自己三个女儿宪、节、华送给刘协,未成年的时候在自己家养着,成年一个送进宫里一个,二女儿曹节当了皇后),不想跟大舅哥兵戎相见,但是要想跑到刘备那里去,应该还是很容易的。要知道三国纷争兵连祸结,已经是千里无鸡鸣白骨露于野,一小队人马要想从河南焦作潜行到四川成都,也就是两千里地,路上连个盘查的可能都碰不上。要是跑到刘备地盘的边界(陕西南部,与河南相邻),可能都用不上三天。要是刘备派出一支特种部队去接应(也可以说是抢走)刘协,曹丕连反应的时间都没有。

后来发生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刘协没有跑,刘备也没有去接,如果刘备去“迎奉”刘协,估计曹丕会偷笑着闭上眼睛:接去吧,看你咋安置他!

其实在这个问题上,曹丕、刘备、刘协都是聪明人。曹丕把刘协放养,谁爱要谁接去;刘备睁着眼睛说瞎话,一口咬定刘协已经挂了;刘协更聪明:我哪也不去,山阳县我的地盘我做主,教教书治治病跟皇帝曹丕的妹妹们玩玩游戏,可不去当义帝熊心(被项羽扶起来又杀掉),那个八竿子打不着的皇叔还不如我大舅哥曹丕靠谱呢。


半壶老酒半支烟


刘备称帝是保护汉献帝的最好方法,刘备若不称帝去光复汉室,退位的汉献帝就会有被杀的危险,刘备称帝光复汉室的重点就由汉献帝转移到刘备这里了,所以汉献帝很高兴,他没那么重要了,身上负担也轻松了


1490243757


我觉得可能是释然的笑,纵观刘协前半生,一直活在惶恐之中,军阀混战,诸侯争权,汉室衰败,名存实亡,每日都是恍恍惚惚,每夜都是战战兢兢。曹丕逼迫退位,心中早已放下,放下了汉室江山,只为个人而活。退位之后反倒过的恬静淡雅,少了尔虞我诈,打打杀杀,住的位置虽称不上世外桃源,但总称的是一片安宁祥和。皇叔称帝之后,汉室江山大旗延续,而且,自此之后,无人在打我山阳公的主意,或许,我山阳公在退位之际就已经死了,或许,这对我才是最好的结局。忐忐忑忑随风去,悠然南山今朝起,世人都说皇帝好,谁人安知淡然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