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必要再次整合汉字,将简化不合理的字,改回繁体字吗?

好了74171136


我的主要职业是教师,研究双语教育。此类问题似乎没完没了。我想,那些鼓吹繁体字的复古派,并不理解简化字是尊重人民大众与语言规律的历史性选择。简化字,至少有三大原理或优势。

第一,简化字,基于大众的经济需求

简明扼要就是真理,经济实用就是铁律。文字是为最大多数人民满足最常用交流服务的。废除文人墨客的、繁文缛节、舞文弄墨的、摇唇鼓舌的、装腔作势的繁琐玩意,有什么不好!

文字的合理性,主要服从约定俗成法则,不可能也不必要做到每个字“说文解字”。有太多的字,例如“次,冰,是,鼓”,老百姓从来不管造字原理。

第二,简化字,服从语音首要原理。

语言是一种交际符号。语音,是语言的第一要素,是音频符号;文字,是语音的派生与发展,是视频符号;手势,是语言的特殊要素,是视频符号。

不识字可以,不会讲话不行。这就意味着,说文解字,或语言可分析性,不是至关重要的。假名日语、组音韩语、阿拉伯语...没有可分析性,但不影响交流。

汉语、英语、法语,极具可分析性,但人们使用常用词,是从来不管什么字理词理的,有语境搭配,就能条件反射出词义。例如:fine,词根是“极致或限制”,进而有“精致、精细、很好、万里无云、罚款(限制错误行为)”,但人们不知词根,也不必知道:final,finite,infinite,define,confine,refine这些词的内在联系。

显然,文字形态的合理性(morphology),要考虑语音或交际是第一性的,字理或词理是第二性的。

第三,简化字,基于科学的语境思维。

简化字的另一动机是一字多用,是与现代汉语的双音化一同发展而来的。一个字的意思只有在与其它字搭配时才能最终确定,即简化字遵从语境思维原则。举证如下。

例1:“干”的意思,很模糊!但是,组词以后就明明白白:枝干,主干,干涸,干爹,干活,干练,精干,干线,干货,干涉,饼干,...,其中的干,都有些微或显著的差异,难道有必要造n个干么?

例2:“发”的意思,很模糊!但是,组词以后就明明白白:发现,发财,发展,发生,发散,发射,发育,发福,出发,染发,毛发,大发,银发。你觉得“發髮...”还有必要么?

物理新视野,旨在提供批判性与建设性的新思维与新方案,欢迎关注我的主页,共同切磋物理疑难问题。


物理新视野


汉字不仅不要再恢复繁体字,还应该进一步简化。

有人说 【发】 包含了两个繁体字:發,髮,要做一个调整也很简单,譬如头发,一点可以改成两点,表示希望头发多一点。😊

再譬如赢,笔画那么多,亡口月贝凡,把月和凡分别用一撇一捺替代,就简单得多,连口都可以不要,甚至连月都可以改成一竖。

简化汉字,不仅容易学和记,还很环保。繁体字打印要多费不少油墨,小标签上打繁体字不仅看不清,而且加速眼睛的老化。

凡是看着特别拥挤的汉字,都可以考虑简化。



我是谁谁是我谁是谁2


第一,繁体字与简体字并存。学习简体字达到实用,想学繁体字的在字典上能找到,港台澳都用繁体字,若与他们打交道,学习繁体字有必要,就象要与国外人多打交道,需学习英语一样。

第二,繁体字有必要了解。汉字的演化也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作为中国人应该懂得。再一个书法是线条的艺术,对于书法爱好者来讲,很多简化字因为笔画少了,倒显得单调,以前笔画多的繁体字写出来显得丰满,更显中国的汉字的方方正正,所以在学好简体字的基础上学些繁体字的写法,可以的。

第三,“不合理”的简化字不必再改回繁体字。因为我看到毕业不久的大学生文章错别字难免,现在学的是笔画简单的简体字,也会有记不牢的情况,改更多繁体字,必须在这些字的记忆方花更多时间,学生学习任务更重,与我们现在提倡减轻学生负担背道而驰。

第四,汉字重新整合,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不太适合时代发展。建国初期,中国一穷二白,文盲多,当时简化字使人易学易记是应该的,而现在大多数(除港澳台外)都学简化字,整合汉字是个工作量相当大,需大量人力,大量时间,精力,整合后国内很多人又得重新学习,可能大多数人会有抵触情绪。


学习冇止境1


其实,现在除了一些特殊场合如比赛、公文和展示,没有太多人在意你是否正确的使用了简体或繁体汉字。当然,适当的规范以正视听也有必要。

汉字造字方法包括象形、会意、指事、形声、转注和假借。字体从甲骨文等古汉字到小篆、隶书和楷书。其中,小篆的最大成就是规范了每个汉字的结构,而“隶变”则大幅度改变了汉字笔划的写法。

汉字字体变化的动因是书写的便利,变化的特征是各种笔划的简化,但除了行草书之外,所谓简化都没有涉及字的主要结构,即没有改变各字中各部分的意义和结构布置。

现在大家批评的是部分简化字对各字中各部分意义和结构布置,我认为这些批评来自两方面原因。一是情感,如“亲不相见”(亲与親),“爱者无心”(爱与愛),等等;其次是汉字字体变化历史不了解,如书圣的书写中就有了爲、為和为的写法,王羲之和其他书家简化的汉字还有许多。行书、草书对汉字简化有较大影响,如門和门,上中下结构中的“心”常用平三点或一横表示,愛到爱的变化不是无心,而是“横下一条心”,爱得更深。

当今汉字书写面临时代的挑战,一是输入法如语音输入,二是年轻人特别是从小与电脑一同成长新生代。在我们要依靠新生代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特别是汉字书法的时刻,过多地要求恢复繁体汉字是不符合发展潮流的。



阳光行者阳光


不必再整合了,就这样挺好,这一点我和国务院的意见是一致的。

说到底文字是一种工具,是我们学习,工作,生活,游戏,必不可少的,又不是服装,要赶潮流,今天时新这款式,改成这样,明天又兴那款式,再改成那样。它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我们认字时,只考虑这字怎么读,怎么写,什么意思,谁会去想这字是怎么来的?有的字己经注入骨子里了,形成了条件反射,你把它改了,会让我们无法适应的,难道还让我们重新去学认字?老实说,看到盗版书有几个错别字,整本书就看不下去了,不是意思猜不出来,是心里别扭,如果现在真改了些字的话,我敢保证,全国读书的人立即会减少,这不是害了一代人,这会害了几代人,上到九十九,下到二十出头。

有的人喜欢拿文字起源,拿艺术欣赏说事,这是复古流派,这些人总共不到十万,其中百分之八十还是不懂装懂的,我们的文字简化,是56年,64年两次慎重考虑的结果,是有顶尖文字专家领导下完成的,现在有谁敢跳出来说,文字学术成就能超过他们的,就是比肩都不敢。

当时的文字简化,确实是以全民识字的角度出发的,现在条件好了,每个人都能亨受教育,不存在文盲了,但不是人人都能成为艺术家,大多数人还将是普通的劳动者,他们不会去考虑国字里面是或合理,还是玉合理,只会认这就是国字,我们普遍人不用去考虑地球是怎么来的?只要懂得什么时候种稻,什么时候种菜就可以了,大家说是不是?





雪上长留马行处


没有必要,再改回繁体字是不可能的。简化字用着不错,再改回繁体字有何必要?这不是浪费人力物力资源吗?汉字为什么要简化?就是因为建国后,党和政府认识到全国四亿人口中,文盲占大多数。为尽快“扫盲”,周总理组织专家学者论证,制定了汉字简化方案,对汉字进行简化。从此,经简化的汉字因为好学,好写,好认,又在乡村建立了很多“扫盲班”,白天工作,生产,晚上认字学习,于是很快普及起来,在较短的时间内,全国的文盲率下降的很快,简化字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简化字的特点,就是学得快,好认好写。一个小学生,认简化字,写简化字比较容易,但若学,认繁体字可能会很长时间。不能说港澳台的汉字是繁体,大陆也要改繁体,无此必要。现在,使用繁体字的,主要是一些书法家,书法爱好者。繁体字在结构上复杂,但这正是其用作书法字体的长处。简体字用作书法时,因其结构简单,反而不好写,不如繁体字规整,漂亮,有章法,容易布局。


诗书棋酒


改回是实在没必要。

但有必要进行改革,优化汉字非常必要。

废除多音字,多音导致歧义。还huan 欠款、还hai欠款,等等还有,废除这种现象,不要说古代的好,那你回到石器时代。我们的改革是在古人的基础上略有改动,缓步推进,大改动不叫改革(古叫变法),叫革命(古代叫造反)。

适应当代,顺应潮流,是汲取还吸取,是mi鲁还是bi鲁。

在既有的基础上缓步推进,有所发展。

如果非要说繁体字好,我看不见得,由此追朔,甲骨文最好,要不要恢复,这类人只从自己的利益出发,没有发展地看问题。


一支烟0918


这些年,汉语拼音和简化汉字深入人心!好记、好写,是一种文字的革命,是进步!几十年用着都挺好,不能只考虑港澳台和有些华人用不用简化字的事,实际上他们现在也在学、也在用,文字交流的也没问题,非常好!我看回到甲骨文时代行不通;恢复到繁体字的年代也同样不可能了。没有繁体字,我们两弹一星、卫星、航母一个不少,而且也不落后,没有坏处,只有好处的事,我们为什么不坚持呢!所以说把现在使用的简化字再改成繁体字是愚昧之举,应该是想都不要想了!我看,繁体字也只能是供文字研究使用了!


手机用户67866280949


整合简化不妥的汉字不是要全部恢复繁体字。一是合并代替字,如,后与後,斗与鬥,云与雲,丑与醜等,字义不同,应当区分;二是正与草混用,如车,东,门,本为草体字,汉字本以正体为基础,車,東,門千年传承,单独使用,车,东,门组字使用;三是过度简化字,如飞,习等,原字十来画并不复杂。五是相同结构字,简化应当统一,如領,頭,買,貸,貨,等字;结构相同,简化后字异,不妥。再如,聴字,笔画确实多,原意耳听德声,简化口口声声斤斤计较。可否简化为入在上,耳在下结构。入耳为听,比口斤为听顺理。总之,要实事求是,区别对待,不要一刀切。


苍海观潮1


当然有必要,就看管事儿的人弄不弄了。

我不是说全面恢复繁体字,但是局部的一些调整还是很有必要的。

有的简化字弄得很失败,比如:干(干乾幹榦),发(發髮),后(后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