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罗振宇的骗局,大部分知识付费其实都是大忽悠》一文?

D伯爵D


其实,得到并没有完全代替你去读书,只是帮助你选书,他是把一本书的大概梗概告诉你去,并且加上很客观公正的评论,然后你听完觉得想继续深入了解就得自己去通读,如果觉得没意思就算了。

第二个意义,在于,现在人们逐渐没有更多的时间去阅读,所以获取碎片化知识的途径基本就是百度,头条这种网站,但是这种网站的知识八成无法考证,并且更注重态度的多,好多态度也比较极端,不适合人的科学的价值观形成。注意是科学而不是正确。

我觉得,得到的用户,好多不会觉得,教师医生是光荣比别的职业高尚的,也不认为火车站买票不应该有军人优先,因为军人在排队这件事情上,并不是弱势群体,相反他们更加年富力强,多站一会反而更无所谓。

不管什么时候都不该用职业来去说哪个高尚哪个下贱。

这就是逻辑,逻辑思维,中国人最欠缺的东西。

逻辑思维,得到往大了说,有进化中华民族血脉的作用。

绝对好过一万个余秋雨。


真相只有一个pa



当年,西班牙名厨阿德里亚(Ferran Adria)的“斗牛犬餐厅”(El Bulli)还在营业的时候,有人会专门为它先坐一趟十几个小时的长途飞机,再转车两、三个钟头,跑去加泰罗尼亚那边陲小镇,吃一顿可能多达四十道菜,需时两百四十分钟的午餐。再加上金钱开销,这顿饭的成本简直高到离谱;它值得吗?去过的人好像都觉得很值,毕竟是举世知名的餐厅,人类从来没有见过的烹调方式,划时代的食物理解。它到底好不好吃已经是其次了,要紧的是这整套颠覆吾人感官习惯的震撼体验。


假如有人告诉你,你其实用不着自己花那么大的工夫亲自去试,只需要给他一笔钱,让他代替你去,回来之后再声情并茂地向你报告那号称“宇宙第一”的传奇餐饮经验究竟是怎么回事。你愿意吗?


又或者再赤裸直接一点。假设今天有家公司,可以替你省下寻找合适伙伴,彼此调情,然后一直到宽衣解带上床做爱的所有时间和精力,由它的专家告诉你性爱的感受如何。有需要的话,它的专家甚至可以代表你去应付你的老公、老婆或情人,完全不必你自己真个操劳。你所要做的,就只是付给这家公司一年一百九十九块。然后你就可以在上下班塞车堵人的途中,不过每天十来二十分钟,透过专家的报告去吸收好几百次肉体欢愉的“精华”了。你觉得这是门好生意吗?


听起来这不像是个好生意,因为它实在是太荒谬了。吃喝也好,性爱也好,人生种种至为宝贵的经历,怎能让人代劳,而且还得我掏钱请人代办呢?十几二十年前,不是还有人提出“体验式消费”,强调新时代的中产消费者最重视体验,愿意多花一点钱去购买难得的经历吗?如今,经过特别设计的零售实体商店,各式各样各种的深度旅行,莫不风生水起,岂不正好证明了“体验式消费”才是王道?又怎会有人欢迎代替型的体验式消费呢?


然而世事难料,眼下在中国大行其道的“知识付费”,在我看来,有不少走的就是这种替你吃饭和上床的路子。可喜的是,居然有好几百万甚至好几千万的人,愿意主动购买这些网上产品,听专家学者的讲课,听人家向你讲解一本书的内容。而且那些内容还不单是什么成功方程式,四十岁前实现财务自由之类的多快好省成功学,更有不少文明史上的经典名著,以至于最先端的学术专论。看来许多中国人真的可以说是求知若渴,集体患上很多论者所谓的“知识焦虑”。热爱知识,尊重知识的价值,乐意以真金白银去体现这份尊重,我自然举脚赞成。不过,一看到以下这些宣传语句,我就觉得不太对劲了:“我将用一年时间,帮你读完365本书。”“用20分钟时间讲述书中精华。每天入睡前,你的知识都比起床前永久增加一点。”“我们提倡结果导向的学习方法。……每天听书服务,帮你摒弃无价值的‘客套内容’,提升学习效率”。


我会用“knowledge porn”去形容这种趋势,是因为它们有点像色情小说和电影,一方面勾引你的欲望,另一方面则代表你去真实操作,让你在脑海当中想像自己就是那个正在欲仙欲死、大汗淋漓的主角,最后很“结果导向”地消解掉一种难以排解的需要以至于焦虑。


我的朋友罗振宇正是当今“知识付费”行业的佼佼者,他对知识的热诚我从不怀疑,而且他也绝对不会那么粗暴地宣称他的产品可以代替掉你自己阅读的体会。不过他说了一句让我深感不安的话:“当年你在电视台做《开卷八分钟》,不就是最早知识付费产品吗?如果当时就可以收费的话”。原来是我,我在各类媒体上头书介二十年,就好比前阵子逝世的《花花公子》创办人海夫纳,老朽难看,还要看不上把自己甩在后面的时代。

————————————————————————————————————

关注公众号:“sunzhichaoshuo” 或 “孙志超说” 分享更多干货 若有问题,微信公众号点“有问就提”加入孙志超的知识星球,我会认真回答。


孙志超说


我自己是得到APP的付费用户,罗胖自己其实也说过得到的价值观,也表示它对由瓦尔和拉里人类意志是想象共同体的赞同,我觉得它在里面的有个观点非常好,尤其是互联网改变了人类协作社交的基本法则,以前我们可以凭借我们的技能守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而现在,快速迭代的社会技能和几乎每天都在改变的社会认知是我们每个人想要在社会上立足至少要有“空杯精神”,就是我们必须跟上社会的脚步,至少要明白大众的认知,才能保证自己不被淘汰,而这些都是通过知识得来的。

试想一下,如果你能够花费一部分的资金作为成本不说换来你有多少的社会成就,而是换来你不与社会脱节,我觉得这是非常值得也是非常有价值的。知识付费不能说是未来社会的一个风口,但一定能创造小部分用户的社会价值。

而且得到里面的上架的书就不多说了,收录的专辑真的很良心,每天几乎1块钱不到的学习成本就能够学到或者了解到这个社会最顶尖的人的思想和他可以传授给我们的认知技能,这真的是一件非常有价值的事。

像巴菲特、查理芒格这种非常成功的人士,几乎每天都花大量的时间在阅读上,对于我们而言,至少我的认知而言,这真的不算是什么忽悠,在你认同、符合你的价值观的知识体系,你为什么不去花时间去深入了解呢,我都觉得要赶紧趁现在学习,将来知识的成本可能会更高。


大卫和保罗


这篇文章确实在网络上引起了不小的轰动,知识付费是网络时代的产物,罗振宇作为知识付费的领军人物,利用得到app和他的逻辑思维学习方式在近几年获得了可观的流量用户。


对于这个问题我认为,罗振宇确实有过分夸大之嫌~但知识付费并不是骗局的代名词。


知识付费何错之有?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之快已经让人们无暇去甄选信息,知识付费恰恰就迎合了人们的这项需求,把你需要的信息和知识归类汇总,还会给你加入一些必要的解释和拓展,这就把知识变成了一项服务。


当你有需要时,出钱购买服务,既节约了时间还得到了需要的资料,这没什么不对!



知识付费没错,为何还让人感到是骗局哪?


其实,这主要是因为在知识付费领域有些人在踏踏实实提供知识,可是有些人却在贩卖焦虑。


贩卖焦虑的这些人,他们提供的知识并没有价值,只要戳中你心中的焦虑感,那他们的课程就不愁销路。


你每天被焦虑包围,把所有空余时间都留给了这些毫无质量的课程,久而久之,知识没得到,焦虑感却越来越重,关键时间也白白消耗。


罗振宇的知识付费商业化有余,干货不足。


罗振宇连续四年在跨年夜举办《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不得不说,这个演讲一开始质量和深度还是很棒的。


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罗振宇的所有知识付费音频和演讲都变成了大型推销现场,提供完焦虑之后告诉你解决的办法就在某本书里,快去看看吧。


包括得到app上的大部分内容,都只适合企业家和一些成功人士去读,对于普通人未免不接地气了一些。


所以,我觉得,知识付费确实是大势所趋,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贩卖焦虑的鸡汤会逐渐被淘汰,提供的知识也会走上正规。


对于我们购买知识的人而言,打破知识和实践之间的壁垒才是购买知识的价值。


有书知道


《得到》的知识代替不了学院的教育,罗正宇也没有这样的野心,他只是帮助你在碎片化时间里知道点什么,这些“什么”不能帮你成为专才,但能帮你了解其他行业相对靠谱的常识。愿意为这些常识付费的,是得到的目标客户。

我在得到上订阅了几个专栏,专栏的内容可能买几本书也能看到,但是阅读能力的退化让我很难抽一个小时或者半个小时去阅读比较枯燥的书籍。相信情况和我一样的人不在少数。擅长读书的人可能对他人咀嚼过分享出来的知识很不屑,然而不擅长读书又想获取些知识的人,只好在得到听书了。

知识分享,这样的节目有很多,比如《晓说》、《观复嘟嘟》、梁文道的读书分享等。上述这些是免费的,得到选择收费而且还不便宜,这成为得到为人诟病的另一个原因,价格更亲民些就好了。


静水流深


帮别人读书,罗胖是归纳总结,然后告诉听众;他收费可能就是因为“归纳总结”,听广播小说一直不收费。

我以前听罗胖的节目,那时不收费。收费以后不听了,也没不习惯。不是因为钱的问题,如果想听还是会付费;也是因为钱的问题,才放弃的。我相信有人会寻找流行书,并像王刚读小说那样说给大家听。这里关键不在于总结归纳,而在于领会有益的、有新意、有启发、有新角度的思想;找到这样思想性的书,照原文读可能更好;光知道有这么一个思想,也只是知道而已,要启发自己还需原著的滋养。

在习惯读原著的人那里,有人有权威选书并读给你听,是很好的事情,这是一个市场分支。


透视线


是不是忽悠不是重点,你从中能获得什么才是关键。

别人怎么说,和你听到什么本来就是2件事。

作为一个成年人,看听一个东西以对错与否作为评判标准本身就显得幼稚了。

从我个人听罗辑思维来看,有2点对我有利。第一,别人把读书经验分享给你,帮你节省时间去迅速的了解你本书。第二,罗胖也好,里面老师也好,他们的观点提供了一种解释,他会告诉你推出这种解释的逻辑。这种解释本身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提供你一种思考推导的方式。不要考虑对与错,知道其推论的方式才是学习的重点。其实喜马拉雅也不错,不光罗辑思维一个节目,只是罗辑思维体现的更明显。

最后一点,虽然罗辑思维一直紧扣商业,但是如果你想把罗辑思维当做一门成功学来看,尤其把成功与否当做检验学习效果的方式,我奉劝大家还是要看开点。


耕耘使


知识付费产品就像外卖小哥送到你跟前的便当。

不用你买菜买肉,不用你亲自下厨,一份鱼香肉丝就放到你面前。

饥饿难耐的你吃的津津有味,吃完后一抹嘴,你说这便当是骗人的,根本就不是我要的川菜?

所以,知识付费是不是骗人根本在于你“饿不饿”,也就是你有没有“知识焦虑”。

在当今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时代,知识(或者信息)成指数级增长,而各行各业、各类岗位的竞争日趋激烈,个人的知识迭代如果跟不上社会发展,被淘汰是迟早的事。

尤瓦尔·赫拉利在《未来简史》和《今日简史》中都对此有过分析。

赫拉利认为,人工智能的崛起会造成人类社会大规模的失业,而这一次的失业和过去发生的失业很不一样,它会让大部分人都变成“无用之人”。

不要以为自己不会被人工智能取代,人工智能目前当然不能做到完美,但它只要做得比你好,就能取代你。(关于人工智能的发展可参考本人头条号文章)

所以说,“知识焦虑”确实是存在的。如果你连“知识焦虑”都没有,那实在是太可怕了。

“知识焦虑”为知识付费提供了底层需求,目前市面上多数的知识付费供应商都在主打这个卖点。

知识付费产品或许没有详细的论证,没有完整的体系,但它可以高效的提炼知识点,让你快速地掌握一门学问,学到对你有用的概念和理论,使你能够立即上手。

就像游牧民族,哪里水草丰满就奔向哪里,吃饱喝足之后就转移到下一个目的地。

就像吃便当或者喝速溶咖啡,它们剥夺了你亲自下厨的乐趣和现磨咖啡的惬意,但它们能让你保持精力。

当然,再好的知识付费产品也替代不了自主学习。况且,用多了这样的产品,阅读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会有所下降,更会对现成的知识服务产生依赖。

尤其是在当前这样的碎片化时代,君不见现在很多人连篇幅长一点、内容深一点的文章都不愿去读了吗?

所以,如果你有时间、有精力,还是亲自下厨做一桌菜或者享受现磨咖啡的悠闲时光吧。

因为,那才是真正的生活。





新知笔记


我就是心甘情愿被罗胖骗的人,而且估计还会被他骗下去,除非找到比罗胖更高明的骗子。

所谓知识付费,不一直存在吗?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不需要付费吗?你买正版书籍,不需要付费吗?有人回答,知识付费时有知识的人骗无知识的人,你在课堂中不就是比你有知识的老师在讲课吗?你读书,就是看比你有知识的人,写在书本中的你不知道的知识吗?你的老师在骗你吗?书的作者在骗你吗?同样,知识付费的讲述着真的在骗你吗?

你受的教育,每一堂课都值得吗?学校教育把有些人培养成人才,精英,有些人在学校教育中没学到啥,浪费了时间和金钱。一个班的人,接受几乎同样的教育,有人成龙,有人成虫。到底应该从教育反思,骂教育是骗子,还是应该从自己反思?

书籍也一样。很多人说要读原著,当然好。但每个读原著的人就能得到作者的本意,未必。但一个思想写成文字的时候,就会有扭曲。所以禅宗有“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说法。那么,我们是不是任何书都不要读?一本书,不能表达作者的原意,每个人都读出自己的东西。同样,我们听别人的解读,这种解读带有解读人自己的加工和思想,如果对你有启发,就有收获。

我就是得到的获益者。我平时读书就比一般人多,一年至少50本以上,一般还都是大部头,比如《罗马人的故事》、《光荣和梦想》、《枢纽》、《人类简史》、《未来简史》、《自私的基因》之类。同时,我从得到中获益匪浅,从得到中的熊逸书院、施展的中国史纲、刘苏里的名家大课、卓可的科学思维课和卓老板聊科技等等,获得全新的视角。尤其是卓可的聊科技和科学思维课。我原来涉猎的书籍在科普方面较少,通过卓可的课程完整建立了很多领域的科学基本知识,引发了我对科学的兴趣,自己又买了费曼的《物理学讲义》一套在慢慢读,同时也将演化论相关的经典书籍找过来系统地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可以说,如果没有卓可的课程启发,我现在不可能有现在的科学知识构架。

知识付费是否有价值,是否是骗子,市场就会决定。罗胖等不可能从别人口袋里把钱掏出来。有人从知识付费中获得启示和收获,有人只得到皮毛,很正常。哪些站在旁边冷嘲热讽的人,多半也是哪些当年鼓吹知识无用论的人,或者自己不愿努力也嫉妒别人努力的人。


明日Will


1 这个就是蹭热点,博眼球,来个十万+阅读的,知识付费缓解的是这个互联网时代的知识焦虑,这个时代唯一不变的就是变,你以为熟悉专业的东西,一不小心就被颠覆,创新颠覆取代了经验权威主义,全民发声。中国这十年是金融扩张,物质过剩,信息爆炸的十年,一切都过剩的时代每个人都渴望进步改变。
2 知识付费分三种类型,一种是思维认知方面的,也就是我们经常在公司听到的格局,觉悟这些一个人看待事情的底层思维,战略思维层面的知识。比如混沌大学,就是讲思维认一个方面的东西,说的专业点就是哲学的范畴,培养的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没有一定阅历和视野的人听了也只是皮毛,无法学以致用。



第 二种是专门讲各行各业里做事的一些做事的一些理论方法,框架套路方面的东西,逻辑思维的知识就是篇向这个方面的,比如我最近想研究产品运营的一些套路方法,我就去听了产品经理的产品经理课,都是框架和理论方法,具体怎么做是要靠自己去实际运用总结,古人说的学以致用,二不是学了就忘。
3还有一种付费课程,就是针对某个具体技能的细节和实操的,比如学PPT课程,都是直接给你实操细节的,复制粘贴就用上,所以说啊,看个人需求,如果你是体制内的,大公司的做事的方法套路都会的,想要提高思维认知就选类似混沌大学这类的知识付费,如果是想了解其他行业的一些理论和做事方法套路,选逻辑思维这样的知识付费提供商,你想要具体到某个点上的,细节实操的可以复制操作的,你跑去听认知思维和理论方法的,,听再多都觉得骗人,说到底还是个人层次,人生阅历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