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七贤”里的小弟弟,也是出名的吝啬鬼最世俗的一位

提起魏晋名士风流,就会想到“竹林七贤”。这七位中年龄最大的是山涛,最小的是王戎,二人相差二十九岁。王戎加入“竹林七贤”队伍时才十五岁,是比他年长二十岁的阮籍推荐来的。

小王“人小鬼大”。七岁时和小伙伴们在路边玩,小伙伴们都去摘路边树上的李子,唯独他不行动,并且预言:路边过往人多,甜李子早被摘完了,肯定是苦的了。果然如他所云。

出身名门的“大俗物”

这位小鬼王戎出自著名的琅玡王氏。琅玡王氏是魏晋时期著名的门阀士族,人才济济。王戎的爷爷辈出了位“二十四孝”中“卧冰求鲤”的王祥,同辈人中有位极人臣的王导、王敦,还有那位把钱称为“阿堵物”的清谈家王衍,下一辈堂侄里出了“书圣”王羲之。可见这个家族繁花似锦、烈火烹油般的盛况。

不过纵观王戎的一生,会发现他却是个大俗之人。虽然名列“竹林七贤”,但却并不像其他几位那样清新脱俗,反倒是“取容于世,旁委货财”(房玄龄评语),世俗意味很浓重。

阮籍(210年—263年),三国时期魏国诗人_图

不过青少年时期的王戎还是气质不俗,风雅迷人的。他和竹林朋友们“红尘作伴活的潇潇洒洒,策马奔腾共享人世繁华,对酒当歌唱出心中喜悦,轰轰烈烈把握青春年华”,好不快活!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推荐人阮籍首先发现了王戎身上的“世俗”味道。有次竹林七贤开趴体,王戎姗姗来迟。阮籍就开他玩笑:“这个俗物又来败坏大家兴致了。”(“俗物已复来败人意”)王戎回敬地好:“你们的兴致要是我能败坏的了得的,那这兴致也就不值钱了。”

后来王戎当了大官,有次穿着官服,乘着公务车路过黄公酒垆。他对车上的人说:“我当年和嵇康叔叔、阮籍叔叔们在这家酒垆畅饮,在竹林下游乐,可惜两位叔叔都已亡故,我也为时事所拘。如今看到这家酒垆虽然近在眼前,感觉中却邈若山河般遥远。”从这番感慨里依稀可辨别当年那个丰姿俊朗、睿智过人的少年郎王戎。

魏晋的 《七贤图》_图

富甲京城,却爱钱吝啬

《世说新语》中记载的九条关于吝啬鬼的八卦,王戎就独占四条,可见其抠门程度在当时已很出名。著名但是王戎卖李子的故事。注意了,王戎这一生真是和李子干上了,聪明因为李子,抠门也是借李子这个道具。

他家有棵李子树结的果实又大甜,一般人大概想的是自己吃或者送亲朋,可王戎干脆摘了李子拿出去售卖。王戎家真差钱儿吗?要知道他本人位列公卿,拿着高薪,家底雄厚。更有意思的是,他怕买李子的人用李子核也复制了他家的好树,于是不厌其烦地“钻其核而后出售”,被世人传为笑谈。

还有更搞笑的事:王戎有个侄子要结婚,王戎不得不随份子。这岂不得要了老王的命啊?!老王最后忍痛送了侄子一件单衣。侄子知道叔叔抠门,也没说什么。

西晋王戎《华陵帖》_图

谁知道老王过了几天又登门了。侄子以为叔叔良心发现,觉得单衣太轻了,要补贺礼,连忙把叔叔迎进来,还很客气地对老王说:“叔叔,咱们都是一家人,送单衣挺好的嘛,不必见外。”结果侄儿会错了意,老王张口就是:“你能不能把那件单衣还我呀?”原来人家是跑来索要单衣的,真让人无语。

王戎女儿当年出嫁时王戎借钱置办了一笔嫁妆,体现了老王有钱不用,喜欢借贷的习惯,而且这笔债务转移到小两口头上。婚后小两口没顾得上还贷,所以每当女儿女婿来他家,他就摆脸子给他俩看。小两口这才反应过来,赶快把债还了,这下老王才笑逐颜开。

王戎就凭着“性好利”,置了不少园田物业,聚敛无度,所以成立京城土豪。他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老婆坐在摇椅里扒拉算盘珠子数钱。

王戎与山涛_图

功利心重,却善于自保

王戎在官场上平步青云,做到三公,是竹林七贤里官最大的。

他在担任司徒服务齐王司马冏的时候,正好赶上司马家的另外两个王联手来讨伐齐王。司马冏问王戎怎么办。王戎慷慨激昂地一番陈词,说什么你老大举义兵,安定了晋朝,拥立了惠帝,天下没有第二个了。但是,您没有封赏有功之人,失去了人心。如今遇到二位王爷的百万雄兵,假若您能放弃权力,回齐王封地隐居,这才是自保的最好方法。

司马冏还没听明白,手下的谋士一下子就急了,怒斥王戎胡说八道。在乱世里,权力就是命根子,怎么还能拱手让人以求自保?如今的司马冏已经没有退路了,只能迎战。

王戎(234年-305年7月11日),字濬冲_图

王戎也后悔刚才那番胡说八道了,冷汗直冒。他心想,别还没等到二位王爷来讨伐,自己今天就丧命了。于是他想出了个很奇葩的主意,说:“我要上厕所。”一溜烟就跑了。过了一会儿有人来报告,王戎掉茅坑里了。当人们把满身粪便的王戎从茅坑里拽出来后问他。他说:“我吃的五石散药性发作了。所以刚才胡说八道了,各位只当我什么都没说啊。”大家还真信他了。这次王戎把责任推到“五石散”上而化险为夷。

王戎的抠门,以及各种奇葩做法给后世人留下笑柄。但是,人无完人,他充分发扬了自己的“不足”,让周围的人不至于认为他“水至清”,在乱世中保全了性命。从这个角度说,正是因为王戎的这些“不足”构成了他的生存智慧。

《历史堂》出品 文:刘樱姝

参考文献:《世说新语》《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