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立言,无问西东”

——“立德立言,无问西东”

这是一部充斥着文人风骨,在无力挣脱的生命里愿意尊崇内心的影片。

虽然它仍有瑕疵,虽然它在编剧的笔下渗透着略有主观的想法,但仍阻挡不了它光辉——这是一部优秀的作品。

(一)

“如果你们提前了解了,你们要面对的人生,你们是否有勇气前来?”

我本以为这是句烂俗的台词,像极了电影的英文名《forever young》。

(二)

这不是一部按照常理出牌的电影,它从现代的北京,一路将视线跨过文革,跨到民国,这一路上,无数文人做了陪衬,把风骨贯穿在历史中,无数将士收了嘶吼,把热血倾注在生活里。

若是知道自己的善意可能被人践踏,自己的信任被人利用,是否还要坚持善良和信任。

若是知道自己爱慕的姑娘心有所属,容颜不在,是否还要继续深爱。

若是知道忠义不得两全,进退皆是为难,谁又能做出最正确的选择呢?

(三)

这是一个波澜壮阔的故事。

最初的故事短小精悍,却最震慑人心,我也仅需要用原文来表达我当时听到、看到这段话的感受——

“当我在你们这个年纪,有段时间,我远离人群,独自思索,我的人生到底应该怎样度过?

某日,我偶然去图书馆,听到泰戈尔的演讲,而陪同在泰戈尔身边的人,是当时最卓越的一群人(梁思成、林徽因、梁启超、梅贻琦、王国维、徐志摩),这些人站在那里,自信而笃定,那种从容让我十分羡慕。

而泰戈尔,正在讲“对自己的真实”有多么重要,那一刻,我从思索生命意义的羞耻感中,释放出来。原来这些卓越的人物,也认为花时间思考这些,谈论这些,是重要的。

今天,我把泰戈尔的诗介绍给你们,希望你们在今后的岁月里,不要放弃对生命的思索,对自己的真实。”

何为真实,它是这样的——

什么是真实,做什么和谁在一起,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

(四)

起初我还未意识到北平的清华园的风景,只因那句“咱们学校里全是男的。”我会心一笑,便知道这所五道口男子职业技术学院的风貌。

要看这部电影,细节得是稍微懂一点的。

比如北平时绝口不提校名,一句全是男人便足以概括。

比如沈光耀的出场,举手投足,与他家族的背景,成长环境都有关系。

沈光耀的故事,很有意思,他的出场惊艳了当时的女同学,也惊艳了在场的观众。

他的故事里,有西南联大的真实。

那一幕静坐听雨,那一幕独自垂钓,那一幕冒雨锻炼。

文人的风骨不会因为环境的改变而改变。

他们的自信从容,即使敌机轰炸也要悠然烫一杯羹。

喜爱鸽子或是终生平等都是理由,逃命也得带上它们。

躲藏在山洞里,哪怕敌机飞过,也有各方的人物操着各方口音传着学问。

我为此,肃然起敬,尤其我知道这是真实存在的过往,便更难以平静心情。

我是学过商务的,里面有一段理论让我记忆犹新。

我曾经亦想坚守这世上必然有比此时的生活中,所见,所闻,更为重要的东西,却总也力不从心,做不到。

后来在书本中看到了马斯洛夫需要层次理论,便把一切归于能力不足,层次不到的问题。

可这世上,必然还有值得让人放弃很多选择而慷慨前行的理由,我想,流淌在血液里让人感动的,不过“国风”二字。

沈光耀是一个近乎完美的人,他各方面优异,同朋友捕蛇是为了取蛇胆给父亲治眼疾,有情有义,也想忠孝两全。

母亲对他教诲是每一个人都应当学习的,那不仅是一种对子女的希望,也是每个人应该生活的模样。

作者是有心的,她特意设计同学们在窗外的偷听和言语,是让平淡生活里多了一抹阳光。

沈光耀的一生是光荣的,他远离家乡读书,为了求知,也为了救国,他加入飞虎队,为了救国,为了那些弱小的人,他为了那些弱小,甘心付出生命。

而他的母亲更叫人钦佩,她对儿子的教诲,不以所受辛苦而论,对待儿子的校友,做事得体有面,最后得知儿子以身殉国,也不见其有失风度。

只是那一碗莲子羹,从开始她专门给了她的儿子,她的儿子专门分给了贫苦的孩子,最后她又将这一碗羹,分给了儿子的校友。

何处不是传承。

(五)

文革的故事,其实有两个。

一是清华大学的一位为核试验献身的年轻人,因满足儿时遗憾而痛苦一生的年轻人,为理想而一步之错的年轻人。

一个人爱别人的时候会怎样?

会认真,会细心,会在乎她的一举一动,会敏感,会难过,会忍不住的去占有,又有忍不住的胆怯,生怕冒犯了她。

会接受她的一切,只要她坦诚。

会爱上她的一切,只要她在心中依然。

同是孤儿身份的他,做到了,他的细心让他看到的印章的残缺,而印章在送达之前的波折也暗示了他的结局。

一句:“我还有人需要照顾。”

到后来的舍弃一切。

其实他是被命运推着走的。

在心爱的女人和最好的朋友暧昧时,他选择了退让。

在心爱的女人被人“打死”时,他无能为力。

在心爱的女人面目全非,孤身在异国他乡时,他已经为国献身,身体早被核辐射整垮了。

他是一名令人尊敬的人,却也是一个让人难过的人。

他的性格是适合做科学研究工作的,这从他心爱的女人和好友在偷写老师妻子的坏话时就被评价了。

可惜,偏偏是你,带着她跑遍了清华园,偏偏是你,说了要照顾的人,却没能在最合适的时候发生,偏偏是你,舍身,却顾不得。

连为心爱的女人讨回公道,都无能为力。

王敏佳,一个无妄之灾的女人,她让我们看到了无数个自己,那个敢作敢当,心向着自己的老师,有些幼稚,又有些虚荣,为了满足那一点点小小的遗憾,不惜一遍遍欺骗着别人和自己。

如果当初真的给毛主席献花了,也许之后就不会一直给人显摆了。

王敏佳的结局,其实从一开始她人的喃喃碎语中就注定了。

当心中的守着的那一丝小秘密被人打破,当所有的一切都被否定,王敏佳展示给我们的,不过是一个可怜的小女孩儿为了弥补自己遗憾的样子,为此这些年的如履薄冰和小心翼翼,都成了攻击她的理由和借口,她无力反抗,也没人帮忙。

而在这时,她心仪的男子却抛弃了她,最终,她终于不再是活在过去的小女孩儿,成了一个真正的王敏佳,而在她接受了现实时,她的生命险些消失,容颜尽毁。

后来,哪怕她远走他乡,隐姓埋名,在深夜里无人知晓时,她抹着那个人专门送来的雪花膏,也会蒙着脸入睡。

其实,她还没挣脱了过去,或是说,她还是在意着一些事情吧。

第二个故事,则是毁了以上两位的起因。

只因那一句“人就不能变吗?!”

即是怒吼,也是疑问。

人就不能变吗?

谁敢轻易结论。

这个故事里,没有对错。

老师曾经真心爱过他的女人,他的女人一生都用心守护着这份爱,并供着老师读完了大学。

可大学毕业了,老师变心了。

错了吗?

在爱时轻易给了人承诺,给了承诺却无法做到,是错。

可在爱时说爱,不爱时拒绝,有错吗?

若是真心不爱,便不去耽误对方,才是对对方最大的尊重。

可一方变了,一方没变。

于是,悲剧产生了。

而后老师不断的冷战来表达自己的反抗,而女人不断的通过暴力来宣泄自己痛苦,恶性循环,人尽皆知。

其实女人是真的爱老师,她舍不得吃喝,通过嘲讽来获得那个男人的回应。

她十多年来,食没有同碗,寝没有同床,只求把这个男人困在自己身边。

她能从字迹里想到多年前一位女学生的作业,若不是爱一个人爱到疯魔,怎会有如此举动。

至于那一条勾引别人老公的罪名,也是有原因的。

因为她的老公,对待仅仅教授过几年的学生都比对待她好,而信上种种都句句属实,她没法反驳,又无力反抗丈夫对她的冷漠,最后只能把所有的委屈和不满,都强加在一个陌生女人的身上。

因为这个女人,成功的打破了她的幻想,让她意识到自己绑得住丈夫的人,可她丈夫早就不爱她了。

其实她没那么坏,她也是命运的受害者,当她看到那个陌生女人倒在血泊时,她吓到尿了裤子,杀人,本不是她的本意,早在局面失控时她就已经慌张。

她回到家时,失魂落魄,镜头闪过她与丈夫当年的相处的场面,那是她人生最幸福的场景,于是,她投井了。

这是一段没有对错的故事,人会变吗?人可以变吗?别人能接受你的改变吗?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答案。

其实老师心里是有妻子的,人非草木岂能无心?陪伴了这么多年,他能忍受了这么多年的打骂,都是为了报答之前妻子对他的支持和等待。

若他真的厌恶妻子,感觉这个女人让他深恶痛绝,不如死了才好,那么妻子投井时就不会惊慌失措。

他何尝不了解妻子对他的爱,可他接受不了,因为他深知自己早就不爱对方了。

他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对方,也会用每个月的粮票来回到当年的恩情,尽力做到两不相欠。

他心里有这个妻子,可那不是爱。

其实,他才是剧中最可怜的人。

(六)

现代职场尔虞我诈,哪怕是最信任的人,也会有背后捅刀子的行为,男主被捅了刀子,还要默默承受。

做了帮助他人的好事,却也要面临被赖上被讹诈的风险。

有时,我们没办法左右这个社会的大环境,只能选择自己做一个怎样的人。

(七)

正如作者所说,这部电影包括的内容很多,可惜还有很多瑕疵的地方,若是全篇都如同起初故事那般精悍,才令人叫绝。

电影起初,四个剧情剧情尚未开始就频繁切换镜头,令周围不少人一开始都摸不着头脑。

我个人思想有些阴暗,且历史上一直有“人相食”的事情,在沈光耀的故事里,他个人每次架着飞机飞过都要把自己的食物分给难民孩童,我个人认为是通篇的败笔(仅从电影角度)。

虽然我深知编剧想表达的思想和态度,并希望将故事连接起来,可自古以来“不患寡患不均”的思想一直都有,一个人的杯水车薪可能在那时会起到反作用。

我想编剧也深知这种情况,从她设计文革的剧情中便能看出一二,可惜在此处设计出更好的剧情来撼动人心。

最后在故事的衔接处,除了第一处故事的衔接,其余的衔接都让人感到是为了衔接而衔接,有种“命中注定”的感觉。

也许编剧是既要交代过往,又想延续如今,表达一种传承在不同时代都能延续之类的思想。

可惜所图甚大,有点弄巧成拙。

但瑕不掩瑜,这仍不能影响这部电影的优秀。

只问初心,无问西东。

喜欢我们就请在今日头条搜索[午夜酒馆]我们不见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