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元帅曼施坦因与苏联元帅朱可夫相比,谁的军事指挥才能更高?

柒月杂坛


熟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的军迷都知道,斯大林格勒大会战是以苏联红军的胜利而告终,但是,在这次大会战之后,苏德双方又发动了一场扑朔迷离的大战,那就是德军在哈尔科夫进行的反击战。可以肯定的说,如果不是这场战役,纳粹德国的败亡至少要提前一到两年,而这场反击的策划与指挥者,是由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最具军事才能的曼施泰因元帅完成的。

曼施坦因(1887-1973),二战时期德国的军事家、战略家,他被后人誉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的三大名将之首(另为隆美尔、古德里安)。他过人的军事素质、出色的军事指挥艺术,对世界军事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非常值得后人研究。与那些制造屠杀的纳粹德国政客们和党卫军首脑相比,曼施坦因虽在希特勒所发的的战争中指挥了许多重大战役,但他却反对纳粹的屠杀政策,更没有参与屠杀暴行。虽然他被授予了德军元帅,却终生未加入纳粹党,也正是因为如此,加上他令人惊叹的军事造诣,使他赢得了敌国的尊敬和历史学家、军事学家的客观评价。

哈尔科夫反击战役从整个苏德战争的进程来看,德军的这场局部的战役胜利,并不能扭转自斯大林格勒战役后出现的德军溃败局面,更无法阻止由于纳粹德国军事政治经济体制的缺陷而导致的失败命运。就在哈尔科夫战役结束不到4个月之后,在由于哈尔科夫之战而形成的库尔斯克突出部,将展开一场真正决定两国战争最终结局的空前大会战,而哈尔科夫战役,则作为东线德军走向覆灭前的最后胜利而载入史册。

1942年11月21日,就在斯大林格勒战役激战正酣之时,曼施泰因奉命担任新成立的顿河集团军群的总司令,也就是在同一天,朱可夫的红军,主要是远东部队,经过两天的猛攻,打垮了斯大林格勒两侧的罗马尼亚军队,合围了保卢斯的德国第六集团军。

此时,苏德两军之中唯一清醒的人就是曼施泰因,苏联人因为在此之前损兵折将,这回终于抓住了一次围歼德军重兵集团的机会,他们也就没有考虑得更深远一点,如果苏军不是将自己所有的人马都紧紧地围住第六集团军,而是击打德军南翼脆弱的交通线和补给线,其结果将是截断整个德军南翼的后路,这样一来,从高加索到伏尔加河地区的德军,包括第6集团军、第4装甲集团军、第1装甲集团军、第2集团军和整个A集团军群在内的德军,都将会遭到致命的一击。

1943年2月1日,处在斯大林格勒合围圈中的德军停止了最后的抵抗。在此之前,为了挽救合围圈中保卢斯的第6集团军,曼施泰因不顾自己薄弱的左翼,打开了一道通往斯大林格勒的空中走廊,如果不是“吹牛元帅”戈林的无能,第6集团军还是有可能通过空运获得补给,而第4装甲集团军在他们卓越的指挥官霍斯上将的指挥下,曾经面对着数倍的苏联红军,前进到距离斯大林格勒不足30公里的地区。然而,保卢斯的愚忠使他不敢违逆希特勒的坚守命令,他坚决不肯率领他的部队突围,这样一来,顿河集团军群不得不同时进行三个方面的作战,一是拯救第6集团军,一是保护高加索地区的德军的交通生命线,还有一个就是使他们自己不被绝对优势的苏军围歼。

随着斯大林格勒战役的结束,德军顿河集团军群更名为南方集团军群,但他们的防线上却漏洞百出,因为苏军的实力要超出德军好几倍,而且现在的苏军已经可以行动的自由了,他们不断以大兵团迂回至德军的两翼,力求歼灭更大量的德军。不过,靠着曼施坦因出色的指挥,及霍立特集团军和第4装甲集团军的巧妙防御,他们成功的瓦解了苏军的企图,并且在亚速海和顿涅茨河之间重建了稳固的防线。

此时的曼施泰因格外镇定,因为他终于看到了自己期盼良久的战略形势,可以让自己先前的战略设想得以实施。他因此拒绝了希特勒要他收复哈尔科夫的命令,同时他也不肯运用刚刚拨给他的党卫军装甲军来防守第聂伯河一线,苏军向西南方向的大迂回攻势,给他提供了一个绝好战机,他可以集中起自己全部的机械化部队,打击苏军毫无防备的右翼战线。

2月19日,曼施泰因终于说服希特勒放弃他那不切实际的坚守战略,取而代之的是实行他的反击计划,他现在已经将三个残破不全的装甲军从米乌斯河上撤了下来,现在他们的周围,苏军一共有三百四十多个旅级以上的作战单位已被确认,以师的数目计算,德军现在处于一对八的劣势,但是曼施泰因仍以霍立特集团军防守米乌斯河正面,同时命令第4装甲集团军,开始攻击第聂伯河渡口一带苏军的接合部,不久就击溃了四个军的苏联红军,这样一来,第1装甲集团军也从困难的防御战中解脱出来了,这两个集团军通力合作,又打垮了从西正面上攻击米乌斯河防线四个军的苏联人。

德军就以霍立特集团军防守的米乌斯河一线为砧板,两个装甲集团军为铁锤,合击位于第聂伯河和顿涅茨河之间的苏军西南方面军,由于从三个方向遭到夹击,这个方面军迅速土崩瓦解,拚死向北顿涅茨河以东地区逃走,包括第6集团军、第1近卫集团军和波波夫集团军在内,一共有八个军、十个步兵师和五个特种旅都被击溃。

根据俄罗斯1993年发表的资料,从1943年1月13日,苏军在沃罗涅日到哈尔科夫方向发动进攻,至3月25日哈尔科夫战役最终结束,红军各参战部队一共死亡、失踪、被俘了100694人,受伤和患病139336人,损失坦克和自行火炮1345辆,各种口径的火炮、迫击炮5291门,飞机417架。

在这个巨大胜利的鼓舞下,曼施坦因继续挥军向北进攻,开始打击哈尔科夫苏军的南翼,第4装甲集团军又击败了苏军第3坦克集团军,然后德军向北方作了一个旋转,迫使哈尔科夫一带的苏军弃城而走,到3月14日,德军重新占领了哈尔科夫。而在他们的对面,苏军因为斯大林格勒战役获胜而刚刚建立的阵线,而且是处于8比1的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又被曼施坦因打回了原形。可惜的是,曼施泰此时已经没有预备兵力可以用于扩大战果了,因为希特勒对此次战役并不看好,所以他并没有给曼施坦因足够的兵力及装备,以至德军错失一个绝佳的战机。

曼施泰因在哈尔科夫取得的胜利,暂时解除了苏德战场上德军的不利形势,使战局僵持下来,不过,希特勒很快就把这个得之不易的胜利给糟蹋了。因为在接下来决定两国最终胜负的库尔斯克大会战中,希特勒固执的调走了参战的德军主力部队,以至德军功亏一篑,曼施坦因在其所著的《失去的胜利》一书中,就库尔斯克大会战的结果,曾耿耿于怀的写道“当朱可夫已经用光了他的预备队时,而德军手中还握有王牌未出”。


刀墓手札


我是“麻辣战争”头条号主编龙舞风行,对这个问题,我是这么看。

曼斯坦因在二战时和古德里安、隆美尔并称为德国三名将之一,是德国著名军事家、战略家和战术家。能够同时冠以战略家和战术家这两个头衔,也就是说他既有大视野、大格局和大战略的头脑,也有惊人的战术指挥能力,两者都到了“家”的层次。

其战略家的才能,在二战的法国战役中表露无遗,当希特勒准备进攻法国时,当时的德国统帅部里,没人认为能够完全击败法国,因为法军无论是数量和坦克等重装备都超过德军,德军统帅部拿出的一战之前的施里芬计划改进版,进攻比利时,和英法联军正面硬碰硬这一方案即使顺利执行,也只是占领法国北部的部分地区,赢得一场有限的胜利。

曼斯坦因提出出兵阿登森林,从中路主攻,一举将法国切割成两半。希特勒按照他的作战方案实施,39天灭亡法国。

此后的苏德战场,他率领第十一集团军在克里米亚半岛以少胜多,大败苏军,此后的斯大林格勒解围战,哈尔科夫战役,他总能以少胜多,显示了卓越的战术指挥能力。

再说朱可夫,这位苏联唯一的战神,堪称苏德战场的救火队员,哪里有危急,他就被斯大林调到哪里,而他到了之后总能扭转战局,无论是列宁格勒保卫战,莫斯科保卫战,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在他的指挥下都取得了最后胜利。

朱可夫的成名之战是诺门坎战役,这一战,苏军在人员、坦克大炮等重装备都占据绝对优势的情况下,虽然击败了日军,但己方的损失比日军还要大。

后来苏德战场上朱可夫指挥的战役,无论胜负,苏军伤亡被俘人数总是远远超过德军,这给朱可夫的将星光环染了一点乌色。

所以,两者比较,我认为曼斯坦因稍稍胜出。


麻辣战争


曼施坦因和伦德施泰特还冯.博克三位元帅是欧洲战场的灵魂,埃尔温.隆美尔元帅没在最高统帅部任过职,但他是最出色的战术家!


哈尔科夫战役,经典中的经典,以少胜多的典型。个人认为比奇袭法国的战役还要经典,只是影响力没有前者大了。曼帅绝对的当世第一流战役指挥家。灭法国的计划叫做曼斯坦因计划!德军斯大林格勒战役失败以后又是曼斯坦因指挥的哈尔科夫战役使纳粹德国又苟延残喘的多活了三年。而且每次都是以少胜多,我个人感觉曼斯坦因是二战最好的指挥官。当然朱可夫更值得尊敬,因为他打赢了正义的战争。

总结:曼斯坦因是德军后期救火队长,朱可夫是苏联前期的救火队长!这当然是曼施坦因啊 朱可夫每次打仗都是几倍十几倍的实力打赢还死的比敌人多 曼施坦因都是以少胜多 现在很多军校都那曼施坦因的作战当教材 指挥和军事才能可见一斑。在朱可夫元帅的指挥下,几百万苏军包围柏林,满载弹药的大炮坦克整装待发,而柏林只有些十几岁的少儿兵,而且弹药明显不如苏军,就这样苏军拿下柏林死了32万士兵,苏军跟德军打仗就没有以少胜多的,而德军几乎都是以少胜多的,你说谁厉害。两人不一样吧,曼施坦因是帅才,朱可夫属于将才,曼施坦因擅长的是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朱可夫擅长的是战场的把握,临场发挥性质的。这个也得看时候,朱可夫也有成长的过程啊。二战结束时候朱可夫肯定是爆了曼不群的。朱可夫从莫斯科推到了柏林,战损比越来越高,苏联战术越来越成熟。朱可夫每次都集中优势兵力打击敌人,这是一个军事家,战略家的真正能耐。一群弱智说人海战术的,听说过八里桥吗,何况不以多欺少,难道以小博大?说真的曼不群照朱可夫权力上差了一个档次,没办法全盘指挥,全盘指挥能力没法得到锻炼,肯定被朱可夫完爆。


春日盛宴


以下个人见解:

曼斯坦因,是被西方军事家认为纳粹德国三大名将之一,出身贵族,典型的普鲁士将领。二战德国中最伟大的战略家,也被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最优秀的将领,是德国全军中罕见的全才。他的战略思想深邃而可怕,他所策划的每次战役几乎都是杰作,总是让对手举止失措,胆战必惊;他是能够将现代化的机动观念和传统的运动战思想巧妙的融为一体的专家,同时对于各种战术运用自如,能够力缆狂澜的军事家,是一位真正的军事天才。英国军事史学家利德尔-哈特在评价是说“曼斯坦因对作战的可能性独具慧眼。”并说“曼斯坦因元帅已经证明了是德国陆军中作战能力最强的军事指挥官,他们都希望他能够胜任德国陆军总司令一职。”


朱可夫,一位叱咤风云的人物高级指挥员,因屡立战功,智慧卓越,创造了世界战争史上的一个奇迹,骑兵出身,一个从士兵晋升到元帅,漫长的军旅生涯中立下了举世公认的赫赫战功,四次荣膺苏联英雄的称号,是仅有四次荣膺苏联英雄称号的两位人物之一。作为一名高级指挥将领,朱可夫具有高超的指挥艺术,远大的战略目光、冷静的判断力、胆大果断的作风,同时也是苏联红军中最著名的统帅,在一系列的战役中发挥了别人无法替代、独特而重要的作用之人。朱可夫是人类战争史上指挥战役数量最多、规模最大、面积最大、兵种最多、人数最多、战绩最多的将领。被国内外誉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杰出的将领之一。艾森豪威尔说过“有一天肯定会有另一种俄国勋章,那就是朱可夫勋章,这种勋章将被每一个赞赏军人的勇敢,眼光、坚毅和决心的人所珍视。”


曼斯坦因,主要战绩:

1939年参与制定闪击波兰计划,1940年独自完成进攻法国的“曼斯坦因”计划,39天迫使法国投降;1941年指挥第56军在"巴巴罗萨”计划4天推进200公里;1942年指挥第11集团军面对3、4倍苏军攻占克里米亚半岛,在赛瓦斯托波尔战役成功反击苏军,俘虏苏军17万,歼灭8万,同时受封元帅。1943年策划了“反手一击”行动,进攻企图反击苏军侧翼,在哈尔科夫多次成功打击苏军,7月参加库尔斯会战,错误的估算了苏军的情况,造成了德军严重损失;1944年在苏军不断进攻下被迫西退,期间指挥第1装甲军团跳出了朱可夫的包围圈。1944年4月,因意见和希特勒冲突被免职。


朱可夫,主要战绩:

参加了苏联几乎所有的战役,指挥策划了诺门坎战役,苏芬战役、莫斯科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列宁格勒战役、库尔斯克战役(击败了曼斯坦因)、柏林战役等等各著名大战(具体作战内容计划等不做详解了,太长了),大部分成功的粉碎了德国的侵略。


曼斯坦因在与苏军的较量中,哈尔科夫战役是曼斯坦因的战争巅峰杰作,10多万德军击溃50多万德军,以伤亡2万人的代价,歼灭苏军10几万人。曼斯坦因在哈尔科夫战役中展现了自己才是战场的主宰,变不可能为可能,让德军重新获得了该战略区的主动权,稳住了战线,延迟了纳粹德国的消亡时间。曼斯坦因在这次战役中的着眼点从不是一城一地的得失,而是敏锐的捕捉双方力量的动态变化,最大可能的发挥德军素质高,机动性强的特点,大胆进行迂回、大胆穿插,在苏军意想不到的环节集中优势兵力,消灭苏军有生力量。

曼斯坦因将德军的危机转变成一次胜利,其作战指挥艺术之高妙和军事历史上可供后人借鉴之处甚多。但哈尔科夫之战未能化腐朽为神奇,对纳粹德国来说,只是一场续命之战。曼斯坦因完成了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如果德军什么时刻需要一个“军事天才”,那唯一的一个就是曼斯坦因了,因此被誉为“德国二战中最伟大的战术家和战略家”。


苏德战役:库尔斯克战役,最后的大战,朱可夫对决曼斯坦因

库尔斯克会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德战场的决定性战役之一,是第二此世界大战中最多的坦克战,也是第二世界大战规模最大的一场战役,两军共出动了8000多辆坦克,投入兵力约280万士兵,空军飞机超过了5000架,这也是德国最后一次对苏联大规模战略的进攻。

这次战役中,德军损失25万兵力,坦克约1500辆,飞机1000多架;苏军损失80多万兵力,6000多辆坦克,1700多架飞机。库尔斯克会战,德国再也无法扭转战局溃败的局面,朱可夫以惨痛的代价赢得这次战役的胜利。


如果单凭军事才能,曼斯坦因是军事天才,这点不仅德军内部这么认为,就连西方的普遍看法都是认为曼斯坦因是二战中最杰出的军事指挥官。曼斯坦因的指挥相对朱可夫技术含量更高更细腻一些,擅长发挥德军的素质高的优势,以少胜多,夹缝中生存。但朱可夫指挥组织军种复杂、兵力数量规模之庞大,有条不紊,临危不乱,关键时刻能力缆狂澜,指挥大方面军无以伦比,还是得到认可的;但伤亡我认为过于太大了。

曼斯坦因是战略大师,每次都能把士兵、战术都用到极致,若单论军事指挥才能,个人认为曼斯坦因要高朱可夫些。

德军的正统作战思想的闪击战,苏军则是大纵深突击,从整体考量,我觉得可比性不大,曼斯坦因和朱可夫不分伯仲吧。


以上仅仅是个人见解,若文章没写好,望见谅!谢谢


赛门军略


这么说吧,朱可夫的军事指挥能力在苏军元帅中排第四。曼斯坦因略逊于苏军第五的马利偌夫斯基。整个东线排第6的元帅还是可以的。

首先说曼斯坦因的成名战役,也就是元帅晋级战役,克里米亚战役。对阵的是苏军著了名的饭桶元帅库利克。并且拿下塞瓦斯托波尔要塞时用了三门二战史上的顶尖巨炮才艰难打通刻赤半岛。鉴于苏德战场上不成文的规定,能打赢对方一个元帅就可以晋升元帅,库利克算是送了个人头,后被斯大林撤职枪毙。

接着就是被元首寄予厚望救援第六集团军群。元首没小气,当时能划了来的装甲师,第四集群的霍特精锐部队直接调给曼斯坦因指挥。却被同样也是精疲力尽的马利若夫斯基堵在了离斯大林格勒十公里处,寸步不能进。导致第六集团军群被全歼。在对比后来马利诺夫斯基指挥的雅西—基什尼奥夫战役又再次全歼重组的第六集团军群解放整个罗马尼亚的指挥艺术。曼斯坦因显然与马利诺夫斯基有微弱差距。

苏军在1943年初的反击是刚刚组建的坦克集团军,一线指挥员也是没什么装甲经验的瓦图京,突击不守两翼,在哈尔科夫被打了个回马枪,没人觉得不正常吧。更关键的是,德军能取胜的决定因素是党卫军的豪塞尔,弃守哈尔科夫和重夺哈尔科夫都相当坚决。如果换上国防军,此战结果很难说。

曼斯坦因在库尔斯克最大的败笔就是当莫德尔已经退守的时候,依然在进攻。党卫军装甲军被科涅夫的草原方面军堵死在普洛霍夫卡,北面的罗科索夫斯基已经回防,东面德军肯普夫集群被彻底挡住。要不是元首及时喊话,党卫军撤的快,整个装甲军就被曼斯坦因葬送在库尔斯克,现在看来基本就差两天的路程。结果导致德军中央阵线还能稳住,南线出现了大崩溃。科涅夫只用了轻装步兵就拿下了哈尔科夫。

剩下就不用看了,1943-1944年扔掉的所有在乌克兰的城市。科尔孙-舍甫琴科夫斯基战役,曼斯坦因被科涅夫吊打;乌曼—博托沙尼战役,又被科涅夫吊打。直接被元首把官撸了,回阿尔卑斯山养老院了。按照老规矩,战胜元帅的晋级元帅。科涅夫踩着曼斯坦因晋级了。

说一下苏联方面。

苏军指挥最强,罗科索夫斯基,无异议,德军元帅上来一个被打裸奔一个,吊打所有东线将领。

第二科涅夫,全程揍趴了曼斯坦因,公认比朱可夫强,排第二。

华西列夫斯基,苏军几乎所有战役的制定者,作为前线指挥官拿下重点设防的重镇柯尼斯堡(东普鲁士核心)显示出了极高的攻坚才华。

朱可夫的军事指挥能力,在苏军五小强中给个第四,因为指挥的战役多,可排马利诺夫斯基之前。

说到人品,几乎找不到比曼斯坦因这种“甩锅王”更卑劣的了(二战所有战败国将领绝无仅有的一位,日本也没有)。乌克兰撤退的时候,对元首全程抗命,唯独“焦土政策”完美实施,间接导致苏联贫民200万死亡,实打实的战犯。

1942年科涅夫在南乌克兰战败,直接和斯大林吵架,被斯大林撤职,被朱可夫力保他为草原方面军司令。

哈尔科夫战败时,斯大林要枪毙瓦图京,朱可夫又跳出来以人头担保瓦图京为沃罗涅日夫方面军司令。这两个人在库尔斯克的表现众所周知,完全挡住了南线德军攻势。

当时苏军和德军的老板,都是刚愎自用,自以为是之辈。但共同作为项目经理,朱可夫可以劝说斯大林支持自己的方案,调集最大的资源完成,如果项目出了纰漏又能保住下属;曼斯坦因一直和元首站在对立面,两人在计划执行上一直掐架,导致东线后来的总崩溃。两人差距太大了。


手机童话茶楼


朱可夫第一,没有问题,都说他带兵多,伤多,换个人,你给别人几百万,他都不会用,前期苏联,那么多元帅,将军都不行,为什么朱可夫稳定局势,才能发挥出来,说明顺风球好踢,逆风球难打,更重要的是朱可夫让下级军官有指挥权(朱可夫废除了政委这个职务)


用户4411266951894


整个二战在各方面条件同等的情况下绝对是曼帅第一没有其它。

细心的朋友会发现苏德战争爆发后,曼帅和朱帅都有辉煌的战绩,但有一点是不一样的,多数情况下朱帅获胜的战役都是兵力处于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取胜,甚至是惨胜,而曼帅不一样,不管是斯大林格勒战役还是哈尔科夫反击战曼帅都是在人数装备都处于劣势的状态下扭转战局。换其他任何一位指挥官都不行,甚至没有曼施坦因纳粹起码早投降两年,而且曼帅不象其他元帅,他是可以指挥多兵种大兵团作战的。朱帅指挥的战役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手下要有大规模的重炮兵团,换句话说就是开战前先炮火覆盖敌军尽可能的杀伤后再阵地战,这方面曼施坦因好像很少有这样的机会,所以二者不在一个档次,在苏联朱可夫可以当元帅,在德国估计也就指挥一个军的级别


仙豆9


\n

{!-- PGC_VIDEO:{"status": 0, "thumb_height": 480, "thumb_url": "pgc-image/153796218455983c2a3376f\

王浩田1


战略眼光和策略、战役决心上朱可夫表现得更强一些、这得益统帅的信任与支持、基辅战役(乌克兰)之后、由朱可夫无与伦比的战术和战役决心、对苏军起到了稳定局部和态势的关键作用、为了达到战术目的、战略目的不惜一切代价的铁血决心、使苏军缓过劲了、这是决定苏军、苏联国家命运的伟大贡献、怎么说都不过分、后世评论家指责损失通常是德军的三倍左右、但当情况是国家面临全面失控的时候、他的决心、牺牲使局势稳定下来了、苏军的方面军首长、集团军首长当时也提出后退一步、重建防线等减少损失、朱可夫坚决不同意!拼死挡住德军的前进速度、赢得时间!!赢得战略纵深、这是军事家的眼光。曼帅战役组织能力、战术策略、谋略比朱更精细、战略目的不是他能决定的、战役获胜、战略失策、终究失败、库尔斯克会战定位是一战决定整条战线的态势、德军的准备并不充分、不是全力投入决定战线态势、苏军多损失6、70万军队、但是苏军已撑握了下阶段战争的主动权、这就是转折点、西方军事专家批评朱可夫、认为牺牲太大、但是朱可夫的牺牲加速了战争进程、确立了战争的主导地位、这一点很多人不愿承认、后面的战争进程只是战役层面上的、己无战争的智慧、决心等要素可言、只是过程而已、朱可夫比曼帅要强很多!


佀庆典


这样的对比毫无意义,事实证明朱可夫更强大,两人的共同点都是危难之时力挽狂澜,大家都只会评价朱可夫的伤亡数倍于德军。却不分析各种原因,朱可夫带领的是什么样的军队,面对的又是什么样的军队?在斯大林血洗苏联中高层将领以后,苏军还剩下多少得力干将,朱可夫带领残兵和新兵将战争拖到冬天,然后反攻足以证明其不俗的军事能力。曼施坦因在大规模溃败的时候搬回一局,也显示了他冷静思考分析战况的能力,不会随波逐流。二战德国唯一胜利的可能,只有隆美尔的建议是最有希望的,换了其他人失败都是注定的,因为糟糕的天气让德军无法大规模机动作战,提现不出战术优势。隆美尔建议在德国全盛时期和谈,巩固占领法国和波兰等国的胜利果实,等到来年春季,再组织大规模入侵。希特勒听信了那些头脑发热,膨胀的元帅们的话,特别是戈林大元帅,掌握了空军还想掌握陆军,各种吹牛逼,将希特勒也搞的信心爆棚,势在必得。用一支偏师将法国撕裂,一举成帅,在北非再铸辉煌,唯一一个敌我双方都佩服的元帅就是隆美尔。如果隆美尔的手下成功刺杀希特勒,隆美尔接任元首……你们可以想象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