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是否名過其實?「孤篇壓全唐」當真壓得了全唐?

在正式談論之前,我先簡單地說一下,古人對於本詩的評價並非“孤篇壓全唐”,想來這句話應該是後人傳的,事實上,古人對於《春江花月夜》的評價是“孤篇蓋全唐”,而不是“孤篇壓全唐”。

下面我們來分析一下:

首先,從詩意上來講,這首詩意象高絕,境界宏闊,文辭優美,寫景,寫情,寫哲思都達到了很高的水平。為了簡單直觀起見,我以對比的方式來說明這個問題:寫景處如“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裡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可擬范仲淹的《岳陽樓記》中的“長煙一空,皓月千里”等句及王勃“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等句;寫情處如“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可擬太白“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及“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寫哲思處如“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可擬蘇東坡《赤壁賦》“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春江花夜月》一詩所帶給人的感受,在腦海中所形成的畫面,與上述作品都有相通相似之處。上述作品都是公認的名篇,以一首詩而能兼顧這麼多元素,並且都達到不俗的水準,相信對照之下,大家應該能夠感受到《春江花夜月》一詩的魅力。

其次,這首詩的寫法非常高明。古人寫詩,或宏大,或深遠,或細微,一個方面寫的好就足以成為好詩。此詩以先以寫景開始,視覺是很開闊的,而開闊之中有“月照花林皆似霰”這樣的細節點綴,就顯得不空乏;中間轉到寫情處又深入細微,由於緊扣了“花月”兩個意象,以花月作為紐帶來運轉,如“願逐月華流照君”、“昨夜閒潭夢落花”等句,情與景從未脫離,所以轉的毫不突兀。最後的收筆又以江月為樞紐從寫情轉入悠遠,這就避免了寫情過於用力而氣象變小——這裡如果依然是離愁別緒,那就未免小家子氣了。一般來講,如果詩的前面境界太大,後面收筆就不好處理——大則無當,小則失氣。如杜甫《登高》,由於前六句超神,最後的“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就明顯氣弱。“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重新回到哲思,但這哲思與情思又保留了若即若離的關係,並不說破。情蘊其中,思出其外,所以寄託遙深,回味無窮。一首詩能夠在整體的佈局和細節的把控上都遊刃有餘,這是非常高明的技法。

第三,凡名篇必有名句,而《春江花夜月》一詩全篇名句隨手可摘,如以上所摘各句。這樣滿紙珠玉的詩,即便放眼全唐也是不多的。作為長篇,這首詩的用字、音節卻非常流暢。這首體例應是樂府,所以明快流暢,音節響亮,全詩也沒有什麼深奧的典故,生僻的字眼,完全是舉重若輕的手筆。所以這首詩完全可以說達到了唐詩的最高水準。這並不是說他要壓倒所有其他詩歌,它當然不一定是第一,但它肯定是全唐最優秀的詩篇之一。倘若有人作唐詩選本,以此詩為卷尾壓卷之作,它是完全當得起的。

《春江花月夜》,全詩九段三十六句,四句一韻,總共九次轉韻。結構嚴謹、字句雕琢,以及哲學層面的滲透,綜合分數非常高。其形式方面,結構、字句經過魏晉南北朝“四六駢文”的不斷練習與雕琢,迴環相扣(月升—花開—春臨—春逝—花敗—月落)、對仗精準,技巧相當圓熟;且內容方面,佛教和老莊思想經過魏晉南北朝的“玄學清談”,已然達到一定的境界。在此基礎之上,其無愧於“蓋全唐”之美譽。

附《春江花夜月》全篇:

春江花月夜

張若虛

春江潮水連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

灩灩隨波千萬裡, 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 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裡流霜不覺飛, 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 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 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雲一片去悠悠, 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 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 應照離人妝鏡臺。

玉戶簾中卷不去, 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 願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 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閒潭夢落花, 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 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 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 落月搖情滿江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