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江拥兵几十万,如果不归顺朝庭,带领108将能否建立一个王朝?

终南冠


首先我们要明确这个问题的前提条件是宋江不归顺朝廷,并且背景放在水浒传里,不是现实中。

宋江的队伍108将,其实仔细了解我们不难发现鱼龙混杂,其中不乏滥竽充数的,当然也有有真本事的人,古代要想称霸一方,要有谋士,吴用,公孙胜就是这一类,要有强大的武将:林冲,鲁智深就是这一类,还有有无脑追随者,比如李逵,另外要有些有名的人让你造反造的名正言顺,比如关胜。这样看来宋江集团是具备称霸一方的条件的,另外天时地利人和,天时,徽宗昏庸无能,朝中奸臣当道;地利,梁山水泊方圆八百里,自然形成天险,易守难攻;人和,宋江替天行道大旗一举,天下英雄好汉纷纷响应,由此看天时地利人和都有了,所以我认为宋江完全是可以割据一方的。

那么他有没有能力建成一个王朝呢?我觉得宋江集团是没有这种能力的,宋江他们是一群造反者,他们喊着要替天行道,骂着要杀朝中奸佞,但是每次出征干的任然是打家劫舍的活,最初梁山势力形成是晁盖一伙为了自己发财,另外梁山物质供给不能自给自足,所以才有了三打祝家庄,大战高唐州,这些过程中多少百姓死于非命?

并且我们看看梁山的战斗对象,之前的劫法场,打高唐州,这些地方官员都是吃皇粮的,第一要务是保命,不是打仗,包括讨伐金,都是外强中干的对手,看看征方腊,方腊和梁山都是迫于生活而造反的,你要让他生存不下去,他就能跟你玩命,结果呢?梁山好汉十损八九。(现实平方腊的是韩世忠!)所以梁山水泊这群人割据一方有可能,但是建立王朝真没这本事,基于水浒传的故事讨论,不是放在现实!


玄坤


《宋江十万起义军为什么选择诏安》

作者:冷清先生,个人史学成果,严禁抄袭剽窃。

北宋时期(960年至1127年)167年间,爆发万人以上的起义暴动多达200多次,十万人以上起义不下20次。非常著名的起义有宋初的王小波、李顺起义,北宋末年的宋江、方腊起义。

赵匡胤得天下不正,欺负后周孤儿寡母,有预谋的黄袍加身。北宋建立伊始,不但没有实施轻徭薄役,反而在全国部分地区试点重税。980年,实施重税的四川陕西地区爆发王小波、李顺起义,后来起义被官军镇压。

1004年的澶渊之盟以及1044年的庆历合议,每年向辽国和西夏进贡岁币30万两白银,绢25万匹,最少折合白银200万两,最多折合白银500万两。北宋每年沉重的对外岁贡,占到宋廷财政收入的四分之一,不得不对内加重税赋和盘剥。


北宋初年的国家财政收入,仅折合白银900万两。加重对农工商的税赋征收后,北宋中期的财政收入折合白银1400万两至1200万两。《宋史、食货志》:“至道末,总7089万缗;天禧五年,总6453万缗。”北宋使用铁钱,一缗铁钱770文,4000文折合纹银一两。

北宋的军队(禁军80万和厢军45万)最多时达到127万,北宋末年军队总数也有90万(禁军60万厢军30万)。北宋的官吏逐年增加,冗员庞大供养沉重,仅县官以上的正官就达24000多人,全部官吏多达30万之众。北宋重税下的财政收入,依然是入不敷出。到宋徽宗年间 ,巨额的财政赤字,北宋财政经济实际已经破产。

北宋徽宗年间,财政破产横征暴敛,不得不想尽办法加重税赋,而且宋徽宗穷奢极欲,在两浙一带大肆搜刮花石纲。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北宋在京东路(山东)等地,加征湖泽捕捞税。


北宋时期,梁山泊一带的湖泽远比今天庞大,梁山泊的湖泽面积方圆八百里,几十万人靠下湖捞鱼为生。由于加征捕捞税,梁山泊一带的渔民和朝廷发生严重的对峙,很多渔民在晁盖的带领下,上了梁山占山为王,与朝廷武装对抗。

《水浒传》中梁山的第一代寨主王伦,当然不是虚构的,只是施耐庵故意阴差阳错了。真实的王伦起义,发生在1043年庆历三年,比晁盖、宋江早七八十年,王伦带领一百多人,在京东路沂州(山东临沂)起义,后来队伍发展南下淮南路。宋廷震动,派官军镇压,王伦在在采石矶被浮遇害。

1119年,宋江由于同情渔民遭遇,受到官府的惩罚关押。后来,晁盖等人救出宋江,宋江领导当地渔民起义。由于宋朝财政赤字,军队里普遍存在拖欠军饷,部分官兵同情渔民的遭遇,因此有很多官军加入宋江领导的起义军。起义军转战在山东、河北、安徽数省。


《东都事略侯蒙传》:“江以三十六人横行河朔,京东官军数万无敢抗者。”

【宋史、侯蒙传】:“宋江寇京东,蒙上书言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

以上这两段历史记载,传达出一个信息,就是宋江起义军,横行山东、河北,数万官军望风而逃,不敢与宋江义军相对抗。宋江义军绝对不是几千人至一万人规模,否则,数万官军怎么不敢撄其锋? 由于北宋官军无法抵挡宋江十万义军,故此侯蒙上书朝廷,说:“现在,青溪方腊作乱,不如赦免宋江,让他去征讨方腊自赎其罪。”宋徽宗点赞了侯蒙,任命侯蒙为东平知府,招安特使。可惜,侯蒙还没有赴任就去世了。

【宋史卷二十二】:“ 二月庚午。。。。。。方腊陷处州。淮南盗宋江等犯淮阳军,遣将讨捕,又犯京东、河北,入楚、海州界,命知州张叔夜招降之。”


【宋史、张叔夜传】:“宋江起河朔,转略十郡,官军莫能婴其锋。声言将至,叔夜使间者觇所向,贼径趋海濒,劫钜舟十余,载卤获。于是募死士千人,设伏近城,而出轻兵距海,诱之战。先匿壮士卒海旁,伺兵合,举火焚其舟。贼闻之,皆无斗志,伏兵乘之,擒其副贼,江乃降。”

宋江进攻海州,是选取了海路,截获了十余艘大船(巨舟),每艘大船运载500人,一次也就运送一万人。张叔夜选取千名敢死队,提前埋伏在海边,海州城也进入战争状态。宋江义军先锋部队登岸后,张叔夜乘宋江立足未稳,首先发起攻击,烧毁了宋江的大船,并且俘虏了宋江副首领吴加亮(吴用),宋江大队人马,由于暂时没有船只运送,延误时日无法到达。

这时候,宋江义军和张叔夜海州官军,就处于势均力敌状态,宋江攻不下海州,张叔夜灭不了宋江。宋江义军大队人马不能及时到达,海州官军等待的朝廷军援也不能到达海州。由于张叔夜接到朝廷招安宋江的诏书,张叔夜经过和宋江的谈判,宋江大队人马全伙受招安。


【捕盗偶成】:是宋代大臣、诗人李若水的一首七言诗。这首诗前半部分,写了宋江起义的声势和规模,震动社稷朝廷。朝廷对宋江义军招安,在京城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式。“狞卒肥驂意骄横,士女駢观犹骇愕。”是说东京城士女百姓皆出来围观,摩肩接踵,宋江义军的军容威严让人惊愕。

去年宋江起山东,白昼横戈犯城郭。

杀人纷纷翦草如,九重闻之惨不乐。

大书黄纸飞敕来,三十六人同拜爵。

狞卒肥驂意骄横,士女駢观犹骇愕。

。。。。。。


宋江起义十万之众,为什么没有选择割据为王,或者推翻宋朝自己做皇帝呢?而是选择了诏安打方腊呢? 首先,和宋江忠君思想有关系,只反贪官不反皇帝。宋江的一首词中写到:“他年若得报冤仇,血染浔阳江口。”宋江很清楚地说到他要对贪官污吏大开杀戒。宋江在另一首诗中:“他年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宋江看不起唐末起义军领袖黄巢,造成天下七八十年的战乱,最后成为历史罪人。

其次,宋江最初在山东梁山泊起义,但是梁山水浒太小,容不下十万人生活,起义之后梁山军就在山东、河北、河南、安徽等地流动作战,没有建立可以依赖的政权和可靠根据地。1121年2月,宋江和先头部队一万多人被困在海州时,不得已接受了诏安。


冷清先生


千百年来,宋江给世人的形象都是一副小人嘴脸、厚黑大师,一生的污点莫过于“招安”。然而,如果梁山不接受招安,后期存活两个月都很难。

他仗义疏财,一是为了博取好名声,二是用钱收买人心。

李逵整个就是宋江用钱买出来的好兄弟。吃人嘴软,拿人手短,不服不行。他把李逵视作心腹,是因为李逵头脑简单,好控制。他疏远林冲,武松,鲁智深等真豪杰,是因为他们把他看得很透。

他对李逵真的好吗?自己快死了,为了成全自己的忠义之名,还要把李逵也毒死。临死还拉了个垫背的,如此狠心的人,真奇葩也。为了拉卢俊义等有地位、有威望的人上山入伙,不顾道义,不择手段地栽赃陷害,害得很多人家破人亡,心狠手辣,蛇蝎心肠啊。

再看解珍解宝,其实这对组合和吕方郭盛差不多。但我们明显可以看出宋江有意提拔解珍解宝,甚至牺牲了“卖兄求荣”的孙立。

那是为什么呢?为了让这哥俩拼命工作呀!领导越级提拔你,那是加倍对你的器重,你自然也要加倍工作以回馈领导的加倍器重,这是等价交换的职场法则。

且看,解珍解宝上梁山后被安排到了哪里呢?山前第一关。我就纳闷了,当时已经有那么多兄弟上梁山了,他们不比解珍解宝更熟悉梁山的情况吗?为什么让两个新来乍到的人物去把守第一关,这么重要的关口呢?

谁都知道,冲到最前面的当然也最危险,山前第一关距离梁山的核心最远,当然距离外面的敌人也最近,这是最危险的地方,却交给了解珍解宝兄弟。

他是一个极其聪明的小知识分子,懂得怎样去培养亲信力量,慢慢地进入社会资源的重新分配。

如此一来,他的亲疏理论,影响到了梁山集团的利益占有制度,表面上的大块吃肉、大块喝酒的热闹气氛下,排座次、分财富即后来的封官领赏,都隐藏了嫡系与旁支存在区别的潜规则。

那些活跃于丛林世界的所谓英雄,不是大家理解的那样豪气干云。有功夫、有才艺、有技能的专才们,甚至连行鸡鸣狗盗之事的小偷,纷纷慕名愿为宋江披荆斩棘、架桥铺路。宋江之所以能成为老大,关键在于其具有“杀人狂魔”“在理想和现实中不断突围”的斗气。

以上都可以充分去佐证宋江做人的“厚黑”。然而面对招安,宋江却是个实在人。

为何说他实在?因为他看清了梁山的不足和时局的形势。招安,不过是将梁山的损失降到了最低点。

不谈降将派和书生派对于招安的刚需,光是“吃”,就足以让宋江决定走招安路线。

梁山最鼎盛时期,全军部队究竟有多少张吃饭的嘴,向来没有个准数,但从原著中可以找出端倪。《水浒传》第七十七回“梁山泊十面埋伏 宋公明两赢童贯”,经过大概的计算,梁山三军约7万人。

很多辅助“部队”,比如:看病的啊、酿酒的啊、修兵器的啊、做衣服的啊、偷东西的啊、唱歌的啊......林林总总又不下1万人吧?

那么问题来了,你有多少人,就要有多少钱粮来支撑。而梁山不过是个“山头”,幸亏梁山没有商品房,不然还得闹出个“北上广”的房价问题。

算上家属,将近十万人。每人每天吃穿用,我们折合成粮食算2斤,一个月就得600万斤粮食。一年下来,不算过年双薪就得7200万斤粮食。不知道您们去没去过梁山,我去过,真的就是个“山”。当然,我们姑且可以把旁边的小村落算进去。

梁山打家劫舍大家都知道,但朝廷的人都脑子进水银了,不懂得封锁通往梁山的粮草货运吗?一旦封锁,恐怕连两个月都活不过去。

所以,宋江至少在“招安”上,算是个实在人,认定这个路线也不是昏招。至少,不用每天早晨起来要去为十万张嘴的饭而愁,让朝廷发工资,外加五险一金岂不美哉?

但是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从来没有哪一个草根人物可以在不造反的情况下,可以面对封建社会的政治手腕,宋江的小聪明注定不长久。


刀墓手札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宋江和他的梁山108条好汉所组成的这支军队,并不像一支起义军,当然也就无法开创岀更大的局面,至于推翻宋朝,重建一个王朝,打扫龙廷坐天下,无异于痴人说梦。为什么这样说呢?

一是人单力薄。就宋江这支队军队来说,根本不像人们所猜测的有几十万,据宋史的记载,宋江最开始横行齐魏之地时,作乱的人数只有三十六人。就算这三十六人是大小头领,其总军力也不过数百,后来有所发展,最多也只几千人,这就是为什么宋高宗平定杨么,要派武将张俊和岳飞率十多万人前去清剿,而宋徽宗平定宋江的梁山军队,却只派个文官张叔夜率几千人前去的原因,而进攻的主力部队还仅只张叔夜所“募死士得千人”,梁山军队人数可想而知。

二是宋江缺乏领导才能。宋江这个人,正史对他的记载,只有宋江作乱齐魏的信息,至于他的领导才能,只字未提。倘以《水浒传》的描述,其统军之帅才、带兵之智慧,简直乏善可陈,几次有影响一点的战斗,那都是智多星们和宋江下面那些人拼死拼活的结果,至于他自己,反倒像个来打酱的,喊得多,做得少。

三是义军没有自己的政治纲领。梁山好汉啸聚山林,所打的旗号是“替天行道”,咒骂得最多的是朝中奸臣,平时干得最多的是打家劫舍,毫无主张。

四是梁山军队不得民心。宋江军队是一支乌合之众,靠打家劫舍补充所需,满足自己“大块吃肉,大碗喝酒”的欲望,这种不劳而获,又靠抢夺的取向,必然会伤害老百姓。所以,有劫富,却几乎看不到济贫,相反,李逵疯狂杀人的同时,还不知杀了多少老百姓,有的甚至强抢民女,这样的军队,在老百姓眼里与强盗有何区别?

当聚义厅改成了忠义堂,所有的谎言都被拆穿。宋江不过是借兄弟好汉们杀开的血路,谋到了一条通向荣华富贵的“终南捷径”罢了。宋江本来就是冲着招安去的,据《瓮天脞语》一书记载说:“山东巨寇宋江,将图归顺,潜入东京访李师师。酒后书念奴娇词云:‘天南地北,问乾坤何处可容狂客?借得山中烟水寨,来买凤城春色’……”

宋江为何来找名妓李师师?当然是为了搭上宋徽宗这条线,他通过李师师,将自己希望接受朝廷招安的信息传递给皇帝,“乾坤何处可容狂客”一句,向宋徽宗摇尾乞怜的意思已经表达得十分露骨了,后来朝廷果然招安了,故宋朝老百姓有句讽刺嘲笑的民谣说:“若要官,杀人放火受招安”。

不过,宋江即便不接受招安,凭那些杀人放火的兄弟,凭自己虚情假意的义道,凭那“大块吃肉,大碗喝酒”的“志向”,别说另立朝廷,能够撑个三年五载不被清剿掉,就算不错了。


帝国的脸谱


历史明明没有假设,但我们后人总是喜欢假设,愣是要给不可能出现的事情添加一个想象。但也正因为此,历史才会这么有趣和可爱。

梁山兵马鼎盛时期约有10-50万人,因为有一回朝廷一次性发了50万套棉袄,即使一个人两套换着穿,也应该有25万人。

宋江拥有这么多兵马,手下108元能战善战的大将,实力的确强大,但横扫宋朝、建立新王朝还是不可能的。

第一,不占天时:人心不思变

朝代更迭一定都发生在人心思变的时候,不管是因为原来的皇帝和大臣太残暴统治,还是因为外族入侵,一定是全天下绝大多数的老百姓开始自发的反抗朝廷,这才是有了天时。

而宋江拥兵的时候,宋朝统治还非常稳定,即使北方少数民族时常骚扰,但至少国内的确人民生活很富庶、吃喝不愁。老百姓不会闲着没事放着好好的日子不过,去和宋江一起打天下的。

第二,不占地利:水泊梁山优势不够

水泊梁山作为一个山头,占住当个山大王是可以的,但如果想打天下,绝对是不够的。你可以看历朝历代建立新王朝的人,至少要占领一座坚固的大城市,比如太平天国的南京,并部署优势兵力进行防守,然后再逐渐打下别的城池,慢慢建立新王朝。

但不管是从梁山发展前期还是后期,宋江等人都没有拿下一个足以作为根据地的地方,他们采用的强盗抢劫的那一套,杀了人抢了金银财宝就跑。没地盘、就没有粮草供给,就没有兵力补充,就一定不会打下天下。

第三,不占人和:梁山集团内部矛盾重重

一提起梁山,最常见的一句话是:逼上梁山。梁山这108将,有些是被朝廷逼上来的,比如林冲;而还有一些是被宋江逼上来的,比如玉麒麟卢俊义。宋江设计把人家搞的家破人亡没办法才上的梁山,这种人怎么可能会对宋江忠心耿耿呢?
而且,打天下不仅仅要有兵力优势,关键靠民心。三国时期的刘备一直到47岁三顾茅庐之前,人马都不超过5万人,最少的时候才几百人,但因为有民心,短短几年时间里就占据了荆州、益州、汉中,蜀国兵力巅峰75万。所以,民心的重要性要大于兵力。

有这三点原因在,宋江不占天时、地利、人和,即使拥兵几十万,也不可能建立一个新王朝。

我是千城,就是那个要读完1000本书、走过1000座城的男人。

欢迎留言说出你的想法。公众号:千城撩书。一起打开新的世界!

千城Slash


这个问题显然是针对小说,而不是真实的历史,因为历史上宋江起义首领不过36人,而且这所谓的36首领实际上也就是大小头目而已,以至于北宋不过动用数千政府军就平定了这次起义,历史上的宋江起义完全没有形成规模,只是由于小说《水浒传》的问世,也让这次起义多多少少地记载在历史中。

但即便是小说,即便把这次起义说得活灵活现惊天动地,水泊梁山的宋江势力也没有题目中说的那么大,佣兵几十万完全不存在,一个小小的水泊梁山也养不起这么多的人,至于跟北宋分庭抗礼那也是完全做不到的。



想想几乎在同一时间发生的方腊起义,军队一路发展到百万之众,势力最大是一度席卷江南四省,攻占大小州县五十余座,结果又怎么样?一年多的光景就直接宣告失败,小说《水浒传》中对方腊起义的规模的描写倒较为实际,可如此大规模的起义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宣告失败,水泊梁山又能闹出多大的动静?

想想水泊梁山一共三代领导人的做法就知道了,梁山也许想过未来某一天要扩大,但从来没有想过敢跟北宋政府去作对,想法最多的宋江也只是想着尽可能的扩大规模,以做为未来向北宋诏安的条件和砝码。



王伦领导梁山时,只想着如何看家护院,对于如何壮大自己的目标考虑的并不多,以致于林冲,晁盖等人上梁山时王伦的第一反应却是害怕引火烧身,以及害怕这些高手未来会取代自己的位置。

第二代领导人晁盖上位后开始进行扩张,灭祝家庄、掠高唐州、打曾头市,但终极目的也只是为了劫掠钱粮,以图未来能够顾守梁山,所以每次都是对外作战结束后就匆忙撤退,事实上也并没有真正的想要扩大,更像是高级土匪,企图彻底生活在法律和政府的管辖之外。

至于第三代的宋江,满脑子都在想着未来如何招安重新恢复自己公务员的身份,并且想方设法的提高卢俊义呼延灼等原政府高官在梁山的身份和地位,意图扩大招安排在梁山的话语权,分庭抗礼?抗的也是梁山内部中反对招安的一派。

所以指望另立朝廷那是不可能的,简单的来说就是没想法、没实力,敢另立山头,方腊就是下场!


辽宁资深球迷


拜施耐庵所赐,水浒英雄个个身怀绝技,武功盖世;不仅个人能力出众,还拥有几十万雄兵,打田虎、擒方腊,可谓是大大的帮了宋朝的忙

只是,历史上的水浒英雄们真的如此之神吗?答案是否定的,作为一方流寇,水泊梁山的实力相当有限,打个土豪分个田地是没问题的,跟县市区的团练们练一练难度也不大,但是上升到北宋朝廷层面,就很尴尬了

历史上的水泊梁山,无论是规模还是水平都相当有限。甚至说连称霸一方都算不上!

如果真如施耐庵所说,梁山好汉们会是怎样的存在?

抛开历史不说,单纯从施耐庵的描绘下去审视一下,会是怎样一种场景

要说这梁山好汉也是真的强,一百单八将个个有本事,偷鸡摸狗有时迁这样的能手,打探消息、通风报信有戴宗这样的神器,出谋划策有诸葛在世的吴用,作法招神有神龙化身的公孙胜,就连救死扶伤都有华佗转世的安道全;更别说那些个能打能拼的超级战神了,这一组合可谓是超级阵容,堪称宋朝第一特种部队!


只是,这支超强部队存在一个严重的问题——内部分裂。要说跟古时候的坚城一样,一般来说要从外部攻破十分之难,除非是长年累月的消耗,或者说——内部攻破

而梁山好汉的结局,就是第二种。因为宋江老大是一心想要诏安的,而他的兄弟们却有很多不愿意的。没办法,裂痕就这样产生了。早在一次聚会上,宋江写了一首盼诏安的词,让乐和唱,当场就被武松兄弟打了脸,闹得很不愉快。

感情破裂了,但日子还得过下去,总不能分家吧?但这毕竟是政见上的不同,自然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但梁山好汉的实力还是有的

简单来说,这是一支有待整合的部队,是一帮各怀心思的小团体。战斗力一流、凝聚力相对来说只能算一般

如果宋江不是一意孤行非要报效朝廷,结局会是怎样?

不像李自成、黄巢这些土掉渣的农民起义军,宋江团队中还是有高素质人才存在的。比如吴用、公孙胜都是军中智囊,和刘伯温的水平相当;再如林冲、秦明则是军中的武力担当,八十万禁军教头的本事可真不是盖的。

文臣武将皆备,自然是有实力争夺天下,弄不好就像朱元璋一样,成功夺取天下成为中国历史上的又一布衣皇帝。想法是美好的,现实却是残酷的!

北宋末年的确民变不断,如杨幺、方腊等都是威震一时,只可惜他们的下场都是被无情的镇压。不像是水浒传中的描写,童贯就是个彻头彻尾的怂货,历史上的童贯虽然真的是个太监,但却是能带刀的,实力也是一流

如果说,按照水浒传中的人设,无论是童贯还是蔡京,都只能被梁山好汉摁在地上摩擦,那么宋江成为朱元璋的前辈是指日可待。只可惜,北宋没那么弱,童贯也不是菜的一匹,按照杨幺的发展路线来看,梁山军团前途是一片黑暗

如火如荼的民变,为何不能置宋朝于死地呢?

民变推翻朝廷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这个朝代已经腐烂到一定地步了,也就是所谓的历史发展必然性。黄巢推翻唐朝、李自成推翻明朝,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当阶级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必然是朝代的更迭。

但反观宋朝,却并不是这样的。虽然北宋的灭亡似乎表明了这个朝代气数已尽,但南宋的快速建立和迅速发展却表明,这个朝代的灭亡更多的要归咎到统治阶级的无能。如果宋徽宗不是沉迷书画无法自拔、如果当时主战派能够获得信任,那北宋一定不会出现靖康之耻的结果。

国家是灭了,但国家机器却尚存,只身逃回的赵构很快就扯起了班子,建立了南宋,而且一度还涌现出了岳飞这样的当世名将,也曾有机会收复河山。虽然最终的结果不是很如人意,但至少国家尚在、实力尚存。

纵使宋江手下名将如云、实力超群,也有谋士策划、运筹帷幄;却终究逃不过一个失败,最多是像三桂同志领衔的三藩之乱一样,会让宋朝胆颤心惊,然后庆幸只是虚惊一场!

假象完了所有可能,该回归到现实了

而现实永远都是残酷的,所谓的一百单八将,大多都是虚构;而所谓的三十六天罡,也没那么传奇经典。只能说,是施耐庵老先生实在是写的太好,就像罗贯中老先生笔下的三国一样,永远被后世所铭记

但至少三国里史实还是比较多的,依据的史料也是《三国志》这样的正史;反观水浒就比较尴尬了,只是正史中寥寥几句的记载,仅此而已

但这丝毫不影响那一百零八个鲜活的形象深入人心,这样就够了不是吗?

如果喜欢我的内容,不妨点个赞或者关注一下吧!我是置身黑白的精彩,因为只有置身事外,才能看到黑白之间的精彩!


置身黑白的精彩


最近又把水浒传看了一遍,关于题主所说的如果宋江不归顺朝廷能否建立一个新的王朝?我个人认为是不可能的,那么为什么呢!且看以下几点:

1、财政问题。梁山泊在鼎盛时期有20W兵马,20万可是个非常大的基数了。那么在当时的梁山靠什么养活他们呢!梁山泊之前靠的是打劫富商、贪官污吏和山脚下的四家酒馆维持(而四家酒馆也只是为了打探消息),之后宋江上梁山后就打出“替天行道”的旗号,取消了梁山泊打家劫舍的营生。那么此时的梁山仅靠四家酒店能养活那么多人吗?显而易见是不可能的。好在之前晁盖截了杨志的生辰纲,后面又拉了卢俊义入伙,得了不少钱财。但是仅靠这些也不足长期供养那么多军队,而且军队要打仗,也是一笔很大的开销。以当时梁山泊的财政状况来看是不宜与朝廷长期对抗的。更别说建立新政权了。

2、内政问题。梁山泊上的人大多都是武将,几乎没有能够治理一方的文官,那么请问他们攻打下来的城池如何管理呢?

3、人员问题。梁山泊众多好汉皆是不受拘束之辈,根本没有什么纪律可言,做事全凭本性。

从以上三点可以看出梁山泊唯一的出路只有被招安,与朝廷对抗迟早会被朝廷剿灭的。


浪花一朵朵不负卿心


宋江不归顺朝廷,带领108将,能否建立一个新王朝,答案很明确,不能!!

首先要看看建立一个新王朝的条件:

1:首先,社会矛盾激化到不可调和的地步,社会矛盾又分为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外部矛盾中,种族矛盾占据主要位置。内部矛盾中,土地矛盾,阶级矛盾占主。这里就说内部矛盾,一个王朝,土地兼并十分严重,矛盾无法调和,当上层无法解决,下层饱受剥削,达到了爆发点,这时,起义就开始了。

2:那么有了先决条件一后,第二一个条件,就要看起义的位置和打法了,就华夏中原来说,有从关中为基地,南取汉中以控巴蜀,则仓癝足矣,西取秦陇,则战马肥矣!之后依托关中形胜之地,东出以夺豫,兖,南下以夺荆,襄,扬。或以太原起兵,占关中之地,再伺东出。也有以大迂回战略,以夺取战略后方要地,再迂回攻击。

3:既然是起义了,当然起义军不止你一家,那么如何争取战略要地,如何应对他部对我部的合纵,如何利用他军与别军之间的矛盾,如何在那么多的起义军中逐鹿中原,赢得天下,这是需要团队去解决的首要问题。这就牵出了你本身起义队伍自身素质建设的问题了。首先,你的队伍,必须是一群信仰坚定,浓厚,忠心的队伍。其次,你的队伍中,必须有像张良,刘伯温一样的谋臣,萧何,诸葛一样的治臣,韩信,李靖一样的统帅,最后,兵多,口碑好,得到地方百姓支持。有这三个条件,才有可能,注意,是有可能建立一个新王朝。这也就是说的最简单,概括六个字。所谓的天时地利人和。

返回来,看水浒,首先天时不符。其次,地利没有,依靠梁山水泊,也就是当当山贼强盗罢了,争天下,你不是再逗我?况且山东之地,四出平原,极其适合宋朝骑兵部队长途奔袭作战。最后,人和,还是算了吧,108将里派系众多,山头林立,成分复杂,内部矛盾多。

综合看,答案就是根本不可能😄






野鹤老人666


一场众人冲动的惩罚

首先不具备条件,北宋黑暗,梁山号称十万大军,为什么两破童贯,三败高俅呢?主要是梁山主场优势,八百里水泊,易守难攻,机关暗器重重,水军实力不俗。如果正面较量梁山好汉未必是对手,毕竟是正统。

其次宋江若当了皇帝,天天兄弟长兄弟短,喝酒吃肉,没有礼仪,不成体统。宋江为什么把聚义厅改为忠义堂?聚义好汉相聚,江湖义气。忠义就不一样了,忠于天道,替天行道,忠于皇上。这一改,就把兄弟们从一条道引到另一条道了,为了求取功名,只有接受招安,大家都是要犯之身,杀人放火越货,招安后或许一笔勾销,还能博取个功名利禄。

第三忠取代义,最典型就是林冲在梁山杀高俅失败,林冲吐血而死,想当年林冲火并王伦,为日后聚义奠定基础。宋江一门心思接受招安,任何不得阻拦,可见宋江心里清楚,不具备自立为王条件。这个时候听大哥的,屁股决定脑袋,头把交椅。

第四宋江没有方腊胆子大,方腊自称帝,宋江不敢。虽然宋江打败方腊,定有宋军相助,也不会有三足鼎立局面。

第五人算不如天算,宋江的忠没有换来朝廷的认可,还怕造反,赐酒毒死,这也是权野朝臣最厉害之处。宋江骨子里还是忠君的、封建社会的押司。鲁迅就说宋江替天行道,招安后打不替天行道的,终究还是奴才。

第六不管如何假设,历史就是这样的,北宋本来摇摇欲坠,与宋江、方腊常年作战,损耗过大,金军来的恰是时候,全收拾了。

我们都做个将军,杀去东京,夺了鸟位,在那里快活,却不好?

不行啊,铁牛!

哥哥,哥哥,哥哥......

水浒其实是一场众人冲动的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