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里的“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究竟为何意?

百炼晴空



老子曰:“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使民无欲无知。”又曰:“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此为老子的愚民思想。

一些人认为,老子是愚民和文化专制的鼻祖,秦始皇焚书坑儒,明清时期的文化专制,皆拜老子、韩非“师徒”的愚民思想所赐。

其实,老子的愚民被误读太多。 首先,在《老子》中,智并不是指智慧,而是权术、阴谋,是贬义词。既然智并非智慧,那与之对应的愚也非愚昧。那老子之愚,究竟何意?

且求助于庄子: 翻遍《庄子》全书,也寻不得愚民之句,愚民之意。却可找到愚昧之字词:



《大宗师》有曰:“道者,昧者不知也。”

《渔父》又曰:“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愚者反是”,“不知处阴以休影,愚亦甚矣。” 可见,道家并不崇尚愚昧。那老子的愚民,又作何解释?且看庄子解析:

《德充符》有曰:“不以好恶内伤其身,常固自然。”

《骈拇》有曰:“正正者,不失性命之情。”

《马蹄》有曰:“同乎无知,其德不离;同乎无欲,是谓素朴;素朴而民性得矣。”

《在宥》有曰:“不淫其性,不迁其德。” 显然,老子的愚民,并非使民愚昧,而是使人回归纯真质朴的自然本性。 此外,与法家愚民思想完全不同。老子的愚民不仅仅对人民,而是在愚民的同时,还愚己。

《老子-二十章》有曰:“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老子在愚己的同时,又愚君。

《六十五章》有曰:“以智治,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老子反对统治者以智术和权谋治国。 在此基础之上,老子在《七十四章》中,对“代司杀者杀。”给予批判。反对“代司杀者杀”,就是反对政府干涉和钳制司法,就是在宣扬司法独立。

老子愚民的本意为回归纯真质朴的自然本性,却被法家篡改为愚昧无知。并且,法家即不愚己,更不愚君,单单愚民。

老子愚民思想原本是十分精华,被商鞅全部剔除,又添加了一分糟粕——“民愚则易治‘’。


韩非又将这一分糟粕,放大了十倍——“智者不以言教,而慧者不以藏书。”,“民不越乡而交,贵贱不向逾,愚智提衡而立。治之至也。”

老子的愚民是无为的产物,并以此衍生出司法独立的先进思想。却被韩非指鹿为马——“太上禁其心,其次禁其言,其次禁其行。”使人民成为“有目不以私视,有口不以私言,有智不以私臆”的行尸走肉,任由君主驱使。

真正毒害中国两千年的,不是老子。而是商鞅、韩非的愚民思想。去伪存真,还老子思想本原,对当今的文化的繁荣,以及社会的发展进步,都具有积极意义。

最后,还是那句话:法家是民主、法治、宪政的头号死敌。法家思想不灭,中华民族不兴!


杨朱学派


老子的意思,不过想要得到一个自然、自在、自由的理想社会。这种理想社会的构想,与他对现实社会的认知与反思有关。


一、「乱」之根源

老子认为,世道之乱,起于由人之欲望而引起的各种「有为」。这可从三方面来说。


第一,人之各种欲望,追求感官的刺激,流逸奔竞,本身就会给人带来不好的结果。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道德经·十二章》

五色、五音、五味等代表多欲之生活,其结果则竟至「目盲」「耳聋」「口爽」「发狂」「行妨」。老子对这种多欲的生活状态是否定的。


第二,认为追逐欲望,而必然会引起相互争竞。这是社会乱之根源。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道德经·三章》

所谓「不争」「不为盗」「不乱」,皆就取消争竞而言。由此可知,老子认为社会之乱,在于人们相互争竞,而相互争竞,是因为人对欲望的追逐。所以老子就从这个角度立说,如何才能使民不争呢,使他没有相应的欲望就好了。「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云云,皆就此而说。


第三。人们对欲望的贪婪和追逐,已经到了不顾生命的地步了。贪名利而不顾危亡。老子就说: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道德经·四十四章》

你所贪求的欲望,真的比你的命还重要么?老子乃于此唤醒世人,贵重自己的身体性命,不要为了欲望而奋不顾身。


基于此,老子对物欲文明是持否定态度的。其云:

「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馀;是为盗夸。非道也哉。」《道德经·五十三章》


二、为何要「虚其心,弱其志」

基于对社会现状的认知以及对物欲文明的否定,老子当然否定多欲的生活。于是他所主张的生活态度,就正与之相反。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道德经·十二章》

所谓「为腹不为目」,即只求饱,而不求额外的欲望追逐。严灵峰说:「腹易厌足,目好无穷」。其言甚是。「目」代表的是外在无穷的追逐,「腹」代表的是内在必要的满足。所以陈鼓应先生即说:「为腹」,即「实其腹」「强其骨」;「不为目」,即「虚其心」「若其志」。


所谓「虚其心」,即使其心灵宁静,无忧虑与私欲。「弱其志」,是相对于追逐欲望的强盛之心而言的。弱其志,即使其消除强盛相争追逐之意志。「虚」和「弱」在老子的语境中,都是正面的意义,是老子所赞许的。比如「致虚极,守静笃」「柔弱胜刚强」「弱者道之用」等。


老子所肯定的,是诸如「虚」「静」「无为」「柔弱」「愚」等。这些词在日常语境中,往往表示消极意义。但老子恰恰是在否定现实种种「作为」的基础上而建立其理论的,故「刚强」「实」「有为」「智」「仁」等日常表示积极意义的观念,在老子那里恰恰是被否定的。了然这一层,便不至认为「虚其心,弱其志」是一种否定。正如所有人都知道的,「无为」在老子那里不是一种否定义。


三、「虚其心,弱其志」会怎样

「虚其心」这句话,完整的表述是这样的:「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这是圣人治理天下之方法。


首先,这并不仅仅是对百姓的要求,而是圣人也要如此的。上面所引「圣人为腹不为目」,即「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之意。而《道德经》第二十九章云:

「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河上公注云:「甚谓贪淫声音,奢谓服饰饮食,泰谓宫室台榭。」圣人要去除掉这些,还是「为腹不为目」之意,也即「虚其心,弱其志」。所以这是圣人也要做到的。


老子既然对多欲社会状态否定,则其所主张的更好的简单清静的生活,自然是所有人而言都是好的。不可能让百姓少欲,而让君主多欲。不是这样的。


既然圣人也要「去甚,去奢,去泰」,则圣人之治理国家,自然也要力求其人民「虚心」「弱志」。


在老子的设想中,一个没有多余欲望追逐与争竞的社会,是太平安闲的理想社会。大家都不争,都自然而然,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所以,「虚其心」云云,是圣人之治的方法。那么最终用这种方法治理的结果是怎样的呢?

「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道德经·五十七章》

这是老子所构想的理想社会。


所以「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云云,是老子认为通往理想社会的方法,而与我们普通所谓「愚民」无干。


孙虚白


把《道德经》理解为“愚民政策”,是最大的误读,也是一种根深蒂固的偏见。

道德经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无為,则无不治。

在这里老子提出了一连串的“反主流价值观”言论,包括:

不尚贤

弱其志

使民无知无欲

这和大家心目中治世正道的儒家“尚贤”、“尚功”、“开民智”的思想似乎是完全背道而驰的,老子是真的觉得大家应该跟白痴一样浑浑噩噩的度过一生吗?

其实不然,《道德经》的文字不能脱离当时的背景去理解,老子生活在春秋末期,此时礼崩乐坏,西周森严等级的分邦建国制度遭受诸侯征战日渐崩坏,社会秩序混乱,有一句话大家应该能记住“春秋无义战”。

这句话是孟子说的。指春秋时代没有正义的战争。也泛指非正义战争。因为儒家认为,“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这才是合乎义的,而春秋时代则是“礼崩乐坏”,“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所以没有合乎义的战争。

在这种诸侯互相攻伐,民不聊生的情况下,所谓的“尚贤”、“尚功”只不过是诸侯为了一己之私,网罗人才,让民众在战争中充当炮灰做为牺牲品的一种借口罢了,这和诸侯口中高喊的“仁义”一样,一片虚伪。

诸侯的战争,并没有带来社会的进步,那这样的“仁义”、“尚贤”、“尚功”,又有什么用呢?只不过是肉弱强食罢了!

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

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这是道德经第十八章,从老子的观察来看,所谓“仁义”,一旦被宣传就会变成“假仁假义”,所谓“智慧”,一经颂扬就会诞生“大伪”,所谓“孝慈”,是因为太多六亲不和,才会有人拿来宣传、表彰;所谓“忠臣”,其实是因为国家昏乱才会出现。

治理国家根本的“道”已经毁坏了,才会有这些“仁义”、“智慧”、“孝慈”和“忠臣”出现,而众人所津津乐道的“仁义”、“智慧”、“孝慈”和“忠臣”,只不过是掩盖国家治理越来越差,民风日见堕落的幌子而已。

老子说了:“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义。失义而後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治理国家,最重要的是依照“道”来治理,如果失去了对“道”的把握,那么只能依照之前的“德”来治理(祖宗的法度、祖宗的功德),如果连“德”都失去了,那么只能依照“仁”,以君主的仁爱之心来治理国家,如果连“仁”都失去了,那么只能依照君主、臣下之间“信义”来治理国家,如果连“信义”都丧失了,那么只能按照上下尊卑的“礼仪”规矩来勉强维持国家的治理。所以试图依靠礼仪这些东西治国安邦,其实那只不过是忠信最微薄的一面,而恰恰是祸乱开始的前奏。

对现代人的启示

一个公司、一个家族、一个国家,如果拼命的“尚贤”、“尚功”,以“狼性文化”做为企业的追求,一切以业绩、数字为方向,会带来的就是社会责任感的降低、整体道德水平的下滑和“大多数人被剥削掠夺”的结果。

毕竟,一将功成万骨枯,一个人的成功,下面累累的是千军万马的白骨。对于家世平平、资质平平、能力平平的普通人来说,这种肉弱强食,充满丛林法则的社会,也太残酷了吧!

“使夫智者不敢為也”,并不是说让那些真正的智者不敢有所做为,二是说如果整个国家社会不搞丛林法则,就不会出现那种操弄人心、人性的诡计多端之辈,这里的“智”,并不是褒义词!

什么才是真正的“尚贤”、“尚功”和“无不治”

这就回到老子说的“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

领导人不去以功绩为诱饵,民众就不会心生恶念去互相争夺;

领导人不以奇珍异宝为贵,民众就不会丢失淳朴之心也不会去盗取抢夺;

领导人不去显耀足以引起贪心的事物,民心就不被迷乱;

所以圣人统治百姓,让百姓内心的欲望减少,而让其五脏充盈而身体健康,让百姓心中的不当之志削弱,而让其追求根本的大道。经常的民众处于不用诡计、不用智谋而没有不正当的欲望的状态之中。


这样子无为而治,那么天下即将大治。

这样深刻的道理,有人能理解吗?


谈者无语


老子的《道德经》里的〞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究竞为何意?

老子的《道德经》几千年经过无数学者的解读,注释,各有个的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这就是阴学的哲理。阴阳学的哲理可以运用到各个领域,包括天文、地理、政治、经济、医学、农学、水利,工业,物理、化学、教育,法律、社会道德、风土人情、安邦治国等无所不能。

〞虚其心,实其腹〞是道家修真筑基功。而〞弱其志,强其骨〞是道家的养生之道。原意只有成道之人一目了然,没有第二种解释,老子为什么把它写进《道德经》里呢?用在这里究经是何用意呢?老子把修真和养生放在一起,修真就是为了养生,修真是阴性锻炼,告诉人们靠阴性锻炼还不行,还要靠阳性锻炼。阴性和阳性都具备了还不行,还要从调解情绪方面下功夫,养生情绪方面内容包括那些呢:心要宽,宰相肚里好盛船,也有说宰相肚里渡舟船。心不仅宽而大度,能装天下大事。反之,调解情绪不能小心眼,遇事不能想不开,有些人遇到想不开的事,巡短见,跳楼自杀,还有些开悟之人,认为好死不如劣活着,有些人为什么减不了肥,就是考虑不周全,〞弱不了志,〞要想一想今天我少吃一口,身上没病没灾,长命百岁,以后要多吃多少口,今曰不吃是为了将来多吃,想明白了,何乐而不为呢。


悟真真人英国宫二期邢皓宸的爷爷


这种理解是错误的,绝对的错误。

首先,道家的思想精髓可以概括为八个字:清净养身,无为治世。无为的意思是:不积极作为,就是顺其自然的意思。整句话就是说要清心寡欲,思想纯洁,注重个人的修养;治理天下要顺其自然,不能违背自然规律。这与儒家的积极作为是相反的。易中天将无为解释为:什么事儿都不干,这是一种贬义的说法。无为而治特别适合用于今天治理生态环境。比如我们用的纸张、家具的原材料都是树木,由于商家为了追求利益,不顾产能过剩,砍伐严重,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各地频发泥石流,这要按老子的思想,就应该用多少、取多少,而不能一味追求利益而过度砍伐。又如对石油、稀土、煤矿、有色金属的开发不能无休止的进行,对野生动物的猎杀不能过度。总之,要保护好生态链,吃多少取多少,用多少取多少。

其次,老子治理天下崇尚的是古代三皇五帝之术,要求人人能保持纯朴之心,不要制定太多太繁琐的法律,因为你制定的法律越多越繁琐,人就会变得狡诈起来,以钻法律的空子。不要人为地抬高某种物质的价值,因为东西一旦有了价值,人人就会争夺,就会发生争夺或抢劫,例如黄金。老子同样也反对繁琐的礼节,反对尊卑关系,这样也会让人变得复杂起来。总之,老子的思想是越简单、单纯越好,没有愚民之术。因为当皇帝都是实行禅让制,就是举荐,人人都知道当皇帝是件苦事,所以也就没有人去争夺了。

在了解了老子的主要思想后,我们再来解释“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这句话就不难解了。这句话是个排比句,互文见义,虚其心,实其腹:就是让百姓不要有太多的欲望,但要让百姓吃饱穿暖。例如改革开放前的人们人人单纯,结婚很简单,喜欢就好;现在的人们要房要车要票子要飞机。弱其志,强其骨:就是不要有太多的理想与梦想,要使百姓保持强健的身体。

总之,当今世界的人已经疯狂了,无休止的破坏大自然,自以为科技强大了就不怕自然灾害了。其实,这在大自然的眼里就是一个笑话,一股山竹就让你束手无策。


强哥谈传统历史文化


浅谈。

任何一种结论或者道理如果不能放到整个自然或者人类的发展全局中来看 都是偏颇和不全面的。

这种思想是否带有愚民的思想是因为看待这个问题的人是从智慧的角度出发来得出的结论。一个无知的人,显然不会有这种想法。

老子曰:“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使民无欲无知。”“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如果说幸福是一种满足的话。人类的必然发展就是从生理(生存)幸福转入心里(欲望)幸福。前者有度,后者无度。

无知是无知者的幸福。人类获得知识和智慧的出发点是因为人类欲望的需求。

而人之所以痛苦?一是因为智慧,二是由于对比,三是因为欲望。智慧是思想,对比是认知,欲望是人的本性。这三者都出自于人的后天意识的演变。并不是人先天就具有的意识。

我们说一只狗有吃有喝有睡。我们会觉得他是幸福的还是不幸的。我们无法从狗狗的角度来回答这个问题。或许对于狗来说,这就是它最大的幸福。

假设对于一个人来说,如果他无智,也就是他对幸福的认知只能是对吃穿住行的满足。这是一种非常简单也非常容易满足的过程。相反,越是有知识和智慧的人,他的欲望层次就越高。幸福的满足状态就越难。而相应的社会为了提供同等幸福心理的花费就要巨大的多。一碗白米饭显然不能等同于一只鲍鱼。而人对于最初一碗白米饭所带来的幸福感受,或许要大于或者等同于欲望增大后获得一只鲍鱼所能得到的幸福感受。

由于人的欲望的提高,对比的刺激。社会就要创造更大的财富,才能满足人的基本同等的心理欲望。这无疑会增加社会的管理难度,制造成本。同时无疑会加剧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形成事实上的贫富对立,两极分化。社会幸福层次就会从简单的幸福走向非常复杂的幸福。社会发展也会从最初的美好设计走向其对立面。

假设开始时一个人只需获得十元的财富,就能满足基本的幸福心理,随着智慧的开发和欲望的加深以及对比的刺激。社会就必然要不断满足其100元1000元甚至1万元的财富需求才能获得等同于最初十元的幸福心理状态。

而社会创造总体财富的速度,是否会与人的欲望的提高成比例。如果满足不了人的基本的幸福心理,货币贬值与虚拟经济就会大行其道。人们的幸福状态也就会从实践当中产生的生理幸福直接转化为虚拟的心理幸福。人就开始背离自己的先天状态,离自然也就越来越远。

人的欲望的提高,就是幸福的贬值。当社会还不能全面提供所有个体更高生活欲望的保障时,全面满足所有个体的幸福要求,无疑会导致社会的衰退与破产。只能满足部分个体的幸福追求,无疑会造成两极分化,贫富对立。自古以来人不患寡,而患不均。就是因为人的欲望所导致的结局。

老子早就看到了自然发展的规律以及人性的本质。到今天为止,我们个人所拥有的财富远远超过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人所拥有的财富。但我们所对幸福的感受,未必强于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个体。这就是由于社会的发展所带来的个体整体欲望的普遍提升所导致的。


自然之子一一来去无意


当然不是真的,那些把《道德经》当成愚民政策的人,是根本就没有理解《道德经》的本意。



要理解这几句,就需要结合上文,不能纯粹的靠这几句。我们来看一下《道德经》的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这四句,是承接前面三句而说的,并不是莫名其妙的就说了这么两句。

我们先不看原文,先看尚贤,贵难得之货,见可欲会造成什么影响呢?

自然的,尚贤,则民必争;

贵难得之货,则盗贼疯起,小盗盗物,大盗窃国;

见可欲,则生奇欲,奇欲生,则民心必乱。

为什么呢?因为这都是人道,人道积有,积物;而天道贵无,积虚。

人之道,以好积为德,以积物为得。自然上有所好,下必甚之。一旦君王以人道治之,则民争,民为盗,民心乱,则天下乱。

以天道治之,则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则民不争,不为盗,民心不乱,则天下治。

回到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这四句再来看:

虚其心:虚其民尚贤好争之心;

实其腹:民守其天真淳朴之心;

弱其志:弱其民强为人道之心;

强其骨:强其民笃守天道之心。

后面几句也是一样,都是强调绝人道,复天道。去人之伪学,奇欲,复天之真,正欲。

为无为,则无不治。

圣人治理天下,在于辅佐天道,充当天道的助手,因任万物以自然。自然而然,不以人道之伪而灭天,则无不治。

与珍爱君一起,学习华夏文化,共同见证华夏崛起吧。


珍爱君


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虚其心,就是心上无物,把一切外在的束缚一层一层的剥离,直至见心见性。功名利禄,贪嗔痴,世俗爱恋,管控欲等等。这是对内,心要静。不是靠戒,忍,而是真的看透放下,有种局外人看世事的感觉!

实其腹,就是你要有真才实学,文韬武略,要能解决问题,能看透本质和变化规律,要能人所不能!这是你活着的价值!

弱其志,人生第一大事是立志,人一定要有志向,但没必要天天想着惦记着,只做该做的,一切顺其自然,不可强求。

强其骨,人要有一个好的身体,才能让你更好的做你想做的事,好的身体是要靠练的,要持之以恒!要有超强意志力,挫折忍耐力,就要能吃得了身体的苦,多多磨练,要变强大,心里要强大,身体要强壮。


——无心


虚其心,把心里的所有,过去的,未来的,思念放(空)佛家。放(无)道家。减去精神负担。叫栓住心猿。`实其腹,把天地日月星晨于宙,收入腹内化为无之意也。脾胃戊己中央土,腹中脾臧意志,控制住意马,也就是弱其志。减少消毫营养能量。强其骨,保肾也,肾坎水也,主骨,肾命也。命根子精神源头种也,强肾保命也。达到强身健体,长生久视的目的。浅谈吧。

圣人,佛,主,谁修行谁就是,不是固定到某个人的。老子讲的圣人没有名子。舍不是舍财富,相反老子著经一字千金,得了财后,隐身修行的。不然等着饿死呀?老子,尹喜,连家小都舍去了,他还管什么国事,民事吗?以国喻人而已,修身与治国同理,与自然同理,一顺一逆也。俗人误识了道德经。

宁愿花巷死,不愿孤独生?|


马振廷1


这句话出自老子《道德经》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很多人初读到这段话,以为老子在推行愚民政策。有书君认为,这实在是对老子思想的一大误解。


老子认为,只有不崇尚贤才,才会使人民不去争名夺利;不以稀有的东西为贵,才让人们不产生偷盗的行为;不令人们见到可以激发他们欲望的东西,人心才不会被扰乱。


“人之初,性本善”。我们初接触社会时,都如婴孩般纯洁无邪,没有过多的欲望,也没有狡诈的心机。正因为没有外在物质条件的渴求,人心反而更自在快乐。


故老子一再强调“无为”。“无为”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不去做不应当做的事情。凡事顺其自然,行所当行,止所当止。只有如此,才能无为而无所不为。


老子认为,要净化人民的心智,满足他们的温饱需求,削弱他们的欲望,强壮他们的筋骨,令人民没有奸诈的想法和非分的欲求,让聪明人也不敢胡作非为。如此,天下才会太平。


“虚其心”:


要想使人们的心灵变得纯洁,性格变得淳朴,必须要涤除人们心中过多的杂念,祛除贪、嗔、痴。只有思想纯净了,心境方能淡泊宁静。


“实其腹”:


民以食为天。温饱问题,任何时候都是关乎民生的头等大事。但食物不宜太过奢侈铺张,能满足人的生理需求已然足矣。倘若一味地追求口腹之欲,则反而有舍本逐末之嫌疑了。当今社会的很多富贵病,皆为病从口入呢。



“弱其志”:


做人,不是不要有志向,而是要减少非份的欲求,不要有太高、太大、不切实际的欲望,不能太过争强好胜。以平常心做寻常事,如此,不期望,才会不失望。


“强其骨”:


身体是革命的根本。没有健康的身体,一切都是空谈。要想让国家强大兴盛,首先要让老百姓都拥有强健的体魄。


当然,强骨,不但指拥有强健的体格,更指要有做人的骨气。“士可杀而不可辱”,有骨气的人,走到哪里都会受人尊重。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保持淳朴天真的本性,顺应四季万物的更替,不强求、不奢望。这种极其朴素的状态,未尝不是一种美好。


曾经读到过一则小故事,是说一个渔夫在海边钓鱼、晒太阳,刚好有一位富翁经过,好心地告诫他必须要多干活,赚更多的钱,才能过上幸福的生活。


渔夫问道:“什么是幸福的生活呢?”富翁认为,那是可以自由支配的生活,比如:自由自在地晒太阳。渔夫听后大笑,说:“我不是正在过这样的生活吗?”


故事虽小,却颇有深意。这不正是“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的最好诠释吗?

小时候,幸福是如此简单。饿了就吃,吃了就玩,哪怕是一块小小的泥巴,也能变出无数的花样,能玩得不亦乐乎。


为什么长大后,在物质条件极大丰富的情况下,许多人反而感到不快乐呢?那是因为外在物质形式的攀比,让人们失去了原先的幸福感。



林语堂先生说:“什么是幸福?一是睡在自家的床上,二是吃父母做的饭菜,三是听爱人给你说情话,四是跟孩子做游戏。”瞧,幸福其实就这么简单。


生活需要做减法,适当控制自己的欲望,崇尚极简主义生活,方能让心灵获得更大的自由。

人要追求美好的生活环境并没有错,但凡事都要懂得适可而止。珍惜眼前的幸福,以冷静的目光去审视自己的心灵和行为,方能知足常乐。


“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有书君认为,这就是老子所要传递给人们的,一种简单淳朴的生活方式,一种修身养性的崇高境界。倘若人人都能做到这几点,又何愁天下不太平呢?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