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军将领胡琏和张灵甫都是陕西走出来的黄埔四期生,他们二人谁的军事才能更胜一筹?

大不列颠的帝王


张灵甫是蒋介石给国民党军人立的榜样,是代表蒋介石的脸面。

蒋介石一生只敬重两个人,一个是戴竖,帮他治军,一个是张灵甫,帮他带军,没有这两人的忠诚,蒋介石也管不住军队,说服不了军人。

国民党军队和共产党军队打了几十年,蒋介石嫡系部队就没有被共产党军队全歼过,个个从心里是看不起共产党军队,认为只会打游击战。

粟裕举全华东军区之力,在孟良崮设伏,全歼蒋介石五大王牌之首74师,举国震惊,从此国民党军队不敢再小看共产党军队。

只要一被共产党军队包围,马上夺路而逃,生怕被全歼,只要被共产党军队阻击,马上就心虚了不敢向前,只要碰上共产党军队拼命,马上就夺命而逃。

从此共产党军队不再把蒋介石军队放在眼里,专打国民党各王牌部队,去争当共产党的王牌部队,获得更多荣誉,更多支持,更多兵源。

蒋介石失去了张灵甫,也就失去了军人榜样,从此嫡系部队不败的神话就被打破了,人人自危,也就不敢与共产党军队亮剑了,才兵败如山倒,逃到台湾岛。


光芒万丈34957


从知名度上来说,张灵甫要比胡琏更大一些

把胡琏和张灵甫放在一起做比较还是有一些意思的,尤其是二人都是陕西籍的黄埔四期生,首先,黄埔四期就不一般,从黄埔四期走出的将星丝毫不亚于黄埔黄埔一期,尤其是出了林 彪,这一个估计就顶黄埔一期一群,然而,即使如此,也没有掩盖黄埔四期中的其他精英,比如胡琏和张灵甫。

就知名度而言,还是张灵甫名声更大一些,毕竟张灵甫的事迹还是比较多的,比如在私生活方面,张灵甫古城杀妻,当时更是闹到老蒋门前了,后来侥幸不死,随王耀武戴罪立功。

关于张灵甫最大的卖点,其实就是双方的宣传,孟良崮战役是解放战争的一个重要转折,尤其是在该次战役中,全歼国军王牌整编74师,击毙师长张灵甫,是作为一个反面例子被写进教材的;

按照道理说,我方宣传的人物,国军方面一般都会进行雪藏,但是张灵甫被老蒋看作是杀身成仁的典范,因此将张灵甫好顿吹嘘,当时国军将领经常为保存实力,贪生怕死,缺少牺牲奉献的精神,老蒋就拿张灵甫当正面例子,要大家勇于奉献。

因此,张灵甫一时名声大噪!

胡琏相对来说,本身低调一点,也是我方极力不愿宣传的人物,毕竟解放军在胡琏的手里吃过大亏。

从履历和战绩上来说,在张灵甫死之前,胡琏是胜过张灵甫的

张灵甫的确值得炫耀,黄埔四期出身,晚了一点,但是当时也一直处在国军第一军序列,上级长官就是胡宗南,尽管胡宗南当时只是一个旅长,张灵甫是团长,但是只差一级,随着胡宗南后来火箭式的升迁,张灵甫的履历也不会差太多。

然而,正是老蒋用人之际,张灵甫古城杀妻,闹的沸沸扬扬,经过妇女协会转于凤至再转宋美龄再转蒋介石的耳朵里,老蒋也是火冒三丈,要求严惩,在南京折腾了一圈,张灵甫的前途实在担忧,后来全面抗战爆发,写信给王耀武,让王耀武“拉兄弟一把”。

王耀武也确实是个讲究人,就启用张灵甫,在王耀武的阵营当中,始终将其当作心腹来对待,跟着王耀武一直接王耀武的班,随着王耀武的升迁而升迁。

关于胡琏,在评价的时候直接是与胡宗南对标的,所以,应该是从根本上就率张灵甫一个档次,胡琏一直在陈诚的土木系当中混,前期履历也很好,到1942年担任第十一师师长的时候,可以说履历和张灵甫差不多,1944年的时候胡琏担任第十八军军长,然而,张灵甫却未能当上74军军长,但是1946年国军整编的时候,十八军改编为整编11师,七十四军改编为整编74师,两人都是师长,军衔也基本差不多。

从军事能力上来说,胡琏也比张灵甫强许多

胡琏在抗战中的成绩明显要比张灵甫的好,尤其是在争夺石牌要塞中,胡琏的第十一师抵挡住日寇进攻,保证了鄂西大捷,并且获得青天白日勋章,这一点,张灵甫并没有获得过。

张灵甫也打了很多胜仗,但是根本上来说,尽管仗打的还可以,并没有涉及到军事战略上的问题,充其量在旅、师等战术单位上有一些小成绩,主要战绩还是王耀武打出来的,整个七十四军在抗战中的成绩,都不能算在张灵甫身上。

其实,正如其他答主所说,张灵甫更擅长作为一个团级或者旅级的作战单位进行组织冲锋等战术活动,但是胡琏显然更具有作战思维,尤其是在抗战后期,胡琏指挥十八军参加了中日最后一场大仗,也就是雪峰山会战,当然,张灵甫也参加其中,只不过是副军长职务参加的。

但是真正要说军事能力上的比较,其实都应该是兵团级以上的,最起码也是一个军,黄埔学员真正发挥水平的时候,也都是在解放战争时期,遗憾的是,张灵甫率全美式装备的整编74师(相当于一个军,是国军五大主力之一),在孟良崮战役当中被全歼,是张灵甫作为军一级的指挥官,也是解放战争刚开始的时候,1947年3月开始作战,5月张灵甫就被包围在孟良崮,结果被全歼。

按照张灵甫的想法是,以整编74师作为吸引我军的诱饵,然后国军对我军再进行反包围,事实上,国军根本就没有能力再实施反包围,结果李天霞和黄百韬部受到我军的阻击,迟迟不能对张灵甫进行增援,虽然可能说原因不全在张灵甫,但是根本上来说,还是缺乏统筹全局的才能。

胡琏在解放战争中表现都可圈可点,几乎在张灵甫被歼的时候,胡琏就在南麻战役中抵挡住粟裕的进攻,其修整的防御工事以及部队的凝聚力上,都有可圈可点之处。

最后老蒋将十二兵团司令官的位置给了黄维没有用胡琏,实际上也可能是十二兵团被全歼的重要因素。

胡琏人生当中最厉害的战役应该就是金门战役了,一战打出了威名,后来在台湾的时候胡琏官拜陆军一级上将,一直活跃在反攻大陆的最前线。

一级上将还是很有含金量的!


史论纵横


谁更胜一筹,交给大家评价,我只能说张灵甫有点被无限拔高了...张灵甫是一位抗日军人,这一点无可否认。但近年来一些人出于各种各样的目的盲目拔高张灵甫的功绩和能力,这都是错误的。 1、张灵甫根本没上过北京大学。所谓张灵甫于1923年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的说法,我查过北京大学历史系历年本科生入学名单,1923年入学的只有4个人,根本就没有张灵甫,整个从该校开办到1946年止入学生中也没有张灵甫。


张灵甫确实抗战有功,但功勋并不突出,甚至在国军方面也并不将之认定为“抗日名将”,也就是说在国军方面认为,张灵甫的战功主要是在解放战争期间而非抗战期间。1974年香港《春秋》杂志部第406期,发表有国军方面人员写的《汤恩伯与苏北之战》,文中说:“苏北之战的最高峰,是淮阴地区被国军攻克……就因为这一战,原先无籍籍名的张灵甫一变而为国军中的英雄人物。”

张灵甫根本就没有参加淞沪会战和南京保卫战,他当时受命在武汉组建305团。那场被传得神乎其神的“张古山战斗”,真正的功臣是时任305团团长的唐生海和代团长于清祥,而当时张灵甫已经升任153旅旅长,根本不是305团团长,也根本没有亲率突击队。参看此战国军的正规战报,根本就没有提到过张灵甫的名字,而参战主要将领的报告、回忆录也都没有提及张灵甫。



李三万的三万里


黄埔四期将星辈出,而胡琏和张灵甫无疑是黄埔国军将领四期生中的出类拔萃之人。其实把黄埔四期生置于众多国民党黄埔系大员中,只能说是一般,无论是资历还是机遇都比不得一期生,但这二人却除外,老蒋对这二人是格外的信任。



蒋氏爱将,难分伯仲

胡琏和张灵甫,他们都是典型的“蒋氏爱将”,一个出身陈诚的土木系,是十八军的骨干,而另一个出身王耀武的七十四军,是老王一派的骨干。而此二人都参加过抗战,胡琏还是名团长的时候就血战罗店,而张灵甫则在万家岭大捷中奇袭张古山,他们的早期经历几乎大同小异,但此二人也过早的展示了悍将的一面,不过胡琏是“狡悍”,张灵甫则是“凶悍”。



而他们的性格还颇为相似,都喜欢写书法,张灵甫的书法得陕西同乡国民党元老于右任的真传,而胡琏的也自成一派,比起张灵甫也是不遑多让。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这两位能征善战的将军都有着极强的耐心,因为写书法靠的就是耐心,这也是为将之人因有的素质。在抗战中期,张灵甫先是凭借战功成为了七十四军五十八师师长,后抗战胜利成为了七十四军军长兼南京卫戍司令,成为了地地道道的御林军统帅。而胡琏也不例外,在抗战中期升任十八军主力十一师师长,后成为十八军军长,尤其石牌一战,名扬天下,获得青天白日勋章,这点是比张灵甫要早的,而张灵甫获得青天白日勋章是于解放战争时期。




而此二人的命运在解放战争结束后则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张灵甫和胡琏是老蒋的忠实信徒,坚定的“反共”分子,对老蒋的命令是坚贞不渝的执行,在解放战争初期,二人便为老蒋的“戡乱”而冲锋陷阵,其中胡琏部进攻我中原解放区,而张灵甫部则在我华东解放区横冲直撞,一时成为我军劲敌。但是没过多久,这两个不分伯仲的黄埔四期将星最终阴阳两隔,张灵甫被我军消灭于孟良崮,而胡琏则是多次侥幸逃跑,尤其淮海战役中,其居然乘坦克逃出了我军的包围圈,从此张灵甫成为了过去式,但国民党却迎来了胡琏时代。



在老蒋率领国民党败退台湾后,人心惶惶,而我军也在福建沿海地区磨刀立马,誓要解放台湾,但就因为日后的“金门王”胡琏,最终我军三野的三个团光荣牺牲,而金门之战的历史意义不用多说,胡琏也因此成为了国民党后期的重要人物,后官居一级上将。其实这二人的军事能力到底谁更胜一筹呢?我们也很难判断,从经历来说,同样的黄埔四期毕业,同样的抗日名将,又在老蒋眼里是同样的“党国栋梁”,只不过二人同为老蒋的独裁而战,其中一个晚年也算“功成名就”,另一个却埋葬在了战场。

而我认为,无论是胡琏还是张灵甫,从军人职业的角度来说,他们在八年抗战中浴血奋战,以军人之身躯保卫祖国之土地,实乃光荣,就这一点,历史是不会忘记。我是略懂一二的四少,感谢您的关注和点赞!


历史之绝唱


军事才能比较就是看作战成果,胡琏与张灵甫的履历有相似之处,我们就来一个阶段一个阶段比较吧。

1、两位陕西青年的奋斗

张灵甫与胡琏都是陕西人,自古关中出良将。

相对而言,张灵甫的学历更好。

(胡琏与张灵甫)

他们在黄埔毕业后,和所有学生一样,东征、北伐。不同的是,胡琏跟的是陈诚;张灵甫跟的是胡宗南。

到抗战前胡琏是第18军11师的团长;张灵甫是第一师独立旅团长,由于杀妻进了监狱。


2、抗战崛起

抗战中,胡琏随着老部队十八军,老长官罗卓英、黄维在淞沪罗店作战,血染罗店。因功升为67师119旅旅长。

张灵甫在抗战后出狱,进入51师任团长,开启了新的军事生涯。兰封战役因功升为51师153旅少将旅长。

(淞沪作战)

抗战初期的惨烈作战,军官大量伤亡,有才能的新鲜血液得到了迅速成长。

胡琏在淞沪会战之后,在苏南还进行了游击战,作战效果显著。张灵甫继续在硬仗中锻炼自己。

在上高会战中,张灵甫立下大功,之后从代理师长成为师长。

在1943年鄂西会战中,张灵甫所部58师也是参战部队,收复瓮安。此战中胡琏死守石牌,为全局立下大功,进入主将行列。

(石牌战役)

之后雪峰山会战两人都立下大功。

比较抗日战争,胡琏参战次数虽然没有张灵甫多,但关键的几次胜利,其影响已经超过张灵甫。

3、解放战争

解放战争中,胡琏是11师师长,张灵甫是74师师长,都属于国军五大主力。在内战中,自然是作为拳头部队进入华东战场。

张灵甫率兵在淮阴、涟水多次迠,立下战功。在第二年的孟良崮作战中,全军覆没,自己也被击毙。国军的山东进攻基本失败。

(孟良崮战役)

胡琏章缝集、南麻、大别山与解放军多次作战,胜负相当,甚至胜率更高一点。胡琏已经具备指挥大兵团的能力。之后在金门有取得胜利。

(南麻战役)

胡琏自然强于张灵甫。

总结:

胡琏与张灵甫的起点基本一致,在路径问题上胡琏基本是土木系系统,张灵甫起初在第一军、后来到了七十四军。在后来的发展中,胡琏后来居上。在解放战争中,胡琏的军事才能更是得到证明,而张灵甫则身死军灭。


欢迎关注、点赞、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给你不一样的史学评析,期待你的评论,期待你的分享

一枚明粉


张灵甫:1933年任胡宗南天下第一师独立旅第1团上校团长(时年30岁),因杀妻被判入狱。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任第74军第51师第153旅第305团上校团长。南京保卫战时以自己一团之力与日军的甲种师团第18师团血战一昼夜,张因此战升任第153旅副旅长兼305团团长。徐州会战之后,升任第153旅少将旅长。武汉会战时,张灵甫学三国时期的邓艾,翻越崇山峻岭从背后偷袭日军防守薄弱的张古山,取得了“德安大捷”。张灵甫因此战被田汉捧上了天,此战之后张获得了四等云麾勋章。1940年任第58师副师长、1941年任第58师师长、1944年任第74军副军长、1945年升任第74军第四任军长。解放战争初期,与解放军作战时连克淮阴和涟水。1947年蒋介石重点进攻山东时命丧孟良崮。

胡琏:1932年25岁的胡琏担任第18军第11师第66团团长,1937年淞沪会战时奉命防守罗店,与日军展开激战,有“血肉磨坊”之称。此战之后升任第11师副师长兼第119旅旅长,1942年,任第十一师师长。1943年胡琏率第11师参加了石牌保卫战,此战保住了重庆的大门。此战之后胡琏升任第18军副军长,并荣获青天白日勋章。1944年8月,任第18军第七任军长。解放战争时,胡琏的军队被当作救火队使用,解放军也多次吃了胡琏军队的苦头。

我认为就军事才能而言,胡琏比张灵甫更貹一筹。张灵甫打仗一向以“凶悍”著称,而胡琏则比较狡猾,被毛主席称为“狡如狐,勇如虎。宜趋避之,保存实力,待机取胜”。张灵甫的整编74号称“国民党五大主力之首”,却首先被解放军全歼,胡琏的整编第11师却是最后被解放军歼灭的。张灵甫比胡琏大四岁,虽然二人起点一样,但是胡琏25岁就当上了团长,张则30岁才当团长。胡琏得过青天白日勋章,而张灵甫只得过宝鼎勋章、云麾勋章,就是没有得过青天白日勋章。“将在谋不在勇”,正是张灵甫过于凶悍,缺少了一些狡猾,最终导致自己命丧孟良崮。胡琏在金门战役更是取得了“古宁头大捷”,此战是解放军永远的伤痛。最终官至国民党陆军一级上将,得以善终。


历史军魂


黄埔学生中,第一期和第四期的名将最多。第一期是老大哥,自不用说了,国军中有胡宗南、宋希濂、杜聿明、关麟征等,我军中有陈赓、徐向前、左权等,可谓是将星荟萃。第四期也不错,最出名当属林彪,除了他以外,国军中来自陕西的双子星也格外耀眼——今天本文的主人公张灵甫和胡琏。



张灵甫和胡琏都是陕西人,张灵甫1903年出生于陕西长安县,胡琏1907年出生于陕西渭南华州。张灵甫比胡琏大4岁。 两人身上有太多的相似点。



他们都是出生于陕西,他们都是黄埔军校第四期的学生,他们都是在1933年升任团长,其中张灵甫出任第1师第1团团长,胡琏出任第11师第66团团长,一个跟随胡宗南,一个靠上陈诚。更巧合的是,两人还同时喜欢过一个姑娘,两人在西安的时候,都对高家大院的小姐高艳玉产生好感。不过,看了照片以后,高家选择了身材高大、英俊魁梧的张灵甫。所以说,在吸引女人方面,张灵甫稳稳压倒了胡琏。

对军人来说,最要紧当然是带兵打仗,这两位谁的作战能力更强呢?

我觉得这个不好说,也没法比较,因为他们的特点完全不同。

张灵甫作战,以攻击力见长。他的成名作是万家岭战役的张古山战斗中,亲自指挥敢死队,半夜摸上日军阵地,血战几个小时,全歼日本守军,为万家岭战役的胜利,为消灭日军第106师团,立下大功。在三年内战中,无论是偷袭淮阴,还是二战涟水,张灵甫指挥整编第74师,让华东野战军吃尽了苦头。淮阴,涟水相继失守,由此可见,张灵甫作战的进攻能力超强。

再看胡琏,可能正好和张灵甫相反,一生中精彩的表现都是和防守有关。胡琏的成名作应该是抗战中的石牌战役,他率军血战石牌,挡住了日军的进攻,保住了陪都重庆的大门。这场战役被誉为中国战场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胡琏在战前慷慨激昂的一句话,让全国人民记住了他:“成功虽无把握,成仁却有决心。 ”而内战中,胡琏也是以一场又一场的防守,令我军无可奈何。章缝集战役,胡琏以不到两个团的兵力,让中野5万大军无功而返。南麻战役,胡琏所部又逼得围攻他的华野6个纵队,不得不黯然撤退。尤其是金门岛战役中,我军投入进攻上岛的三个团,在胡琏兵团的打击下,几乎全军覆没。

综上所述,如果说张灵甫是一支锋利的长矛,那么胡琏就是一面最好的盾牌。两人的作战风格迥异,为人处事也完全不同,笔者只是谈谈对两位名将的看法,实在没本事去评价他们谁高谁低。

1.陈正国:《胡琏全传 》

2.霍安治.《军事指挥官张灵甫 》

3.钟子麟:《蒋介石的王牌悍将张灵甫》

“许述工作室”核心成员查佳峰主答


脑洞大开的历史


张灵甫在孟良崮战役中至少犯了三个以上的错误,比如抛掉坦克重炮等优势武器上山,没有调查孟良崮是否缺水,唯一的退路垛庄应该留驻多少兵力,最要紧的是,友临部队能否积极动作向整编74师靠拢,完成所谓“中心开花”的战役构想,他根本没有把部队的命运和战场主动权抓在自己手里。

所以,同样是黄埔四期生,同样彼时是陆军中将,张灵甫的军事才能跟老乡胡琏相比,差了不止一个层次,他更合适于当一个率领敢死队冲锋的步兵团上校团长。



当一名军官升职到战役级别单位的主官时,匹夫之勇已经无足轻重,更需要的是对敌我双方军队习性把握、敏锐的战场动察力和灵活多变的指挥艺术。张灵甫是个悍将不假,夜袭张古山,死守上高城,解放战争前期强攻涟水重镇,硬仗打了不少,却始终不如胡琏般“狡如狐”,更缺乏对国民党军队互相之间配合的基本认识,李天霞曾经是竞争对手,如何会拼死来援?知敌知友,这也是军事才能的一部分。

张灵甫在接任整74师师长之后并没打过什么仗, 一直驻防南京。首上解放战争的战场就是苏北作战,全副美械的“五大主力”之首,74师光105榴炮营就装备了两个,所以初期的顺风顺水并非张灵甫指挥如何出色,而是华野对全套美械的国军尚缺乏认识和应对办法,一如东北的林彪也曾经不习惯新一军和新六军的火力配备。



张灵甫虽然虎师在手,却处于指挥系统的最底端,上面有第一兵团司令汤恩伯,前敌指挥则先后划归李天霞和黄百韬,同样都是整编师长,为什么被指挥?一是黄埔资历,一是指挥能力,从这一层已经看出,国军高层并不看好张灵甫的战役级指挥水准,相反,胡琏就有多个黄埔二期和三期的部下。

在成立第十二兵团之前,1947年曾经以整11师为基础组建过兵团级的整编第十八军,胡琏为军长,这已经是大兵团作战指挥了,所以在蒋介石和国军高层心目中,胡琏的高级指挥能力确实要强于张灵甫,事实在那摆着。

胡琏从来特别提防被解放军战术包围的可能,发现情况不妙立即收缩或撤退,粟裕将军几次捕捉其不成功,唯一困住整11师的南麻战役,胡琏以顽强的防守、反突击坚持12天,最后在大雨和增援部队的共同帮助下成功脱逃,那可是无险可守的平原地带。而张灵甫不但主动求围,凭山势之险才守了仅仅三天,高下立判。



狡猾张不及胡,勇敢胡也不差,1943年石牌保卫战胡琏率整11师击败第27和第34两个日军师团主力的进攻,甚至爆发著名的白刃大战,就不方便再提大别山和金门之战了。客观地说,不是因为国民党内部人事倾轧,胡琏是最合适的第十二兵团司令人选,而徐蚌战场上的国军兵团司令孙元良、李延年等都是黄埔一期生,这就是胡琏军事才能所达到的高度。

张师长灵甫虽然长的很帅,做军(整编师)级指挥官已经勉为其难了,实在难以望“金门王”项背,胡琏的军事才能,抛开立场,在整个国民党军队中也是数一数二的。


度度狼gg


张灵甫知道的可能更大一些,大陆文章多把他当成反面教材,其实讲对国军贡献的话胡琏更胜一筹,胡琏抗日战争石牌要塞阻击战一战成名,之后又参加了抗日战争各大战役,解放战争南麻战役从此不把粟裕放在眼里,列入经典战役,这也导致后来淮海战役失败,黄百韬跟胡琏乘战车逃跑,黄直接被俘!金门之战让解放军吃尽苦头,不敢冒然攻台,胡琏作战将就战法和事先准备,公事修筑更是行家,喜欢站前切断电台,防止监听,是个难得的大将!




安澜13


胡琏和张灵甫这两个跟三国人物中的陆逊和关羽有点相似的地方。张灵甫有点像关羽,两人都是被推上神坛的,性格都比较的孤傲,身先士卒、作战勇猛堪称悍将,但张灵甫没有关羽的自大、目中无人,两个人结局有点相似,都是见死不救(胡琏去救张灵甫但没来得及);而胡琏跟陆逊很相似,都是很重要的人物之一,都能独当一面,善于谋划、知己知彼、是不可或缺的角色,都是最好的“救火队员”,为人都比较低调,都受到重用,一个力保东吴、一个力保台湾。

张灵甫和胡琏不可否认,都是国军中的悍将,都具有出色的军事指挥才能,即使是当了师长后也能身先士卒、冲锋在前线,这中胆魄很多国军将领中最不具备的(比如胡宗南、刘峙等)。两人都在抗日战争中立下汗马功劳(张灵甫虽然有争点),但胡琏抗日战功是毋庸置疑,淞沪会战指挥的罗店“血肉磨坊”战役吓破日军魂胆;重庆时期,指挥石碑战役15万国军顶住了10几万日军精锐师团疯狂进攻,并正面与日军展开白刃战,创下了二战以来规模最大了肉搏战记录,而一举成名。

如果从军事能力看,我认为胡琏确实要比张灵甫高出一筹。

胡琏之所以出名原因在于其作战剽悍勇猛而战术多变,善于分析敌我利弊和捕捉战场的动态能力,这点是张灵甫所不能比的。特别是1946年章逢集大战,中原野战军三个纵队6万多人,围攻胡琏整编11师指挥的一个团,打了五天五夜,我军伤亡近5000人而胡琏仅仅伤亡了2700人,胡琏一个团的兵力能够顶住我军近十倍的攻势,这在军史上也是罕见;1947年山东南麻战役中,我军华东野战军以绝对的兵力围攻胡琏阵地打了三天三夜,但胡琏巧妙使用防御工事,我军始终没打入胡琏的核心阵地,只能后撤。胡琏,是解放军最难一块啃不动的硬骨头,足以见胡琏的超高的军事才华。

张灵甫也是一位善于用兵的国军将领,其战术灵活多变的运用在国军中也是难逢敌手。解放战争时期,张灵甫指挥的整编74师全副美式装备,开赴华中战线后,曾经取得一连串的胜利,连克淮阴、淮南和涟水等战略要地,一时出尽风头,煊赫一时。因74师的优良战绩被蒋介石视为“模范部队”和五大主力之首。但好景不长,也许是风头冲昏了头脑,1947年,张灵甫的74师被粟裕大将围歼于孟良崮上。张灵甫之所以被围歼,原因之一是其放弃了美式辎重武器,少了强大火力的压制,也没有强有力的支援部队,二是缺少像胡琏一样,善于分析敌我情势的变化和对战场的把握能力。

在内战期间,胡琏为国民党立下了不少战功,哪里战事吃紧,蒋介石就派他到哪里解救,对我军造成了严重的损失,可以说是国军中的“救火队长”和“常胜将军”,也是解放军最头疼的一位国军将领,狡诈如狐,连毛主席都有这样评价“胡琏狡如狐,猛如虎;宜趋避之,以保实力,侍机取胜”。总之,胡琏的军事才华是张灵甫所不能及的。

(图片均来源于网络)以上仅仅是个人见解了,不到之处,望谅解哦!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