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洵
王羲之的書法
《世說新語》“仇隙門”中有一則故事說:
王羲之一貫看不起王述。王述晚年在社會上的聲譽越來越高,王羲之更是憤憤不平。王述在會稽郡時母親亡故,就住在山陰縣料理喪事,王羲之當時取代他成為會稽內史,多次說要去弔喪,卻就是一天天拖著沒有結果。後來登門自相通報,主人已經哭了起來,他卻不進去會面就走了,以此來凌辱王述。從此二人深結仇怨。後來王述出任揚州刺史,王羲之還在會稽內史任上,王述卻成了他的頂頭上司。起初得到這一消息時,王羲之曾派一名參軍到朝廷去,請求把會稽郡從揚州分化出來,成立越州,結果派去的人領會錯了他的意圖,深被當時的名流所譏笑。王述密令部屬數說會稽郡諸多不法行為,因為原有仇怨,讓他自己採取相宜的辦法處置。王羲之於是稱病辭去郡守之職,因憤慨竟至命終。
這段故事雖短,但基本上把王羲之的晚年生活,特別是晚年的職場生活情況交代清楚了。可以看到,因為王羲之的嫉妒之心以及無禮行徑,再加上造化弄人,所導致的“二王交惡” 事件直接改變了書聖晚年的生活軌跡和心情,他是“以憤慨致終”的。不過,這段時間裡,一個非常重要的文化事件必須關注,那就是發生在晉穆帝永和九年暮春之初,王羲之在會稽內史任上主導組織謝安、孫綽等四十餘人參加的蘭亭雅集,成就了被後人稱之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集序》。王述服母喪結束以後代替因北伐失敗而被廢為庶人的殷浩擔任揚州刺史是在永和十年,這時他們已經交惡,而天下第一行書業已產生,王羲之在文章中所發出的人生感喟倘以當時他自己所處的環境來看,是比較容易理解的。王羲之晚年的稱疾辭職,是在永和十一年三月,在《晉書·王羲之傳》中還記載說,他專就此事到父母墓前起誓,以表明自己的決心和痛楚之情,還有就是埋怨自己的兒子們不如王述的兒子王坦之有出息,所以才導致自己和王述有了很大的差距。可見他的內心是非常痛苦的。
王羲之辭職之後的生活在《晉書·王羲之傳》中亦有較大篇幅的記載。他那時和吏部郎謝萬關係很好,有事無事就會寫手札與他,實在也像今天的人們喜歡發微信通報自己的生活情況一樣,選錄兩條可以看看。“頃東遊還,修植桑果,今盛敷榮,率諸子,抱弱孫,遊觀其間,有一味之甘,割而分之,以娛目前。雖植德無殊邈,猶欲教養子孫以敦厚退讓。或以輕薄,庶令舉策數馬,彷彿萬石之風。君謂此何如?”“比當與安石東遊山海,並行田視地利,頤養閒暇。衣食之餘,欲與親知時共歡宴,雖不能興言高詠,銜杯引滿,語田裡所行,故以為撫掌之資,其為得意,可勝言邪!常依陸賈、班嗣、楊王孫之處世,甚欲希風數子,老夫志願盡於此也。”大致也就是和兒子王操之從會稽蕺山搬家到了金庭,和許詢、支遁等名士遊山玩水,修服藥石,建書樓,植桑果,教子弟,賦詩文,作書畫,以放鵝弋釣為娛。這樣的生活大致有六年之久,他就死了,活了五十九歲。在他死後,朝廷贈他金紫光祿大夫爵位,兒子們遵其遺囑,還是拒絕了。
王羲之在當時的聲名,雖然顯赫,但並不如後世予他的耀眼與熾烈。就說他寫的《蘭亭集序》,在《世說新語》“企羨門”中有記載說,當他得知有人以之與石崇的《金谷詩序》相比,他就流露出非常欣喜的顏色。《金谷詩序》早它半個世紀,我們現在幾乎就不知道還有這樣一個偉大的作品。再說他“書聖”的得名,大多是來自於梁武帝與唐太宗等人的極力推崇才有的,最早亦應該是唐以後的稱譽。儘管如此,從客觀上講,以王羲之為代表人物的魏晉帖學行草流美書風至今仍然是中國書法史上抒情尚韻文人書法的高峰和典範,從筆墨技法到神采意韻都達到了一個後人難以企及的高度,王羲之已然是不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