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最大的历史贡献是什么?

我说真话但不违法


没有对比再好的结论也不真实

1600年,东印度公司在印度成立

1613年,英国在印度西部的苏特拉设立贸易站

1698年,东印度公司向印度莫卧儿政府买下加尔各答

1756年,爆发历史上著名的英印“七年战争”

1757年,英军抢劫孟加拉国库,掠夺上亿美元的财富

1774年,英国占领了奥德

1799年,英印经过23年的战争后。英国占领了印度迈索尔

1849年,英军占领印度西北部的旁遮普,实现印度全境的实际占领

就这样一步步蚕食,印度沦为了大英帝国的殖民地。印度人少么?印度人难道没有抵抗么?都不是,而是印度自己成了一片散沙,让英国轻而易举的分而治之。

再来谈中国为何没走上印度的悲剧

在谈到近代历史上的中国时,都会加上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半殖民地虽然不太光彩,但比纯殖民地已经要好很多了,毕竟还算是保持一个本民族的相对独立的政权。而经历过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及后来的甲午中日战争,中国都挺过来了,并且平定了曾占领近半个中国的太平天国运动。这么来看,同样是孤儿寡母,慈禧面临的局面其实比武则天,孝庄太后等历史上的女政治家都难。

这里丝毫没有给老佛爷洗白的意思,因为慈禧把一手不算好的牌打的也是有点稀烂,前期还好,后期就有点任性了。我只是想说,如果在那个三千年之未有的大变局里,一个即使如慈禧那样中国政权的实际掌控着也有着其无力感,因为以前可没从海上来的列强,就算是武则天和孝庄太后来面对,多半也是懵逼!

而如果当时没有如慈禧那样强势人物压住中国地方各个势力,中国内部让列强分而治之,悲观点,中国可能就是下一个印度。后来的故事也证明列强一直想对中国分而治之,慈禧、袁世凯等强权人物离开后的空档期,中国就进入了苦难的军阀混战,一片狼藉,惨不忍睹。

【历史洪流中的个人是渺小的,逆势而为往往容易被碾压粉碎,顺势而为弄不好就给你一个反派标签】


瓦尔登的船夫


白的黒不了,黒的白不了!整体而言,慈禧在历史上的评价当以负面居多!

慈禧执政期间签订了《辛丑条约》和《马关条约》这样丧权如果的条约,这个姑且不论,毕竟慈禧之前的道光和咸丰两位皇帝也签订过《南京条约》、《北京条约》,其丧权辱国程度不在慈禧签订的条约之下!

但是,慈禧在位期间,贪图享受,为了自己享受,可以挪用海军军费,大修圆明园来庆祝自己的60大寿,导致了北洋水师徒有其表!

光这一件事,足以说明慈禧在位期间的腐败。

更不用说,慈禧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为自己修筑了豪华的陵园,死后更是陪葬巨额的珍宝 ,结果便宜了孙殿英!

抛开这些不说,慈禧那一句“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就足以让慈禧遗臭万年!

把以上这些都抛开不说,我们再来对比一个事实。

日本的明治维新发生于1868年,通过明治维新,日本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家搭上资本主义的末班车,一跃成为亚洲强国,并在20多年后侵略中国!慈禧开始垂帘听政是在1861年,比明治维新还早几年。但是慈禧在位那么多年,可没有明治维新这样的改革发生,这就是慈禧的问题了!

要知道,日本的明治维新是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关键点是明治天皇。

说了这么多慈禧负面影响,那么慈禧就没有一点贡献了吗?

那倒未必如此,慈禧还是有贡献的!慈禧最大的贡献就是启用了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这样一批汉人大臣,这在清朝的历史上独一无二。

这四个人,对于中国近代化的过程是具有重大作用的:

比如说左宗棠领兵收复了新疆;李鸿章创办了轮船招商局(现在发展成为了招商局,旗下有招商银行);张之洞创办了一批学校(现在发展成为华中农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一批高校);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内军械所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家军工企业!

顺便在说一句,慈禧执政后期重用的袁世凯,一手编练了清朝末年的新军,这些新军后来成为了推翻清朝的主力军,比如说武昌首义的主力军便是湖北是新军。

这一条应该也能算到慈禧的“功劳”上吧!


小镇月明


慈禧太后在中国历史上可谓是臭名昭著的,但是一个历史人物在一定的时期内既有功劳也有苦劳,今天我们就来看看慈禧太后的功,也就是对中国近现代的发展做出了哪些贡献。

其一,让新疆没有被分裂势力分裂出去,慈禧太后支持左宗棠收复新疆,要是此时慈禧太后听从了李鸿章的建议,恐怕现在中国的疆域版图不是一只雄鸡,而是一只残鸡,要是新疆没有被收复,则西北门户大开,则中国四面皆受威胁,何谈发展经济。

其二,推行洋务运动,开辟中国近代化道路,洋务运动是近现代中国第一次大规模改革的运动,是一场在封建专制体制下维护皇权的改良运动,但是在甲午战争打响之后,洋务运动也随之破产。


其三,推行新政,对兵、商、学、官、法等多方面改革,新政对清朝的统治有一定的影响,但是治标不治本。

其四,废除科举制,大力支持兴办新学堂,派遣留学生,禁鸦片,废除了延续了近六百年的缠足陋习,使女性不在受到压迫。

其五,兴办女学,从这项改革中可以看出,慈禧太后有意提高女子的思想文化教育,而且侧面反映出女性的的地位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南柯多萌


现在有一个主流观点,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软弱落后的朝代,整个清朝与中国历史毫无作为,反而导致了中国近代的落后局面,对于清朝的统治者则更没有什么好感,尤其是晚晴的实际统治者慈禧,好像除了割地赔款,挥霍无度,保守刻板外毫无作为。

但是对于一个朝代以及历史人物,我们都要用客观的眼光来看待,清朝在开疆拓土方面表现确实不错,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而慈禧老佛爷也并非一无是处。

说到慈禧的贡献,我第一个想说的是用人方面,这或许也是慈禧最大的优点。

“辛酉政变”慈禧能够联合恭亲王奕欣除掉了咸丰留下的辅政八大臣,随后慈禧又将曾经的盟友恭亲王奕欣打压的宦海几度沉浮,足以说明慈禧在玩弄权术方面的天赋。

随着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一大批手握重权的汉臣登上了历史舞台,慈禧对于这些汉臣并没有一味的排斥和打压,反而将其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曾国藩,李鸿章都曾有改朝换代的能力,但是终究还是老佛爷手中的一张牌,晚晴诸多汉人名臣也都为慈禧马首是瞻。

慈禧在洋务运动中的作用

虽然洋务运动的几十年没有最终达成富强中国的目标,但是却奠定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基础,使得中国在闭关锁国与世界严重脱钩了百余年后开始了追赶世界的脚步,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不管慈禧是出于什么目的来支持洋务运动,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没有老佛爷的首肯,洋务运动是不可能展开的。

维护祖国的领土完整

十九世纪末,随着浩罕汗国阿古柏的入侵,新疆上百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岌岌可危,新疆问题当时在朝中引起了极大的争论,以李鸿章为首的大多数人建议放弃新疆将精力用在稳固东南沿海的海防。

当时像左宗棠、文祥这样坚定支持收复新疆的大臣在朝中是少数派势单力孤,在这个问题上慈禧的态度起了很大作用,最终左宗棠率部完成了收复新疆的壮举,维护了主权和领土完整。

当然慈禧作为晚晴的实际统治者,执掌朝政近半个世纪,中国所遭受的屈辱和落后,慈禧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也不能将其全盘否认。

慈禧作为满人,她的一切出发点都是为了维护满清统治,比如中法战争,中国再坚持一下很可能彻底击败国内已经一团糟的法国,中日甲午战争,清政府如果迁都再战,很可能拖垮赌上国运拼死一站的日本,但是最终结果恐怕就是清朝自己先灭亡。

慈禧自私的做法让满清统治得以延续,但是却将中国推向了水深火热。


一点点历史


因此,像那个把慈禧执政期间签订的条约罗列出来的答案,就非常愚蠢了。且不论这里是在讨论慈禧的贡献,而他有很明显地“黑”慈禧的嫌疑;就说那些条约本身,也不一定就是“不平等条约”。中学历史书告诉你的,真的不一定就是对的。

那么慈禧最大的历史贡献是什么呢?就是她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这一点她是有功劳的,不可以随便抹去。

一般认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鸦片战争。但是请注意,在鸦片战争爆发到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这二十余年里面,中国其实没有什么变化,依然没有被“打疼”。真正的开始近代化,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以后,咸丰去世、同治登基、慈禧称制的时候。

洋务运动被普遍认为是中国真正意义上走上近代化的开始,而洋务派的几位大佬,无论是朝中的恭王,还是地方上的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和张之洞,都是慈禧任用的。尤其是在祺祥政变以后,慈禧还能坚持任用曾国藩们这些肃顺提拔起来的官员,是非常了不起的。

而在《辛丑条约》签订以后,慈禧也能够向现实让步,同意进行立宪,并且做了一些努力,这些都是她在推动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在这里还可以举出一个反例:慈禧去世后,满洲贵族们立刻开始反扑,倒行逆施地天怒人怨。

当然,慈禧个人的过还是要远大于功的,比如她对近代化的鲜克有终,直接造成了甲午、庚子两场惨败。但是有关于她的贡献,还是需要肯定的。毕竟,如果慈禧真的混账到了人神共愤的地步,她又怎么会秉国近五十年?


青言论史


慈禧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贡献,一直以来都被大家给忽略了。而说到这个贡献,大家可以想一下身为汉人的袁世凯是如此从一个小兵崛起,最后位极人臣到达可以逼迫清帝退位地步的?除去他自己的努力以外,更重要的是什么?历史的进程么?并不是,而是慈禧的重用汉臣。

众所周知,清朝自顺治帝坐镇北京以来,几乎所有帝王的权臣都是八旗子弟。比如说索额图、鳌拜、傅恒、和珅、庆桂和肃顺,即使有备受恩宠的汉臣,那也是汉八旗的旗人,并不是普通汉民。

当然了,虽然很气愤, 但是作为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王朝,清廷君主的这种选择性,我们都可以理解,也知道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比如说当初太平天国在南方势如破竹,曾国藩组织湘军进行对抗。这边八旗子弟节节败退,全靠湘军孤勇撑着。按理说道光帝应该马上重用曾国藩啊,结果他得知湘军的勇猛之后,立马就派了个八旗子弟空降湖南,兼任两湖总督,节制曾国藩,目的已经不言而誉。

直到慈禧掌权,她不管湘军众将领是否是八旗子弟,一视同仁,全部论功行赏,由此走出了一大批汉族重臣和将军,这在清朝开国两百年以来是破天荒的。所以我们看到了晚清中兴四大名臣,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和左宗棠,他们封候拜将、坐拥武英殿大学士,成为了清朝自立国以来的官职最高的权臣。

所以我们再回到整个事件……没有慈禧,晚清四大名臣不可能坐到那么高的位置,也就是说李鸿章也许不会这么被重用,那后世就不可能有袁世凯了,更不可能让袁世凯这个汉人有那么大的权力,于是……

这才是慈禧最大的贡献啊,那就是给溥仪留了一个逼迫他退位的汉族权臣。


三观粉碎机


客观的说,清朝从道光开始就已千疮百孔、风雨飘渺了,国外列强虎视眈眈,国内造反硝烟弥漫,慈禧作为一个女人,在此危难之际能够识人用人,出现了如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能臣挽大清于狂澜既倒,已经实属不易了……


卧雲斋主


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氏,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受到普遍性的批判。如果我要是说慈禧太后乃女中尧舜,定会被史学界,甚至中学学生批判的体无完肤。

但是对于历史的认知,我们还是要更为客观。慈禧太后自1861年辛酉政变掌权到1908年即光绪三十四年去世,掌握大清政权共四十八年。

在这四十八年中,中国的历史发生了很多大事,同治年间的太平天国灭亡,陕甘回民叛乱,英俄势力侵入新疆;光绪时期的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清末新政改革等。

其实这些国家大事,并不是由慈禧太后一个人决策的。毕竟一个女人,智慧有限,精力有限。实际的决策权力是军机处。只是军机处决策完毕要向太后报告。如果有人怀疑此观点,可以查阅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清穆宗实录》、《清德宗实录》以及相应的《起居注》。

在慈禧太后当政的四十多年里,中法战争中国战败签订《中法新约》,慈禧被批判成丧权辱国,这种批判从历史的客观上看自然是对的,但这是慈禧个人的错吗?甲午战争失败签订《马关条约》割地赔款,慈禧太后和李鸿章被视为卖国贼。是不是换成别人就不会了呢?后面发生的历史事件同样受到后世唾骂,这里不多说。

那么,对慈禧对历史的贡献到底是什么?如果从客观上讲,那就只有派左宗棠在光绪二年出兵新疆,把新疆从殖民主义手中夺回,设置了新疆行省。捍卫了祖国的领土和主权。

如果从主观上看,我认为慈禧太后保住了爱新觉罗家族的大清政权,也就是维护了祖宗之法。辛酉政变中,他联合恭亲王奕欣诛杀流放了以肃顺为首的顾命八大臣。防止了大权落在他人手中。康熙初年,辅佐大臣鳌拜被康熙帝诛除。慈禧太后就是怕历史重演,才果断发动政变。

戊戌政变,诛杀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等六君子的行为,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说是不应该的。但从维护大清王朝的旧有制度方面来讲,这也是情理之中的。


子衿读历史


中国能有今日的发展,慈禧太后也可说的上是居功至伟,正是有了她的英明领导,大清才能真正的寿终正寝,君主立宪才得以彻底的破产,我们今时今日才不用继续对着某个人磕头下跪,当今的社会也才没有了各式的贵族。

除了敲响封建王朝的丧钟之外,中国饱受列强的欺辱也和她脱不了干系,后来称雄一时的北洋军阀们也多出于她的培植,另一方面,在她的保守思想领导下,中国的各式改良运动都没能成功,中国的工商业或者说资产阶级始终没能形成过于坚实的力量而只能向各种势力妥协,而正是在这种混乱的局面之下,正是在诸路皆不通的情况之下,我们才得以大破大立而建立起今日之新中国。

慈禧太后一生犯了无数的错误,使中国陷入了几千年未有之大危机,大变局,但也正是在这种大危机大变局之中,中国人才有勇气有力量彻底推翻一切旧势力,而迎来一个浑身都散发着青春与活力的新中国。

旧时代的掘墓人也堪算作新时代的另一种开创者吧!


英勇的少年大侠



作为晚清最有权势的女人,慈禧太后的名声固然不大好,但是在她统治时期,也就是辅佐同治,光绪帝时期,中国社会却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当然也都是被逼的,当时的中国已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帝国主义的入侵,以及国内太平天国义和团运动,陕甘回民暴乱,可以说是一团糟。对于风雨飘摇的晚清政府,慈禧老佛爷也是无能为力了。好在她穷途末日之时,思想也发生了一系列的改变,也想通过变革保住满清政府的统治,因此重用了一大批能臣,诸如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通过听取他们的提议,对外抵御侵略,维护国土安全。对内镇压起义和暴动。

实行“新政”,对兵、商、学、官、法进行改革。废科举,办学堂,派留学,禁鸦片。

慈禧还利用美国的部分庚子退款在清华园修建清华学堂(今清华大学),利用其余的退款建女学、新学等。还提倡废除延续了近六百年的缠足陋习、满汉不能通婚的政令以及禁止吸鸦片。

推行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大规模的模仿、学习西方工业化的运动,是一场维护封建皇权前提下由上到下的改良运动。

在她的指派下,左宗棠镇压了上甘回民暴动,收复了新疆,粉碎了帝国主义和国内的分裂主义势力分裂国家的企图,维护了国家领土完整。

因此对于慈禧太后的评议,我们要站在历史的角度,辨证的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