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历史上会有“李广难封”的说法?

据《史记·李将军列传》记载,李广是一位英勇善战、智勇双全的英雄。他以少胜多,险中取胜,以一生与匈奴战七十余次,常常以少胜多,致匈奴人闻名丧胆,称之为“飞将军”,“避之数岁”。李广又是一位最能体恤士卒的将领。他治军简易,对士兵从不苛刻,尤其是他与士卒同甘共苦的作风,深得将士们的敬佩。正是由于李广这种战斗中身先士卒,生活中先人后己的品格,使士兵都甘愿在他麾下,“咸乐为之死”。然而,这位战功卓著、倍受士卒爱戴的名将,却一生坎坷,终身未得封爵。

为什么历史上会有“李广难封”的说法呢?

军功不够

汉武帝时期因军功封侯的共有26人。而其封侯标准有以下几点:1、捕斩敌军王、相、将军、阏氏等;2、斩敌千级以上;3、在战斗中为夺取胜利作出重大贡献的;4、父亲在战斗中做出重大贡献而死,儿子可以获封侯。而李广在文景两朝的对匈战争中主要任务为防守工作,而武帝其间的五次主动出击战中却以三次未遇敌和二次覆没告终。虽经七十余战却从未达到封侯的标准。

性格因素

据《史记》记载,李广最后一次出征是漠北大战以前将军身份随卫青击匈奴。李广因为卫青让他与右将军赵食其从东路夹击而愤愤不平,不向大将军告辞就恼怒的回到部队。在这样的状态下与右将军出东路,右将军赵食其与之相处必然尴尬异常。加上自然环境的恶劣,最终导致大军迷路,失去了最后一次封侯的机会。

杀降至祸

杀降一直都被认为会给人带来祸事,当年项羽的失败就有人归咎于其杀降。《史记·李将军列传》中记载,李广数不能封侯,于是向搞星相占卜的王朔抱怨道:“自从汉朝北击匈奴以来,我未尝不在其中,然而其他将领都封侯位列三公,然而我却没有封侯,难道我命中注定不封侯?”东方朔说:“你想想,你有没有做什么亏心事情?”李广说:“我最后悔的事情就是我杀了已经投降的八百人。”王朔说:“祸莫大于杀已降,此及将军所以不得封侯者也。”

政策原因

不可否认,李广很忠诚很爱国,但毕竟李广性格上的缺陷以及能力上(运筹帷幄的大战略能力以及大局意识)的不足,虽然在小规模战斗上,他表现出来的勇猛以及处变不惊的大将气度,但这些只能使李广扬名,而大战斗中李广总是屡战屡败,没有大的战绩可言,因此李广至死难封。命哉!